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行为先于市场行为

人的行为先于市场行为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受人控制,所以大众的共同心理对市场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我们所要把握的就是公众心理达成新“共识”时的市场方向。在参与外汇市场的行为中,外汇交易者总会凭借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基本面因素做出买卖决定,交易者便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来对待市场。心理分析法根据使用的不同情况分为市场群体的心理分析和交易者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法(Psychological Analysis Method)是行情分析中的一个流派,它对于预测市场战略性转折点具有相当的作用,孙子兵法中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就体现了心理分析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在交易界研究和使用心理分析法的人很少,心理分析法没有受到交易界的重视,绝大多数交易者甚至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其大学中都没有心理分析法的课程。但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师级交易者和投资家都对心理分析法高度重视,如索罗斯、巴菲特、林奇等。

心理分析法是一种从“市场心理到价格”的分析思路。其定义是在市场方向即将逆转或维持原方向的临界点,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以此为基础,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资本流向)从而判断未来市场走向的方法。毋庸置疑,市场的大方向决定一切(也就是资本的流向)。在外汇市场运用心理分析法意义重大,因为外汇市场是一个人对人的市场,它的参与者是“人”以及受“人”控制的投资机构,而资本流向都是通过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反映出来的,所以市场方向是受人的心理因素控制的。也就是说,资本流向掌握在市场参与主体——“人”的手中。资本受人控制,所以大众的共同心理对市场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运用心理分析法完成一次交易的原理在于:价格波动始于公众心理价格的不统一,始于基本平衡态被打破。在市场混乱时建仓,价格会在一个新的公众心理“共识” 的影响下受到追捧或打压,直到出现一个公众心理可以接受的大众价格。在这个价格上,多空双方的势力再一次基本均衡,市场才又开始基本维持盘整态势,一个上涨(下跌)行情由此结束。我们获利了结,一次交易完成。我们所要把握的就是公众心理达成新“共识”时的市场方向。

外汇市场方向的控制者——“人”本身就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在参与外汇市场的行为中,外汇交易者总会凭借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基本面因素做出买卖决定,交易者便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来对待市场。由于单纯地运用客观操作或者主观操作,交易者们各持己见,不可能达成外汇市场方向预期的完全统一。时常看到,交易者由于单纯运用一种分析法操作,在下单的一瞬间,脸上仍带有迷茫的神色。这可以从侧面看出,市场参与者在下单的时候心态很不稳定,而这正是因为前两种分析法“偶有冲突”造成的。价格波动的原因也可以因此说成是同时具有两种情态的投资者,依据他们不同的心理预期而不断磨合的过程。

心理分析法的优势正是因为它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是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模糊”分析法。因为同时具备技术面分析法(客观)、基本面分析法(主观)的特点,所以从理论上讲,心理分析法更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势,以交易者心理预期为基础,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

心理分析法根据使用的不同情况分为市场群体的心理分析和交易者心理分析。市场群体的心理分析是分析市场中众多的交易群体的心理,而交易者心理分析是研究交易者自己在投资决策过程的心理活动。 国外心理分析法主要的理论有尼尔的逆向思维理论和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

逆向思维理论是由美国市场分析家尼尔建立的,主要思想是“市场的主流观点倾向是错误观点”,这是使用率最高的心理分析法。 群体心理理论是由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庞(主要代表作是《群体心理》)建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心理群体的整体智力低下定律; ②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定律; ③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定律;④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⑤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

在外汇市场中,心理因素也对汇价中短期走势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购买力平价不完全决定汇价,价值规律在外汇交易中不为实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平衡”说的是一种资源配置和盈利的平衡,但是这个理论在外汇市场中不实用。首先,外汇是个零和游戏,“平衡”虽然在理论上说得通,但是这种“平衡”的前提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外汇市场中出现过,这个理论也就不适宜在外汇市场中应用。由于买方和卖方都想从市场参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就必然对汇价施加影响。再加上外汇市场含有较多的投机成分,必然会加剧其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这样频繁的大幅度波动往往会歪曲供求曲线,使得以供求曲线做判断依据的投资者做出歪曲的理解和盲目的市场行为,造成对市场方向判断失误的增多。外汇市场中常常可以看到汇价长期飙升或者下跌不回调,也就是汇价围绕购买力的波动周期太长,价格长期偏离价值,如图8-1至图8-7所示。其实,购买力平价没有考虑到货币主权的风险问题,所以汇价偏离购买力平价(货币价值的代表性指标)还未必全是由交易者心理引起的,除了交易者情绪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因素,但是我们本章主要研究的是交易者心理对汇价偏离价值的影响。

