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及其城镇差异

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及其城镇差异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数量增长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西中学教育相对落后。进入民国以后,山西中学教育仍然发展缓慢。山西学校教育的这个特点,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有鉴于此,阎锡山对小学和中等以上学校采取不同的态度。其次,经费问题是中等以上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近代时期,太原是山西中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
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及其城镇差异_近代山西城镇地理

二、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及其城镇差异

与小学教育兴旺发达形成鲜明对比是,山西的中学教育相对落后。以1922年度各省区各级学校学生数统计为例,1922年山西小学学生数达800827人,中学学生人数18857人,而同时期与山西相邻的陕西小学人数有217654人,中学人数有17226人(18)。山西的小学学生人数居全国最高,是陕西的大约4倍,远远超过陕西,而中学生人数却和陕西基本持平。中学数量增长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西中学教育相对落后。根据清末教育改制规定,各府、直隶州设中学堂,山西19个府、直隶州共设中学堂19个,“各校多因陋就简,经费亦颇拮据”(19)。进入民国以后,山西中学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以省立中学为例,1912年山西省有省立中学9所,1933年山西全省有省立中学14所,前后14年省立中学共增加5所,平均每3年才增加1所(20)

山西学校教育的这个特点,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受社会教育意识的影响,同时也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

首先,山西省政当局对初小教育和中等以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阎锡山把初小教育称为是国民教育,把中等以上教育称为是人才教育,他说,“人才教育,屋之在地上者也;国民教育,屋之在地下者也。人才教育对于社会上有报酬,受此教育者,亦多亟于谋发展,故社会上皆知重之;国民教育系义务的,低浅的,对于社会无报酬,受此教育者,也无所发展,其不为社会所重视,盖有故也。不过今日为列国并立之世界,此人群与彼人群遇,较量优劣,要在多数人民之知识,不在少数优秀之人才”(21)。有鉴于此,阎锡山对小学和中等以上学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一观点,在1922年9月30日阎锡山给北京政府教育部的呈文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振兴教育,原为育才,陶铸国民,贵在普及。自兼省长以后,屡集官绅研讨倡办教育。拟定中等以上学校,取‘整顿主义’,小学取‘急进主义’”。

其次,经费问题是中等以上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山西中等以上教育实行的是收费教育,如翼城晋翼中学“以所征学费为学校经费,地方不另款补助”(22)。民国时期,山西学校的教育收费随学校级别的提高,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表4-1 1920年阳城学校经费情况表

img10

资料来源:《山西通志·教育志》,第879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学校等级提高,每生平均经费却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国民小学每年的人均经费是0.0811元,高等小学是7.160元,是国民学校每年人均经费的约90倍;中学校是40.9元,是国民学校每年人均经费的约500倍。山西地脊民贫,差距如此巨大的教育收费,必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相当多贫穷家庭的学生因经济问题不能进入中等以上学校学习,“然高小努力为之,尚能普及,中等以上学堂非家资有余者,不能升学”(23)。《山西省实行义务教育规程》在谈及中学教育指出,财产在1万元以上的富家子弟“皆有在中学毕业义务”。由于中学学费昂贵,所以除非家富饶资,否则很难接受中学教育。

由于山西中学教育发展缓慢,所以民国时期山西除了太原、运城、汾阳、太谷、五台县河边村之外,大部分城镇的中学教育相对落后。以翼城县的晋翼中学为例,“学生一班,以所征学费为学校经费,地方不另款补助,经来能否发达,不敢必然,教职各员半尽义务修理校舍、担任筹款,均惓惓具有维持之苦心”(24)。兴县初级中学也比较落后“办学11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00多人”(25)。很多县份直到民国结束也没有中学教育出现。

近代时期,虽然太原、太谷、运城、汾阳、河边村等城镇,属于中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这几个城市的中学教育各有特点。

近代时期,太原是山西中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太原各类中学教育都比较发达。太原在清末时期有公立晋阳中学堂、太原府中学堂2所中等教育机构。民国初年,晋阳中学被收归省有,改为模范中学校;太原府中学堂被改为阳兴中学校(26)。不久,模范中学又被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每年补助经费24000元;阳兴中学名称保持不变,仍由太原府属各县联合兴办,再由省政府每年补助1800元进行额外支持(27),于是太原成为当时山西公立中学数量最多,公立中学教育经费最多的城市。太原的教会中学相对较多。清末时期,太原没有教会中学。民国时期,太原出现了私立明原中学。明原中学是在明原小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国十六年明原小学增招初中班,于是明原小学也随之由小学改名为私立明原中学,经费由天主教会拨给,教师多由外国传教士或神父担任(28),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一个教会中学。太原还是民国时期山西唯一有专门的女子中学的城市。从1918年至1925年太原主要有尊德女子中学、山西省立太原女子初级中学校、尚志女中3所学校(29)。太原的私立中学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发展十分迅速。从1922年至1929年太原兴办的私立中学,比较著名的有平民中学、山右中学(后改名并州中学)、新民中学、太原进山中学、云山中学、三晋中学、成成中学、友仁中学、中和中学、博文中学和晋华中学等10多所。太原的私立中学基本上都是由山西的政界及教育界人士创办。如云山中学由省城的政法界人士王怀民、曹瑞芝、邱仰浚等人创办;进山中学由山西省省长阎锡山创办;三晋中学由山西大学工科教授王宪、耿步蟾等创办,成成中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山西籍毕业生刘墉如、萧澄等人发起创办(30)。太原私立中学不仅数量相对较多,而且教学质量也大都相对较高。以成成中学为例,“学校数理课本,普遍采用外文课本。为了强调外文学习,除加强英语科外,并加授第二外语‘德文’,英语由刘丹顿老师讲《英文选编》,并聘请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的教授刘继无老师讲授《莎氏乐府本事》《天方夜谭》等,同时学校规定学生下课回宿舍后,必须先用英语会话之后才能各就床位休息,老师们讲外文课本,尽量用外语讲话”(31)。平民中学的教学质量也非常高,“由于学校对教师待遇优厚,教师水平高,经验多,又认真负责地教,学生自觉地学,所以成绩是优良的。在考大学时,名落孙山的寥寥无几”(32)

