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汇汇率最新查询今日

外汇汇率最新查询今日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财务管理就比较复杂,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企业财务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和完善。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就是随着国际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国际企业生产规划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财务管理上要与之适应。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及功能;掌握外汇风险及其管理;了解营运资金的管理和转移价格的概念;掌握国际税收管理的方法。

一、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含义

(一)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是以风险和收益相统一的原理,协调国际企业的现金流,从而实现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国际企业是按照其生产经营的业务进行划分的,按企业经营业务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与国内企业一样,国际企业也存在着资金的运动,也有财务管理。当企业的业务跨越国界以后,就会出现以外币计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成本费用,企业的资金流中就会出现外币。这时,虽然对资金的管理原则和手段与国内企业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如何管理混合着外币资金的现金流就成为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当然,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其资金流的流量、流向都比较复杂。除了在资金流中含有外币资金以外,还存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金流、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这样,财务管理就比较复杂,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企业财务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和完善。

(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国际企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国际企业的发展。

(1)跨国公司的起源与产生。跨国公司是国际企业的主要代表形式。它的原始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跨国公司最早出现在19世纪,1815年,一位比利时的纺织机械制造商克科里尔(Cockeril)在普鲁士建造了一座工厂,是最早的跨国投资;1852年,美国的比·科尔特(Colt)在英国建造手枪工厂;1863年,德国人弗里德里克·拜尔创建了拜耳(Bayer)化学公司,总部设在伍贝塔尔城,在美国纽约、俄国、法国和比利时都设有分厂,拜尔公司一直被认为是跨国公司的先驱。

(2)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随着西方的产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是石油业在美国对外投资的比重增加,而后美国的对外投资转向了欧洲的机械、化工、运输工具和食品工业。到1960年,世界上最大的5个对外投资国是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加拿大,它们累计投资额分别是319亿美元、108亿美元、70亿美元、41亿美元和25亿美元。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其突出特点是德国和日本的迅速崛起。德国成为资本输出的大国,它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气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钢铁工业这几个部门;日本的对外投资是从1951年开始,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国外廉价的原材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到20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累计已达到50亿~100亿美元,分布在125个东道国,有1964家子公司,其中有938家子公司从事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打破了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带动了产品和设备的出口。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新兴的50个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中,韩国和巴西各占9个,其他跨国公司总部分别设在马来西亚、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3)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跨国经营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88年以前)。1985年,外贸部制定了在国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审批管理办法,允许中国的企业跨国直接投资,实现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1985~1987年间,中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由89家上升到385家,总投资额由2.98亿美元增长到17.8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增长了4.43亿美元,为以后跨国经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跨国经营适应性阶段。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进行跨国经营试点。许多国内大型企业先后参加国际竞争,使得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标志着中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已进入试点阶段。此阶段,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特点是: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引导下,企业跨国经营的领域多元化,海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海外企业由原来的单纯贸易型向贸易型、产业型并举过渡,且产业型企业数量已超过贸易型企业数量。到1991年底,中国境外企业达到近2000家,分布在93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非贸易性企业达到928家,总投资额达2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13.7亿美元,比前一阶段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展。

第三阶段,全方位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一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对外投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正在崛起。其中,既有像华润集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那样的集贸易、投资、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又有像首钢、二汽那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型跨国经营集团。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在130个国家建立海外投资企业近6000家。

2.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产生背景。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就是随着国际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产生还有以下重要原因:

(1)产品市场的国际化。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导致了交易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商品结构和地域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制成品在进出口业务中所占比重上升;一些新兴工业、高科技产品比重越来越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很快突破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出现了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由于国际企业规划全球化生产,必然实行内部的更合理的生产组织体系,从原材料的供应、加工工序到零部件的制造,一切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从而传统的以国家之间分工为定义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以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组织为形式的分工。

随着国际企业生产规划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财务管理上要与之适应。例如,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措资金;把资金投放于最有利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盈余的分配;合理管好用好外汇资金处理外汇风险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又推动了资本国际化,国际资金借贷日益频繁,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新兴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崛起,为国际企业筹集和运用资金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也对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无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还是投资,都必须考虑汇率的变化趋势,选用合理的避险方式管理外汇风险。因此,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国际财务管理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3.国际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形式是其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企业的组织形式密切相关。

(1)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有以下三种:

1)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不同性质分设职能部门所形成的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分设主管生产、采购、营销、研究开发、财务等职能部门,公司总部负责制定公司总的经营目标和策略,各职能部门分别主持本部门的国内外事务。职能式组织结构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少、各子公司经营业务基本相同而产品市场又比较稳定的企业。它有利于加强母公司对各子公司的控制,但是,各职能部门相互沟通比较困难,往往存在本位主义倾向。

2)分部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按产品类别分设事业部门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公司总部仍负责制定公司总的经营目标和策略,各事业部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国内外业务活动。分部式组织结构适用于产品品种较多,子公司与母公司经营业务有密切联系,或彼此提供产品连续加工的企业。它有利于公司总部从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集中精力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各事业部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开发新产品。但是,这种组织结构使各事业部过于独立,不便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3)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既要求企业分别设立主管生产、采购、营销、工程、研究开发和财务等职能部门,又要求企业按产品类别分别设立事业部,在事业部中,还要按地理区域设置管理机构并配备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与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执行公司总部的统一政策,并为总部和各事业部门提供咨询与服务,促进各部门、各地区的协同发展。这种组织结构将职能式组织结构与分部式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相互交叉的矩阵型组织结构。它实行产品管理和地区管理并举,既重视产品竞争能力的发展,又重视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它有利于通过双重指挥和信息反馈系统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调整,适用于产品多样化、市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采用。

(2)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形式。与跨国企业的组织形式相对应,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理财权限集中于公司总部。采用这种组织模式,公司的理财政策和理财活动均由公司总部控制,总部财务主管对总经理直接负责。各子公司财务主管的职责范围因公司而异,可以负责公司的全部理财事项;也可以只负责举债、信用和收账政策,投资建议的审查,通货贬值条件下的资产保护等。

2)理财权限集中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采用这种组织模式,公司总部只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给予全面性的指导,而理财政策和理财活动都由子公司财务管理部门自行控制。

3)公司总部与子公司财务管理部门、产品事业部、地区管理部门分权。采用这种组织模式,公司总部负责制定涉及集团全局的理财政策和重大财务事项的审批,日常的理财事项及其决策则由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产品事业部、地区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办理。

4)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模式是采用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来说,贸易型国际企业多采用集权制;生产型和多元型国际企业多采用分权制。例如,欧洲的大公司以国际贸易为主,其财务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采用集权制;而美国的大公司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居多,其财务管理的组织模式一般采用分权制。

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仍然是资金流,与国内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国际业务使企业的资金流中掺杂着外币资金,决定了国际企业财务管理有其独特的内容。国际企业财务管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内涵上都有了新的内容。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1.筹资管理。国际企业的资金除了在本国筹集和企业内部积累以外,还可以从国外筹集,其筹集渠道和方式比国内企业的可选择性更大。就其筹集资金的方式来说,主要有:国际股份筹资、国际债券筹资、项目融资、国际租赁和补偿贸易筹资等。不同的资金来源和不同的筹资方式所筹集资金的成本、使用时间、财务风险及附加条件不同,财务主管应在各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作出正确决策,选出最佳筹资方案。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在正确确定资金需要量的条件下,合理确定筹资数额和安排资金结构。②拟订多个可行的筹资方案,并对其进行经济分析,从中选出最优筹资方案。③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和防范筹资风险。

2.投资管理。国际企业可以将资金投放到国内生产产品,也可以把资金投放到国外从事经营活动。国际企业可以进行股权投资,也可以进行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包括向国外子公司、分公司和其他企业的投资,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方式;债权投资是认购外国公司债券和外国政府公债,以获得利息收益。由于国外投资环境比国内复杂,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投资其风险和收益差别很大,要慎重进行投资决策。为了提高投资收益,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把握投资机会,拟订多个投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②实施最优投资方案,力求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

3.营运资金管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营运资金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供其周转使用的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营运资金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供企业长期支配使用的资金,其数额等于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企业营运资金主要表现为现金、有价证券、应收款项和存货,保持合理的运营资金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减少财务风险的重要条件,企业要加强和改善营运资金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改善资金的营运环境。②加强现金、应收款项和存货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③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谋求公司最大利益。④分析资金营运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4.外汇风险管理。汇率的变动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也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面临的这种风险称为外汇风险。国际企业从事国际经济活动,使用各种货币并进行货币折算和兑换。用一种货币折算和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称为汇率。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利率的升降、国际收支的差额、通货膨胀率的大小、政治等因素,使各种货币的汇率会经常发生变化。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加强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分析汇率变动的原因和趋势。②预测汇率变动的幅度和衡量外汇风险的大小。③结合外汇风险的种类制定和实施避险措施。加强外汇风险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的产生和减少风险损失,而且有利于增加风险收益。

