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

年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嘉兴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和理论研究水平。(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保障力度嘉兴市采用预算、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及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最基层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2011年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

张凤鸣

2011年,嘉兴市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围绕“文化兴市”战略,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确立全方位、立体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树立服务中心、服务民生、活跃基层、发展文化的工作理念,以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均得到明显提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图书馆总分馆“嘉兴模式”为代表的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国内文化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嘉兴市图书馆余新分馆调研时予以高度评价:“你们为全国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为全国作了贡献,嘉兴的文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嘉兴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和强化政策支持、行政推动、城乡互动、文化共享等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水平,不断完善和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服务网络全市覆盖、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免费供给、基层文化服务需求不断满足的良好局面。

(一)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研究力度

根据每年有所建构、有所积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思路,年初,为切实强化行政推动力度,增强文化工作目标的刚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嘉兴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行动计划》(嘉委发〔2011〕9号),将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目标指标化、任务化、具体化,旨在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阵地,开展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8月,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两新”工程的实施意见》(嘉委办〔2010〕44号)精神,为扎实有效地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印发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嘉政办发〔2011〕112号);制定《关于印发嘉兴市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嘉政办发〔2011〕111号),以加强嘉兴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11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印发枙嘉兴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枛的通知》(嘉委发〔2011〕51号),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推动嘉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成熟。此外,还制定出台《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文化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意见的通知》(嘉政办发〔2011〕64号)、《关于促进我市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嘉政办发〔2011〕70号)、《嘉兴市多厅影院建设验收办法(试行)》(嘉文〔2011〕173号)等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嘉兴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提升嘉兴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和理论研究水平。为配合文化部开展我国东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综合性课题研究工作,根据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省、市专家在2011年初完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协同机制、城乡统筹机制研究》、《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建设与扶持研究》、《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及指标量化研究》等三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提纲的起草工作,2011年5月,完成调查问卷工作。9月上旬,组织《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建设与扶持研究》课题组成员赴浙江省宁波市、台州市开展调研工作。为配合《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建设和扶持研究》课题项目,推进嘉兴市基层民间文艺队伍建设,10月21日,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化局在嘉善县陶庄镇联合召开全市村级民间文艺队伍建设现场会,学习推广嘉善县陶庄镇村级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和扶持经验,研讨交流各地村级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典型引路以期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嘉兴市村级民间文艺队伍建设规范化发展。至年底,完成三个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的报告起草工作,为在2012年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打好基础。此外,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完成国情考察成果——《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书稿,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保障力度

嘉兴市采用预算、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及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最基层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一是保障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市政府明确要求镇(街道)财政根据人口总数按人均3~5元的标准核拨文化活动经费;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文化活动,原则上村集体年度可支配资金在30万元以下的为2%,30万~50万元的为3%,50万~80万元的为4%,80万元以上的为5%。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2007年,市政府设立每年20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坚持对市本级创建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给予奖励。各县(市、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转型升级。海宁市对每个创建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的镇(街道)补助30~50万元,对每个市级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分别补助4~7万元和2~4万元,对每户文化示范户奖励价值500元的文体用品,并要求镇(街道)的配套补助或奖励额度不低于市级标准。海盐县对新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给予每平方米600元的补助。秀洲区对新建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给予每平方米400元的补助,对改建的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也给予一定的补助。桐乡市明确凡在2012年前新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并经验收合格的,市财政给予每平方米300元的补助;改建馆舍的酌情补助或按改建成本的50%予以补助;对年新购置文体设备超过10万元以上的镇(街道)给予购置额30%补助。嘉善县、平湖市根据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建设规模,按30%的比例予以经费补助。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投入机制。为保障全市图书馆乡镇分馆的正常运行,采用市、区、镇三级或县(市)、镇政府两级政府多级投入的方式,分别用于购书经费、设备设施、管理费用等,既发挥了各级政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导作用,也解决了乡镇分馆运行经费短缺问题,保障了乡镇分馆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对城市影院建设财政补助30万元/厅,新市镇影院建设财政补助20万元/厅。

