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炒手”的期货生涯

职业“炒手”的期货生涯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里查德·邓尼斯刚出道时只有l600美元,而退休时家产已达数亿美元。为了从更多的市场中谋利,邓尼斯决定退出商品交易所现场,在场外做单有利于同时在多个市场套利。第一年由于没有及时进入状态,邓尼斯赔了些钱。邓尼斯认为,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候。邓尼斯做过计算,他做单95%的利润来自5%的好单。邓尼斯高中毕业后一直做期货,是从实战中杀出来的。邓尼斯花两周时间培训他们,然后给每人一个10万美元的账户进行实战练习。

第二章 职业“炒手”的期货生涯

一、里查德·邓尼斯

里查德·邓尼斯刚出道时只有l600美元,而退休时家产已达数亿美元。虽然现在已功成身退,但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十几个风头强劲的徒弟,管理的资金达数十亿美元,在全美期货市场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这更为他增添了一分传奇性。

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的邓尼斯在交易所打杂工,逐渐对期货市场的交易产生了兴趣。

1970年夏天,他觉得时机成熟,准备投入期货市场一展身手。他从亲朋处借来了1600美元,想买一个交易所的席位,因资金不足,只能在很小的“美中交易所”购得一个席位,花去1200美元,剩下的本金只有400美元。就是这400美元,最终被邓尼斯奇迹般地变成了两亿多美元。用他父亲的话说:“里查德这400块钱滚得不错。”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

中学毕业后,他在交易所找到一份临时工,每月薪水40美元。他边干边学,自己悄悄开了一个账户做期货。刚开始赔多赚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一个小时赔的。但好在他做的量很小,赔的钱很有限。后来,邓尼斯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觉得那笔学费交得很合算,他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时他还不满21岁,还不能直接进交易所做单。他父亲替他站在里面叫价,他在外面指挥。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做了两年工,赔了大约2000块钱。他满21岁那天,他父亲松了一口气说:儿子,你自己去做吧,这一行我可是一窍不通。

邓尼斯对早期做单的体会是:第一,刚开始做时还是多输少赢为好,因为那时候你手头资金少,输得有限,若等你做大后才开始输,那么代价要大得多。第二,不要偏执,要灵活机动。有些人很容易犯偏执的毛病,如果第一笔大赚是做多头,那他一辈子只喜欢做买单;反之则一辈子只会做空头。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厉害,商品期货有几年只涨不跌。有些人自己没赚到钱,但看到身边有人赚了大钱,无形中便养成爱做多头的习惯。这非常有害。

邓尼斯进入“美中交易所”后,头3个月做得还可以,赶上那年玉米闹虫害,很快就将400美元滚成3000美元。他本来是要去读大学的,却发现大学里教的东西都没用,只上了一周课便决定退学,专职做期货。这一点与中国的操盘界一样,优秀的职业操盘手没有几个是从名牌大学出来的。有一天他进了张臭单,一下子赔了300美元,心里觉得不服,一转方向又进了一张单,很快又赔了几百美元。他一咬牙又掉转方向再进一张,就这么来回一折腾,一天就赔掉了1/3的本金。从那以后,他学会了掌握节奏。赔钱不称心时,赶紧砍单离场,回家睡一觉,等一段时间再作下一次决定。那一次赔钱的教训很深刻,邓尼斯再也不会因亏损而加单或急着捞本。另外,赔钱会影响一个人的信心和判断力,所以最好等一段时间再继续做单。

邓尼斯学会的另一点是:做单要顺势,势越强,越容易赚钱。他在交易所现场当交易员,主要是靠跟市场走赚钱。很多人有了利润总是急着离场,甚至在市场涨停板时也急着获利出场,生怕赚到的钱泡汤。这时候邓尼斯总是把单子接下来,第二天都是赚大钱。1978年邓尼斯决定离开交易所现场,在办公室里做单。因为在这之前,期货市场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商品期货。到20世纪70年代末,外汇、证券等期货市场已逐步成熟。为了从更多的市场中谋利,邓尼斯决定退出商品交易所现场,在场外做单有利于同时在多个市场套利。第一年由于没有及时进入状态,邓尼斯赔了些钱。后来他发现:第一,离场做单已没有现场做单时那么快捷,因此要看得比较远,多做一些长线。第二,在判断走向方面也不大相同。在现场你可以有参照物对照,比如有几个人在市场转向时总是错,当你知道他们同时做多头或空头时,你自然就会对市场的走向有较正确的判断。离场后这方面的信息没有了,就得想办法另找判断市场的依据。

