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浙江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年浙江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目前有102个文化馆,其中省级文化馆1个、副省级文化馆2个、市级文化馆9个、县级文化馆90个。根据《浙江省文化馆管理办法》,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和杭州等11个群众艺术馆,2011年5月起陆续更名为文化馆。

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王全吉 周 航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省文化馆强化和树立省级文化馆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目标,以全民文化素质提升为己任,带动各市、县文化馆,奋发进取,积极有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推动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全省第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民间艺术研究与交流,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浙江省目前有102个文化馆,其中省级文化馆1个、副省级文化馆2个、市级文化馆9个、县级文化馆90个。为进一步促进文化馆事业的发展,2009年省政府颁布了《浙江省文化馆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62号)。这一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了文化馆的公益性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对文化馆的建设要求和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强化文化馆作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设施的服务功能,为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浙江省文化馆管理办法》,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和杭州等11个群众艺术馆,2011年5月起陆续更名为文化馆。

在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浙江省文化馆等63个文化馆被评为一级文化馆,13个文化馆被评定为二级文化馆,9个文化馆被评为三级文化馆;杭州市滨江区、衢州市柯城区、江山市、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等县(区)级文化馆由于馆舍改造或无馆舍原因没有参加本次评估。

据统计,到2010年,全省90个县级文化馆共有职工1745名(包括编外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53名,占总人数71.8%;中级以上职称785名,占总人数45%。

一、浙江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一)办馆条件不断改善,为免费开放提供了设施保障

文化馆场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办馆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基本实现浙江省一类地区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二类地区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目标。截至2010年,全省县级文化馆平均面积达到了3222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了829平方米,增幅为34%。一批功能齐备、设施先进、馆舍新颖的基层文化馆相继建立起来,浙江省文化馆在武林路馆舍4000多平方米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湖文化广场5000多平方米的馆舍面积,2011年装修,2012年将投入使用;丽水市文化馆新馆馆舍面积达1.1万平方米,集艺术交流、培训、展览、综合演出、文化研究、办公管理等功能于一体,2011年3月投入使用;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与县图书馆、博物馆共建于县文化中心内,于2011年8月投入使用;鄞州区文化馆馆舍面积2.28万平方米,功能齐全,融演出、放映、培训、会议剧场等于一体;杭州市文化馆新馆3万余平方米工程已破土动工;舟山市文化馆新馆1.03万平方米,2010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慈溪市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投资近1亿。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在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中,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的文艺鉴赏能力,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设施上的保障。

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各地文化馆在演出展览设备设施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政府对设备配置的投入力度逐年递增,省文化馆等一部分文化馆建起独立录音棚,为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丽水市文化馆新馆设备总值344万元,比2006年设备总值增长了583%;嘉兴市文化馆设备总值589万元,比2006年设备总值增长了331.39%。

(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唱响经典红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全省各级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数量众多的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文化活动,多以唱响红歌为主要特点,唱响主旋律,营造全省各地喜庆气氛。影响比较大的有:

“永远跟党走”——浙江省红色经典歌曲合唱大赛。合唱大赛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于6月23日到25日在杭州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支群众合唱队参加了规模盛大的系列合唱大赛。本次合唱大赛作为第二届浙江文化艺术节的活动项目之一,是在广泛深入动员机关、学校、企业及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歌曲合唱活动的基础上,由各地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合唱团队,分成5个专场进行大赛,旨在营造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良好文化氛围,形成全省范围内传唱红色经典歌曲的热潮。

“大地欢歌”——华东六省一市群众新红歌赛。华东六省一市新红歌大赛6月15日至16日在宁波市北仑区举行,45首新创作红歌精彩亮相。这些新创红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创作者以强烈的文艺使命感和责任感,选择井冈山、大别山、沂蒙山、嘉兴南湖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圣地、老区,从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光辉历史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融入时代的元素,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唱响时代赞歌,反映了华东六省一市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怀。