图8-1 欧元兑美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图8-2 美元兑日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图8-3 英镑兑美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图8-4 美元兑瑞郎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图8-5 美元兑加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图8-6 澳元兑美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图8-7 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以往的经济学体系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对供求关系有一定的反作用”似乎已成为真理。但是在期货市场,由于其特殊性,运作结构不应该以一般的商品买卖来定论。经济学体系里的所谓“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在外汇市场理应升级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对供求关系起决定作用”。因为如果一个市场掺杂了较多的投机成分,那么这个市场暂时就不会是一个仅仅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市场。相反,随着投机势力的强大,价格越来越倾向于决定供求关系。一旦市场价格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位,交易者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听取外汇分析师的建议做出买卖决定。

如果更多的投机者倾向于做空某种货币,那么此种货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而汇价下降本身也会刺激更多的参与者一起做空,由失望型抛售变为恐慌型抛售,价格暴跌,从而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自我强化式的下跌。外汇市场参与者单纯地依据汇价做出做空决定,可以侧面反映价格在影响供求。如果更多的人抛开一切其他因素,跟随市场大方向盲目疯狂地做空,那么,汇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求关系。因为那时候,部分小散户的跟进对市场也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促使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单纯地根据汇价的高低做出买卖决定。汇价由此决定供求(因为那时影响价格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人为因素)。

多数参与者参与市场是因为价格不断地下跌才做出卖出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比如,1997年12月7日的美元兑日元遭到史无前例的疯狂抛售,3小时内从131.53泻至125.80,狂跌5.73点!虽然当时日元有基本面的重大消息支撑——日本政府决定实施一次性动用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方案,但是凭借这条利好消息并不足以让日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大的涨幅。这是因为,美元兑日元接近价格的强阻力位,由久攻阻力位不破的“失望型抛售”到接下来在利好消息作用下的“跟进型抛售”,最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的“恐慌型抛售”,导致美元兑日元产生如此巨大的跌幅。由于对价格的恐慌心理,市场参与者不由自主地统一行动起来,不间断地对美元进行打压,所以,恐慌型抛售最终使投资者对美元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元兑日元不断暴跌的价格引发了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决定了供求,假如是单纯的“供求决定价格”,则不可能产生这种自我强化式的打压。

再如,以技术面做分析的交易者是在一种历史价格的基础上推测未来价格。在外汇市场中单纯地按照这种分析方式进行买卖的人大有人在。按照历史价格操作,这也是一种由价格决定供求关系的表现,否则外汇市场就不会出现很规则的双顶(底)形、头肩顶(底)形、上扬(下跌)三角形。参与者参照历史价格操作时感到畏惧或者以此为下单动机和理由,并在每种图形的关键点位上观望或逆市操作等,这一切都可以很好地说明价格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买卖,决定了供求关系。所以,汇价的确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供求关系,这其实是一个正反馈行为,也就是索罗斯所谓的“反射”。

反向意见理论又被称为逆向思维理论,是由美国市场分析家尼尔建立的,主要理论是“市场的主流观点倾向是错误观点”,这是使用率最高的心理分析法。主要观点包括:①交易者群体的交易行为受制于人性本能;②人本性有“从众”心理, 人的相互模仿和感染的本性使交易者的交易行为极易受到情绪、建议、命令、刺激等的控制;③交易者群体容易丧失理性思维能力,只接受情绪、情感的控制。但是,真正的反向意见理论应该是选择性反向,也就是说反向是有前提的,不是任何市场都应该采用与大众相反的立场,这涉及一个关键的原则,就是当某一方向的操作吸引了绝大多数资金的时候才能采取反向操作原则,这也是索罗斯和朱利安·罗伯森等宏观对冲基金巨头常常用到的分析手段。一般而言,机构交易者倾向于在趋势的前段和中段持仓,而散户交易者倾向于在趋势的中段和后段持仓,所以当一种主流观点在散户中被广为传播,市场极其疯狂的时候,这就是反向操作阶段。

