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预测

年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预测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岛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使青岛市“东部强西部弱、城市强农村弱、南部强北部弱”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一是充实公益文化场馆服务资源。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责任,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因此,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之外,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二、2013年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预测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迎接验收的一年,青岛市将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升青岛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形成设施网络比较完备,文化产品和服务比较充足,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的文化权益。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

青岛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水平,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大型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实施新一轮改扩建,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使青岛市“东部强西部弱、城市强农村弱、南部强北部弱”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一是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落实“千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推进方案”,推动重点项目——青岛文化中心项目选址规划,开展文化中心项目概念规划方案设计工作。推动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原址扩建项目立项。二是推进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市级三级站以上标准,其中街道一级站比例不低于30%,镇一级站比例不低于20%,行政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三是推进文化广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市)级中心文化广场建设,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满足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各区市至少拥有1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每个社区或行政村至少拥有1处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进一步增强

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就是对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实现普遍化、均等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坚持统筹城乡、普遍均等的原则,逐步使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平等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化、均等化,还要特别注意维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在服务的过程中尊重每个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为市、区(市)两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图书、演出、展览、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二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新建1600个农家书屋,开展适用图书进书屋、进万家活动。三是开展惠农巡演活动。积极组织全市专业剧团送戏下乡,指导扶持庄户剧团等农村群众文艺队伍跨区域演出。四是继续推进“欢乐青岛大舞台”惠民演出,满足低收入阶层欣赏高雅艺术和高端艺术精品的需求。五是继续办好“中小学生艺术节”、“七彩华龄文化艺术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注意维护好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六是完善公共文化场馆绿色通道项目建设,完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盲人阅读区建设。

(三)公共文化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充实公益文化场馆服务资源。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设施设备,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增加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二是发挥综合功能优势,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三是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营造安全、优雅、宽松、和谐、洁净的文化环境。四是加强辅导员和讲解员队伍建设。

(四)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一是要健全群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尊重他们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决策的参与权,加强对他们意见搜集和社会评估的环节。二是要着力提高青岛市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加强舞台艺术等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采取引进和创作并举,生产出更多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三是要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使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市场,使文化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四是要改进现有的服务方式,采取定点和流动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不断推出更加方便群众、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文化服务。

(五)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

一是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和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二是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和网上文化馆,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文化服务。三是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在市、区两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基础上,推动通借通还服务向乡镇、街道图书室延伸。

(六)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日益多元化

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责任,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进程表明,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太多的集权只会造成权力的误用。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利于拓展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之外,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个人、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都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容忽视的主体力量。为此,政府必须引导、培育公众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热爱,并与企业、各种社团组织进行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要认真执行国家现有的公共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协调群团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活动,鼓励文化义工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继续吸引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七)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快

人才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中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实施从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引进工程。不断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政策,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制定有关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全市各乡镇(街道)要配好配齐高素质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力度,按级分类组织全员培训。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