围绕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浙江各市、县文化馆承办了一系列红歌演唱或者文艺晚会。杭州市文化馆举办了三江歌手大赛,这是杭州市标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之一,2011年的三江歌手大赛,以“红歌嘹亮”为主题,吸引了杭州13个区、县(市、区)近万名歌唱爱好者参加。宁波市文化馆承办的“永远跟党走”宁波市大型广场红歌会在中山广场唱响,歌声嘹亮、彩旗飘扬,掀起了纪念建党90周年的高潮,来自宁波11个县(市、区)以及市级机关等各行各业1200余人上台演唱。温州市文化馆组织迄今为止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演人数最多的“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合唱音乐会在该市体育馆唱响,48支合唱队,近4000人组成空前规模的48个方阵,经典革命歌曲熟悉而悠扬的旋律响彻全场。

2.办好残运盛会,展示群众文化干部出色艺术水准

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浙江举行,浙江省文化馆精心策划,认真实施,圆满完成了本届残运会开幕式前演出和闭幕式晚会任务。

开幕式仪式前演出精彩纷呈。省文化馆选择了浙江省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19个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将其串连成珠,分为“阳光”、“生命”、“梦想”三个板块。通过这些极具浙江地域特色节目的表演,充分展示浙江省深厚的人文底蕴。

闭幕式作为第八届残运会的压轴之作,充分体现第八届残运会总体方案对开闭幕式提出的“隆重热烈、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节俭温馨、和谐感人”的要求,坚持以较高的艺术水准、较好的艺术呈现贯彻始终,从策划、创作到排练演出,历经一年时间,组织创排人员达900多人,加上工作人员、志愿者约1500人,打造成了一台以“携手同行,展翅飞翔”为主题的文艺晚会。通过“相聚江南”、“相竞赛场”、“相拥真情”三个篇章,将三大元素成功的融合在一起,一个是杭州的江南韵味、一个是残疾人运动员艰苦拼搏的精神、一个是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运动和生活的关注,彰显残运会宗旨和浙江精神。体现浙江特色的本届残运会闭幕式艺术盛会,给现场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视觉震撼,博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3.组织文艺会演,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浙江省各级文化馆以《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为指导,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需求,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加大有效供给,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展省级群众文化示范性活动,加大面向农村和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全面推动浙江省基层文化建设。

“群星璀璨”——浙江省第二届社会艺术团队文艺会演。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承办的本次会演,演出者都是活跃在全省各地城市和乡村舞台的优秀艺术团队,演出节目是从初评的135个节目选出的优秀节目,包括老、中、青、少各年龄段,涵盖舞蹈、声乐、器乐等艺术门类,形式多样,表演精彩。这次会演是对浙江省社会艺术团队的一次全面检阅,同时为城乡群众和军营官兵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

浙江省第五届排舞大赛。本届排舞大赛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初赛、复赛,层层选拔,最终选拔出了来自全省的少儿组、青年组、新创组、中老年A组、中老年B组5个组别共47支队伍1000多人,参加了在金华市金东区举行的决赛。参赛者来自11个市的各行各业,分别进行了自选节目和必选节目的角逐。本届排舞大赛最大的亮点在于新创排舞,新创排舞以其音乐、表演的民族化、地域化、时尚化创新,对浙江省群众性排舞的进一步普及与提高将起着新的推动作用。

浙江省首届“鹿城杯”新浙江人歌手电视大奖赛。11月15日,浙江省文化馆、温州市鹿城区文广新局联合主办,温州市鹿城区文化馆承办的“点燃梦想,吴越飞歌”新浙江人歌手电视大奖赛在温州举行,来自省内11个地市的21位选手进入最后决赛。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外来务工人员热爱浙江、建设浙江的热情,为外来务工者搭建了艺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浙江群众文化的繁荣。