5.纳税管理。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各个国家税法不同、税率有差别,因此,企业在不同国家从事经营活动的税负是不相同的。另外,国际企业设在国外子公司的所得,先由东道国征税,纳税后的纯利以股利形式汇回母公司后,还应向母公司所在国政府再缴纳税款。这种双重征税使得国际企业的税负高于非国际企业。为了减轻税负,国际企业要加强纳税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熟悉有关国家的税法,选择税负较轻、税收优惠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②掌握母公司所在国与子公司东道国签订的关于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避免重复征税。③通过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将利润由高税率国家向低税率国家转移,减少税负。④将母公司分得的利润用于国外再投资,避免重复征税或减轻税负。

除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外,国际企业财务管理还有其他内容,例如,对各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公司对外扩张方式的选择,是收购其他公司还是自己投资建设子公司;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影响;政策性因素、文化因素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等。

(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由于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许多国家,理财环境复杂,所以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下列特点:

1.资金筹集具有更多的选择性。无论是资金来源、筹集资金的方式,国际企业均比国内企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资金来源看,国际企业除了有来自企业内部和母公司所在国的资金以外,还有来自子公司东道国、国际资本市场和有关国际机构提供的资金。从筹集资金的方式来看,国际企业除了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传统的方式以外,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方式筹资、租赁设备筹资、利用金融市场等方式。由于资金来源和筹资方式多样化,所以国际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最有利的资金,以利降低资金成本。

2.投资的国际性。国际企业可以在母公司所在国投资,也可以在子公司所在国投资,还可以在第三国和其他地区投资;投资行业也极为广泛。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有较大的差别,影响投资收益的因素十分复杂,投资者应广泛搜集信息,寻求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并对投资项目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以利正确开展投资决策和提高投资收益。

3.财务活动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国际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较,财务活动面临的风险更高,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外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法律风险、战争因素风险和其他风险。由于国际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所以,要求其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利正确地识别风险,防范和利用风险。

4.财务政策具有更强的统一性。国际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在不同的理财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面临着不同货币种类、金融市场、外汇管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及时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降低税负和获取最大利益,国际企业要对融资、投资、外汇和内部转移定价实行统一政策,严格管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在全球范围选择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以确保全球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影响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

公司跨国界经营,要求公司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与国内公司的财务管理相比,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首先要面对与国内企业所处不同的国际环境。一般而言,对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有: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国际性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①要注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完善程度。②要注重各国的金融政策,如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政府是否对外汇实行严格管制、政府是否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③各国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也对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重大影响,如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某种产业的鼓励政策达到节税、避税的目的。

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可以依次划分为高度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资本集中充沛和资金流动快;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稳定性差,资金紧张,国家对外汇管理比较严格等。不同的国家的经济因素要求公司进行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更高效地利用资本。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政治体制、政权的稳定性、政治体制对外资的政策、对外政策的稳定性及连续性、其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东道国的政局不稳定,长期面临着政府的更迭,势必影响国际企业的经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若东道国政府对外资的政策朝令夕改、对外资政策与态度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这种环境也不利于投资。所以国际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业务之前,应当仔细分析有关国家的政治环境,充分评估该国政治环境给外国公司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三)法律因素

法律因素可以从东道国的国内法律、法规和东道国签署,并遵守的国际法规及条约两方面进行考虑。①要考虑东道国涉及外商投资法律的完备性,法制的稳定性、执法的力度以及监管的程度;②要考察东道国与重要国际组织(如WTO、世界银行)的关系,东道国签署的国际性的双边性条约和协议及其执行情况。之所以考察法律因素,是因为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限制,国际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同时考虑不同国家法律规范的约束。

(四)文化因素

作为国际企业,不可避免地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包围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作风,并且会制约着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理财活动及其效果。

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

1.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国际金融市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是在国际范围进行外汇、资金、有价证券、黄金和金融期货等金融性商品交易的场所。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不同。国内金融市场的活动空间局限于一国领土之内,市场活动参与者只限于本国居民,而且一切交易均需接受本国政府法规制度的约束与管辖。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超出一国的国境界限,其参与者涉及其他国家的居民,一切主要国家的货币、证券、票据等均可以为交易对象,市场活动不完全受所在国规章的管制,因而交易的自由度较国内金融市场要高。

2.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条件。国际金融市场只有当所在国家或地区具备一系列条件之后,才能产生发展起来。这些条件是:政局稳定,具有很强的国际经济活力,实行自由外汇制度,拥有完善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可提供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和便捷的配套服务系统,存在大量合格的各级各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

3.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是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起步,历经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8世纪中期开始的产业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广泛发展,使国际间的货币兑换、票据结算、债权债务清偿和黄金交易业务迅速增长,这些业务在客观上需要有国际金融市场的服务,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应运而生。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又被称作在岸金融市场(Onshore Financial Marke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业务不断增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化推动了资本国际化的巨大发展,国际融资、投资和资本流动均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从而触发了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诞生。离岸国际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的大量涌现,一方面缩小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跨国银行按世界时差联成一线,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营业,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使参与者能自由进行金融交易,降低了资金成本,增强了跨国银行的国际利润,又便利了国际企业的跨国业务活动,对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按照业务活动范围,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信贷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和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其业务活动涵盖了国际结算、信用融资、证券发行流通、黄金买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国际交易的全部领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加速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范围内把大量资金聚集起来,通过自身的职能、作用,实现资金的再分配,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借助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资本突破了国界限制,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流动,并在国际范围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

2.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从事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清算与货币支付。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后,既办理国际结算,又提供商业信贷,同时还为贸易双方回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建立有效的避险工具。上述业务的开办,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国际金融市场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例如,欧洲货币市场促进了前西德和日本经济的复兴;亚洲美元市场对亚太地区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中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的。

4.促进银行业务国际化。国际金融市场吸引了无数跨国银行,通过各种业务活动把各国金融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各国银行信用发展为国际间银行信用,从而促进了银行业务国际化。

二、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含义

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是经营外汇交易的场所。这个市场的职能是经营货币商品,即不同国家的货币,如卖出美元,买入日元等。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买卖外汇的客户、外汇经纪人以及各国中央银行等。

(二)外汇的含义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动态的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静态的外汇则是以外币表示的国际间支付工具,如汇票、本票、支票等。人们常说的“外汇”,实际上指静态的外币。

外汇在国际经济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际支付手段,也是国际流通手段和国际购买手段,它大大方便了国际间商品、服务的流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外汇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国家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表明它有雄厚的购买潜力和强大的国际清偿能力。因此,可以提高这个国家的国际资信水平。

(三)汇率

1.汇率的定义。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或比价,即一个国家的货币用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所表示的价格。因此,汇率又称汇价、兑换率。

2.汇率的表示方法。汇率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1)直接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外汇是常数,本币的数额随着外汇和本币的币值的变化而变动。如果一定数额的外汇折合的本币数额比以前增多,说明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涨;相反,如果一定数额的外汇折合的本币数额比以前减少,则说明外汇贬值,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2)间接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合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标价法。采用间接标价法时,本币是常数,外汇的数额随着外汇和本币的币值的变化而变动。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折合的外汇数额比以前增多,说明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外汇汇率下跌;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折合外汇数额比以前减少,说明本币贬值,外汇升值,外汇汇率上涨。

(3)美元标价法,是以美元来统一表示各国货币的价格。其表示形式为,一定单位的美元相当于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或者说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才能折合成一定单位的美元。对美元以外的货币来说,美元标价法实质上是直接标价法。因为在这种标价法下,美元的数量固定不变,其他货币数量随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动。若其他货币数量增多,表示其汇率下降;反之,若其他货币数量减少,则表示其汇率上升。

3.汇率的分类。

(1)从汇率制度划分,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固定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限制在一定幅度以内;浮动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外国货币供过于求时,外币就贬值,本币就升值,汇率就下浮;外国货币供不应求时,外币就升值,本币就贬值,汇率就上浮。

(2)从制定汇率的方法划分,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各国在制定汇率时,往往选择某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对象制定出对它的汇率,这个汇率就是基本汇率;在基本汇率制定出来以后,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就可以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出来。

(3)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即银行向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卖出汇率又称卖出价,即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数是中间汇率

(4)从银行外汇汇付的方式划分,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电汇汇率是银行以电报委托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给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信汇汇率是由银行开具付款委托书,用信函方式寄给付款地银行转付收款人汇款采用的汇率;票汇汇率是银行开立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的汇票采用的汇率。

(5)按外汇交易的交割期限划分,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是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事先达成协议的汇率。

(6)按对外汇管理的宽严程度划分,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官方汇率是国家外汇管理当局公布实施的汇率;市场汇率是在自由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它随着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波动。

三、信贷市场

(一)信贷市场的含义

信贷市场(Credit Market)是以信贷方式融通短期资金和中长期资金的市场。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办理信用融资业务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短期资金和中长期资金的存贷款客户、融资中介服务机构等。国际企业通过信贷市场融资活动,可以取得生产经营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信贷市场按照开办的信贷业务期限长短,区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

(二)短期信贷市场

1.短期信贷市场的定义。短期信贷市场是企业吸引短期外汇存款,提供一年内短期贷款市场。

2.短期信贷市场资金来源。

(1)银行间存款。银行同业间存款是短期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数额约占该市场资金来源总额的1/3以上。

(2)非银行客户存款。非银行客户存款包括跨国公司、其他工商企业、个人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这些资金有的来自货币发行国的现有存款,有的来自销售货物、劳务和资本财产取得的可兑换货币。此外,外国侨民、进出口商等非银行客户的存款也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来源。