邓尼斯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他基本上属于无师自通,所有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从市场学来的。一般人赚了钱后欣喜若狂,赔了钱后心灰意冷,很少用心去想为什么赚和为什么赔。邓尼斯在赔钱后总是认真反思,找出错误所在,下次争取不再犯。赚钱时则冷静思考对在哪里,同样的方法如何用到其他市场上。这样日积月累下来,自然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自己的做单方法。

从第一次犯错误赔掉1/3本金时起,邓尼斯就学会了风险控制。一般说来,好单进场后不久就会有利润,一张单进场后要是过了一两周还赔钱,十有八九是方向错了。就算回头打平了出来,但是过了那么长时间你可能还是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他得出了重要的经验:进单后总要做最坏的打算,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就会发生。所以要设好砍单价位,过了价位坚决砍。

邓尼斯认为,投资者能作决定的只是市场可能的趋势,但朝某个方向究竟走多少得由市场去决定。邓尼斯偶尔也破例试一试捞底或兜顶。比如糖价涨到60美分时,他曾进场抛空,一路赚到13美分一磅。但他后来又在10美分附近捞底,屡试屡败。据他自己说,赔的钱超过兜顶抛空下来赚的。所以,逆势的结果仍然是得不偿失。

邓尼斯认为,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候。有时候赔了钱,最不愿再琢磨市场,而往往最好的做单机会就在此时悄悄溜过。只有抓住了应有的赚钱机会,把利润赚足,犯错误时才能够赔得起。另外,还要学会选择最佳做单时机。邓尼斯做过计算,他做单95%的利润来自5%的好单。错过好的机会会影响成绩,但过滤掉一些不该进场的单子则能提高收益率。

二、“乌龟帮”

里查德·邓尼斯的合伙人威廉·厄克哈德是他儿时的伙伴。两人在期货交易方面配合得天衣无缝,一同创下了期货史上少有的佳绩,但他俩在人生哲学方面却有很大差异。邓尼斯高中毕业后一直做期货,是从实战中杀出来的。厄克哈德却是饱浸文墨,有数学博士学位,设计了好几套能赚钱的做单系统。他们经常争执不休的两个问题是:究竟一个成功的交易员是天生的还是练出来的?邓尼斯认为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厄克哈德则认为更多的是靠天分。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干脆打赌验证。为此,他们在《华尔街日报》上登广告招聘期货交易员,慕名前来应聘者达上千人。他们从中挑选了40人面试,最后选定了10人。这10人的背景、学识、爱好、性格都不相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邓尼斯花两周时间培训他们,然后给每人一个10万美元的账户进行实战练习。由于这些学徒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第二年又招收了10人。几年后,这20人中除了3人被淘汰外,其余的都有上乘表现,平均每年收益率都在100%左右。邓尼斯在亚洲参观一家水产养殖场时发现该场繁殖乌龟很有一套,回来后一时兴起称他的徒儿们为“龟儿”。这些“龟儿”还真争气,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佳的战绩,名声传出去后许多大基金会纷纷出高薪来挖人。如今大部分“龟儿们”要么被挖走,要么拉出去单干,手头都控制着上亿美元,成为期货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乌龟帮”的名声也越叫越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位“乌龟”的经历吧。

(一)迈克尔·卡尔

卡尔是第一批受训的“龟儿”,他从1984年开始做期货,为邓尼斯干了4年,平均年收益率为57%。

1989年卡尔拉出来单干,成立了期货交易顾问公司,到1991年资本增长了89%。

卡尔原先在一家玩具厂工作。1984年经济不景气,卡尔被解雇了。他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偶尔翻阅《华尔街日报》,正好看到邓尼斯招收学徒的广告。卡尔从未做过期货,只是在玩具厂时设计过一套类似期货交易的游戏。当时为了熟悉情况,卡尔听过几堂关于期货交易的课,并阅读了一些有关材料,所以对期货有些初级常识。面试时,卡尔也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只是觉得自己提了一些还算比较有头脑的问题。另外,应聘者中只有他一人在玩具厂工作过,与别人的背景不同,也许就是这一点帮了卡尔的忙。

关于培训的情况,卡尔缄口不言,因为当初曾与邓尼斯公司签过合同,保证不向外泄露做单秘密。不过,卡尔透露了一点儿有用的信息:不要花过多时间揣摩市场会怎么样,而要花相当大的精力研究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作出反应。卡尔还建议新手做单时一定要谨慎从事。态度客观一点,对金钱的价值淡漠一点,投资起来往往比较明智、谨慎。反之,若过度狂热,追求刺激,那么输钱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二)霍华德·赛德勒