浙江省第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浙江省第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2011浙江省广场舞蹈新作大赛,11月在杭州市余杭区体育馆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4个节目、600余名民间舞蹈表演者参加了演出。本次舞蹈大赛突出“新”字,集中展现了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活、新面貌、新气象,展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新成果。参加本次舞蹈大赛的表演者大多来自基层乡镇,参赛作品汇集了舞蹈《国色天香》、《部族猎叉舞》、《慈航普渡》、《高头竹马》等众多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展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各级文化馆结合本地区实际,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内容,积极推广和开展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全省各文化馆在抓好广场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月、农民文化节、老年文化艺术周和一些传统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节”的文化活动品牌。如平湖市文化馆的“八月诗会”、“新故事会串”;海宁市文化馆“潮乡”系列“潮乡百灵”歌手擂台赛、“潮乡戏苑”戏曲演唱大赛、“潮乡影人”摄影艺术展等;丽水市文化馆打造的“绿谷之声”系列音乐会、“绿谷大舞台”广场文艺活动;慈溪市文化馆“百姓课堂百姓讲,百姓课堂讲百姓”等活动,已成为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三)免费开放不断推进,积极实践文化惠民

早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下发之前,浙江各地文化馆就在“免费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宁波市文化馆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以打造“群星”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和服务,成为全国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样板。目前,宁波市文化馆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公益性展览展示、全市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已全部免费,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群星课堂”针对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采用文艺普及与特色培训相结合、市馆和各县(市、区)馆联动的形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民工子弟学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文艺培训服务。“群星课堂”自2007年推出以来,已举办免费文艺培训2000余场(次),吸引了10万余名市民热情参与,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百姓课堂”。宁波市文化馆免费艺术展示品牌——“群星展厅”,是宁波视觉艺术人才的推介空间,是草根艺术亮相的平台,已逐步形成了常设展与巡展结合、实体与网络同步、名家与草根齐聚、鉴赏与交流并举的多样化格局,至今已举办各类展览72期,观众达20余万人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百姓美术馆”。浙江省文化馆利用馆里的小剧场,向社会公众推出“浙江民生大讲堂”,理念是“文化惠民,关心百姓,公益讲堂,关注民生”。聘请知名老师讲课,举办了《书画欣赏》、《走进形体芭蕾享受快乐人生》、《花卉养护》、《剪纸现场辅导》等讲座,增强公众文化修养,享受艺术人生,把“浙江民生公益大讲堂”打造成为公益文化服务平台,群众喜爱的贴心讲堂。舟山市文化馆“市民大舞台、大展厅、大讲堂”、鄞州区文化馆“天天演”文化惠民活动、杭州市“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等,是文化馆“免费文化服务”的具体举措。

自2011年2月文化部“免费开放”文件出台之后,浙江省各级文化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抓好服务、阵地建设,努力实现文化馆基本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做到“无障碍、零门槛”,在场馆开放上,做到室内场馆和室外场馆一起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在服务项目上,从原来的基层文化队伍、业余文艺骨干培训扩展到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文化超市”点单配送服务;在服务方式上,通过文化服务项目走出去与文化服务对象请进来两种途径,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免费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社会传播方式的先进性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浙江省大部分文化馆在服务功能和传播方式上进行了拓展,引入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服务手段。越来越多的文化馆拥有自己的网站,通过网上平台,展示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扩大群众文化的宣传。有条件的文化馆还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服务,即将本地近期举办的公益性讲坛讲座、艺术教学课程转换成数字资源,上传网上供群众下载观看。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特点,拓展了群文发展的新阵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文艺创作涌现崭新成果

浙江省各级文化馆重视群众文艺创作,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的各项群文活动赛事,全省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举办的“群星奖”等赛事评奖中,频频取得佳绩。2007年至2010年,全省各文化馆业务人员创作、辅导的群众文艺作品在地市级以上各类赛事中获奖5000余件;在2010年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上,浙江省共有14个作品获奖,仅次于东道主广东省。