(3)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其他官方机构的存款。这些存款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取利息收益,或者是为了使其货币储备多样化。

(4)国际清算银行的存款。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联合金融组织,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它除办理国家间的多边结算外,还开展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存款等业务。有时,为了干预外汇市场,国际清算银行还利用互惠信贷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获得美元。

3.短期信贷市场资金运用。

(1)商业银行借款。商业银行是短期信贷市场的最大借款人。较小的银行由于难以得到最初来源的存款,不得不向大银行转借。这样,银行间的借款就成为短期信贷市场资金运用的主要去向。

(2)跨国公司借款。当短期资金在银行间转存、转借以后,主要部分将作为跨国公司的贷款,使跨国公司成为短期资金的最后使用人。

(3)西方国家的地方和市政当局、国有企业、公用事业借款。这些机构或单位出于短期周转的需要,向短期信贷市场借款,从而成为短期资金的最后使用人。

4.短期信贷市场的特点。

(1)期限短。大多数信贷资金的期限为1天、7天、30天、90天,少数为半年以上,但最长期限不超过一年。

(2)批发性。参与短期信贷市场业务活动的当事人,大多是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各国政府的金融当局。存款额、贷款额的起点高,是一个“金融批发市场”。

(3)灵活方便。短期信贷市场无论在借款期限、借款币种以及借款地点等方面都有较大选择余地,可满足借款人不同的支付需求。

(4)银行赚头(存贷款利差)小,对存款人和借款人都富有吸引力。

(三)中长期信贷市场

1.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定义。中长期信贷市场是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市场,该市场主要满足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和国家机构等对于中长期资金的需要。

2.中长期信贷市场资金来源。

(1)接受存款。每年世界上有大量游资,各国中央银行为实现美元资产的再循环,也将大量美元投入该市场。日益增长的石油美元亦主要以该市场为其存储中心。

(2)发行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是在利率变动较大、通货膨胀走势不明朗的条件下发行的,它对那些因担心利率上涨而使债券收益受损的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

(3)发行可转让存单。可转让存单是中长期信贷市场为吸引非银行客户中长期资金存款而发行的金融票据。存单上印有票面金额、存入和到期日、利率等,存单有极强的流动性。

3.中长期信贷市场资金的运用。

(1)银行贷款。由银行出面提供的贷款一般数额有限,而且期限相对较短,但是这种贷款具有灵活方便、利率较低的特点,对一般借款人仍颇具吸引力。

(2)国际银团贷款。这是由几家乃至几十家国际银行组成银团,联合向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家银行或某项工程提供大笔长期贷款。具体做法有两种:参与法,即首先由发起银行单独把贷款总额提供给贷款人,然后再吸引其他银行参与这种贷款,参与银行持有的参与证书,既是债权证明文件,又是一种金融证券,可在流通市场转让变现。直接组织辛迪加贷款,首先由主管银行或经理银行出面,负责组织贷款谈判,确定贷款条件,并对借款人进行资信审查,然后挑选和邀请辛迪加参与银行,共同分担贷款所需资金。国际银团贷款具有大宗贷款能力强、贷款期限长、风险分散、借贷双方履约率高等优点。

(3)自动长期包销信贷。由辛迪加银团和借款人签订协议,辛迪加银团负责向借款人提供长期贷款,而借款人则需要定期发行金额与之相等的短期欧洲债券或货币存单,交辛迪加银团包销。这是一种介于辛迪加贷款与国际债券发行之间的信贷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4)分享股权贷款。贷款人以接受较低利率为条件,取得分享投资项目股权的权利。利用分享股权贷款,使借款人和贷款人形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分担投资项目风险,分取投资项目收益。

(5)弹性偿还期贷款。弹性偿还期贷款的还本付息额与借款人出口收入挂钩,当出口收入减少或增加时,还本付息额相应减少或增加,使贷款偿还期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这种贷款方式有利于借款人根据外贸出口情况安排偿债进度,降低偿债风险,为外贸出口企业所利用。

(6)累进偿付贷款。借款人利用累进偿付贷款,起初还本付息较低,甚至可能是负数,以后则逐步累进增加。这种贷款方式常用于项目融资,将债务本息偿付额与项目建设、完工投产、正常发挥效益的全过程相联系,有助于借款人对偿债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四、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含义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是国际股票和国际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从事证券发行、认购、转让变现的机构和个人。国际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可以进行证券融资和证券投资活动。

资本市场按照上市交易的有价证券类型,分为国际股票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

(二)国际股票市场

1.国际股票市场的定义。国际股票市场是国际股票的发行人和投资人组成的一种金融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可进一步细分为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前者组织国际股票的发行和认购,后者安排国际股票的上市和买卖。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国际股票市场。

2.国际股票。

(1)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证明股东在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国际股票作为跨越国界发行和流通的股票,打破了一国的地域限制,可以使国际企业在世界范围及时地从事股票筹资和投资业务。

(2)国际股票的分类。在国际股票市场上市交易的股票主要有:普通股,每张普通股拥有同等的权利;优先股,优先股在股息分配方面优先于普通股;无表决权股票,其持有者有除不分享表决权之外,其余权利与普通股股东相同;优化普通股,是介于优先股和普通股之间的一种股票类型;可赎回优先股,是发行公司有权在未来特定时期以约定价格购回的优先股。

(3)国际股票的发行。按照发行对象不同,可划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按照是否有中介机构参与,可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按照投资者在认购股票时是否缴纳股金,划分为有偿增资、无偿增资和配合增资。

国际股票的发行价格一般分为平价、时价、折价和中间价四种:平价发行是以股票的票面金额为发行价格;时价发行是以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现实价格为基准确定发行价格;折价发行是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作为发行价格;中间价发行是以介于股票面额和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价格发行股票。

(4)国际股票的交易。国际股票的交易分为两种方式:①场内交易,即通过证券交易所这一有形场所进行股票交易。②场外交易,即由投资者直接到证券公司的交易柜台从事股票买卖,或通过各种电讯工具完成股票交易过程。

除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以外,目前还存在其他几种交易方式。第三市场交易,是由非交易所会员在交易所以外从事大笔的、已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证券交易而形成的市场;第四市场交易,是机构之间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大宗证券交易的市场。场外交易的特点是存在一个分散的无形市场,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主要依靠现代化的通讯技术接洽、成交。

(三)国际债券市场

1.国际债券市场的定义

国际债券市场是由国际债券的发行人和投资人组成的一种金融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可进一步细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前者组织国际债券的发行和认购;后者安排国际债券的上市和买卖。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国际债券市场。

2.国际债券。

(1)国际债券是由借款人在国际市场,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发行国际债券,可使借款人筹到期限较长的资金,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并收到扩大影响提高声誉的效果;投资国际债券,可使投资人提高证券投资收益水平,降低证券投资风险,增强证券变现能力。

(2)国际债券的分类主要有:①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外国债券是借款人在本国以外,以发行地所在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欧洲债券是借款人在国外,以第三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②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公募债券是向公众发行的债券,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开买卖;私募债券是向特定投资人发行的债券。③一般债券、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股债券。一般债券是按债券的一般还本付息方式所发行的债券;可转换债券是可以转换为企业股票的债券;附认股权的债券是附带能购买发行公司股票权利的债券。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贴现债券。

(3)国际债券的发行。参与国际债券发行的成员有:发行人(Issuer);投资人(Investor);主干事(Lead Manager);承购集团(Underwriters);销售集团(Selling Group);受托机构(Trustee);登记代理机构(Registering Agent);支付代理机构(Paying Agent);律师(Lawyer)。

国际债券的发行方式主要有: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直接发行是由发行人自己出面发行债券;间接发行是由发行人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一般采用承购募集的方式发行债券。

(4)国际债券的流通。国际债券流通的方式主要有: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和柜台交易两种。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在债券发行后,在主干事的协助下,将债券上市流通;柜台交易是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地方进行的证券交易,通常是在证券公司或银行的柜台,以电话、电报或电传等方式成交。

国际债券流通的作用有:使债券具有流动性,方便债券持有人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将债券转手变现;使债券投资打破发行时间的限制,方便投资者随时买入债券,进行投资;世界各地的买主与卖主汇集于流通市场,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完成债券交易,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债券价格。

3.国际债券市场的作用。

(1)利率调换。持有浮动利率债券的企业面临利率上升带来的风险,它希望能将浮动利率转化为固定利率,以避免利率上升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利率调换就是指企业在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之间进行调换,调换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利率风险和降低筹资成本。利率调换的基本做法是:持有同种货币债券的双方,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地以商定的筹资本金为计算利息的基础,一方以浮动利率换取另一方的固定利率。在调换中,交易的双方一般只计算相互的利息差异,而一般并不实际交易债券。

(2)币种调换。这是企业利用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将自己的债券与其他企业的企业币种债券相调换,从而可以避免外汇风险以及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币种调换的基本做法是:持有不同币种债券的双方,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以等值的原则进行交换,使双方各自持有对方原有币种的债券。