汾阳的公立和教会中学比较兴盛。光绪二十九年由河西书院改名而来的汾州府中学堂,是汾阳最早的公立中学教育机构。1912年易名为“汾宁中学”。有2班,24名学生,8名教师,学制改为4年。1913年学校又易名为山西省立河汾中学。民国时期,河汾中学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民国九年为13988元,民国十二年为12099元,民国十四年为13349元,民国二十二年为14572元,民国二十五年为13400元(33)。汾阳的基督教会开办的铭义中学设立于1915年。铭义中学设立之初,只有一个学生约30余人的初中班,1920年教学班增至3个班。1927年铭义中学在北京教育部备案。1928年学校增设女部,实行男女同校不同班(34)。铭义中学师资配备先进,教学质量很高。“数理化、史地和社会科学教师多数聘请自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的毕业生,国文教师主要是本县前晚期的廪生,由张在渔、任勉堂等老先生。初中一年级美术课请本县画家兼任,很有成绩。至于英文教师是与美国卡尔顿学院有协议,该院经常派毕业生三名来任英文教师”(35)。运城的公立和私立中学比较兴盛。运城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是光绪二十九年由河东书院改办的河东中学堂。民国二年河东中学堂改名为省立第二中学,据民国初年有关资料统计,运城省立第二中学有学生410人,经费12000元,(36)是当时山西人数最多,教育经费数额仅次于省立第一中学的中学。运城的私立中学,主要有1924年创办的私立菁华中学和1925年创办的私立山西河东中学2所(37)

太谷教会中学教育比较发达。太谷铭贤学校创办于1908年,最初只有小学,第二年增设中学堂,称私立铭贤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山西私立铭贤学校。1916年增设大学预科,学制3年,分师范、文理、工商诸科。1928年增设农科,1931年创办工科,1934年实行男女同校,使铭贤学校成为山西实行男女同校最早的一所中学(38)。崞县的公立中学比较出色。“南运中,北崞中”,民国时期,位于山西北部崞县中学和位于南部的运城中学是山西南北最著名的两所中学。该校的教学业务直接受省教育厅领导,新生的入学考试的命题、阅卷、录取等皆由学校自行办理,政府不予参与(39)。河边村的私立川至中学比较著名。河边村的川至中学1918年由阎锡山私人出资设立。川至中学影响很大,招收的学生来自全省和全国各地学生。学校设施先进、齐全,有大礼堂、生化研究室、标本陈列室、会议室、体育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等。学校的消息灵通,订购有各种报纸杂志,许多教学仪器都是直接从日本进口的。学生学习外语和科学的风气十分浓厚,对欧美的许多著名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十分了解(40)

在中学教育的管理上,山西的这几个中学各有特点。太谷铭贤学校的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学生社团较多。如有国文、英文、文艺、经济等各类研究会、语言练习会、体育会、科学社、戏剧社及青年会、团契等基督教组织,创办有海涛、晨曦、锐峰、火花、半夜钟等各类校刊。除此之外,太谷铭贤学校还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比较齐全,体育教育在山西各中学中比较出名。1915年铭贤学校在山西省第一次中学运动会上一举获得跳高、跳远、赛跑等多枚金牌(41)。河边村川至中学学生的待遇很好。川至中学虽然是一所私立中学,但实行的却是免费教育。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每年还发给学生成套的制服和皮鞋(42)。汾阳铭义中学勤工俭学的教育管理比较有特点。学校在创办之初就实行勤工俭学制度。20世纪20年代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高中生约有一半。多的报酬一学期多达二十多元,足够交付学杂费和饭费。中等的十几元,少则十元左右。所以铭义中学有很多贫寒的学生能坚持读下去(43)

太原的中学较多,各个学校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如并州中学“学校有三个特点。一、教学管理方面较松散,易考取,易入学,学业成绩一般。二、学费低,不收保证金,乡村和城市平民的孩子入学的多。三、政治上较自由一些,许多在其他学校因被捕获释,或因思想进步被开除的学生,到并州中学易读书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44)。成成中学的管理则相当严格。“学校规定学生除星期日准许上街外,平时不许随便外出,学校门禁特别严格,训育室内及传达室外壁上均悬有大木牌,各年级学生名牌均分别挂在训育室办公室的大木牌上。学生凭名牌出校,星期日出校活动或平时请假出校,必须先到训育办公室取上自己的名牌,到传达室将名牌挂在大木牌上,才许出校”(45)。平民中学的管理也特别严格。“学生对校规必须遵守,如果违反,轻则训斥、扣操行,重则记过、除名。例如开学不到,扣操行,两日不到旁听,三日以上,着即除名。又如学生不准吸烟,违反者,第一次警告、训斥,第二三次酌扣操行,屡教不改者记大过,或命令退学”(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