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宽松,尤其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推动各种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全面上升,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形成严重挑战。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切实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对货币政策效果至关重要。

1.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长期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宽松,尤其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推动各种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全面上升,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形成严重挑战。流动性过剩也使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大于货款增速,存款持续扩大,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使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并使货币市场利率走低。

流动性过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主要的,是前几年外贸顺差和外来投资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带来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带动的外汇占款增长。例如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90%。第二,流动性过剩也与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失衡有关。投资、消费比例失衡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在投资领域大企业资金过剩,经济发达地区资金过剩都会形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第三,全国工业企业盈利下滑导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而城乡居民由于社会保障缺乏导致预防性储蓄大量积累。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上调存款准备率效果会由于外汇占款增加而打折扣。流动性过剩也使加息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受损。因此,切实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对货币政策效果至关重要。

2.我国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问题

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由于受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而开始大幅走高,以住房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猛涨形成巨大泡沫,促使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由于提高利率波及面广,对实体经济负面作用大,而发行央票对市场预期的干预作用又较弱,还会使央行的央票利息成本增加,因此,央行更多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货币。应当说,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也不能因此对货币紧缩政策在抑制通胀方面的作用估计过高。2012年通胀率迅速下调固然与紧缩货币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及预期有关。实际上,如果外汇占款增加问题不解决,紧缩货币的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何况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难以靠紧缩货币来解决,因为这种通胀是成本上升推动的,而非货币因素造成。

如果我国人民币不再升值,外贸大量顺差和外资流入停步,外汇占款增长形成的基础货币增加因素消失,则由此造成的基础货币增加导致的通胀压力会大大下降。然而,由于西方各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会造成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再加上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物价上涨,估计我国以后的通胀率不会很低,而且难以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对付。

为了不使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停步,又不引发高通胀,估计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会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