(3)双重货币债券。这是债券的发行者以一种货币支付利息,而以另一种货币归还本金的债券。发行双重货币债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汇风险,发行者可以不采取措施防止汇率变化使债券到期时偿还本金出现变化。当债券发行者发行双重货币债券时,实际上发行者把一个远期外汇合约加进了债券条款中,把债券的本金按预先规定的汇率转换成了另一种货币。

五、黄金市场

(一)黄金市场的含义

1.黄金市场的定义。黄金市场(Gold Market)是世界各国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场所。黄金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各国中央银行、持有黄金准备出售的集团和个人、需要黄金的集团和个人、从事投机的交易商以及黄金经纪人等。国际企业从事黄金交易的目的:推销黄金产品、采购金质原料和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值手段。

2.黄金市场的分类。世界黄金市场分为主导性市场与区域性市场。主导性市场是交易集中程度高,价格走势对其他黄金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伦敦、苏黎世、纽约、芝加哥、香港即为五大主导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则是规模有限且集中在本地区,影响不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如欧洲地区的巴黎、法兰克福,亚洲地区的东京、贝鲁特,北美地区的多伦多、底特律,拉美地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多等。

3.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有两种,即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现货交易在成交后即交割或在两天内交割。期货交易在成交后,由交易双方商定一个期限,到期再行交割。期货交易的目的是保值或投机,交易者所关心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实物,而是黄金期货价格的变动。

(二)黄金的供给与需要

1.黄金市场的供给。黄金市场中,黄金的主要供给者包括当年生产的黄金,这是黄金市场主要的、最根本的来源;各国政府、中央银行抛售的黄金;拥有黄金的集团和私人抛售的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抛售的黄金。

2.黄金市场的需求。黄金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者有:工业需求,黄金的工业用途极为广泛,在生产中需要黄金;官方储备需求,由于黄金是世界各国重要的国际储备手段,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需要大量的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以弥补收支上的逆差;私人(含法人)储备需求,私人储备黄金的目的主要是保值、投资与投机。

(三)黄金价格的变动

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升高时,人们持有的货币会发生贬值,利息收入亦不足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纸币信誉降低,黄金自然成为人们广泛追求的重要保值手段,金价必然上涨。反之,通货膨胀率下降,也会带动金价下跌。

2.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升高,会带动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随之升高,从而抑制黄金价格上涨或者下跌。反之,市场利率下浮,则往往会导致黄金价格的上扬。

3.外汇汇率。汇率的浮动会导致货币的贬值或升值,引起黄金价格发生反方向变动。当汇率下浮时,人们往往抛售该种货币,抢购黄金或硬通货,相应抬高黄金价格。反之,当货币汇率上浮时,也会相应造成黄金价格的反向下跌。

4.重大国际事件。黄金价格对国际局势的动荡或偶发事件的反应极为敏感,每一个异常的国际重大事件都在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形势晴雨表的国际黄金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形成一股抢购黄金的风暴,给黄金价格以巨大冲击。

5.黄金供求关系。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是黄金市场价格波动的最根本原因。黄金供不应求,金价上涨;黄金供过于求,金价下跌。

六、金融期货市场

(一)金融期货市场的含义

1.期货交易的定义。期货交易(Futures Trading)是相对于现货交易而言的一种交易方式,是买卖商品远期交货合同的一种交易。国际企业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实现套期保值。由于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经常波荡不定,为回避价格风险,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等但交易盈亏相互冲减抵消,从而转嫁价格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2.金融期货交易。国际上商品期货交易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金融期货交易(Financial Futures Trading)却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出现。目前,国际期货市场上市交易的金融期货有:外汇期货(Currency Futures),主要包括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澳大利亚元、墨西哥比索等;利率期货(Interest Futures),主要包括美国国库券、欧洲美元、商业票据、定期存单、标准化长期带息证券等;股票价格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主要包括标准普尔500指数、价值线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综合指数、恒生指数、日经225指数等。

3.金融期货市场(Financial Futures Market)是从事金融期货交易的场所。它由期货交易所、经纪行和结算所组成。

(1)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一般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由会员联合组成的非盈利集团。期货交易所本身不参加交易,也不拥有商品,只是为期货交易提供场所、设备和制定、公布交易规则,以维护公开平等交易。期货交易所会员数量受有关法律约束,有一定限额。

(2)期货经纪行。期货交易所规定,只有会员才允许进入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而且只有会员才能接受他人委托,代替别人进行买卖。一般期货交易者要从事期货交易买卖,必须委托会员代理才能进行。因而,有些会员就成为专门接受委托、带客做期货交易并收取一定佣金的期货交易经纪人。

(3)期货结算所。期货结算所负责期货合约的结算,它包括期货合约到期的交割和未到期合约的平仓,并承担保证每笔交易的清算和保证期货合约购入者能最终拥有所需商品的担保责任。结算所是期货交易所开展期货交易业务的重要一环,所有期货交易所都有与其联系的结算所。

(二)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

1.外汇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所买入或卖出某种货币,在未来一定时间交割的就是外汇期货交易。国际企业利用外汇期货交易,可以达到套期保值,管理外汇风险的目的。具体讲就是,企业根据自己在现货市场所持有的外汇多头或空头交易立场,在金融期货市场进行相反的外汇空头或多头交易立场。当外汇价格(即汇率)变动时,它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使得企业在两个市场上交易方向相反,可以实现盈亏相抵,从而起到套期保值或防范汇率风险的作用。

2.利率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所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资产(如国库券、债券等有价证券),而在未来一定时间交割的交易就是利率期货交易。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经常变动,一般来讲,当利率上浮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当利率下浮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就会上涨。因此,当国际企业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筹资或投资时,便会因利率浮动而承受利率风险。

3.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所买进或卖出某种股票价格指数,而在未来一定时间根据股票价格指数变动差额的若干倍数交割现金的交易就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

国际企业利用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的原理为:若企业手中持有股票,为回避股价下跌风险,在期货市场卖出一手股票价格指数合约,一旦股价下跌,企业手持股票,其损失可由企业在期货市场实行买进对冲操作取得的盈利予以弥补;反之,若企业已经卖出了在手股票,为防止股价上涨而蒙受损失,在期货市场买进一手股票价格指数合约,一旦股价上涨,企业再卖出合约平仓,便可以用期货交易的盈利冲减现货交易的损失,实现保值。

国际企业的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外国货币与本国货币以及外国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问题。假若兑换的比率是固定的,即企业可以随时以本国货币兑换固定的外币,或以外币兑换固定的本国货币,那么企业不会有外汇风险。但如果汇率不断变化,货币间的相互兑换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或收益,因此,国际企业要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

一、外汇风险概述

(一)外汇风险的定义

由于汇率的变化,使企业收益产生不确定性称为外汇风险。汇率变动的幅度越大,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大,面临的外汇风险越高;反之,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小,面临的外汇风险越低。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汇率变化使企业价值增多而获得意外收益,也包括由于汇率变化使企业价值减少而遭受的损失。这样定义外汇风险是因为不论汇率变化给企业带来收益还是损失,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会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例如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当面临国内、国际筹资渠道选择时,企业会依据某一汇率计算资金成本运行而进行筹资决策。当汇率发生较大变化时,企业所做的筹资决策可能不是最佳方案。同样,当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涉及外币问题,如果汇率变化幅度较大时,企业也不容易做出正确决策。甚至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外币收支的企业也面临着汇率变化而造成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从而使企业面临风险。因此,企业要正视外汇风险,正确认识外汇风险并积极对它进行管理。

(二)外汇风险的种类

企业的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化时产生的,但是企业资产或负债所处的状态不同,外汇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一般来讲,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经济风险,是由于汇率的变化影响企业未来销售收入、价格或成本,使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收益产生的不确定性。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以及如价格等一系列经济因素,汇率的变化通过这些经济因素最终影响企业未来收益。一般情况下,本国货币升值会降低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而本国货币贬值会增强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有国际收支业务的企业来说,汇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未来发展情况时,经济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2.交易风险,是企业将记账本位币与外币兑换过程中产生的外汇风险。当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时,会发生外币收付及其债权、债务关系,这些外汇收付款及其债权、债务关系在汇率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其价值的波动,从而形成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由于外币度量的交易业务在结算时产生的损失或收益,这些交易业务包括:①采购或出售商品及劳务时以外币计量的商业信用。②以外币度量的借款或货款。③尚未履行的远期外汇合约。④其他以外币度量的资产或权益。由于这些交易的承兑是在汇率发生变化以前,而结算发生在汇率变化之后,其业务量用外币折算为本国货币时,会出现损失或收益,因而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

交易风险直接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收益和损失,当然,多余的收益对企业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发生了损失就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流的管理出现不确定性。因此,交易风险是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的风险。

3.折算风险。具有国际经营业务的企业,将其拥有的以外币度量的资本、负债和收入、支出等款项,按照预定的会计程序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由于汇率的变化也会使其折算成记账本位币的价值产生波动,这种风险称为折算风险。折算风险是由于企业以外币度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不匹配而出现的,而且取决于折算时所使用的汇率(是即期汇率还是历史汇率)以及使用的折算方法。

(三)外汇风险管理的意义和要求

1.外汇风险管理的意义。外汇风险管理的意义有:

(1)避免或减少外汇风险损失。当汇率朝着不利于企业的方向变动时,外汇风险有可能使企业某项交易的利润全部损失甚至使企业发生亏损。因此,企业应掌握外汇风险管理的知识及手段,加强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外汇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使企业增加收益。汇率的变化会给企业收益带来不确定性,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也可能为企业带来预料不到的收益。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为企业增加收益。同时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常用的一些工具如外汇期货交易等本身就是获利的工具。因此,通过外汇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利用汇率变动而获取收益。

(3)为企业创造良好、稳定的经营环境。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决策的失误可能使企业发生亏损,甚至使企业破产。汇率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的收益、成本费用、资产及负债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因素的变化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使财务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增加了。外汇风险管理可以把某些因素确定下来,或者使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变动,使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是立足于国内市场来研究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国际化是将国际金融理论与方法渗透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来,如何管理外汇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2.外汇风险管理的要求。外汇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收到预期效果,应遵循以下要求:

(1)正确树立外汇风险观念。无论承认与否,外汇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外汇风险。如果不了解外汇风险及其管理方法,“盲人瞎马”闯入国际市场,其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害怕外汇风险,不敢加入到国际经济中去,企业最终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预期的报酬率也越高。企业应正确对待外汇风险,并积极对它进行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2)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外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部门要对外汇风险作出反应,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①制定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明确企业对待外汇风险的态度。②要对外汇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明确企业面临外汇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大小。③企业要对外汇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针对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类型,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④要妥善处理外汇风险损失,尽量避免外汇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财务活动的干扰。

(3)正确选择外汇风险管理方法。企业要根据面临外汇风险大小确定对待外汇风险的策略,正确选择管理外汇风险的方法。在选择外汇风险的管理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方法要简单实用。中国目前企业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市场机制也刚刚形成,在这样的条件下,应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来管理外汇风险。即以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以简单实用方法来管理外汇风险也是适用的。②要考虑管理外汇风险的费用。有些管理方法可以在财务决策时采用,这样能以较少的费用来管理外汇风险;有些管理方法要到金融市场上实施,这就需要支付较多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要根据面临的外汇风险来决定采用何种管理方法。如果管理外汇风险的费用超过外汇风险损失,对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③要考虑有些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采用会给企业带来其他风险,各种方法避免外汇风险损失程度也是不尽相同,企业财务人员应熟悉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及要求,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以达到外汇风险管理的要求。

二、影响汇率的因素

汇率作为两种不同货币的兑换比率,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从理论上讲,汇率变动的终极原因是两种货币所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动,但在外汇交易实务中,则直接表现为汇率随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而变动:当某种货币供不应求时,其汇率上浮;当某种货币供过于求时,其汇率下浮。具体讲,影响一国货币供求从而影响其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外汇供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会导致本币汇率上涨;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导致本币汇率下跌。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既关系货币本身实际代表的价值,又关系商品的对外竞争能力。一般讲,本币通货膨胀严重,汇率上升;本币通货膨胀减弱,汇率就下跌。

3.利率水平。在一定条件下,高利率会吸引国际资金的流入,使汇率下跌;低利率则排斥国际资金的流入,使本币汇率提高。

4.中央银行的汇率政策。各国政府为避免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往往对汇率进行干预,即由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使汇率变动有利于本国。这种干预有三种情况:①在汇率变动剧烈时使它趋于缓和。②使汇率稳定在某个水平。③使汇率上浮或下浮到某个水平。

5.投机活动。投机者根据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大量抛售或抢购某种货币,以避免损失,获得最大收益。所以,外汇市场轻微的风吹草动,便会掀起投机活动的轩然大波,从而加剧汇率波动,并且往往能使汇率波动超出合理幅度。

三、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外汇风险管理的策略

外汇风险管理的策略一般有以下三种。

1.保守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都要依据对汇率的预测,只有在能获利时才涉及外汇交易,即对任何外汇风险都要回避。这样,企业可能会放弃许多涉及外汇的交易,而放弃这些交易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这种策略适用于跨国经营业务有限的进出口商采用。

2.随意策略。企业对发生的外汇风险不予考虑,把由于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认为是企业经营的正常成本。这样的策略可以为企业节省外汇管理费用。当企业外汇交易量小或相对其他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时,或在计划期间内汇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有较大吸引力。但当企业的外汇交易量较大或汇率变化较剧烈时,这种策略会给企业带来预料不到的损失。

3.现实策略。这是介于前面两种策略之间的一种策略。当企业涉及外汇的交易在其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时,企业应积极管理外汇风险。同样,企业在国外建立分公司,经常有外汇收支业务时,也应对涉及外汇风险的项目实行管理。

总之,企业实施哪种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与其经营者的追求目标密切相关。企业追求以股东长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时,则把对经济风险的管理放在首位;企业追求以近期每股税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时,则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就变得重要了。此外,外汇市场的条件不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重点也不同。对自由浮动汇率的外汇市场,外汇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对非自由浮动汇率的外汇市场,外汇风险的管理重点应在经济风险方面。

(二)防范外汇风险的措施

交易风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只要企业存在跨越时间的外汇收支业务,就会有交易风险存在。在这里,只介绍交易风险的管理方法。

1.利用外汇市场上的金融交易管理外汇风险。常用来管理外汇风险的金融交易主要有外汇即期交易、外汇远期交易、外汇调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

(1)外汇即期交易。由于这种交易一般是在交易日结束后立即交付外汇,因此汇率以后再发生变化便不会影响企业。

利用外汇即期交易可以使企业免受汇率变化而遭到损失,但同时企业也不能得到由于汇率变化而使企业获得的意外收益。由于时差和结算等原因,一般是在订立买卖合同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内完成结算,当汇率变化十分激烈时,企业也不能完全避免外汇风险。

(2)外汇远期交易。远期外汇合约一般由五部分内容组成:买卖类型,指明买进或卖出外汇;货币种类,指明买卖的是哪种货币;交易数量,指明以外国货币为单位的交易数量;远期汇率,指明到交易日时成交的汇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以美元表示外汇的方法;到期日,指明成交的时间,一般没有严格的标准期限。

在远期外汇合约的五个因素中,买卖类型、货币种类、交易数量及到期日,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而远期汇率则是由银行报出的。远期外汇合约大部分用于企业回避出口收入或偿还外债时的外汇风险。

(3)外汇调期交易。在避免外汇风险时,调期交易往往与即期交易或远期交易结合使用,即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汇率既买入又卖出外汇,但买入和卖出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调期交易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①将外币债券调换成本币债券,利用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将外币债券调换成本国货币债券,从而避免外汇风险。在调换过程中,除了避免外汇风险,企业还可以降低其债券的资金成本。②调换成交日期,利用外汇市场上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异,买进或卖出不同时期外汇合约的交易。通过这种交易,企业在避免外汇风险的同时,一般还能获取一定收益。

(4)外汇期货交易。由于外汇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合约,利用它来避免外汇的货币种类有限,一般涉及的货币有:英镑、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和欧洲货币单位,每种货币都是与美元进行交易的,其标价是以单位外币表示的美元的数量。

由于期货合约的交易数量是标准的,所以能避险的外汇数量一般都是期货合约标准数量的若干倍,其余部分则不能避险。外汇期货交易之所以能避免外汇风险是由于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化与即期汇率变化的幅度不一致。由于外汇期货交易只需存入少量的保证金即可进行交易,这样可以使企业使用少量资金便可使巨大数量的外汇避免外汇风险。因此,外汇期货交易是企业管理外汇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5)外汇期权交易。它是利用外汇期权合约进行的交易,如果市场汇率的变动对他履约有利,他便行使权利,买入或卖出外汇;反之,市场汇率的变动对他履约不利时,他可放弃期权而听任合约过期作废。利用这种功能可以使企业避免外汇风险。

期权根据买入或卖出状况可分为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买入期权是期权购买者在合约有效期内按约定汇率买入一定数量外汇的权利,又称看涨期权。在合约有效期内,当市场汇率涨至约定汇率以上,他便行使期权,按较低的约定汇率买入外汇;反之,当市场汇率低于约定汇率,他便放弃期权,按市场汇率买入外汇。卖出期权是期权购买者在合约有效期内卖出一定数额外汇的权力,又称看跌期权。在合约有效期内,当市场汇率涨至约定汇率以上,他便放弃期权,按市场汇率卖出外汇;反之,如果市场汇率跌至约定汇率以下,他便行使期权,按约定汇率卖出外汇。

2.利用经营手段管理外汇风险。利用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管理外汇风险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实际上,有一些外汇风险可以利用经营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利用经营管理方法管理外汇风险的手段有:

(1)促进进出口合同利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当进出口合同采用本国货币计价汇率发生波动时,就不会影响企业的收益,也就不存在外汇风险了。但是,能否在国际贸易中采用本国货币计价要受很多因素制约。例如,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地位,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强,越容易采用本国货币计价;相反,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弱,越不容易采用本国货币计价。此外,能否采用本国货币计价,还取决于国际结算的惯例,一般情况下,各国都愿意采用美元作为结算的计价货币。当然,交易双方的经济实力也很重要,采用本国货币计价实际上是把外汇风险转嫁给对方,当对方急于和我方达成交易时,也可能接受我方的条件,以我方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2)提前或延迟结汇。将以外币计价的款项的结算日期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提前或延迟,也可以避免外汇风险损失或获得外汇风险收益。对于出口商而言,如果预测汇率将要下降,则要尽快收回以外币计价的货款,可以给对方更多的好处以促使对方尽快付款;如果预测汇率将要上升,则要尽量推迟收款时间,可以给对方更长的付款期以促进销售。对于进口商而言,如果预测汇率将要下降,则尽量推迟付款时间;如果预测汇率将要上升,则要尽快付款,还可以从提前付款中得到销售折扣。