要理解反向意见和逆向交易就必须明白市场情绪的三个阶段,或者说市场参与资金流入量的三个阶段。请看图8-8,在酝酿阶段,市场上缺乏一个主流观点,甚至市场上不存在任何观点,参与热情很低,成交额处于清淡状态,这时候市场主流观点渗透率低于50%,汇价处于震荡状态,而且一般是不规则震荡居多(这是因为骗线行情增加,银行交易员以此扫荡一些散户的止损位置)。此后,市场开始出现了显著的主流观点,市场主流观点的渗透率超过50%,汇价开始以N字结构走出单边市,这就是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早期是机构交易者介入的阶段,整个发展阶段都是机构交易者持仓的阶段。到了发展阶段末期,散户交易者开始介入,由于没有更多的同向交易者介入(能加入的同向交易者都进场,缺乏进一步推动行情的资金),行情处于反转阶段,这个阶段的早期就是反向分析法的恰当使用时间。

图8-8 汇价发展三阶段和主流观点渗透率

汇价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以主流观点渗透率来划分的,这个模型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对于我们利用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启发的。这里面的关键是将市场主流观点(市场焦点)与汇价运动联系起来观察,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请看图8-9,这是英镑兑美元的1小时走势,在行情酝酿阶段中,汇价出现震荡走势,而且常常以不规则震荡走势为主,这时候市场的热点散乱,甚至根本没有热点,没有主流题材(Story),汇价因为一些不重要的数据和信息上冲下洗,但是一直不能走出单边行情。此后,汇价在某一刻受到强劲市场意见倾向的推动开始走出单边行情,这就是发展阶段,这时候你去看汇评和新闻会发现基本上是一边倒,即使偶尔有反向意见也很快被忽略,甚至对市场运动根本没有刹车的能力。随着行情不断发展,“最后的散户”也开始加入阵营中,这时候市场上听不到反对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开始停滞不前,虽然支持的意见不断涌出,但是市场却在原地停留,这就是“利空不跌”(如果是在上涨行情中,这是“利多不涨”),反向思维就可以运用起来,在发展阶段应该以持有正向为主。这里关键需要明白的一点是,结合消息面和价格走势来分析市场情绪,反向意见只能在反转阶段和发展阶段之间的衔接阶段采用,如果在发展阶段就与大众主流意见相悖则必定亏损不少,发展阶段属于趋势跟踪交易的优势范围,而反转阶段则属于反转交易的优势范围,在酝酿阶段一般不好交易,除非采用无止损(或者是超宽止损)加窄止盈的震荡交易策略,否则很难持续获得什么盈利,但是震荡交易策略本身也不太好操作,很容易作成无止损式的交易策略。如果能够把握市场主流意见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和反转阶段把握好时机,则交易者可以做得很好,这是绝大多数交易者所忽略的,因为技术交易要么单纯地跟随,要么会给出无数个不可靠的反转点。

图8-9 主流观点渗透三阶段实例

成功的交易者应该在主流观点发展的末期运用反向意见法把握逆向交易机会,而在这之前应该顺从主流观点,如果在发展阶段的早期和中期采用反向的观点,则很容易“折戟”于市场,加上不设定止损或者是多次进出场,则损失必然会相当严重。所以,正确地区分反向意见有效阶段和同向意见有效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请看图8-10,主图是英镑兑美元的1小时走势,副图是市场情绪看涨比率走势。当看涨比率达到极端高值区域的时候,就进入了反向意见区,这时候应该转而采用看空的意见;当看涨比率达到极端低值区域的时候,也就进入了反向意见区,这时候应该转而采用看跌的意见。在两个反向意见区域之间的区域属于同向意见区,也就是市场大众主流意见看涨我们就看涨,市场大众主流意见看跌我们就看跌。在市场没有走向极端,没有疯狂之前,不能认为市场走到了反向意见区!

