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主要症结。为此,必须以现代化、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由于城镇化滞后,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受阻。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人缺少交往和流动,固守着自己出生的那一方热土,从而造成观念陈旧,目光短浅,不敢进取,这是导致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

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主要症结。抓住时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成为新世纪带动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左右,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到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此,必须以现代化、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所无法回避的历史性选择。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影响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必须首先实现城镇化。

美国只有7%的农业人口,93%的人口为城市人口;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农业人口由85%减到15%;中国台湾地区在高速发展时期,农业人口也由85%减到15%,从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国现在的农业人口是30%~80%,要实现现代化,农业人口必须减少。据专家预测,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像广州那样的大城市要建40个,这就意味着要有5亿左右的农民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二)影响农村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的经营哲学,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变经营方式,从而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及农业的弱质性与农业自身效益的矛盾。城镇化的滞后和农村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农村劳动力普遍具有亦工亦农的双重身份,他们白天做工经商,傍晚务农,无暇顾及劳动技术的革新及生产方式的改进,除了具有土地的永久性占有欲之外,并未根本确立对所从事的非农产业的长期打算。结果造成土地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不利于集约经营,使土地、生产资料、农机设备等浪费严重。

(三)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城镇化落后就无法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更不能进行集约经营。农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区域优势发挥不出来,种植随着市场转,什么赚钱种什么,种什么一窝蜂,结果种什么也赚不到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适应性种植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影响农村需求的发展

由于农民收入减少,导致农村需求减少,消费不旺。国家虽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消费,但拉动效果不强。由于农村城镇化落后,使现存于农民手中超过1万亿元的剩余购买力因为没有合适的消费环境而无法释放,也造成了消费品的表面过剩。

(五)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

由于城镇化滞后,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受阻。从国外现代化进程中可知,随着一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将超过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而我国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居住分散,远离城镇,无法接受现代社会气息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加之文化程度低,难以创造新的就业门路,既使别人创造了就业门路,但由于消费需求不旺,也难以生存和壮大。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闭关自守、观念陈旧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

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人缺少交往和流动,固守着自己出生的那一方热土,从而造成观念陈旧,目光短浅,不敢进取,这是导致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隔离制度的确立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社会根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在很长一个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极“左”政策,我国采取了许多违反社会分工的政策与措施:搞以粮为纲的单一经济,提出“一切劳力归田”的口号,限制手工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统购统销,城市居民凭证定量供应;实行城镇商业国有化,让供销合作社一统天下;多次取缔集市贸易和个体、私营经济,切断了商品自由流通的渠道等,从而使城市和乡村隔离开来,这是导致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社会根源。

(三)限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抑制小城镇的经济功能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政治根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连续不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使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被当成是资本主义尾巴而大割特割。不少小城镇被作为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而横遭砍杀、撤并;大批城镇知识青年、工商业者等下放到农村社队落户,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刚刚兴起的小城镇急剧退化,城镇人口锐减,市镇破落,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明显的倒退。这不但加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明显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78年,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0%,其中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34%,而我国只有18%;到199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0.4%,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55%~60%的水平。

(四)农村工业薄弱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经济根源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城市化与工业化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合理内核,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城市化的规律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推进的,甚至超过工业化的速度。美国1870年时,工业化水平为16%,其城市化水平为26%;到1940年,其工业化水平为30%,而城市化水平已达56%。我国1992年工业化水平为48%,而城市化水平仅为27%。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落后与城市化进程缓慢息息相关。我国农村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产品交易分散,加之与其配套的第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适时地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这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经济根源。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必须以城市为载体,而城市化又需要以工业作支撑,因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就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一)进行制度创新,扫清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第一,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鼓励部分农民脱离农村,不再种地,使种地的农民能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创造比较优势,夯实农村城镇化的农业基础。

第二,进行城镇建设体制创新和建设用地制度创新,一方面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构建与完善民间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第三,进行户籍制度创新,对率先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户籍办理上的方便,不收城镇增容费及其他类似费用,给他们颁发城镇居民身份证。第四,县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制定出一个相互配套的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就医看病、就业办证、参军、居住、孩子入园、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待遇,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抓好科学规划,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规划要先行,要科学,要有超前意识,要体现地方风格和时代风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把土地开发、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都纳入严格按规划办事的轨道,精心为每一寸土地的功能进行定位

第一,在制定规划时,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的净化和绿化美化工作。使新建的小城镇,初具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氛围,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使新进城农民有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在制定规划时,要注重文化市场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文化广场、文化室、图书馆、博物馆、群众剧场、书店、公园、文体活动中心和具有现代特色的多厅电影院的布局设计,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从而提高广大居民的文明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

第三,在制定规划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小城镇建设中,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优化投资硬环境,不断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也要优化投资的软环境,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走私逃税和骗税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用道德唤回人们的良知,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动,从而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

第四,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规划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上。城镇建设无论是先建还是后建都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坚决杜绝不按规划随意建设的现象,坚决制止滥占和多占土地,浪费资源现象,还要加大城镇建设的监督力度,保证新建工程的质量。

(三)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消除城乡壁垒,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这种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是在我国城市和农村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它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体制和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又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一大障碍,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第一,要逐步实现城乡在产业结构方面的一体化,形成既有合理分工又能互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要积极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如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用能源,加快发展农用化工产品,引进、制造和推广先进农业机械等。

第二,要逐步实现在就业方面的一体化,使城乡劳动力能够打破身份界限,顺畅流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选就新一代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第三,要逐步实现全国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办好基础教育,使城乡优秀青少年都能一视同仁地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第四,要逐步形成电力、交通、邮政、电信、供水等方面的城乡一体的网络和体系,使全国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畅通。

第五,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改变目前城乡截然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不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也是农村现代化的保证和动力。要根据小城镇特点建立覆盖面广,不同社会保障对象都能受益的社会保障网络,如建立小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等。

(四)抓住西部大开好的良好机遇,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

第一,抓好立项,争取投资。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繁荣的小城镇和兴旺的新农村既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撑,因而要在小城镇建设中抓好规划制定并把它列入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之中,争取投资。

第二,政府支持,启动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必须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政府应从财政、信贷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无偿、有偿或赊销方式给农民提供水泥、钢材等三材,首先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制定优惠政策,启动民间投资。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转让、集中统建、招商引资政策和制定“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多种投资主体筹资建城,如民间集资、农民带资、乡镇企业筹资和外商投资等,把大量沉淀于银行的资金转化为小城镇建设资金。农民在城镇建房,既是消费又是投资,可以保值增值,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还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只要政策优惠,措施得当,必定有效。

第四,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吸纳民间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如通过小城镇安民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对一些公共娱乐设施建设可制定三至五年不交税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对规划中处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的商业区、闹市区、交通要道的土地要抬高售价,或制定“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

(五)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然趋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要坚持与工业化同步推进,进而强化和培育小城镇的城市功能。

第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小城镇产业升级,培养龙头骨干企业,为城镇内部凝聚力的生长、发育造就物质技术基础。目前乡镇企业过于分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利于节约土地,不利于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聚集效应,不利于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因而要吸引乡镇企业进小城镇集中发展。

第二,逐步完善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包括完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包括加强文化、科学、卫生、教育设施和住宅、生态环境等社会发展设施的建设。

第三,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包括社会组织政策、社会管理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在内的社会政策体系。

2001年6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