提前和延迟结算技术除了用于进出口贸易的结算以外,还可以用于企业在各个子公司之间调动资金时采用。对于国际企业,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非常频繁,资金提前或延迟转移的机会经常出现。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技术管理外汇风险。

(3)配对管理。对经常有外汇收支的企业,资金的流入、流出非常频繁,如果把每一笔资金都利用金融工具避险会产生大量管理费用。实际上,企业可以利用配对方法进行管理,即尽量将外汇收入与外汇支出的数额、时间安排在一起,这样,由于外汇的收支发生的时间一致,收支之间可以抵消一部分外汇风险。同时,采用配对管理的方法可以节约外汇风险的管理费用,还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管理水平。但是,要想使企业的全部外汇收支完全“配对”也是非常困难的,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企业还应该配合采取其他的外汇风险的管理方法。

(4)其他管理方法。除了上面的方法以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管理外汇风险。企业可以同时持有多种货币的外汇,由于资产的组合效应,当汇率发生波动时,发生的收益可以弥补一部分损失,从而从整体上降低外汇风险。

企业也可以持有实物资产。当汇率变动比较剧烈时,企业可以购买黄金、白银、不动产,或购买企业需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实物性资产。特别是对于通货膨胀引起的汇率剧烈波动时,持有实物性资产是比较好的管理外汇风险的方法。

利用经营决策管理外汇风险的形式有多种,企业可以在实践中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便于操作,并且成本较低,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外汇风险的方法。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不是十分发达的国家,采用经营手段管理外汇风险更有独特之处。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通常有毛营运资金(Gross working capital)和净营运资金(Networking capital)两种口径。毛营运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称;净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的余额。国际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有一些内容与国内一致,本节主要是介绍在国际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一些特殊的管理手段,这些管理手段主要是表现在对资金的管理。

一、现金管理

现金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备用金、银行活期存款及各种存单等项目。国际企业现金管理在原则上与一般企业基本相同,即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现金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现金,减少现金余额,提高全部资金利用效率。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比国内企业复杂。因为与一般企业相比,国际企业现金不仅具有数量大、分布广、涉及币种多等特点,而且在现金收、付及跨越国境的调度等过程中,还涉及一些特殊的问题,如各国政府对现金管理的法令、法规等。为了确保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国际企业在现金管理上通常采用集中管理,即公司从总体利益出发对总部及各国子公司现金余缺进行统一调度。现金集中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公司现金储备量达到最低标准,从而有利于公司将尽可能多的资金投放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有计划地进行对外投资,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管理风险。

国际企业现金集中管理主要由其中心调度系统负责。常用的管理手段是日常现金管理报告。日常现金管理报告是各子公司向现金管理中心报送的当日营业现金余额以及次后若干天现金收支情况预算的报告。日常现金报告采用指定的记账货币,对用当地货币表示的现金余额,以公司财务管理当局指定的汇率换算成记账本位币。规模较大、子公司分布范围较广的跨国公司通常要求各子公司每半年、每周甚至每天编报日常现金报告;规模较小的跨国公司则要求子公司编制类似于日常现金报告的月度现金预算表。母公司可以通过各子公司编报的日常现金报告及时掌握公司现金全貌,了解现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公司作出最优现金管理决策。

二、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收而未收款项。它客观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是企业运营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企业有两种类型的应收账款:①国际企业母公司或各国子公司与企业集团内部各国子公司集团以外独立的法人之间在经济往来过程中形成的应收账款。②企业集团内部各国子公司之间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因商品、劳务、技术等生产的转移所形成的应收账款。这两种应收账款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因而在管理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与国内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类似,下面主要介绍国际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

(一)提前或延迟

1.提前或延迟的含义。提前或延迟(Leads and lays)类似于国内企业的商业信用,应收账款在付款方实际支付款项前可以视为收款方给付款方提供的一种无息贷款。就收款方而言,如果当时资金很充裕,及时收到的账款可以存入银行或通过各种投资渠道获利;如果当时资金短缺,及时收到账款就可以减少借款,降低利息费用。就付款方而言,如果当时资金短缺,支付账款的同时必须采取其他手段融资,从而增加资金成本;如果资金很充裕,支付账款会减少机会成本。所以,收款方希望缩短信用期限,尽可能提前收回应收款项;付款方希望延长信用期限,尽可能延迟付出应付款项。国际企业管理当局通常会从总体利益出发,要求有关当事人采取提前或延迟付款的方法。如果收款方因收回应收账款所得到的利益小于付款方因付出款项所受到的损失,则管理当局会作出要求付款的决定;如果收款方因收回应收账款所得到的利益大于付款方付出款项所受损失,则管理当局会作出要求付款方提前付款的决定。

2.提前或延迟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收账款的提前与延迟能起到转移资金的作用。提前付款相当于把资金从买方转移到卖方;延迟付款相当于把资金从卖方转移到买方。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东道国政府会对国际企业应收账款的提前与延迟支付施加某些限制。常见的提前与延迟有四种形式:①出口提前,国外买方提前向当地进口商付款。②进口提前,国外进口商提前向国外出口商付款。③出口延迟,国外进口商延迟向当地出口商付款。④进口延迟,国内进口商延迟向国外出口商付款。

3.东道国政府的限制。对于不同形式的提前与延迟,各国政府采取不同的态度。一般而言,东道国政府不愿意允许出口延迟和进口提前。因为出口延迟推迟了当地出口商外汇收入的收汇日期;进口提前则起着提前付汇的作用。这种倾向在一国政府面临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表10-1是一些国家对提前与延迟的限制情况。

表10-1有关国家对提前与延迟限制情况

资料来源:《国际企业货币报告》1987年4月13日(略有改动)。

(二)收支冲销

1.收支冲销的含义。收支冲销(Payments netting)是国际企业各国子公司之间以及母公司之间的往来款项,在结算时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冲销降低资金转移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2.收支冲销的种类。

(1)单边冲销。当冲销是在两个公司间进行时,称为单边冲销。例如,德国子公司欠英国子公司200万美元的同时,英国子公司又欠德国子公司400万美元。那么,在结算时,只要英国子公司向德国子公司支付200万美元,双方的债权关系即可了结。如果双方冲销的往来款项涉及不同币种,那么首先应统一币种,然后才能进行冲销。

(2)多边冲销。当冲销是在多家子公司之间进行时,称为多边冲销。多边冲销涉及的公司越多,过程越复杂。

3.冲销的作用。国际企业内部往来款项冲销的主要作用有:①缩小资金转移规模,降低资金转移成本。②加强风险管理,由于冲销而缩小跨国资金转移规模,减少因汇率变动带来的外汇风险。此外,冲销还可以使公司建立有规则的支付渠道,有利于公司与银行关系倾向稳定化。

4.政府对冲销的限制。虽然从长期来看,冲销不会改变一国的外汇数量,但在短期内会影响其外汇储备。因此,许多国家仍然限制或禁止使用冲销。例如,巴西、墨西哥等国严格禁止使用冲销;英国、法国、印度、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对冲销予以某些限制。一些国家只允许单边冲销;另一些国家只允许贸易冲销而禁止金融交易冲销;还有一些国家,只要公司申请冲销的理由充分,就可以获得准许。

(三)再开票中心

1.再开票中心的含义。再开票中心(Reinvoicing center)是国际企业资金管理部门设立的贸易中介公司。当国际企业内部成员间发生贸易关系时,商品和劳务直接由出口商提供给进口商,但有关贷款的收支结算可由再开票中心集中处理。其过程如图10-1所示。

图10-1

2.再开票中心的作用。

(1)有利于对公司内部应收应付账款进行集中管理。再开票中心向B国子公司买进货物,然后再以稍高的价格卖给A国子公司,再开票中心通过对A国子公司和B国子公司履行开票和再开票手续,把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不同地区的贸易活动和应收应付账款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公司内部的贸易往来,减少了有关费用。

(2)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税后利润水平。再开票中心通常设在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有利于国际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转移价格把有关地区子公司的利润转移到避税港,从而使企业集团获得尽可能多的税后利润。

(3)有利于进行资金的统一调度。国际企业通过再开票中心以更灵活、更有效地使用冲销技术,加强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再开票中心不仅可以加强有贸易关系的子公司间的资金流通,还可以通过统一的融资政策使得资金能够在以往没有联系的子公司间调配流动。

(4)能有效地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再开票中心具有比冲销更直接地对外汇风险进行集中管理的功能,企业内部往来所涉及外汇不外乎出口方货币、进口方货币和第三方货币。在开票中心,通过再开票,把交易中汇率变动所造成的风险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再开票中心的缺点主要是国际企业必须为成立这一中心而支付一定的额外费用。此外,再开票中心的建立也会导致有关国家政府部门的检查,为此公司将付出诸如咨询费之类的专项费用。