图8-10 反向意见区和同向意见区

一般而言,机构交易者具有信息优势,同时也具有资金优势,所以机构交易者一般较散户交易者更早地介入一段主流走势,同时也更早地退出一段主流走势,当散户开始一致看跌或者看涨的时候,就必定意味着主流走势的总结。散户较机构交易者更多地成为输家,因为在投机这场博弈中,散户在信息上处于劣势。散户的行为为一般输家的行为,所以散户的多空情绪一般被看作市场的反向指标,但是这里一定要记住:散户的主流意见一般在趋势中段和末段树立起来。外汇市场比较成熟的散户情绪指标是SSI,也就是投机者情绪指数,这是美国著名外汇经纪商FXCM研发出来的一个监测散户投机者情绪的指数,样本来源于在FXCM平台上交易的数量众多的散户交易者数据,在http://www.dailyfx.com/上可以查到每周更新的数据。请看图8-11,这是英镑兑美元的汇价走势和对应的投机者情绪指数(SSI),当看多散户相对于看空散户增加的时候,汇价倾向于下跌;当看空散户相对于看多散户增加的时候,汇价倾向于上涨。主图中粗黑线是英镑兑美元的日线走势,主图中的竖线是情绪指数看多指数和看空指数的差值,差值在0以上为散户净看多,汇价一般下跌,在0以下为散户净看空,汇价一般上涨。散户总是在题材的末期才大规模介入,所以散户的大部分行为是与市场相反的,这就使得SSI非常有用。

图8-11 反向指标——投资者情绪指数

除了直接观察国际现货外汇投机市场的散户头寸变化外,还可以通过外汇期货市场的合约头寸变化来观察重量级参与者(机构交易者为主)的情绪,期货市场反映了参与者对现货市场未来走势的看法和评估。由于机构交易者一般早于散户交易者退出,所以机构交易者的持仓峰值一般早于汇价的峰值出现。请看图8-12,这是英镑兑美元的汇价走势以及国际货币市场(IMM)非商业净头寸(一般为投机头寸)的相关走势图,可以看到合约净头寸的峰值一般早于汇价的峰值出现,这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由此看来,市场的转折走势还是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把握的,这是纯粹的技术分析无法做到的,国际货币市场主要货币非商业净头寸的变化可以通过www.dailyfx.com查到,www.fx678.com也可以查到相关数据。

图8-12 市场情绪峰值(外汇期货合约代表)和反向操作区域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可能发现一个问题,这就是,反向意见一般是跟散户交易者的意见相反,因为大部分散户交易者一般是在一段趋势的末端才加入,这使得市场“最后的燃料”被用完,市场动能衰竭。但是,也不排除机构交易者在一段趣事的末端才介入这样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关键的少数——机构交易者和次要的多数——散户交易者在持仓阶段上会有如图8-13所示的差别,因为我们一般是与散户交易者反向而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只能在散户持仓的后半段介入反向操作。如果机构交易者的建仓和持仓阶段延伸到走势的后半段,则机构交易者的行为也会成为我们的反向指标,不过这通常很难发生,如果发生则意味着一场非常罕见的大转折行情将来临,因为有不少机构交易者也在与散户一起犯傻。

图8-13 反向意见阶段和次要多数的加入

短线投机是零和博弈,短线投机不是价值性投资,价值性投资存在所有参与者共赢的可能性,因为随着公司价值的不断提高,持有这家公司股票的交易者都可以盈利。但是,短线交易却不是这样的,一方参与者的盈利必然是其他参与者的损失,这是被绝大多数交易者所忽视的,而由此推开来讲就会发现,如果你想盈利则必须与其他交易者的行为有所区别,因为将交易费用计算在内的话,即使汇价不波动,交易者们都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了,加上有人盈利,则亏损的人必然比盈利的人多。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能否盈利往往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这就是博弈,同时由于不存在共赢的状态,所以短线投机必然是零和博弈。既然是零和博弈,那么知道其他参与者的决策和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大多数交易者一直将价格作为交易的对象,其实这种思维具有严重误导性,因为这会让我们觉得交易是一门匠艺,而不是博弈,匠艺面对的是一个客体,而博弈则涉及众多的参与者,其中一个则是自己。交易是我们在博弈中采取的行为,而价格则是所有参与者采取行为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与博弈中参与者们采取的行为密切相关,只有知道了那些代表性子群体的行为,我们才能更好地作出盈利的决策,所以交易是一个根据其他博弈参与者行为选择自己行为的过程,而不是单单根据价格选择自己行为的过程。