赛德勒也是第一批进入邓尼斯培训班的。他的投资策略比较保守,稳中求胜。从1984年至今,平均每年收益率为34%(复利率)。赛德勒从小就接触期货,他父亲是个业余期货投资者。赛德勒上中学时开始阅读有关期货的书,其中大部分都讲这一游戏很少有赢家。赛德勒偏不信邪,一定要亲自试一试。他年纪太小,自己不能开账户,于是以父亲的名义开了一个1000美元的户头。这些钱都是他铲雪、除草一点点挣来的,大概维持了1年多才输光。当时他心中很不愉快,但多年后回想起来,在那种情况下1000美元能维持一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他长了不少见识,所以学费付得很值得。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错过了一次赚钱的机会。赛德勒当时觉得土豆要大跌,所以做了一张卖单。市场顺着他的方向走,他有了一点利润后马上又加了一张单。他的钱很少,做一张单已经压力很大,再加一张完全是超负荷。第二张单刚进,市场便开始反弹。赛德勒怕赔掉本金,所以先砍掉了一张。经此一折腾,第一张单也没有守住,比预定目标出手早了很多。刚获利出场,土豆价就开始崩盘,使他后悔不已。如今回想起来赛德勒却暗自庆幸,那一次他要是如期赚足几倍的钱,那他一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赛德勒认为,一个交易员迟早要学会一点:要是不量力而行,做单量大到使自己对市场产生恐惧的地步,那么怎么做都赢不了钱。他那时候钱少,交的学费还少。若等到后来做大了再补这一课,那代价就大多了。

上大学时,赛德勒学的是工程。毕业后,他放弃本专业,到华尔街谋事,先是在一家公司当分析员,后来辞职做专业期货交易员。他也是看到邓尼斯的广告后去应聘的。他个人觉得自己之所以被选中,可能与学工程的背景有关。邓尼斯可能有心要看看一个有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位的人做单会怎么样。

赛德勒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两条:一要有计划,二要有韧性。做单有计划可以排除盲目冲动,遵守原则是成功的要则,有了计划就会迫使你遵守原则。韧性主要是帮你树立信心,赔了钱很容易灰心丧气,若没有坚韧的毅力,天长日久很难坚持下去。对市场敬让三分并不能变成畏惧,两者一定要区别开来。敬让市场是为了保存资本,但如果一味地怕它,那就不可能赢。恐惧会影响一个人的决策,对的时候不敢放胆去赢,那么错的时候就赔不起。

三、艾德·西柯塔

西柯塔在风景如画的塔河湖畔买了一幢房子,既可以住家,又可以当办公室。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西柯塔创下了少有匹敌的业绩。他或许是世界上知名度最小却成绩最好的期货交易员之一,堪称世外高手。华尔街一些大名鼎鼎的期货投资家都自称是他的徒弟。大智慧往往是深藏不露的,这一点与中国的套利界很像。

西柯塔构思并研制出第一套商业化的电脑做单系统,经过多年反复检验和不断改进,成绩非常可观。西柯塔为自己和客户赚取了巨额利润,1972年交给他管理的5000美元,20年后增长了5000倍,如果将提走的利润算上,恐怕将近一万倍。西柯塔很早就迷上了期货。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财政部停止抛售白银,西柯塔认为银价要大涨,赶紧开了个期货账户。经纪人劝他先抛空黄铜,他采纳了,但很快就被逼仓出场。他于是决定按自己的主意去做,静等机会进场买白银。机会来了,他毫不犹豫地杀进场,但没想到银价一路下跌,他的止蚀单很快又被触发。因此他意识到市场对新闻消化得很快,跟新闻做会吃大亏。这时候他看到一篇分析文章,作者认为一个纯机械的跟势交易系统能够战胜市场。刚开始西柯塔不相信,后来用电脑做了许多测试,发现效果极佳。那时候西柯塔在一家期货公司搞分析,他的电脑做单系统不受主管上司的赏识,正确的提议经常被随意否决,严重影响了其成绩。70年代初电脑还是靠打孔编程序,主要是用来算账的,凭它做期货似乎很荒唐。但西柯塔坚信自己走的路是对的。不久他决定拉出来单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打破经纪人收佣金的传统,完全靠利润分成。他一共收了6个客户,每人投资5000美元左右。20年后,每个账户都滚成了数千万美元,其中有两人在赚满1000万美元后把钱提走了。