(四)转移价格

1.转移价格的含义。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又称划拨价格或内部价格,是国际企业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劳务交易或转让无形资产时所采用的一种价格。转移价格与一般性的商品、劳务交易或转让无形资产的价格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独立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按独立核算原则确定的交易价格,其价格决定可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也不完全取决于交易对象本身的价值量。从根本上讲,转移价格是国际企业用来实现转移资金、降低税负、调节利润水平、逃避东道国限制等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

2.转移价格的作用。

(1)转移资金。当国际企业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需要增加或减少某子公司的资金,而直接的资金转移渠道(如应收账款的提前、延迟或通过再开票中心结算)受到东道国政府的限制时,转移价格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如果母公司想从某国子公司移出资金,则可以调高出售给该国子公司的产品的价格;如果母公司想给某国子公司调入资金,则可以调低出售给该国子公司的产品的价格。

(2)降低税负。降低税收负担是转移价格的另一种重要功能,转移价格对税收负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所得税和关税两个税种上。转移价格对所得税的影响。一般而言,在避税港的外国子公司只需交纳税率很低的所得税,甚至不需纳税,且当地政府的法律管制也比较宽松,这就给国际企业转移资金和利润提供了便利条件。国际企业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的利润调入避税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所得税负担。转移价格对关税的影响,进口关税一般采用从价计征,即按照进口货物的到岸价格乘以进口关税税率计算。国际企业可以通过转移价格政策改变进口产品的到岸价格,在关税税率既定的前提下,改变到岸价格就可改变进口国子公司的关税负担。

(3)调节利润水平。转移价格是子公司之间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利润水平调节的重要工具。低价购入高价出售可起到调高该子公司利润的作用;高价购入低价出售则可降低该公司的利润。

调低利润的作用有:调低利润可以掩盖公司的获利情况,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是对付当地合资伙伴的有效手段。调高利润的作用有: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在当地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或谋求信贷。逃避限制、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理;避免东道国的价格限制等。

3.制定转移价格的方法。

常用的制定转移价格的方法有:市价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

(1)市价法,又称非控制价格法,是联属关系企业间交易的转移价格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确定。用市价法确定转移价格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价格在转移资金、降低税负、调节利润水平、逃避限制等方面的作用。

(2)转售价格法,是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减去其加成以后确定转移价格的一种方法。运用转售价格法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没有合适的市场销售价格作为参照。②在受控制销售时间前后适当时间内转售,其转售价是能够获得的。③转售者没有对转售货物再加工,使货物大幅度增值。④转售者没有使用无形资产使货物增值。

(3)成本加成法,是在销售方销售成本的基础上加一定加成额确定转移价格的一种方法。成本加成法按照销售成本的标准不同又可分为完全成本加成法和标准成本加成法。由于成本和加成比例通常不是由公开市场决定的,因而缺乏客观性,其使用范围不如前两种广泛。

4.东道国政府对转移价格的对策。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企业运用转移价格实现其全球战略都是以牺牲东道国利益为前提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转移支付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主要有寻找价格替代和直接管制两种。

(1)价格替代。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寻找一种市场价格或与之接近的价格替代转移价格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寻找价格替代方面,通常有独立交易价格法和国家出口牌价法。独立交易价格法要求国际企业内部商品、劳务、技术的转移价格应反映独立交易价格,即公司对非关联企业销售商品、劳务、技术时的价格。国家出口牌价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对于大宗出口的初级品制定出口牌价,作为公开市场上出售的用该产品为原材料的制成品价格的一部分,以此价格为基础对国际企业内部相应商品转移价格进行控制。

(2)直接管制。东道国政府对国际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直接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加强海关的监督作用。海关是观测执行东道国政府有关进出口政策、法令和规章的行政管理机构。国际企业向东道国子公司的出口和从子公司的进口都必须通过东道国海关,充分发挥海关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以损害东道国利益为前提的转移价格地运用。②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对合资、外资企业的财务监督。企业全部经营状况最终都会在财务、会计资料中得以反映,转移价格地操纵也不例外。因此,建立健全严格地审计制度,加强对国际企业的财务监督,是控制转移价格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含义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和耗用而储备的物资,主要包括原材料和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和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和协作件等项目。

(二)国际企业存货管理目标

国际企业存货周转、转移经常会超越国界,所以在管理中除了要考虑一般企业存货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外,还必须面对不同国家的法律。国际企业在存货管理中必须树立一种全局观念,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国际企业在实现企业集团总体存货管理目标时,经常以牺牲某些子公司存货管理局部利益为前提。一般企业在存货管理中的分类管理办法对国际企业存货管理而言也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要求子公司在存货管理上,既要充分运用国内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实现其局部存货管理目标;还应该以大局为重,树立存货的全局观念。

(三)国际企业的存货战略

1.存货超前购置。这是国际企业将多余的资金预先购置将来所需要的存货,是国际企业存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当预计国际市场某项存货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该项存货的需求量和价格将大幅度上扬时,超前购置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将来所需存货,从而有利于降低存货成本;如果某子公司所在国能提供某种优质、价廉的原材料,而该原材料是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急需的,那么该子公司存货超前战略将作为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子公司的富余资金在当地无适当的投资机会,且汇出外汇或将外汇兑换成硬通货又受到东道国政府的限制时,则超前购买,再低价出口能起到逃避东道国政府外汇管制的作用。超前购买有时成本很高,主要表现在因超前购买占用资金。

2.反通货膨胀战略。国际企业的许多子公司经常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国际企业而言,其所在国物价上涨及其货币贬值,将会给存货管理带来重大影响。如果子公司主要靠进口存货,在事先预计到该国货币将贬值时,应及时扩大存货储备。如果子公司主要依靠当地存货,在事先预计到该国货币将贬值时,应适当缩小存货储备。如果子公司既采用进口存货,又采用当地货币,在实现预计到该国货币将贬值时,应适当地减少能够从当地取得的存货的储备量,相应扩大必须从国外进口的存货的储备量。

一、国际双重征税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一)国际双重征税的含义

1.国际双重征税的定义。国际双重征税(International deable taxation)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期间内对同一征税对象征收类似的税收所形成的重复征税,所以,一般把重复征税称为国际双重征税。

2.国际双重征税的基本特征。

(1)课税主体的双重性,即行使征税权力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也即是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拥有税收管辖权。

(2)纳税主体的同一性,即同一个纳税人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负有纳税义务。

(3)征税对象的同一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认为同一所得或同一事件同时构成各自的纳税义务。

(二)国际双重征税的产生原因

1.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原因。

(1)跨国纳税人(International tax payer)的出现和所得的国际化是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跨国纳税人的出现和所得的国际化,就不可能出现同一个纳税人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负有纳税义务,也就不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课税权主体,因此,也就是不可能出现国家双重征税问题。

(2)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性是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必要条件。税收管辖权有地域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采用的税收管辖权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国际双重征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不一定就产生国际双重征税,但是,如果没有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就一定不会产生国际双重征税。

(3)所得税是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流转税和财产税一般不会发生国际双重征税,所以,所讲的国际双重征税,实质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所得重复征收所得税。因此,如果没有所得税,也就不会产生国际双重征税。

2.国际双重征税的具体表现。

(1)地域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重叠产生国际双重征税。某企业法人作为A国的居民到B国从事经营活动,在B国获得了所得。B国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对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所得税;而A国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对本国的居民征收所得税。因此,这个企业法人受到两个国家的双重课征。

(2)地域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重叠产生的国际双重征税。一般来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不会产生国际双重税收,但由于各国对纳税人所得的来源地的确定标准不同,也可能会产生国际双重征税。

(3)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重叠产生的国际双重征税。一般的讲,两个(或两个以上)都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也不会产生国际双重征税,但由于各国对纳税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不同,也可能会产生国际双重征税。

二、国际双重征税的免除

(一)国际双重征税免除意义

1.国际双重征税免除的定义。国际双重征税的免除是居住国政府通过优先承认纳税人向非居住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款,借以避免或缓和对其跨国所得的国际双重征税。按照国际惯例,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即对于同一笔跨国所得,收入来源地国家有优先征税的权利。

虽然收入来源地国家有优先征税的权利,但是优先并不等于独占。这表现在:①优先是有限制的,所得来源地国家并不能对一切非居民的所得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而只能对在其境内居住一定期限的自然人和非居民公司所属的常设机构征税;②优先不能完全排斥纳税人居住国的居民税收管辖权,居住国在所得来源国优先征税后,仍将分别情况对纳税人行使其居民税收管辖权。所以,要免除国际双重征税,主要还在于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

2.国际双重征税免除的范围。

(1)免除的是税不是费。居住国政府准予免除的只能是本国居民或公民在收入来源国缴纳的税,居住国政府在准予免除前,必须要鉴定申请免除的是税还是费,避免将费用当做税收予以免除,而损害国家利益。

(2)免除的是所得税。居住国政府准予免除的只是所得税类的税收,如公司所得税、地方所得税等,而不包括其他税类。

(3)免除的是本国居民或公民的所得税。不是本国居民或公民,就无须对其行使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也就不存在国际双重征税的免除问题。