长线投资也需要利用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与绝大多数人的观念相违背。一般而言,长线投资特别是费雪式的投资方式非常看重公司本身,但是这并不排斥长线投资者利用群体行为的非理性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某一长期看好的公司。投资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二是价格。公司应该尽可能好,而价格应该尽可能低,长线投资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股价买入尽可能好的公司。只有当群体处于非理性状态的时候才会使得好公司的股价非常低,而这恰好是长期投资者入场的良机。对于长线投资这类交易方式而言,他们也是利用群体非理性行为完成了交易。

价格是人行为的合成结果,供求关系被看成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但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可以由市场参与者的博弈矩阵推导出来,而所有参与者的供求曲线叠加就可以合成得到汇价本身。所以,汇价还是由众多参与者的行为合成得到的,我们不能也不必对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加以关注,我们只需要注意那些代表性的群体即可,比如机构交易者,散户交易者,还有进出口商、政府机构等。一旦知道了代表性群体的意见,我们就可以知道汇价的走向。比如财年结算对日元的影响,就会涉及上述主要者。

交易是通过利用对方行为的漏洞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好比格斗比赛,在确保自己平衡的前提下打破对方的平衡状态。很多时候,我们把投机看得过于简单了,因为我们认为面对一个要么上升要么下跌的汇价,即使没有复杂的汇率经济学知识,单靠猜测也能得到50%的成功率,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之所以我们认为外汇交易简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将交易的对象看成了汇价,而汇价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东西,一个像草木一样没有智慧的对手不足以让我们感到畏惧。但事实却是,汇价其实是千万颗大脑叠加运算得到的,是无数聪明的人“尔虞我诈”得到的,每个理由充分的买入决定后面都对应着一个理由充分的卖出决定,所以当你决定做多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存在一个分析充分的做空决定。跳动的价格使得交易这项博弈的复杂性被掩盖起来,市场这个超级计算机正张着血盆大口等待大家献身!

交易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而行为是人本身观念的体现,所以交易其实是一种通过行为完善自己观念的过程。观念决定人的态度,而人的态度决定了人的行为,在环境变量和行为变量中,我们往往只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外在环境,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中,而环境和行为共同决定了我们得到的结果,所以我们的行为往往是我们达到结果的唯一手段。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改善行为,而要改善行为就必须改善观念,而有时候观念无法直接被改变,所以只能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观念,然后通过改变的观念来彻底改变行为。交易的结果帮助我们鉴别有效和无效的行为,但是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这些行为来找到需要改变的观念,只有观念正确了,我们才能持续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再讲得深一些,则交易的对象是行为背后的观念。我们以某种观念去市场中验证,然后市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观念,是转变成另外一种观念,还是继续提升这种观念。

明白交易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才能不被价格和以价格为基础的技术指标所迷惑,也才能不迷信技术分析的效力,因为技术分析只不过分析了行为的结果。新手对技术分析都很迷信,他们对于指标无效或者说有限性一般没有了解,在他们眼里技术指标或者手段好比数学和物理工具一样可靠。技术分析建立在一个很脆弱的基础上,它研究了人行为的结果,却忽略了研究每种结构后面人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技术分析为了捕捉影子的运动去研究影子本身,却忽略了研究物体本身。技术分析一般而言充满了神秘性和盲从性,这也使得学习技术分析的采用者们经常恪守一些非常不可靠的规条行事,他们将价格(影子)当作交易的对象,而不是行为(物体)本身。当我们想要在跟小摊小贩的买卖中不吃亏时,就必须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否则单单看个价格就作出买卖决定往往都要吃亏,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博弈过程。

交易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而交易本身则是一个博弈过程,这是下一小节将要讲述的问题。

博弈论(Game Theory)也叫“对策论”、“赛局理论”,属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Zermelo)、波雷尔(Borel)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1928年,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博弈论和决策论(Decision Theory )、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等一起构成现代企业经济、军事战略等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它们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划分,博弈论进一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