(三)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网络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健全。提升市、县两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准。启动嘉兴市图书馆和嘉兴博物馆二期、嘉兴文艺会馆建设工程、嘉兴美术馆修缮工程,完成嘉兴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嘉兴大剧院大修一期工程。继续推进秀洲区文化活动中心、张元济图书馆新馆、张乐平纪念馆新馆和海盐博物馆新馆建设。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市、县两级8个文化馆全部进入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嘉兴市在建设城市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积极推动现代新市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和城乡一体新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不断推进乡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2011年,海宁市袁花镇、许村镇、秀洲区新塍镇、嘉善县惠民街道等4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完成新建、改扩建工程,累计总投入4540万元,建筑面积10550平方米。市委、市政府命名海宁市盐官镇、桐乡市石门镇、南湖区大桥镇、平湖市新埭镇、嘉善县姚庄镇、海盐县百步镇、秀洲区新塍镇等7个镇为第一批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积极推进以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农家书屋为主要形式的特色文化阵地建设,全市农村30分钟文化圈和城市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目前,全市7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文化站1681平方米;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道)创建率达到74%;已建成市级标准村文化活动中心(室)1013个,建成率达100%,村级文化阵地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00多个;全市建成农家书屋850个,其中省级示范中心2个,市级示范单位53个;全市建成图书馆乡镇分馆54个,图书馆村(社区)分馆25个,其他图书馆流通点近300个;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57个。

表1 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覆盖指标一览表

img19

注:因村(社区)图书分馆还未在全市全面推广建设,未纳入表内测算。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水平

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嘉兴市以“城乡均等、区域均等、身份均等”为核心,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嘉兴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乡文化一体化成为嘉兴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列为市区民生工程大力加以推进。以乡镇分馆建设为突破口的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模式,取得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乡镇分馆全覆盖。在完成乡镇分馆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图书馆村(社区)分馆建设模式,建成最靠近农民的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均等”。启动深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两新”工程,着力打造农村30分钟“文化圈”及城市15分钟“文化圈”,对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点,建成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网络,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便利、均等的服务,实现“区域均等”。各县(市、区)打破户籍制约,为新居民办理“新居民卡”,享受与本地市民相同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功能。各地开展多种载体的新居民公共文化活动,为新居民搭建文化展示、技能培训、文化课程补习、乡土讲座等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多种平台,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共享公共文化建设成果。

2.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发展公益性广播影视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来抓,统筹城乡、区域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丰富城乡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在年底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实现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从单向到双向,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方向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思想阵地。扎实推进广播电视对农服务工程。巩固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响”工程和广播电视“低保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有线调频广播覆盖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和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2131”公益电影放映工作,2011年放映场次13876场次,观众人数达2444455。同时举办“优秀电影进社区(街道)”和广场电影放映的活动,共放映716场,充分满足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较好社会效益。积极推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农村电影的放映质量,更好地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加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力度。嘉兴市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上立足嘉兴的实际,充分利用已建成的镇村文化阵地,做好出版物的更新、充实和巩固工作。结合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把握好建设农家书屋的实际要求和现实条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不搞重复建设为原则,做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图书馆乡镇分馆、村(社区)分馆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相结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作用。2011年,全市初步建成农家书屋共836个,书屋管理人员1035名。由省新闻出版局统一制作的“农家书屋”标牌和书屋管理制度全部配送到各地。各个县(市、区)对原有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室)按照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进一步进行规范、补充、完善,对符合农家书屋标准的及时加挂农家书屋牌子,并列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项目管理,发挥农家书屋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4.打造“文化有约”便捷服务平台。2011年,嘉兴市开展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免费”工作,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并搭建了“文化有约”网络平台,开展“文化有约”系列活动,将主动服务与预约服务相结合,打造“文化有约”品牌,将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深入人心。“文化有约”活动包括免费讲座、免费培训、免费辅导、免费展览空间、免费送演出到基层、免费送展览到基层等6个主要项目,以及零距离鉴宝、走进录音棚、数字图书馆新技术体验等3个特色主题活动。通过“文化有约”,嘉兴在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的宣传推广,引导市民将文化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主动亲近文化、接纳文化。为便于市民参与“文化有约”活动,“文化有约”网站和手机平台先后建成,及时向市民发布每天的文化活动,制作“一周文化指南”,方便市民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方式,对免费开放项目进行了解与预约,将服务请到身边。