1.以群众文艺创作采风、作品加工会为抓手,提升浙江省群众文艺创作水平。

浙江省文化馆一直以来重视群众文艺精品创作,通过组织文艺创作采风、作品创作加工会,发现文艺创作人才,培育优秀文艺作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个艺术门类分别举办采风活动、艺术培训班、作品加工会,鼓励群文创作骨干深入生活感受时代发展,加强精品意识,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为出精品力作、出优秀人才提供平台,奠定基础。浙江省文化馆和市、县文化馆每年组织群众文艺创作人员,进行创作采风,感受生活,激发创作的灵感。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组织音乐创作干部去舟山群岛体验生活,创作海洋题材的专题作品。在征集群众文艺创作作品的基础上,省文化馆和市、县文化馆每年组织重点作者,举行作品加工会,邀请北京、上海和省内的文艺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剖析与会作者的文艺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在创作实践中提升各级群众文艺创作骨干的创作能力,增强文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以群众文艺系列展示活动为平台,上下联动,促进浙江省文艺精品创作。

浙江省文化馆以浙江省群众文艺系列展示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群文精品展演活动,发现优秀作品和人才,推进基层群众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举办了一系列全省性文艺大赛,主要有浙江省第十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浙江省第二十二届戏剧小品邀请赛、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征文活动、全省农村地方戏会演、浙江省新广场舞大赛、浙江省第二届视觉艺术大展、全省“寰创杯”中国画大奖赛、全省群星书法50家提名展、全省第三届农民美术、书法、摄影优秀展、浙江省第六届曲艺新作大赛、浙江省第二届乡村诗歌大赛等。如2011年10月在江山举办的浙江省第十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是一次较高水平群众文化原创性音乐比赛,是对全省群众性声乐、器乐创作的集中检阅,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每届大赛都推出大量新人和原创新作,成为全省群众参与和喜爱的品牌活动赛事,涌现出了一批主题鲜明、风格多元、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歌曲作品,既充满浙江地域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浙江省第二十二届戏剧小品邀请赛上,共有来自全省11个市代表队的17个小品节目参加了角逐,其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戏剧小品,将推荐参加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的决赛。2011年8月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浙江省群星视觉艺术大展,共展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600多件,这些作品全部出自艺术爱好者之手,是兼具美学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佳作。通过这次展览,还发现一批优秀创作新人,展示了浙江省视觉艺术创作的力量。

(五)以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强化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文化厅组织实施了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对点培训、异地培训、分类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文化馆长、文化站长和群文业务干部的专业艺术水平和管理水平。2007—2010年,省本级共培训群文业务干部近2000名。同时,各地文化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的建设。2007—2010年,各市、县文化部门共组织培训文化馆长和业余文艺干部,乡镇文化站长、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村级文艺骨干7万人次。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根据省文化厅对全省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继续积极组织实施浙江省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业务水平。省文化馆根据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针对农村文化干部业务需求,先后举办了全省文化馆长培训班、基层文化站长培训班,以及群众文化业务干部的大型培训活动,如音乐创作、声乐表演、群众合唱、舞蹈编导理论、舞蹈创作、舞蹈教学表演、排舞师资、中国画创作、书法创作、曲艺创作等,培训采取定点培训、异地培训和分类培训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文化馆长、文化站长、文化馆业务干部和群众文艺骨干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2011年9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举办全省文化馆长培训班,来自全省的近80位文化馆长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作群众文化工作讲座,使参与培训的文化馆长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态势、对文化馆文化服务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强群众文化在国内外影响