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得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博弈论还有很多分类,比如以博弈进行的次数或者持续长短可以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以表现形式也可以分为一般型(战略型)或者展开型等。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策略集合(所有棋着)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攻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限度的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于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于,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如表8-1所示。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表8-1 囚徒困境博弈决策矩阵

我们来看看这个博弈可预测的均衡是什么。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8-1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对于投机交易而言,交易者得到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的行为,因为结果都是由代表性交易者(有影响力)共同决定的,所以一场交易的获利与否需要考虑到所有代表性参与者的行为。请看表8-2,这是一个忽略了很多细节的模型,但是基本可以模拟交易这个博弈过程,当然这里主要针对是投机交易,也就是零和博弈。在表8-2中,A代表我,B代表机构交易者,C代表散户交易者。如果机构交易者和散户交易者都做空,则市场上基本缺乏进一步做空的力量,所以如果我加入空方阵营,则会遭遇大逆转走势,亏损自然也很大,简单计为-3。如果机构交易者做空,而散户交易者做多,则表明市场上还存在很多散户力量可以转为空头,而且机构交易者一般在趋势的前段和中段持仓,则表明下跌趋势还未结束,所以这时候我们加入机构交易者一边,可以赚信息和资金上处于劣势的散户交易者们的钱,简单计为2。当市场上机构交易者们做多,而散户交易者做空,我们应该同此理,站在机构交易者一边,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散户一边,则亏钱,简单计为-2。当机构交易者们和散户交易者们都做多的时候,市场肯定是缺乏进一步上涨的动量了,此时做空则可以获利不少,简单计为3。这是对表8-2“A做空”一行的介绍,“A做多”一行也类似。

表8-2 交易这个博弈过程

表8-2很好地模拟了真实短线交易中面临的博弈情景,如果仔细去揣摩其中的意义,可以对大家的交易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即使只掌握最浅一层的含义,也能对你的交易思路有不少启发:你交易行为的绩效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汇价的形成是在市场所有的买卖指令下达之后,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买卖决策)先于市场行为(汇价运动)。人的买卖决策会体现为供求曲线,如图8-14所示,但是金融市场上的供求曲线形状则未必与图8-14一致,特别是投机性很强的短期外汇市场,追涨杀跌交易者很容易让需求曲线从左下指向右上(D代表需求曲线),而供给曲线(S代表供给曲线)也会变成从左上指向右下,这就与图8-14所示的正常供求曲线存在差别。虽然短期外汇市场上的供求曲线与正常商品市场上的情况存在差别,但是仍然可以从供求曲线的基本框架中得到一些见解。供求曲线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成交量和价格,而成交量是价格形成的直接原因。供求曲线代表着人的决策曲线,所以供求曲线其实是交易者博弈行为的抽象表征,供求曲线比均衡价格更先存在。要搞清楚价格运动的方向,就要搞清楚形成价格的供求曲线,要想搞清楚供求曲线就必须搞清楚形成供求曲线的交易群体。

图8-14 微观经济学基本工具——供求曲线

成交量可能比价格符合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因为成交量直接体现了交易者的行为,而价格只是交易者行为的结果而已。在外汇市场中,所有参与者的成交量是不方便得到的,但是某一平台上的成交量却是可以得到,请看图8-15,主图是澳元兑美元的5分钟走势,副图是对应的成交量走势。成交量的峰值反映了群体的癫狂,这种癫狂往往比反转K线形态更能预测短期的价格走势。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成交量代表了交易者的行为,而价格是此行为的结果。

图8-15 澳元兑美元5分钟走势和成交量走势

行为金融学更多地关心价格背后的行为,而不是价格本身。作为投机者,价格似乎与我们的盈亏直接相关,但是成交量才是导致我们盈亏的真正原因。行为金融将价格背后的行为和决策者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它的一些概念对于我们从事投机交易相当有用。

行为金融学首先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场上,时常会发现市场的变化不是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而发生变化,而往往是交易者的情绪、感受的变化。其次,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未必能够实践理性行为。