在发展和完善电脑做单系统的过程中,西柯塔也遇到过疑难问题,一开始他不想浪费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经常否决电脑的判断,但往往时机总不对。随着对自己的交易系统的信心不断增强,西柯塔很少再否决电脑的进出场信号,西柯塔不相信基本分析。他认为大家所知道的基本因素,市场早都反映过了,除非你有可靠的内幕消息来源,比市场得到的要早,否则按基本分析去做单只会赔钱。西柯塔的做单原则是顺势加上一点经验直觉。若排列顺序,大趋势最重要,目前的图形走势其次,选择进出场好价位第三,至于基本分析得排在最后边。

西柯塔唯一不顺的是白银市场。他第一次吃亏就是做白银,后来又一再在白银期货上栽筋斗。他总是把止蚀单往下挪,结果最后还是被触发。他被白银刺伤过多,弄得他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个“狼人”,满月的夜晚尽量不出门(西方民间传说狼人遇到满月会现原形,见人就咬,只有银制利器才能将他刺死)。

西柯塔进单虽然全凭电脑,但在资金控制方面却全凭个人判断,砍单也是靠经验决策。总的原则是控制风险,遇到连输时总是减少做单量。遇到这种情况硬拼在情绪上最有害,老想捞本最致命。每次下单,西柯塔投入量一般不超过5%的本金。虽说是电脑做单,西柯塔的办公桌上却从不安装电脑报价系统。他说安装那玩意儿就像玩吃角老虎机一样,你可能整天就想往里塞钱。他总是让经纪人每天关市时把价报给他。

西柯塔对看图断势有独特的见解:顺势做单是看图做单的一个分支。看图好比冲浪,用不着弄懂海浪的物理原理、声波、流体力学,只要能对浪的起伏有较好的感觉,再掌握好时机,加上经验,就能玩好冲浪。

西柯塔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对期货市场的喜爱超过一切,愿意花超过常人的工夫去研究它,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西柯塔相信胜者是天生的,这些人干哪一行都会是胜者。有些胜者赔钱,是因为暂时还未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做期货不管输赢,都是各遂所愿。有些人根本就不想赢。他认识一个交易员,每次牛市来临他都能赶上,几个月内就从一万美元滚到几十万美元,但很快又全输回去了。原因是他赢了几十万美元后,他就整个儿变了一个人,疯狂得很,一点节制都没有,最后自然守不住胜利果实。不过这人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总是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在输钱后又赢得许多同情和叹惜。也许这正是他所追求的。

四、莱利·海特

莱利·海特在做期货之前什么都试过,成绩都是中不溜,饿也饿不死,发也发不起来。他写过电影剧本,当过乐队代理,还做过股票经纪人,都是勉勉强强可以维生。写的剧本虽没有一部拍成电影,但有好几部都被制片厂选去作替补,所以多少也有些收入。当乐队代理也曾签过几张唱片合约,但他的乐队却没有真正红起来。做股票也是有赚有赔,成绩平平。20世纪70年代他转做商品期货,一开始虽然没有大赚,但10年下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做单体系。他在80年代初成立了“钱币投资公司”,聘请了一位统计学博士和一位电脑专家,通过他们的科学测试来验证自己的做单体系,结果非常理想。海特不追求超额收益,目标是稳定、持续的收益率。十年来,公司的收益率平均年增长超过30%(复利)。按年度结算,最差的一年也赚了13%,半年结算最大的亏损只有l5%。这在高风险的期货行当是少有的。由于表现稳定而出色,公司经管的资金逐年增长,1981年只有200万美元,10年后已超过10亿美元。

海特对期货的兴趣早在上大学时就有了,有一位教授上金融课时很爱开玩笑。他先讲解了股票、债券等知识,然后一本正经地讲:“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最疯狂的投资市场——期货。这些人做交易只交5%的保证金,就连这5%大部分人都是借来的。”全班人哄堂大笑,唯独海特没笑。在他看来靠5%的保证金做交易非常正常,合情合理。

海特做股票时了解到“蓝筹”股票(像通用汽车公司这类大公司的股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蒙特卡罗的赌场,价最高的筹码是蓝色的。海特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这不就是赌博嘛!他立即去买了一本名为《击败庄家》的书,看完后得出一个结论:成功的投资就是掌握概率。只要你能算出概率,就能找到战胜市场的办法。海特后来研究和发展的做单系统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专家认为,他完善的电脑系统也是依据这一原则。

海特非常重视风险控制。他的一个顾客曾经在英军当过排弹专家。海特问他的感受如何,他说:“其实并不太难。只要事先知道炸弹的品种,拆起来小心一点就行了。”“要是碰上从未见过的炸弹呢?”“那就只能靠上帝保佑了。”海特认为,做期货与此很类似,所以风险控制一定要严格。不管你了解多少情况,心中多么肯定,总还是有错的可能,所以随时要有准备。海特有位朋友赚了上亿美元,传授给他两点:第一,绝不要把身家性命押上去;第二,对最坏的结果有所准备。做到这两点,就出不了大错。