以文化交流为桥梁,拓展国外文化输送交流渠道,扩大浙江省群众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浙江省文化馆在省文化厅领导下,承办了“物华天工——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锦绣浙江——浙江摄影图片展”,参加“2011中国文化聚焦·浙江文化节”活动。这是2005年浙江文化节启动以来,首次走进非洲参加文化节活动。作为“中国文化聚焦”2011年的重点项目,“2011中国文化聚焦·浙江文化节”由文化部、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2011年11月9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国家剧院开幕,此次文化节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举办多场演出、展览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开幕式并剪彩。“物华天工——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出的手工艺精品展示了中国浙江大地上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艺术,13个列入世界非遗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共80余件展品,真实反映了浙江的人文传承和民间文化生态,生动展现了浙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剪纸(浦江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杭州刺绣、黄杨木雕、西湖绸伞、丝绸织锦、龙泉宝剑、温州米塑等精彩纷呈的浙江非遗展示,让当地人大饱眼福。四位浙江非遗传人的现场表演,更是让在场观众叹为观止。在津巴布韦哈拉雷庆典中心举办的“锦绣浙江——浙江摄影图片展”,让非洲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浙江民间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成果,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结合浙江文化资源优势和边疆地区文化需求,一批由排舞专家和书画名家组成的20余人的援疆文化志愿者队伍,于8月分赴新疆、内蒙古开展“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讲堂”、“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展台”文化交流活动,援助当地文化建设。其中“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讲堂”活动,邀请省内7名排舞专家到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哈密、伊犁等地文化馆,对新疆地区的群众文艺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带动边疆地区排舞活动的推广和普及,丰富边疆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志愿者大展台”活动,组织浙江书画名家携100件书画作品赴内蒙古地区参展,其中书法作品50件,中国画作品50件。通过展览,集中反映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两地人民间的深情厚谊。展览期间还举办名家书画交流笔会,邀请浙江书画名家与内蒙古书画作者进行现场交流,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强艺术沟通。

(七)保护传承民间艺术,创新民间艺术研究

浙江省各级文化馆以保护、传承民间艺术为宗旨,开拓思路,积极推进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研究工作。一是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评选展示活动,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配合省文化厅做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评审工作,余杭滚灯等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二是打造“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网络评选、展示系列活动平台,增强群众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主办的“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舞蹈)网络评选”活动,收到全省参评民间舞蹈57项。经网络投票、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公示后,最终确定19项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舞蹈),长兴百叶龙被推荐为最具浙江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舞蹈)项目。与此同时,在前一年“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网络评选”的基础上,省文化馆在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中心承办了由“2011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代表性民间手工艺展”,通过对入选项目代表作品的集中展示,让广大群众了解本土民间艺术的特征与发展状况。三是通过专题培训辅导,传承民间工艺。2011年,省文化馆重点做好浙江省新农村文化业务建设绣花鞋项目实验基地和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浙江省民间手工艺教学实验基地”的业务辅导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四是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与全国民间艺术研究工作紧密衔接,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中国节日志·春节》(浙江卷)田野调查、资料编撰工作。五是编辑、出版民间艺术专著,促进民间艺术研究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提高学术价值。《浙江民间艺术系列丛书——浙江民间织绣》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浙江民间艺术系列丛书——浙江民间剪纸》已出版发行,该书充分阐述了浙江民间剪纸的历史、功能、风格及特征,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系列项目编撰提供了经验。

(八)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推动理论研究深入开展

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新的成果。浙江省文化馆继“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浙江百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研究”、“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群众文化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后,2011年组织开展浙江残疾人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研究。浙江省有残疾人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生活值得全社会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关注。该课题从残疾人文化生活的角度作调查分析,希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探究残疾人的生活现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文化享受和幸福指数,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本次课题调查涉及全省11个市,100多位调研干部参与了本次调查。课题调查目前已经完成初步成果,各个子课题报告已经完成。

此外,浙江省文化馆承担的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之一《浙江省公共文化培训机制研究》基本完成,已作中期成果汇报。王全吉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群众文化干部培训教材编写任务,主编《文化馆(站)服务与管理》,目前该教材3万字的大纲被编入文化部《全国群众文化干部业务培训大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浙江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一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举办年度公共文化论坛,指导、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2011年省文化馆与省群众文化学会联合组织的浙江省第十三届公共文化论坛在杭州召开,旨在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来自全省各地的50多名群文理论工作者围绕“推动免费开放,强化服务职能”,加快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服务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10月,浙江省2011年综合文化站站长论坛在富阳举行,论坛旨在加快推进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交流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共收到论文100多篇。与会代表围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结合各地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践,交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免费开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如何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搞好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二、2011年浙江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亮点

浙江省各级文化馆以本地文化资源为优势,以满足人们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服务机制、供给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上都有创新探索,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浙江省文化馆“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杭州市群众文化“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创新等项目,获得全国第十五届项目类“群星奖”。

