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论建议

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论建议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的这种信号功能,对于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可获得性依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此,中央银行需要重视货币政策的宣示效应,即货币政策信号功能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加强货币政策信号传递与反馈机制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加强货币政策信号功能系统建设,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信号在货币政策中的预防与制度激励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民主力量以及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第三节 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论建议

一、货币实证分析与实体经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

传统上宏观分析总是侧重于实体经济实证指标分析,而轻视货币实证分析,货币分析是被动的,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之间缺乏充分的对称分析,货币政策选择通常只是依据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在货币政策的这种选择决定模式下,货币政策方案内部本身,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分货币性因素可能对实体经济的负向的、非系统性的意外冲击,货币政策的正效应随之弱化,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货币政策问题。

货币是动态变化的。货币在市场流动性、流通速度、货币资产结构、货币的层次结构以及货币分布的产业、行业与区域结构等方面,货币的经济属性经常是动态变化的,影响货币经济属性的短期、中期、长期因素有所不同而且也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就市场流动性状况而言,流动性短缺状态通常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利率反应弹性,而流动性剩余的情况则相反,因而货币政策的选择运用,就不能仅局限于实体经济的实证依据,还应当考虑市场货币环境因素的这些可能性影响,货币环境因素本身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及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媒介因素。

因此,翔实、科学而可靠的货币实证分析,是货币政策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有效防范货币政策决策与执行过程中货币性误差累积、放大与扩散的重要保障;反之,如果缺乏这样的货币实证分析基础,就如同用存在误差的尺子度量实体对象一样,货币政策幻觉下货币政策的选择本身往往容易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将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货币动态的实证与预期分析,与实体经济短期、中期与长期的动态实证与预期分析有机结合,才能仔细分辨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实际因素冲击与货币因素冲击、供给因素与需求因素,以及哪些波动是需要货币政策调节的,而哪些波动是实体经济动态运动过程中可以自我平衡的,无需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的随机与应急性调节,反而会破坏宏观经济的动态自我平衡系统,这就如同市场机制下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必然反映,而没有价格波动的垄断反而会不正常地破坏市场供求调节机制一样,是违背规律的体现。

二、加强短期货币政策操作的信号引导功能

如同价格供求调节总是表现出的动态滞后性,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使得货币政策定位与实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时差错位,加之货币政策传导的复杂性,实践已经实证表明,立足当前的短期性的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的长期运用,通常伴随和导致货币政策自身引起的累积性的“货币政策问题”,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由于货币政策的这种长期运用模式导致的累积性货币政策问题,笔者在此称之为“次生货币政策问题”(7),这种次生货币政策问题本身又循环性地转化成为经济波动不可消除的重要根源。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相应的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应当立足于中期,着眼于中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实证预测与判断,通过前瞻性的货币政策预防战略来平滑中期宏观经济可能的波动,而不应当立足于短期性的相机抉择。

既然货币政策存在着长期中性倾向,就短期而言,货币政策传导又存在着滞后性,而且宏观经济本身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单调的短期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而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短期不足以构成货币政策全能操作的充分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应当立足于信号引导和适当微调。例如,根据宏观经济短期波动的监测与预测,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可以通过运用适宜发挥微调和信号引导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公开市场业务,向社会公众发送引导信号和进行微调,侧重于象征性地传达货币政策信号以引导宏观经济运行,侧重于向公众表达和传递关于宏观经济以及市场货币运行状况的官方判断,从而引导市场预期,让社会公众明确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更加理性自己的具体决策,中央银行没有必要进行实际足量的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的这种信号功能,对于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可获得性依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货币政策作用功能的释放,一方面是调控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本身又是经济波动的一个刺激源,因此,货币政策的这种基于短期的信号引导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基于试探性的货币政策策略),既有利于有效延长中央银行观察与判断经济形势的“窗口期”,充实中央银行的信息源,提高中央银行的回归分析能力,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预防性功能,防止政策失控,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波动。

为此,中央银行需要重视货币政策的宣示效应,即货币政策信号功能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加强货币政策信号传递与反馈机制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加强货币政策信号功能系统建设,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信号在货币政策中的预防与制度激励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民主力量以及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这里就此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研究探讨单项货币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信号有效发挥的机理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之间货币政策信号功能有效发挥的机理机制,不断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驾驭能力,降低货币政策操作的直接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成本;(2)加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信号的发送、货币政策信号实际效应的评估、货币政策信号力度与范围的调整等方面与环节的程序化、规则化,建立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操作规范,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操作的辨别区分能力。只有加强规范性,尽可能减少随机性,才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不断消除货币政策决策者与货币政策反应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及其累积性的货币政策负效应,从而有利于长远趋向于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政策目标;(3)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信号功能及其实现形式的探索研究和开发,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高货币政策的微调能力;(4)加强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市场货币状况判断的信号体系建设,包括信号指示器的指标种类体系、信号监测的数值指标体系建设,以及信号分析工具技术的开发和完善,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分析模型;(5)建立和加强有利于中央银行准确、快速决策的信息数据库决策网络系统体系;(6)加强经济预测科学的发展,不断增强宏观经济预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促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精准化

适应市场宏观调节目标多元化、精细化、灵活化的发展需要,应当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市场衍生功能”的开发,不断拓展和延伸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功能,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搭配组合能力,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的市场化实现形式,不断扩展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外延,促进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适应与选择能力,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弹性与灵活性,努力促进和实现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精准化。

四、促进宏观信息数据的高效集成与透明发布

中央银行应及时发布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数据、经济模型分析数据;不断加强中央银行信息能力的硬软件建设,强化中央银行的信息素质,提高中央银行快速、及时、准确、科学、安全的信息数据处理与披露能力,实现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与对称性,确保中央银行信息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不断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誉度,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理性与社会公众货币政策执行理性的正向统一,尽可能消解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意外的负面冲击,增强货币政策博弈效应的正和性。

【注释】

(1)《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原文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汇兑事务部经商其他部门拟定,由Stefan Ingves审核。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局、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翻译。

(2)该文件导言部分就《准则》制定的背景、依据、《准则》的意义、《准则》的适用性以及《准则》中涉及的概念等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说明。

(3)考虑到文件本身的正式性与严格性,笔者完全采取引用摘编的方式,忠实文件原文的内容表述,仅仅根据行文需要(如对相关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分类并相应添加小标题等)做结构安排上的适当调整,以便忠实、准确、全面、完整地领会《准则》的基本精神。

(4)除国际清算银行以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与以下国际和地区性组织、国际金融部门团体进行会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拉美货币研究中心、支付与结算系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国际保险业监管者联合会、国际金融公司、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

(5)详见本书“附录一”

(6)由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在作用、责任、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相差很大,因此,《准则》具体分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良好行为准则”与“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政策透明度的良好行为准则”两部分。导言部分的内容在具体表述过程中也坚持和体现二者之间的这种划分,但是,鉴于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透明度做法的相关性强,因此,笔者从货币政策角度介绍《准则》导言部分关于“政策透明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声明时,并未剔除金融政策方面的相关阐述,以尽可能增强关于透明度理解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7)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部分地可以从这一视角加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