海特的另一位朋友有一次请他到他伦敦的住所去做客。他请海特到当地最豪华的餐馆吃饭。席间酒酣耳热,乘兴问海特:“莱利,你怎么可能比我更懂咖啡期货呢?我是全世界最大的咖啡交易商,我连运咖啡的船停在哪儿都知道,咖啡生产国的部长都是我的朋友。”海特回答说:“没错,我对咖啡一无所知,连喝都不喝。”“那你怎么做交易呢?“我只看有多大风险。”那老兄不大相信,又问了不下5次,每次海特都是讲:我控制风险。两个月后,传来那位朋友做咖啡期货赔掉l亿美元的消息。看来海特的话他没听进去。

海特公司控制风险有以下几种手段:

1.每次下单从不让风险超过总资产的1%。

2.永不做逆势单。

3.投资多样化。

4.避开振荡频率太快的市场。

海特的心得归结成两句话:第一,你如果不赌,就不可能赢。第二,你如果把筹码全输光了,就不可能再赌。

五、东尼·沙里巴

东尼·沙里巴当了10年现场交易员,从一张单做起,30岁退休时赚了将近1000万美元。他的惊人之处在于成绩稳定,曾创下连续70个月每月盈利不低于10万美元的战绩。他的策略是平时稳扎稳打,关键时候大杀一下,赚取高额利润。

沙里巴上中学时就给期货交易商当过小伙计。上大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他想不想当期货经纪人,他以为是像自己原来的老板一样做期货,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是让他当推销员。他问几位同事:“干这一行什么地方最赚钱?”回答是期货交易所现场,很快他就来到芝加哥。一位从前雇过他的老板交给他5万美元让他做。那人很有钱,在交易所有一个席位,但自己有高血压受不了刺激,所以想让沙里巴帮他操刀。一开始沙里巴做得很顺,两周内5万美元就变成了7.5万美元。沙里巴暗暗得意,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实际上他当时只会一招:别人获利回吐时他把单子接下,吃剩下这一截。在市场大动时这一招很灵,但后来遇到一段平静的市场,沙里巴老是被套住,5万美元很快赔得只剩1.5万美元。他当时几次想寻短见,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完了。他父亲有位朋友开了好几家餐馆,让他随时可以去当经理。他给那人打电话,说再让他试一个月,不行就去帮他经营餐馆。投钱给他的那位阔佬一天到晚给他打电话,他有上千万家产,但输了几万美元就好像世界末日到了一样。最后他决定如果沙里巴再赔5000美元,他就撤资。

这段时间,沙里巴向几位有经验的现场交易员求教。他们说:第一要有原则,第二要做功课,有了这两条你就可以赚钱。不要想发大财,每天赚300美元,一年下来就是7.5万美元。沙里巴有所领悟,从此一张单一张单地做,每天为300美元奋斗。这样下来,他学会了遵守原则,控制风险。刚开始,交易所里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嫌他做单太少碍手碍脚。但时间一长发现他很能赚钱,有自己的一套做单方法,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沙里巴的赞助人也给他打气,让他增加做单量。随着信心的增加,他越做越大,很快就成了大户。他原来的计划是30岁前赚满100万美元就退休。结果不到25岁就赚了100多万美元。

1985年5月满30岁时,他真的离开了交易所,带走将近1000万美元。但不到4个月他又开始重操旧业,只不过换了个环境,不再在现场直接叫价。期货对沙里巴的吸引力实在太大,离开它,沙里巴不知道干什么好。

沙里巴成功的经验有几条:

1.控制风险。只要一进单,沙里巴总是做好最坏的打算,对风险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每次亏损都有一个限度。他曾亲眼看见许多交易员在赚了大钱后又全部赔光,原因都是风险意识不够强。赚了钱后飘飘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超过市场,对市场不再敬畏,过去严格遵守的原则也抛置脑后,这样一来迟早会被市场吃掉。

2.灵活做单。许多人总觉得价格上涨才能赚钱,实际上真正赚大钱的人往往是爱做空头的。沙里巴没有任何成见,完全根据市场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对于成功,沙里巴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无论哪一行,要做就要拔尖。在期货投机这一行,就是看能赚多少钱。现在这一目标他已实现,又感觉到赚钱并不是一切。他的财富与日俱增,也投资过一些其他行业,还从事过许多慈善事业,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家庭生活。沙里巴至今未婚,没有家庭的欢乐,总觉得还不太成功。大概这就是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