“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浙江省文化馆以创新性、公益性为工作导向,组织开展“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从2002年开始,省文化馆深入全省老、少、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将群众文化专家与专业艺术专家相结合,示范性演出和面向基层的文艺辅导相结合。“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宗旨是:面向全省老、少、边、贫地区,大力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服务社区,讴歌文明,普及声乐教育,发现培养人才,把文化关爱送到基层群众需求迫切的每个角落,以文化帮扶的方式奉献爱心;通过示范,向全省辐射,逐步形成各艺术门类齐全,省、市、县三级团队联动的强大网络,将该活动打造成为全省有影响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2002年11月起,浙江省艺术专家辅导团先后赴长兴、开化、永嘉、常山等革命老区,龙游、桐庐等畲族山乡及舟山、象山等偏远的海岛、山区,开展艺术专家辅导活动和示范演出活动。专家们每到一地,不顾旅途疲劳,即刻投入示范演唱会的排练、演出,展开针对当地声乐骨干、爱好者以及基层节目、团队的辅导、培训,培育农村文化良种。由于辅导团的演出、辅导、培训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受到了各地的普遍欢迎,从而也使浙江“送文化下乡”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唱响文明赞歌”团队不断拓展,在声乐专家辅导团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陆续组建了“‘唱响文明赞歌’浙江省优秀歌手展演团”、“浙江省戏剧专家辅导团”、“浙江省优秀戏剧节目展演团”、“浙江省曲艺专家辅导团”、“浙江省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团”、“浙江省书画专家辅导团”、“浙江省摄影专家辅导团”。8个专家辅导和展演团队,大大扩展了“‘唱响文明赞歌’文化下乡”队伍阵营,为“文化配送”和“文化育种”拓展了活动空间,丰富了活动内容,增强了活动力量。

10年来,浙江“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共举办大、中型示范演出活动计50余场,举办各艺术门类讲座100余次,观众约25万人;开展小规模的辅导培训活动600多次,被辅导者近万人次,使基层群文工作者和文艺骨干受益匪浅。

举办浙江省群众文化系列专家讲师团免费服务下基层活动。为进一步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提升基层文化馆站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浙江省文化馆推出了群众文化专家讲师团的文艺专题讲座,由各地文化馆预约点单,文化专家免费到基层为各地文化干部和群众文艺骨干讲课。该活动自2011年5月启动以来,受到基层普遍欢迎。一是讲师团阵容强大。省文化馆群众文化专家讲师团由27位专家组成,集中了省文化馆高级专业职称的专家,既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创作的获奖者、全国“群星奖”的获奖者,也有参与文化部群众文化教材撰写的研究人员。二是讲座内容实用。本次共推出27个文化工作专题讲座,结合文化馆站干部工作的实践,既有群众舞蹈、歌曲、小品创作、群众合唱指挥等专题讲座,又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等专题讲座。三是实行预约服务。自从省文化馆下发专家讲师团专题讲座预约通知后,各地文化馆积极响应,根据当地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专家。全年预约文化讲座174场。四是建立授课反馈制度。省文化馆专门设计了“浙江省群文系列专家讲师团授课反馈表”,每堂课后必须对讲课内容、效果作出真实反馈。2011年圆满完成了174场的预约任务,被辅导人数达8000余人。本次活动基层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是三馆“免费开放”的好举措,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杭州市的“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创新工程。由杭州市文化馆牵头,以杭州群众文化网为平台,促进全市群众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以杭州群众文化总团为平台,促进全市群众文化创作力量和人才资源的整合;以评级管理体系为平台,促进业余文化团队资源的整合,由此促进群众文化运行方式的转变,形成三级联动、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群众工作组织运行机制。由杭州市文化馆牵头创建的杭州群众文化网(www.hzwhw.com)由主网站和13个区、县(市)子网站构成,网站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信息服务功能。网站整合了全市的群众文化、公共文化信息资源,设有群文信息、演出信息、电影信息、展览信息、讲座信息、图书信息、杭州文化地图、非遗中心、专题报道等栏目,并开设了群众文化人才、团队、节目资源库,是目前杭州市群文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网络平台,为广大群众查询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二是文化配送功能。网站通过整合全市群文服务资源,设立了配送服务平台,在配送平台上,上挂杭州群众文化服务菜单,接受基层群众的点击预约,从而实现了群文机构与市民群众的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目前,网站的免费服务菜单上,主要有两类文化服务内容,第一类是演出服务,每年平均有300多场由政府采购、由群众文化机构实施的各类文艺演出;第二类是由全市相关群文业务干部和部分文化艺术专家提供的培训辅导服务。随着网站整合功能的增强,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将不断增加。目前网上预约通道已面向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近200个社区全面开通。2008年启动至今,通过网上点单预约的方式,为基层群众送演出近千场,观众达50万人次,开展培训辅导服务300余次,辅导人员近2万人次。

