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年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5月,青岛市获得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2012年初,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截至2012年10月,青岛市共有47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包括21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目前,青岛市13个公共图书馆全部配置了流动服务车,深入基层开展图书流动服务。

一、2012年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2011年5月,青岛市获得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2012年初,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一年来,青岛市以全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状况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

近年来,青岛市财政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青岛大剧院、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人民会堂音乐厅、青岛音乐厅、四方剧院、楼山剧院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2012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2年10月,市文化中心和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胶州市民文化中心和会展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李沧区、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正加快施工,黄岛区、城阳区已完成了前期规划设计,胶南、即墨、平度市民文化中心加紧前期规划。12个区市全部新建和改扩建了图书馆和文化馆。截至2012年10月,全市13个公共图书馆中有国家一级馆12个、国家二级馆1个;13个文化(艺术)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2012年5月,启动了全市100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建设“千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的推进方案》。计划5年内启动文化设施建设项目1140个,总建筑面积119.6万平方米,总投资83.6亿元。投入10亿多元,对16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3600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进行了改扩建,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图书室、文娱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配备了图书、电脑、投影仪及各类文体活动器材。共建设农家书屋6040家,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65处。全市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城区基本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在农村基本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镇镇有”、“村村有”的目标。

2.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推动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继2008年首批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之后,近年来又相继开放了青岛市美术馆、骆驼祥子博物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青岛职教技术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截至2012年10月,青岛市共有47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包括21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也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同时,编印了《全市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手册》,设立了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有力地保障了免费开放的顺利推进。自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保障免费开放后能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根据文化部关于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统一部署,青岛市财政局和文广新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岛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落实了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50万元,美术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每馆每年50万元;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20万元,街道(镇)综合文化站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站每年5万元。2011年到文化场馆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达到450万人次,较前增加了4倍。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为基础,完善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网点,对已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社区实现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在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中,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提供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建立网上图书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012年,青岛市组织开展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端午节等重大节庆系列文化活动2000多场次,组织市专业艺术院团送戏下乡演出258场次,观众达12.7万人次。开展“文化走基层”百千万系列活动,共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14176场(项)。成功举办了“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和“群星荟岛城”第四届群众文艺创作汇演。举办了2012青岛全民读书月活动,参与市民超过百万。举行特色文艺队伍、文艺家庭展演暨原创文艺作品汇演。城阳区“新市民文化艺术节”荣获“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开展主题活动30余个,全市各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展示展演、传承传习、宣传宣讲三大板块80多项活动。市美术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共举办各类展览200多项。通过几千项不同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提升了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注重城乡统筹,拓展服务对象,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

面向基层、农村和特殊群体,注重城乡统筹,拓展服务对象,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实施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深入社区开展图书借阅、演出、展览、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目前,青岛市13个公共图书馆全部配置了流动服务车,深入基层开展图书流动服务。提升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针对特定人群的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在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方面,整合全社会力量,切实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联合市委宣传部等6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的意见》,市总工会依托市工人文化宫和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工作服务站,下设“流动课堂”“流动书箱”和“流动活动阵地”3个活动平台,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服务站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培育了62个市级“职工书屋”自建点。截至2012年9月,全市已有108处打工妹书屋,建立48处“巾帼新市民学校”;在城市社区建设了20家新市民书屋;累计开设了3600所“建筑工地职工夜校”,培训人员26万人次,分别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和“新市民艺术节”等以农民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服务,市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场馆也开展了“手拉手情系新市民儿童赠书活动”。目前,青岛市已把农民工文化建设作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即将出台新的《关于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速,全市80家重点书屋建设和2000家农家书屋图书更新达标工作稳步推进。

6.建立健全队伍培训机制,加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提升公共文化干部和业务骨干的素质,截止到2012年10月底,全市累计举办培训班130期次,培训文化骨干1.2万人次。2012年7月,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举办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讲座。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市北区12个街道全部设立了专职文化站站长职位,配备1~2名文化助理;胶州市、城阳区、崂山区等区市全面开展财政补贴的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为社区配齐了专职文化管理员。