虽然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理论存在很大分歧,但需要指出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金融理论,而是在接受其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对其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传统理论不同的,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过度自信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预设分不开,这就又回到了人类的有限理性的问题上。因为在行为者当中,不论是理性行为者还是非理性行为者,都不会怀疑自己的理性的存在。他们自认为是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当面对交易决策时,便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有些学者专门对此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受访者都倾向于高估他们答对的概率。这说明了交易者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这使得市场的走势也并非是理性的,因此价格不能吸纳一切信息,也就是说价格不能理性地对待一切信息,所以很多关键信息可能是价格没有完全吸收的,甚至是没有吸收的,如果我们能够从价格之前的要素寻找,则可以推断出价格最可能的方向或者说情景,而这个领域则涉及交易者的行为。

几十年前技术分析总结的形态大部分的效力已经大幅降低,但是我们的交易界从来没有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以至于今天绝大多数技术分析的教科书还在传授很多完全不符合市场实际和交易实践的理论。技术分析的三大前提是技术分析发挥作用的前提,但是这三大前提目前基本上已经不具备了,如果我们还躺在技术分析祖宗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则很难取得像杰西·利莫佛一样的伟大成就。技术分析是金融交易分析技术的雏形,而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也是金融交易分析技术的雏形,唯有我们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才能在交易界长久立足。证券分析的基本手段一直在发展,各种定价模型的出现就是明证,但是投机分析技术却一直停滞不前,现在是重新发展技术分析的时候了,目前有一条渐渐明朗的路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将技术分析统计化和心理化。

技术分析涉及很多指标和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完整交易策略,甚至EA(自动交易程序),而这些东西的可靠性和其他统计特征现在基本上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这些东西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胜算率和风险报酬率组合,恐怕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只有把技术分析从经验主义发展为科学主义,才能在交易界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技术分析的统计化应该如何着手呢?涉及哪些具体方面?下面,我们就分成三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指标有效性的概率特征需要统计。技术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震荡指标和趋势指标,两类指标即使混合在一起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也就是说震荡指标和趋势指标仍旧会发出自己的信号,而无法过滤对方的虚假信号,这就是技术指标的难处。我们这里不是要讲怎么解决这一难题,而是回到主题——各种技术指标有效性的统计。比如震荡指标RSI的有效性是多少,要知道RSI的有效性,就要定义RSI的具体功能;再如给出阶段性调整点的有效率,一定要先从数学上定义指标功能有效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这一定义回顾足够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

第二,形态有效性的概率特征需要统计。K线形态已经能够很好地为交易软件程序语句所定义,但是西方技术形态,比如双底和三角形等则需要更高水平的编程语言和技能。不过,现在的编码技术已经能够为诸如艾略特波浪一类超复杂形态编写识别程序,所以如果能够很好地定义形态,则可以利用对它们的有效性进行统计。

第三,交易策略和交易系统的有效性需要从统计上得到求证。投机交易策略很多是基于价格的,自然这些交易策略和系统可以看成是纯技术类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知道它们的统计特征。

其实,技术分析的统计化是我们本书定义的行为分析的后向延伸——仓位管理,而下面要谈的技术分析的心理化则是行为分析的前向延伸——心理分析。

技术分析基本停留在价格分析的层面,但是如果我们不为价格分析提供心理基础,则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而不是物体本身,只有我们掌握了原因才能更好地掌握现象,只有我们把握了本质才不会为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每种技术形态和指标背后的心理含义是我们要去探究的方面。 要对技术分析进行心理化,我们必须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指标反映的心理因素需要确认,马丁·普林格发现震荡指标与市场多空情绪调查指标的走势基本一致,则表明震荡指标可能反映了大众的多空情绪,戴若·顾比将长短两组均线看作是较长期交易者和较短期交易者的代表。每一个指标的数学意义可能需要了解,但是其代表的心理意义则是必须了解的,比如支撑阻力线的心理含义,只有掌握了技术指标背后的心理意义,我们才能更加恰当地运用这些技术指标。

第二,形态反映的心理因素需要确认,图表形态是绝大多数交易者都偏爱的技术分析工具,但是这些形态背后的心理含义我们一般都不会去理会,最多在看部分技术分析书籍的时候会去大致了解下,但是这远远不够。毕竟,形态之所以起作用那是因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而形态之所以会失效也是因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把握了形态背后的心理意义,我们就可以抛开现象而去把握本质,而本质才是靠得住的东西,现象不是简单重复,但是本质却是在简单重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