舟山市定海区的“唱响定海·全民K歌赛”。定海区文化馆已连续三年在定海掀起本土文化秀,在全区各乡镇进行海选,为草根文艺爱好者提供零门槛的舞台进行展示,吸引了2万余人次登台献艺,70余万人次参与,真正办成了一场属于定海百姓的全民文化盛事,满足了群众自我超越、情绪释放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层文化服务特点:拓宽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是凸显全民草根特色。突破以往歌唱比赛的组织模式,以“全民唱响定海”为目标,大胆采用宽口径、高密度相互补充的构建形式,将活动参与面拓展到最大限度。活动在全区118个社区展开海选,或者组队参赛,每年的整个活动历时数个月,场次多达百余场,着重凸显全民草根特色,充分满足和调动基层群众,以高参与率实现文化共享。二是强化活动创意环节。在借鉴娱乐选秀活动互动策划方案的基础上,活动各阶段创意互动环节形式多样,综合运用现场比拼、短信投票、十强拉票会等方式引导群众评选“民星”以提升人气。大赛还打破专家权威垄断,引入大众评委,大胆给予群众话语权,将群众的喜爱与支持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通过强化活动创意环节,打破了“你唱我看”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进一步促使群众对大赛保持关注状态。三是浓厚地域文化氛围。重点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弘扬定海特色,将海洋文化、乡土文化巧妙糅合到活动中。大赛吉祥物“..”寓意“爱唱歌的海洋小精灵”,主题歌《定海梦想》为新居民选手原创歌曲。决赛中设置定海区情、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问答环节,选手答题表现计入比赛成绩,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热情,编写讴歌家乡变化、大桥经济和风土人情的歌曲并上台演唱成为一种K歌时尚,“通俗而不流俗”的文化氛围受到群众的热烈追捧。

浙江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浙江省文化馆一直来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全省各地建立21个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促进农村文化品牌建设。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是浙江省“东海明珠”文化乡镇业务试点工作、2010年浙江省综合文化站业务试点工作的延伸。10余年来,浙江省文化馆阵地前置、重心下移,面向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示范性的业务指导,着力培育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以点带面,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品牌建设。如今,“百叶龙”、“象山渔鼓”一批富有特色的文艺项目和宁波邱隘镇文化义工、余东农民画等不少文化创新项目,成为当地群众文化工作品牌,在全国和省里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2011年4月,省文化馆在安吉召开浙江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21个文化良种培育基地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中国文化报》以两个版面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方面的经验,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11月,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基地之一的宁波邱隘镇文化站,被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接受中央电视台一套“首席夜话”节目组的采访,文化站长和数名文化义工走进央视的演播厅录制节目,这个50分钟的专题节目以“公共文化的阳光”为题,介绍了该基地的文化义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在群众文化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浙江省各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文化馆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浙江省文化馆事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还很薄弱,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文化馆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浙江省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还有相当一部分文化馆存在着馆舍和经费的问题。如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遂昌县文化馆、青田县文化馆、缙云县文化馆、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浦江县文化馆、东阳市文化馆、衢州市柯城区文化馆等都是存在着有馆无舍或馆舍改造而临时租用办公等情况,在本次评估定级工作中达不到等级标准。金华金东区文化馆由于馆舍面积只有1600平方米,只能申请三级馆;安吉县文化馆由于馆舍面积只有1888平方米,只能申报二级馆;衢州市文化馆为1985年建造的老馆,馆舍面积2880平方米,1~2楼根据文化局要求合作开办电影院,实际馆舍活动面积比较小。同时,设备种类少、更新慢、经费少等突出现实问题,制约着文化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人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文化馆无论从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都要求有一支一专多能的精干的文化骨干队伍,来满足基层单位和个人不同形式的文化需求。各地文化馆在馆舍面积扩容后,新生力量没有及时注入,出现了场地大编制少的情况,使场地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有些单位业务岗位长期缺人,直接制约了文化馆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如上虞市人口77.64万人、新昌县43.5万人、三门县42.6万人,编制数均在15人左右;黄岩县78.2万人,编制数也仅为18人;台州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对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质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群文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而台州市文化馆仅有编制数16人。