(二)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青岛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总体投入规模较小

目前,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体制以政府为主导,每年经费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青岛市新增财力相比,与先进城市投入力度相比差距较大,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图书馆建设为例,青岛市在图书总藏量、当年购买报刊种类和书籍总量、图书流通人次以及图书馆公用建筑面积等几项重要指标上,都大大落后于同类城市。在总体投入偏少的情况下,青岛市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投入尤为困难。投入不足问题既凸显了政府责任不到位,也有社会融资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利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明显不足。

2.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

近年来,虽然青岛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仍呈总量不足状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目前文化设施的总量远不能满足人民需求。而且,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来说,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的水平和档次相对较低。

一是人均公共文化机构数量较少。以公共图书馆为例,从国际标准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标准为4千米。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标准,每5万人,每50万平方千米左右就要拥有一所图书馆。而目前青岛市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全市现有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仅13个,镇级和村级由于藏书量少,仅能称为图书室(图书藏量超过1万册,才能称为图书馆),这与国际标准相比相差甚远。相比较而言,青岛市的人均公共文化机构占有量较少。

二是文化设施的布局不够合理。目前,青岛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市南区、市北区和崂山区,南北区域差距较大。在博物馆方面,多数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市区,如市南区、市北区。其中,市南区占到全市的33.3%,李沧区尚无博物馆,区际建设水平差异显著,个别区域集中程度较高。在图书馆方面,反映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即藏书量,也呈现向市内四区集中的趋势,市内四区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呈拉大趋势。此外,文化设施的城乡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的水平和档次相对较低,很多场馆达不到《青岛市综合文化站考核办法》的最低标准。而这些不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或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绝大部分分布在周边五市三区,非中心城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设施配备尤其欠缺。

3.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欠缺,设施利用率不高

目前,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基本达到全覆盖,但由于基层文化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文化经费、人员不到位,文化活动室建成后使用率较低。如何使众多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站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在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工作,避免“重建轻管”,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青岛市一些大型文化设施,如青岛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利用率也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文化设施标志性与实用性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大型文化设施标志性的特殊地位,较容易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可以得到较多的财力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标志性作用,也往往让政府的注意力更多地关注于设施的建筑形态,特别是其造型的象征意义,容易忽视其功能配置和空间布局等实用性,更容易脱离文化发展和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要进一步提高这些大型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就要多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多地为群众举办喜闻乐见的演出活动。

4.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相对滞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青岛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相对滞后,服务手段创新不足,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不足。比如,在图书馆服务方面,深圳市2005年底已在全市七区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借阅服务,并在2012年全部实现“一卡通”,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上海浦东图书馆从方便读者就近借阅入手,2012年全区36个街镇图书馆均开通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实现了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各区县图书馆以及所有街镇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完善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而青岛市图书馆目前刚推进总分馆制,也刚试点“一卡通”工程,只是实现了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还远未达到与街镇图书室的联动服务。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自主性发挥不足。目前,青岛市每年都组织几千项社区文化活动,政府投入很大,但是群众的积极性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参与度不高。这是因为社区文化建设从思路、步骤、内容和形式,基本上都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带有过强的行政色彩和官办特点。相反,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或者说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社区居民,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或是进行一些小规模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或是在官办的文化活动中充当被动参与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居民的自主性未能充分体现,就大大降低了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愿望和热情,也由此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政府提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城市社区主要是提供文化活动室,农村社区主要是送戏下乡和一月一场电影。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建设标准化的设施,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免费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产品,以免陷入文化形式主义。

5.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公益化与市场化结合不够

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具有通过其权威性保证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充分和公平的优势,市场则具有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更加有效配置的优势。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无法应对服务对象差异化的需求,造成一部分人不能享受到公共物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导致政府失灵。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来提供,市场难以消除外部效应与保证社会公平,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青岛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就不能走纯公益或纯市场的路子,要改变目前公益化与市场化结合不够的状况,使公共文化服务既符合公平正义的伦理标准,又能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探索公益化与市场化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