5.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首先,策划开展重要节庆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一是精心策划举办全市性重要节庆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6月3日至7日,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在嘉兴市举办。本次节庆活动由五项主体活动和八项系列活动组成,文化部门组织参与了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仪式暨文艺晚会、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端午祭(伍相祭、神龙祭)、子胥庙会等节庆文化活动。参与承办第七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颁奖活动。此外,成功举办了“中信闹新春”第五届嘉兴市调龙灯大赛、市委和市政府迎春团拜会暨军政首长联谊会文艺演出、第九届嘉兴市“社区之声”文艺调演、第五届嘉兴市乡村文化艺术周、嘉兴市第四届“石榴奖”校园文化艺术节、第五届嘉兴市新居民文艺汇演等社会文化活动。二是认真做好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重点是配合做好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大型文艺活动方案策划及活动落实工作。6月9日,配合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做好《红船颂党》——嘉兴篇,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庆祝建党90周年特别节目演出工作;6月24日,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暨“红船先锋”表彰典礼等。此外,组织承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灿烂阳光下”红色经典——浙江歌舞剧院郑培钦专场演出活动。

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中,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作为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突破服务瓶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图书馆通过总分馆服务体系,盘活了乡镇分馆、村(社区)分馆服务体系,完善各图书馆分馆的服务功能,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将城乡一体的图书资源、读者活动、讲座等各类资源送到了田间村头。市、县两级文化馆将文艺表演送到基层,将专业的艺术培训送到民间,在嘉兴的大地上撒下文化的种子。市美术馆开展让广大群众“走进美术馆”参观展览、参与绘画培训、使用美术创作室,以及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走出美术馆”,将绘画培训、展览办到基层,将“圈内乐”转为“百姓乐”,从殿堂走向普通大众。市博物馆开展“零距离鉴宝”等互动化培训,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人才资源为广大居民提供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培训。

二、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和特色

(一)构建以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平台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信息资源网络

近年来,随着嘉兴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嘉兴市城市公共图书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城乡之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等。2007年以来,为改变城乡公共阅读资源和服务不均等问题,嘉兴市围绕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的战略目标,以乡镇分馆建设为切入口,努力探索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乡镇公共图书馆经费匮乏、设施陈旧、资源不足、服务落后的现状,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让全市人民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被称为“打破篱笆墙”的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嘉兴模式”。2011年5月,“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嘉兴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上。通过强化政府推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行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多级政府共同投入,建立乡镇分馆长效发展机制;市(县)级图书馆对本地区分馆实现人、财、物集中管理,保障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全市各级图书馆之间实现纸质和数字资源、活动等高度共享,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表2 嘉兴市本级乡镇分馆情况汇总表

img20

目前,嘉兴全市建成开放图书馆乡镇分馆54个,基本实现乡镇分馆全覆盖。据统计,全市乡镇分馆累计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平均每个乡镇分馆达到537平方米),藏书121万册,报纸杂志300余种,书架4175个,电脑967台,工作人员169人。至2011年底,全市54个乡镇分馆外借图书430万册次,到馆920万人次。同时,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扩展和延伸,截至2011年底,在嘉兴市本级建设新型村(社区)图书分馆试点25个,累计总建筑面积2925平方米(平均每个分馆117平方米),藏书14.58万册,报纸杂志975册,电脑186台。2010年12月,各系统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嘉兴数字图书馆”成功开通,为全市人民搭建了一个公平开放的区域文献资源保障和共享体系。

表3 2011年嘉兴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img21

注: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嘉兴市现有常住人口450.17万,其中城镇人口240.07万,乡村人口210.10万。

嘉兴建设的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农村、社区实现了较好的延伸,使广大基层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地方阅读到最新、最全的文化科技书刊,尤其使长期处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末端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乡一体的“普遍均等”的图书服务。中国图书馆业界普遍认为,“嘉兴模式”代表了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成功的探索,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嘉兴市图书馆大桥分馆时,称赞“嘉兴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二)构建以群众自主性文化为重点的城乡文化活动网络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嘉兴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形成了“送文化”、“种文化”、“秀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通过送文化、办培训等,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团队,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基层群众文化品牌,产生了一批农民自主、自觉的文化活动。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从“单项供给”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1.“送文化”。近年以来,嘉兴市坚持开展市区百场广场文艺演出、百场广场电影放映,全市千支农民文体队伍建设、千场戏曲歌舞演出和万场电影、万册图书下农村进社区的“双百、双千、双万”系列送文化活动。“十一五”期间,累计市区广场文艺演出1500场次,广场电影放映1791场次;戏曲歌舞下乡演出1.3万场次,电影下乡6.25万场次,总计观众约3940万人次,平均每年达到788万人次;市、县两级图书流动102.8万册。2011年,全市广场文艺演出838场次,观众73.98万人次;电影放映716场次,观众40.35万人次;歌舞戏曲下乡演出1805场次,观众164.9万人次;电影下乡14056场次,观众241.63万人次;市、县两级图书流动441214册。市文化馆搭建市、县文艺团队联动、共享机制,以文艺直通车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完成文艺下乡进社区百余场次。继续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培训,共完成各类艺术培训、辅导班15期,参训人员2250余人;举行公益性培训356次,参加人数1385人。