规范化建设不完善。个别馆存在馆舍设施利用不高、管理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在机制长效性建设上不完善。影响了文化馆在广大群众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浙江省文化馆未来发展思路

创新内部制度设计。“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对文化馆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区域的文化馆顺势而为,在内部制度设计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试图建立与群众文化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制度,激发群众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文化馆的工作绩效。

文化馆内部制度设计主要以管理制度设计为着力点,因为管理制度是文化馆管理制度设计的具体化。管理制度的设计,主要以三个基点为中心而安排,即要素、业务、监控,从而形成要素管理、业务管理和监控管理三项管理制度。要素管理制度,就是有关人、财、物的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是指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管理制度;监控管理制度,就是对所有要素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是管理制度设计的核心,人的管理制度设计好了,管理制度设计就基本到位了。要做好人事制度设计,就要在实行新的全员聘用制,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制度等方面着力。

强化免费开放工作。按照《文化馆管理办法》和文化部对文化馆开展免费开放工作的要求,强化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使文化馆真正成为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从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入手,腾出活动场地是前提,安排好活动专兼职人员是关键,落实活动经费是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省102个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351862.66平方米,其中业务类用房,如排练厅、教室、画室、练歌房、展厅、多功能厅面积94817.65平方米,办公室及其他用房面积257045.01平方米。业务类用房面积大大小于办公室及其他用房面积。收缩办公和其他用房面积,扩大开展文化活动场地面积,是强化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前提条件。

加大公益性培训。文化馆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担负着辅导群文活动的重任。他们在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培训服务质量,使之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定期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艺术培训,据统计,全省各级文化馆年均举办20次以上。其中包括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举办的艺术培训。另一方面下基层开展对文化站工作人员、业余文艺团队骨干的各门类业务培训。全省各乡镇、街道活跃着2.6万余支业余文艺团队,对团队带头人的培训是近年来文化馆干部下基层培训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全省各文化馆业务干部深入基层培训、辅导、调研年人均都达到50天以上。

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连续五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内容。近三年来,全省各级文化馆年均送演出下乡1.5万场,每年组织开展的县级以上和乡镇级以上大型文化活动分别超过100场和1000场。2011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各级文化馆组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到相邻或相近的区域进行交流活动,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丰富和繁荣广大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打造特色文化馆。特色文化建设,是文化馆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馆是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在抓特色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建设,着力将自身打造成有特色的文化馆。特色文化馆是以挖掘本区域特色文化为己任,以本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来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以特色文化为亮点来带动和谐文化建设全面并进的文化馆。

特色文化馆的“特色”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文化馆从事的工作的对象、内容的特色性;二是开展工作的特色性。打造特色文化馆,首先文化馆要充分掌握特色文化资源;其次,文化馆干部自身是特色文化的内行;再次,文化馆干部要具备特色文化建设的热情、精力,同时还必须具有特色思维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很强的责任心。特色文化要从区域文化中找特色,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定特色,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显特色。建设特色文化馆,是增强文化馆活力,提高文化馆地位,推动区域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化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