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业撤资

服务业撤资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2013世界投资报告》,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18%,降至1.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吸引外资下降2%。2012年中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97.8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0.7%,但是服务业吸引外资比重却依然较2011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2013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2012年FDI尽管下降,但是也有亮点。投资报告中指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

10.4 服务业FDI撤资

根据目前中国的《公司法》、《外资企业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外国投资者依法撤资的方式主要有:转让外资企业股权、外资企业合并与分立、外资企业自行解散、外资企业强制解散、外资企业被司法解散和外资企业破产等。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撤资,外资企业撤资都不仅会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且其造成员工的突然性失业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政府部门和学者对外资撤资问题都极为关注。

相对于第一、二次产业而言,服务业外资撤资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显著削弱了第一、二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渐突出。由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服务业外资撤资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自然更加明显。其次,服务业中包含一些虚拟行业如金融业,虚拟行业的撤资往往通过货币杠杠作用扩大撤资的消极影响。金融行业外资的大量进出往往基于追求高利率、汇率与银行相关收益,一旦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外资集体撤资,将通过信贷等途径对实体行业造成连锁反应,对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冲击。而且货币的杠杠作用可能进一步强化撤资的消极影响,从而波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最后,服务业中某些行业吸引了大量投机性外资进入,这些外资的撤出将对该行业的发展及同行业国内企业造成明显伤害,典型的例子是房地产业。2008年以来中国房价出现反常升高态势,这种价格的升高并非完全由于正常的供需相对变化导致,而很大程度上基于经济泡沫及投资性、投机性需求的拉动。房地产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外资的进入,这也体现在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吸引外资规模的排名上。但是随着国家针对房价逐渐进行紧缩调控,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空间必将缩小,投资投机性外资也将大量撤出,2012年房地产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降低10.25%就是很好的体现。大规模外资的集中进入和退出加剧了行业的收益波动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国内从事该行业的企业的收益预期,这必然进一步影响该行业的整体发展。

10.4.1 服务业FDI撤资情况

在2013年6月26日的《2013世界投资报告》发布会上,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投资司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指出:“中国确实出现了资本外逃现象”。根据《2013世界投资报告》,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18%,降至1.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吸引外资下降2%。此前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FDI)流入量增长8%,达到124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并已连续20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仅次于美国。2012年中国吸引外资下降,可能是全球FDI下降的拐点。根据上述报告,2012年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32%,降至5610亿美元,接近过去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13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新的投资持观望态度,并通过资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海外投资,这可能是造成外资撤资的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吸引外资量下跌2%的幅度和18%的全球下降率相比相对平稳,但是随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暗示量化宽松明年(2014年)年中终止,大量投资有回流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在6月初的一周里,有超过50亿美元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资本的外逃或在华显现。

在外资大幅撤出发展中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外资撤资情况也比较严重。典型例子是金融行业虚拟经济的外资撤出,也即俗称“热钱”撤出。资本外逃的情况,一般从热钱可以看出来,比如每月新增的外汇储备,减去贸易顺差、FDI,以及部分利息收入后,如果是负数,一般就认定有热钱流出。国家外汇管理局发现,2012年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987亿美元,扣除进出口顺差、非金融部门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这四个较稳定的贸易投资项目后,差额为负的3200多亿美元。虽然外汇管理局认为不能据此得出外资撤出了3200多亿美元,但金融行业尤其是虚拟经济中外资撤出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

总体而言,2012年中国服务业外资撤资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服务业外资撤资规模有限。2012年中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97.8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0.7%,但是服务业吸引外资比重却依然较2011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需要提醒的是,同比下降幅度并不等于服务业外资撤资幅度,因为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本身也会带来国外企业减少对外投资。因此,虽然中国服务业出现了外资撤资,但是规模有限,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也是可控的。

第二,服务业外资撤资行业特点鲜明。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中金融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88.9%,这应该包含了大规模外资撤资的情形。前文已经指出,金融行业进出门槛相对较低,且投资利润与经济环境关系敏感,因此很容易出现大量外资在短期内进出的现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不排除也存在撤资的情况,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外资企业进入减少。住宿餐饮和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有显著降低,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受到国家宏观紧缩政策影响,房价泡沫和利润空间逐渐压缩,这些必然影响外资企业进一步的投资选择。

此外,尽管外资撤资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却依然能够吸引外资的进入。《2013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2012年FDI尽管下降,但是也有亮点。比如虽然2012年中国吸引外资下跌2%,但其基数保持在1210亿美元的高水平上,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投资报告中指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报告中还预测2013—2015年,中国的直接外资流入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联合国贸发组织对中国未来几年如此乐观的估计不是没有依据的。

综上所述,2012年中国服务业虽然出现了显著的撤资现象,但是未来中国吸引外资的亮点依然令人满意,在重视外资撤资对中国经济消极影响的同时,保持对中国吸引外资的信心至关重要。

10.4.2 服务业FDI撤资原因

如前所述,由于世界经济背景环境的原因,2012年世界各国整体吸引外资规模都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大量外资撤资的情形。但是具体到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外资撤资的原因又不尽相同。2012年中国出现的服务业外资撤资现象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2012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8%,增长率为近三年来最低。当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2012年出口增长放缓,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进行“双反”调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渐进入攻坚期,对于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卫生标准和环保要求等都相应提高,这些当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一些不合格外资留在中国的意愿。

第二,在华投资企业的母公司全球范围内投资的重新布局。如同《2013世界投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新的投资持观望态度,并通过资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海外投资可能是造成外资撤资的直接原因。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经济发展快慢不一,以往大力发展在华投资的企业可能会从全球布局着眼,重新调整在不同国家进行投资的比重,例如将在中国的部分实体或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或印度等等。

第三,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证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往往会影响母国的投资战略。2012年以来中国与某些亚洲国家的外交关系趋于紧张,不仅使得许多该国的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在华新增投资,甚至不乏缩小企业规模及撤资等行为,以此规避未来两国关系交恶带来的损失。值得说明的是,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亚洲和平,倡导共同发展、与邻为善,因而在华投资企业大可不必因为母国与中国关系的暂时低潮而选择撤资。

第四,中国吸引外资战略及相关鼓励政策的变化。近年来中国鼓励外资进入政策的最大调整,莫过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两税合一”,即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法规统一成一部所得税法,在税率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是中国进入WTO并度过过渡期后必然实施的调整性政策,并不应该对外资企业选择进入中国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资企业的进入开始设立必要的门槛是大势所趋,这些虽然也可能带来暂时性的外资撤离,但是长远来看更加有利于外资在华的发展。

第五,本国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中国服务行业发展迅猛,从事服务行业的本国企业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提升很快,这在促进国内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对服务行业的外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冲击,一些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污染排放严重、相关售后服务不理想的外资企业难以维持在华经营,因而可能选择适当撤资。这种原因导致的撤资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因此应该予以支持。

总之,2012年服务业外资撤资是由国内外多种经济因素共同造成的。我们既不应该忽视外资撤资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应该对服务业外资撤资过于担心。总体而言,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亮点依然存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依然明显,对于未来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仍然应该充满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