(二)国际双重征税免除的方法

1.国际双重征税免除方法概述。避免或缓和国际双重征税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①通过国内税法的规定,限定税收管辖权,单方面免除双重征税。②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签订税收协定或条约,寻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协调行动,相互避免双重征税。

国际税收协定(International tax convention)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的原则,经由政府的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税收协议或条约。1977年经合组织正式公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避免对所得和财产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为成员国在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时提供了基础。1979年联合国正式发布了《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缔结双边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提供了范例。

无论是通过国内税法途径,还是通过国际税收协定途径来免除国际双重征税,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

2.免税法(Exem ption method)又称豁免法,是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在一定条件下免于征税以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居住国政府完全放弃对来源于国外所得的居民税收管辖权,承认所得来源地政府的地域税收管辖权的独占地位。免税法分为全额免税法(Method of full exemption)和累进免税法(Method of progression exemption)。

(1)全额免税法,是居住国政府完全放弃居民税收管辖权,在对其居民征税时,完全不考虑其在国外的所得,仅按其来源于国内的所得确定使用税率征税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居住国应征所得税税额=居民的国内所得×适用税率

例10-1:A国居民M公司在某一纳税年度内,来源国内的所得100万元,来源国外的所得60万元,国内适用税率为30%的比例税率,则该公司在本年度内应向A国缴纳所得税税额为:

100×30%=30(万元)

而对M公司来源于国外的所得,A国政府免予征税。

可以看出,全额免税对于居住国政府来讲财政损失较大。因此,在采用免税法的国家中实行全额免税的国家不多,多数国家都实行累进免税。

(2)累进免税法,是居住国政府对其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不征税,只对其居民的国内所得征税,但在对其居民的国内所得征税时,将其居民的国外所得加以综合考虑,以决定其所适用的累进税率。显然,这种方法适用于实行累进所得税制的国家。其计算公式为:

居住国应征所得税额=(总所得×适用税率)×国内所得/总所得

例10-2:根据上例有关材料,假定A国实行的是累进所得税制,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税率的为30%,超过100万元~150万元税率的为35%,超过150万元以上税率的为40%。根据以上数据采用累进免税法,M公司应向A国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为:

[(150-100)×35%+(160-150)×40%]×100/(100+60)=13.4375(万元)

3.扣除法(Method of tax deduction)又称列支法,是居住国政府在对其居民的国内和国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居民将已缴的外国所得税款作为扣除项目或费用项目在应税所得中予以扣除或列支,仅就其所得余额计算征税,以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应缴居住国政府所得税=(居民的总所得-已纳外国所得税)×适用税率

例10-3:B国一公司某年有来源于B国的所得100万元,来源于国外的所得50万元,B国所得税税率为30%,该外国所得税税率为40%,则该公司应向B国缴纳所得税税额为:

(100+50-50×40%)×30%=39(万元)

如果发生双重征税则应向B国缴纳所得税税额为:

(100+50)×30%=45(万元)

如果采用全额免税法应纳所得税为:

100×30%=30(万元)

根据比较可以看出,扣除法并不能完全免除国际双重征税,它只是对国际双重征税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所以,世界上采用扣除法的国家较少。

4.抵免法(Method of tax credit),是居住国政府在对其居民的国内和国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度内,允许居民将已缴的外国所得税额冲抵应缴本国所得税额的一种免除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抵免法又可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此外,还有税收饶让抵免。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实缴居住国

所得税税额=居民总所得×适用税率-允许抵免的已缴外国所得税税额

(1)直接抵免法(method of direct credit),是居住国政府在向其居民总公司的国内和国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将其国外分公司向外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税额看作是由总公司直接缴纳,并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度内,允许将已经缴纳的外国所得税税额冲抵应缴本国所得税额,以免除国际双重征税的一种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抵免法适用于纳税人的国内与国外经营机构属于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关系,属于同一个经济实体、同一个法人。直接抵免法在实际应用中,又分为全额抵免和限额抵免。

1)全额抵免(Full credit),是在直接抵免时,允许居民将已缴的外国所得税额全部冲抵应缴本国所得税额。采用全额抵免,企业向本国实缴所得税额为按总所得计算的应缴本国所得税额扣除已缴外国所得税额部分。其计算公式为:

实缴居住国所得税税额=居民总所得税×适用税率-已缴外国的所得税税额

例10-4:根据前面扣除法的例10-3中,该居民实缴居住国所得税税额为:

(100+50)×30%-50×40%=25(万元)

可以看出,居住国政府对该居民国内所得本可征30万元所得税,但在全额抵免的情况下,居住国政府实际只征收了25万元,少征了5万元。这是因为居住国税率低而外国税率高所致。反过来,如果居住国税率高于外国税率,也会造成居住国多征。因此,全额抵免法虽可消除国际双重征税,但却产生了税收利益的国际转移,有可能造成居住国财政利益损失。所以在实行抵免法的国家中,采用全额抵免法的国家较少,一般都采用限额抵免法。

2)限额抵免(Ordinary credit),是在直接抵免时,虽然允许将已缴的外国所得税额冲抵应缴本国所得税额,但是,对冲抵的额度进行限制,即不超过国外所得额按本国税率计算的应缴所得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实缴居住国

所得税税额=居民总所得×适用税率-允许抵免的已缴外国所得税税额

允许抵免的已缴外国所得税税额=min{国外所得额×国外所得税率;国外所得额×国内所得税率}

仍以例10-3为例,计算过程为:

已缴外国所得税额=50×40%=20(万元)

因为以本国所得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小于在国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因此,允许抵免的所得税为按国内所得税率计算的所得税额15万元。该居民实缴所得税税额为:

(100+50)×30%-15=30(万元)

如果,其他资料不变,外国所得税率为25%时,已缴外国所得税额=50×25%=12.5(万元)。

本国所得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大于在国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因此,允许抵免的所得税为按国外所得税率计算的所得税额12.5万元。

实缴所得税税率额为(100+50)×30%-12.5=32.5(万元)。

如果外国所得税率与居住国所得税率相同皆为30%,则可知该居民实缴所得税额为30万元。

综上所述,采用限额抵免法只会抵消已缴外国所得税额,而不会超额冲抵已缴税额。因此,与全额抵免法相比,限额抵免不会造成居住国财政利益损失。

(2)间接抵免法(Method of indirect credit),是居住国政府在向公司的国内和国外所得汇总征税时,确认其国外所得只是从国外子公司处所分得的利润及其应承担的所得税,并允许母公司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度内将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款进行抵免,以免除国际双重征税的一种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间接抵免法适用于纳税人的国内与国外经营机构属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分属于两个经济实体、两个法人。间接抵免法的计算公式为:

然后通过比较,母公司分得利润承担的所得税与抵免限额哪一个小,则哪一个为间接抵免额。

例10-5:甲国母公司在乙国有一个子公司,母公司国内所得为100万元,甲国所得税率为30%,子公司在乙国所得为50万元,乙国所得税率为40%,子公司的乙国缴纳所得税20万元,子公司从其税后利润30万元中分给甲国母公司股息6万元。根据以上资料,试求母公司实际缴纳甲国所得税税额。

需要注意的是,子公司所在国往往不仅对子公司的所得课以公司所得税,还要对支付给他国母公司的利益课以预提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所在国可以允许将这部分预提税进一步直接抵免,但直接抵免额与间接抵免额之和不得超过原抵免限额。

(3)税收饶让抵免(tax sparing credit),是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在国外得到优惠减免的所得税款视同已经缴纳,并准予抵免的一种特殊抵免方式。严格地说,税收饶让抵免不是一种独立的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它们是税收抵免内容的附加,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抵免方式。

发展中国家为了鼓励外来投资,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往往给予外来投资者以所得税优惠减免。如果外来投资者获得的所得税减免在其居住国不能得到抵免,则外来投资者会丧失所获得的好处,而且会造成税收利益的国际转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求其外来投资者的居住国相应采取税收饶让抵免措施,世界各国对于税收饶让抵免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些国家赞成,但也有些国家反对。所以,税收饶让抵免的实现需通过有关国家之间签订税收协定来加以规定。

税收饶让抵免法的关键是确定抵免额。确定抵免额的方法有差额法和定率法。

差额法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纳税额,与按优惠税率或协定税率计算的纳税额之间的差额作为税收饶让抵免额的一种方法。

定率法是不考虑居住国的法定税率,而是通过税收协定确定一个固定税率,按固定税率计算的纳税额减去按优惠税率或协定限制税率计算的纳税额作为税收饶让抵免额。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财务管理?它有哪些特点?

2.国际财务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外汇与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有哪些类型?

4.按照不同的标准,汇率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外汇风险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如何对交易风险进行管理?

6.如何防范会计折算风险?

7.如何规避经济风险?

8.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国际筹资?

9.接受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优缺点?

10.发行国际股票筹资有哪些优缺点?

11.发行国际债券筹资有哪些优缺点?

12.国际租赁筹资有哪些利弊?

13.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特点?

14.国际间接投资有哪些特点?

15.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风险?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16.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17.什么是国际转让定价?它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有什么意义?

18.影响国际转让定价的因素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