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点与环节

特点与环节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德性的过程。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就不可忽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或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乃是受教育者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特点与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它特有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阶段和基本环节共同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

(一)教育者

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具体而言,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培养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者,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只有教育者,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并推动矛盾运动;第二,只有教育者,才能主动排除教育环体的消极影响,协调、配合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第三,只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借助教育个体把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促进受教育者进行从旧质的认知转化为新质的认知的矛盾运动;第四,只有教育者,才能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发展变化的情况,并通过主体评价推动受教育者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受教育者进行从旧质的认知转化为新质的认和的矛盾运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即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和教育环体施加影响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教育环体活动的依托者,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离开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不可能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者和教育环体活动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过程的主体,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体。

(三)教育介体

教育介体,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桥梁,因而也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物质保证。

(四)教育环体

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政治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自然条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条件是人们所处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的自发影响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同时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诸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环体不仅同时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还作用于教育介体,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抉择方向。因此,教育环体也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也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的目的,是通过对过程的深层次、多向度的分析,以达到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优化,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支持的作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表现为: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外部的正面灌输与内部的主动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德性的过程。列宁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成长中的青少年同样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坚定的信念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但这种灌输要依靠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内化与接受。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产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习惯。这种转化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接受教育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的各因素的互相联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教育者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即要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良好的榜样去激发、教育受教育者,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即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对他们积极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奖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断激发受教育者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就不可忽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或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乃是受教育者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在思想品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它应该是环境和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地传递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与道德,使它们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过程,这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文化的发展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是千百年来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类的思想、道德作为精神文化,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通过教育等方式不断地保存、积累。当然,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有封建性的糟粕,也有民主性的精华,需要具体地分析,批判地继承,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不断地对之进行丰富和发展,创立形成新的思想道德范畴、原则、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教育内容其实就是一种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而主流文化所宣扬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规范其实也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途径不一样而已。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主要是一种鲜明的、直接的、有组织的教育方式,而主流文化建设大多是通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主流价值引导等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进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文化建设,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公共权威的进一步弱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主流文化建设渗透,充分借助各种文化载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来进行,才能更好地达到塑造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的教育目标。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剧,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将日益激烈,这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维护主流文化的阵地助一臂之力。当前我们应该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既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和时代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随后在《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资本论》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此概念。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全面而丰富的内涵,它不单指体力和脑力的充分发展,而是指人的一切属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和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的条件决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负责的人的唯一方法。”[2]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它始终保持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帮助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调控人们的行为,是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因为离开了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境界的提高,就不会有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导向价值、提升价值、塑造价值、激励价值与调控价值。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通过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分析人的社会关系、帮助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摆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束缚,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客观反映与主观建构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与外化为受教育者的习惯性行为的统一,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最终是要达到实现“两个转化”的目的。第一个转化是外在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要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得到受教育者观念上的认同;第二个转化是通过受教育者的理解和知、情、信、意的转化,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思想、情感、行为,并最终成为日常行为上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活动过程,其运行的目的是顺利实现两个转化,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效率和实际效果,就要对过程进行管理,引进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技术,加强对其结构的调整和内在要素的调控,保证整个过程的协调有序与高效的运行。离开了管理的教育过程,必然是无序的、低效的。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原则和目标,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决策管理、要素管理、结构管理、程序管理和管理模式等,对于逐步丰富、完善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切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教育过程的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是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制约。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实现自身的社会化,主动面向社会。

(二)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能完成。

(三)同时性与多端性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以认识为开端,沿着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一般顺序发展的。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诸种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同时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不能拘泥于知、情、信、意、行的固定顺序,机械地在每次教育循环中以知为始,以行为终。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端性的特点。

(四)长期性与反复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期望一经教育,受教育者就发生思想品德的飞跃。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不断产生、不断解决的循环往复过程。受教育者复杂多变的思想品德状况,要求教育者适应这些复杂的变化,不断地、反复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复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诱导、说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3]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并非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因素的简单相加,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使各要素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双向活动过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

(一)内化阶段

即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教育者所表达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水平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

(二)外化阶段

即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

(三)重新教育阶段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联系,把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反馈检验,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新一轮“两个转化”的行为,以便形成更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效果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从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再由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为了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般操作程序。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基本要素的结合部,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焦点处,突出地反映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本体和教育环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的展开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矛盾运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1.确定目标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指针,是调节、控制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依据,也是受教育者的努力方向。要科学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趋势的正确反映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育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目前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弄清两者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运动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计划,通常包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程序等。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要注意针对性、预见性和弹性。

2.促成转化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这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向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环节。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向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只有促进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思想政治品德心理要素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和“导之以行”。

3.反馈控制

这是指信息反馈与评估控制。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反馈是指受教育者在先前接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后,或在受到教育环体的自发影响后,把获得的认知转化为行为,反过来感知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或受教育环体影响的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会以各种方式对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作出一定的信息反馈。评估控制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对其予以“端正”,最终使其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定的目标。评估控制实质上是为了纠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偏差,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束,而且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并构成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