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起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一般原则

后起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一般原则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在借鉴上,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而且要特别重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民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协调发展。

(一)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这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后进入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总的准则和总的指导思想。根据上述一般原理,经济现代化有其固有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要求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即第一代到第三代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即第四代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充分享受发展的后发优势;特殊规律要求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借鉴和发展。

如何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借鉴和创新的辩证关系,避免“一边倒”或“走极端”的错误倾向。既要学习和借鉴,又要防止照抄照搬;既要注重创新,又要防止不切实际和不符合一般规律。二是在借鉴上,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而且要特别重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三是在创新上,要特别重视各自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农业与工业并重

这是后起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政策制定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100美元时,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将由占主导地位下降到第二位或第三位,劳动力相应地转移到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中去;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美元时,第二产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劳动力比重都上升到第一位,同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及劳动力比重也随收入的上升而提高。与之相反的是,第一产业的份额继续下降;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第一产业份额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略有下降,劳动力人数相对稳定,比重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最大部分。

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来看,随着时序的推移,类似于“重叠式”的“同步发展”日趋明显。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都具有发展阶段的完整性,即可分为近代工业化和现代信息化两大阶段。但在第一阶段内部,随着时序的推移,同步性(即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叉进行)趋强。到第四代(次继生型模式)及之后,则存在着两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特征,即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综合进行的特点,亦即“同步性趋强”的规则。

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成效来看,随着时序的推移,工业革命起飞所需时间趋于缩短,即“加速性趋强”的规则。

依据上述一般原理,产业结构演化具有一般的规律性;同时,后起发展中国家受时序原理“加速性趋强”法则与“同步性趋强”法则的支配,结构演进又具有自己的带有浓缩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并重,正是这种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客观要求。

农业、工业并重,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承认。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其他非农业部门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的事实。但值得强调的是,农业比重的下降绝不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削弱或丧失。

农业的基础地位从纵横两个角度来考察,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从纵的产业结构演化的全过程来看,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图6-3A所示,没有农业作基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乃至第四产业都不可能产生和发展;从现代产业结构的横断面来考察,农业比重趋于缩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为增强。如图6-3B所示,农业比重虽然降低了,但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非农产业得以发展,农业所承受的“负荷”更为增大;相应的,农业的作用也更为重要。这就如同“搭人梯”一样,人梯越高,人梯最底层者占总人数的比重越小,他们的负担更大,作用更为重要。

图6-3 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民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协调发展。综观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无论采取什么模式,凡是使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国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效果则比较好;相反,不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则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又不得不采取新的发展战略,使民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相互协调中共同发展。当然,这里所谓的协调发展,并不是指工农业的同步发展,更不是指农业要孤军超前发展,而是在承认农业与工业存在发展时差、各有特点的前提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

对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要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工业和信息化的关系。要以工业为后盾,以信息化为先导。用工业培育信息化,用信息化促成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把现在的先导产业变成未来的主导产业。

所谓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就是指受经济现代化时序原理和阶段原理所支配,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依据发展的“加速性趋强”和“同步性趋强”,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之际,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影响,较早开始了信息化历程,呈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步和加速进行。

所谓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工业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信息化则是指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步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所谓信息社会就是指信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和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从生产力角度看,从游牧社会到农业社会,是第一次飞跃;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起主导作用,使农业社会进到工业社会,这是第二次飞跃;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第三次飞跃。从科技革命的角度看,信息社会是在以信息革命为实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

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任务尚未最终完成,就否定信息化的必要性。这如同先起的“引领潮流”的家庭可能是先买单缸洗衣机、双缸洗衣机、半自动洗衣机再到全自动洗衣机,后起的家庭并不跟在“引领潮流”的家庭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购买全自动洗衣机。

遵循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一是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进程和动态,及时地、量力而行地推进信息化;二是要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调整和矫正工业化战略,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三是要十分重视现代科技革命及其在本国的应用,把人力资本积累和教育、科技的发展置于重要战略地位,特别要重视瞄准高新技术和推广应用中间适用技术。

(四)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

这是后起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资本积累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古典经济学家、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强调资本积累。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计划的决定性任务,是获得足够的投资,去动员失业和就业不足的人从事工业化。纳克斯从“贫穷的恶性循环”入手分析资本积累。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所提出的“起飞”阶段的三个先决条件之一是,生产性投资率从国民收入的5%或更少上升到10%以上。哈罗德·多马公式(g=s/k),认为经济增长率(g)等于平均储蓄倾向(s)除以资本—产出比率(k),如果k是固定的,则经济增长率与储蓄倾向成正比。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就是资本的迅速积累(包括随同资本一道的知识和技能)”[3]

但是发展中国家注重物质资本战略作用的发展实践并不令人满意。研究发现,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对欧美的经验研究也表明,产出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之于某种“未能得到揭示的余额要素”。为揭示“余额”增长的源泉,人们开始强调人力资本质量的改进对增长所做的贡献:通过知识的进步、较高的技能、较好的劳动力以再生产的方式与物质资本相结合。其实,早在20世纪初,马歇尔就说过:“虽然自然是报酬递减的,而人则是报酬递增的……知识是我们的最有力的生产引导,它使我们能战胜自然,并满足我们的欲望”[4]。舒尔茨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也说,虽然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改善穷人福利中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的质量的改进”[5]。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注重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五)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并重

这是后起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内与国外经济关系,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速经济现代化进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所谓内向发展,它不同于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发展,而是在与外向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加速国内“造血机制”形成和经济实力增强的发展战略。所谓外向发展也不同于单纯的出口导向战略,而是在与内向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所实施的面向国外市场的配套发展战略。

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并重的原则,包含着一系列相互对应和配套的政策要求,主要是:①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有选择地进口技术,一般风险较小,而要有效地引进技术,本国必须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并能在引进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和创新,形成后发优势。②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相结合。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非是彼此完全对立的两种战略,而是具有统一性的。③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

(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这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选择发展目标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上述一般原理,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与政治文化、心理等因素是配套互动的。离开了广泛的社会发展目标,单单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是不符合经济现代化一般规律要求的。

首先,在确定经济现代化阶段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以及社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及其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注重它们之间的“互动”和“配套”。其次,在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既要把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又要注重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等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商品化与市场化相结合

这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机制方面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商品化与市场化相结合,以市场化为主旋律,补好商品化的课,加快市场培育和发展,建立和健全市场体系,从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保证。

(八)政府策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这是后起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继生型模式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即次继生型模式相比,对于后起发展中国家而言,就不仅仅是政府干预的问题,而是政府策导。既要发挥政府策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