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发展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现象的认识和加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该理论把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可见,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创造和扩大了对外贸易。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直接投资与贸易障碍的关系,但忽视了市场积极因素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现象的认识和加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比较有影响的有:

一、产品生命周期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弗农(R.Vernon)较早地分析了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他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将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与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他将产品周期分为“崭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以说明企业对海外投资和出口的选择。在产品的“崭新”阶段,企业在国内投资生产具有技术垄断优势,对国外市场采取出口贸易的形式;在产品的“成熟”阶段,生产技术趋于成熟,产品出口量剧增,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运输成本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进口市场的预期平均生产成本,而成本增加,需要到国外投资设厂以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竞争优势是产品的低价格,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该理论把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二、小岛清教授的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继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合理成分,把H—O模型中的劳动和资本要素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认为资本应包括资产、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由于各国的劳动与经营资源比率存在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产生比较利润的差异。因此,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应以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率为基础。所以,一国应大力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口该产业生产的产品,缩减比较劣势的产业,并进口该产业生产的产品。他认为日本的资源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大,对外直接投资可带动与制造业投资相关联产品的出口,把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有机地结合。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在逆贸易型结构基础上,对外投资产业是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使美国产生了通过出口得到的贸易顺差。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比较劣势产业部门进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的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部门,以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可见,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创造和扩大了对外贸易。

三、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

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卡林首先提出,认为企业由于国内市场存在不完全性,难以通过公开的市场交易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到国外投资设厂。该理论把科斯的交易费用运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指出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败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通过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可在世界范围内运用和扩展跨国公司的控制权、支配权,有效地控制公司内部资源并实现利润最大化。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直接投资与贸易障碍的关系,但忽视了市场积极因素的促进作用。

四、两缺口理论

钱纳里(H.Cheery)和斯特劳特(A.M.Strout)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两缺口理论,基本论点如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储蓄、投资、进口和出口因素的制约,即储蓄约束、外汇约束和吸收能力约束,据此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吸收能力限制阶段、储蓄限制阶段和外汇限制阶段。前两个阶段存在储蓄缺口,第三个阶段存在贸易缺口,两大缺口制约了经济发展。而利用外资可弥补两个缺口,缓解“瓶颈”约束以发展经济。利用外资既可以借助于投资增加一国收入水平,相应增加储蓄水平,填补储蓄缺口,也可以增加一国出口能力,弥补外汇缺口,因此,该理论建议发展中国家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而且认为国外部门的储蓄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必须用在最稀缺产业的发展上。也就是说,刚性资金缺口出现于“瓶颈产业”和进口替代性产品上,国外部门储蓄对这种缺口的弥补可优化产业结构,与此相伴随的是贸易结构、金融结构的改善。但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存在相当的负效应。

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

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详细地阐述、总结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1)要素条件:即国家的生产要素地位,如熟练劳动力或基础设备,这是特定产业的必要竞争条件。

(2)需求状况:对产业中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特性。

(3)相关的及其支持的产业:一国内部拥有或缺乏进行国际竞争的供应商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及其竞争对手:国家对企业如何创建、组织、管理及国内竞争对手的调控条件。

这四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结合为一个系统,为一国企业的生存与竞争创造环境:产业内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资源与熟练劳动力;形成机会的信息及其开发资源与技能的方向;涉及竞争或进行竞争的所有者、管理者及其员工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企业投资与创新压力

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其国内基础应允许或支持特定资产技能的最迅速的积累,有时会受到更大的约束。企业在一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当他们的国内基础提供更好的、当前的信息及其对产品和所需进程的洞察力,只有当所有者、管理者及其员工的目标相互紧密地支持和持续投资时企业竞争优势才可获得。国家在某一产业的成功最根本的,是由于其国内环境是最具活力的和挑战性的,激励企业升级,并扩展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势。

国家最有可能在形成“钻石”(Diamond)(即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产业或部门相互支撑形成的一个系统)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取得成功。这并不是说国家的所有企业都将取得产业优势,事实上,国家环境越具有动态的活力,一些企业就越有可能失败,这是由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相同的技能和资源、开发国家资源的能力。

“钻石”是一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一个要素的效应与一国的其他要素相关,一个要素优势也可以创造或提升其他优势。在自然资源型的产业几乎不涉及成熟的技术或技能的产业中,竞争优势以一个或两个要素为基础。贯穿于“钻石”的优势对于构成发达国家支柱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功地取得竞争优势是必要条件。

另外,还有两个国家系统的变量,即机遇与政府会影响国家竞争优势。机遇是独立于企业控制之外的发展,如纯粹的发明、基础技术的突破、战争、外部政治发展、国外主要市场需求的转变。它们打断持续性,重组产业结构,为国家的企业发展提供机会,以相互支持,在许多产业的优势转变中作用重大。政府在竞争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可在所有层次上提高或分离国家优势,这一点在检验政策怎样影响每一要素中清晰可见。如反托拉斯政策影响国内竞争者;规章制度会调整国内需求状况;教育投资改变要素条件;政府采购会激励相关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