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金融学外汇与汇率讲义

国际金融学外汇与汇率讲义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金融新编》第一版写成于1993年,出版于1994年。这种变化势必会对国际金融学教材的编写产生重大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这本国际金融学教材,自1994年首版后,经历了三次修订。第二次修订于2001年,除再度新增了一些重要内容外,主要是明确了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以该研究对象为主线将教材各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第四版前言

国际金融新编》第一版写成于1993年,出版于1994年。从1993年到现在,整整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中国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上,还体现在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上。这种变化势必会对国际金融学教材的编写产生重大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

这本国际金融学教材,自1994年首版后,经历了三次修订。第一次修订于1997年,主要是新增加了一些内容。第二次修订于2001年,除再度新增了一些重要内容外,主要是明确了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以该研究对象为主线将教材各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而本次修订则在2001年第三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重要调整:

第一,明确提出在构建国际金融学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及其在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中的相对地位。

第二,以此为出发点,对第三版中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做了修改,加上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前提下”这一限定语,即新的定义是: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经济(可)持续增长前提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主要分析变量,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本次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国际金融学的核心分析变量是相对价格,即汇率,并区别了汇率决定的被动(比价)属性和主动(杠杆)属性。

根据上述调整,我们以汇率为核心变量,以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前提下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时实现为对象和主线,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再次重新安排了本书内容,并探索性地建立了一套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理论模型,以此作为国际金融学的重要工作母机之一。

调整后的国际金融学体系可以按以下顺序来理解:经济对外开放就必然会产生对外收入和支出→由此会产生国际收支(表)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产生导致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往往会与内部均衡产生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就要运用恰当的调节方法→各种调节方法的生效都以汇率水平的不变或可变为假设前提→汇率的核心作用由此而凸现→汇率水平的变动既取决于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又反作用于各种经济变量→因此,汇率水平的决定要考虑其被动属性和主动属性的统一→以汇率水平决定的这两种属性相统一来引入、建立并分析各种调节模型(主要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增长前提下的汇率模型)→再进行增长前提下的汇率模型的扩展分析→在此基础上随后讨论汇率制度与汇率干预的效率→最后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依存性的角度,讨论国际资金流冲击和外国国内冲击的传导对一国内外均衡的影响,以及国际协调问题。

作为国际金融学的教材,本书的目标首先向学员介绍国际金融学的常识、经典理论和分析方法,而更深一层的目标则是培养学员在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书在写作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书偏重于宏观的经济分析和政策介绍,对国际金融中实务性、介绍性的内容给予相对较少的篇幅。

(2)本书重视前人建立的国际金融学经典和成熟理论的传承,但同时也注重启发读者思考和探索中国国情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时实现的理论和方法。

(3)在描述的形式和语言上,本书从教学层次考虑,不引入太多的数学形式和推理,尽量用可理解的文字和图形来对理论加以阐述,力求做到简单明了。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定理的证明、推导和案例。

本书既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有兴趣、有需要了解国际金融学知识的读者自学。由于本书涉及较多国情基础上的讨论和政策分析,也适合党校及干部培训使用。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本书涉及的知识,建议读者在学习本书之前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有所掌握,并具备一些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方面的知识。

本版教材在写作中得到了刘沁清同志的大力帮助。同时,在复旦大学课堂试讲时,张牧扬、刘、黄诚、戚伟民、李丽珺、林隽婕、王寅、于培捷、何硕洋、庄雪峰等同学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着科研带动教学,本版教材的部分内容来源于可能出版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5JZD00012),参与项目的部分同志也对本教材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许少强、陈学彬、李天栋、莫涛、刘宇、娄伶俐等。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包括吴树青、王家瑞、张卓元、余永定、李扬、易纲、白钦先、马君潞等,专门提出了宝贵意见。为此,我们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和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表示由衷感谢。同时也感谢责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经管分社徐惠平社长的辛勤劳动。

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加之本次修改幅度又较大,书中出现缺点或错误在所难免,在此衷心期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以便共同推动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

姜波克

2008.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