2.“种文化”。为提升农村文化的内生力,嘉兴市全面实施农民“种文化”活动,通过培训、政策扶持等多项措施,激发农民文化创造积极性,把农民自娱自乐、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种”入乡村大地,使他们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嘉兴市坚持实施“嘉兴市千人公益性培训计划”,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性农村文化培训。嘉兴各地不断创新机制建设,如嘉善开展“十万农民种文化”,通过对群众活动的深入辅导,搭建活动载体,培养了较高水平的演出团队,形成了丰富的种文化活动;桐乡市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示范户”和农村“文化茶馆”建设战略,充分发挥“文化示范户”的榜样作用及“文化茶馆”的乡村文化阵地优势,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其中“文化示范户”的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在“种文化”过程中,嘉兴市积极推进市、县、镇、村综合性业余文艺表演团队建设,农民业余文体团队如雨后春笋,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市共组建农民文体团队2000余支,通过政府采购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常年开展城市社区、农村文艺巡演活动。

3.“秀文化”。随着“送文化”、“种文化”的广泛开展,农民进城“秀文化”活动已成为嘉兴市城乡文化互动、资源共享的新形式,形成了“农民铆足劲头‘秀’文化,市民热情高涨‘品’文化”的喜人局面。在嘉兴市区,常年搭建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市春节元宵文化活动、“中秋之夜”嘉兴市民赏月文化活动、嘉兴市老年腰鼓舞大赛、嘉兴市“社区之声”文艺调演、嘉兴市农民文化艺术周、嘉兴市调龙灯大赛、嘉兴市新居民文艺汇演、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中国·海盐南北湖文化旅游节、中国·桐乡菊花节、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中国嘉善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城乡文化互动平台,选拔组织农村文化节目进城交流和展示。通过展演,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文化展示舞台,让市民领略“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文化成果,推动城乡文化互动交流。

(三)构建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及服务共享网络

嘉兴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高度重视推动数字化、网络化为特点的全市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不断完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设施网络,完善以数字图书馆为资源整合平台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网络,较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便捷的理念。

一是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嘉兴市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2011年,省文化厅确定嘉兴市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地市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试点地区。嘉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印发嘉兴市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全面部署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2011年,全市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成标准化的市、县(市、区)公共电子阅览室8个,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54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75个,累计财政投入2948万元。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完善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共享国家、省、市三级海量的数字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特别是面向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的互联网上网服务。为解决现有pubwin平台管理上的缺陷,嘉兴市加大投入,重点建设技术支持平台,探索逐步采用以统一网络出口、统一管理平台为特色的运行模式,这一平台是由嘉兴市图书馆统一出口,统一IP段,集中管理,有效监控,具有应用多样化、高传输速度、可运营、可管理特点的安全网络平台,可全面加强对全市各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和监控。

二是实现一卡通行的网上数字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资源的无障碍流通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嘉兴市一直比较重视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服务,突破文化资源地域、时空限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全市免费共享。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非遗展示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网上展厅”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均等的公共文化资源覆盖。2010年12月,作为年度市本级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嘉兴数字图书馆顺利开通。嘉兴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由嘉兴市图书馆、嘉兴市五县(市)公共图书馆、嘉兴市教育系统图书馆、科技系统等共建共享,在浙江网络图书馆资源建设超过1000万元投入的基础上又新增500多万元,在享受省级平台资源的基础上,嘉兴市各系统图书馆又共同投入购买和建设了大量数据库资源。全市读者,凭借阅证都可免费登录使用“嘉兴数字图书馆”,彻底解决了数字资源浏览、下载的时空限制。2011年,嘉兴数字图书读者有效访问次数为397159人次;各频道总访问次数超过500万次,其中图书频道访问次数超过130万次,期刊频道访问次数为100万次;文献传递次数超18万次,其中图书的文献传递次数为8万次,期刊的文献传递次数为6万次。

(四)构建以农村出版物“小连锁”为渠道的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

嘉兴市以推进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工程为抓手,以构建农村出版物发行体系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出版物发行市场的管理与发展模式,用正版健康的图书占领农村出版物发行市场,在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华书店“小连锁”网点57个,在布局到各镇基础上,开始向市区街道和社区发展网点。初步构建起全市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在市政府的扶持和推广下,经过新华书店和“小连锁”加盟店各方努力,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嘉兴市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创造了一种符合客观实际和现实需要的农村出版物发行新模式、新机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分别在嘉兴召开了推广现场会,对于当前发展农村出版物市场,更好地服务“三农”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二是嘉兴小连锁经营模式在经营理念上实现了创新,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让读者不出乡镇就能买到想买的图书,有效解决农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三是为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经验。小连锁模式有效解决了图书发行中的上游与下游、国有与私营、库存与供货的问题,实现了小连锁大卖场,取得了合作方的双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四是完善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小连锁”工程对完善、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对新闻出版业自身开拓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必须面向基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我国有60%左右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足50%,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产品却主要集中于城市,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却很难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嘉兴市通过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工程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等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文化服务“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嘉兴城乡居民比是1.1∶1,但相对来说,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仍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比如,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城乡比是1∶0.42,嘉兴市本级每个城区图书馆覆盖面积约28.3万平方公里,市本级每个图书馆乡镇分馆覆盖面积约88平方公里。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均等、公平”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公益、便捷。要以服务人口为标准,健全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始终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保障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外,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供给丰富的文化产品,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和推进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做法,建设完善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向弱势群体、新居民等群体的无障碍供给。不断激发和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的“活水”。

(二)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主体主导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是政府,必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实现组织、制度、经费、人员的保障。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因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英、美等国的人均购书费都在30元左右,人均藏书为2册,日本平均7600多人拥有一所公民馆,一馆平均覆盖22.8平方公里,服务半径为2.69公里,要提高公民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数量,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统筹规划和监管力度。即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推进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政策、协调、经费、人员方面的问题。嘉兴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队伍编制少,难以承担日益扩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费投入不到位,尤其是文化设施建成后的后续运行经费投入少;上级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视度、支持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尤其加强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长期发展的经费投入,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力度,做好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建设。重点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难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和聘任制度,扩大队伍,加强培训,健全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

(三)必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不是“设施”而是“服务”。在建设中,我们往往遇到“建而不用”,现代化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无人问津,投入巨大的文化资源使用率过低等奇怪现象。如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占总人口的9%,而英国为58%(2007年),日本为35%(2008年);人均到馆次数嘉兴为1.6次,美国为7.3次(2007年),英国为5.4次(2007年)。嘉兴市也有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因为选址偏、管理不到位、活动少等原因,社会效益呈下降态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建好、管好、用好”三管齐下。尤其经过“十一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十二五”期间更要利用好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应针对现有问题,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加大政府管理力度、丰富文化产品、创新服务方式等多种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完善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提高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采取政府采购、委托承办、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四)必须打破体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整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不仅影响了公共财政的绩效使用,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形成高效运行的完整体系。尤其在基层,存在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综合文化站、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各条线工程,各种事务性工作极大加重了基层文化机构的人力、财力负担。但是,资源的整合,仅靠基层政府是难以完成的。

必须从上而下,打破现有体制,由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部门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统一规划的良好态势。嘉兴市正在探索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整体效益。

(五)必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

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的短板效应也影响着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之一,意义重大,但是发展相对落后。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中,全国各地也涌现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是更好地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而“顶层设计”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系统工程实现体制改革、科学规划、区域统筹、运行有序的首要任务。

嘉兴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已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并承担了文化部三个制度设计课题。如何完善嘉兴模式的制度设计,如何有效地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中的难点和有益探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嘉兴市将进一步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总结和学习有益经验,形成制度化解决方案,科学推进嘉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和转型,也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嘉兴市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