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者从2005年11月就开始准备采访任志强,但一开始就颇费周折,直到2006年2月都没有见到任志强本人,只是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如一些房地产媒体的记者,听他们从侧面谈论和评价了任志强。经过不懈的努力,记者终于和任志强见了面,然而他给记者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并且一开始,任志强的状态是不配合采访。面对采访对象的这种封闭状态,记者开始找任志强最感兴趣的话题问。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看,是采访决定写作。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新闻从何而来?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与再现。发现和捕捉新闻事实,并赋予一定的再现形式传播于社会,这就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实现新闻传播的特殊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从总体程序和各自的作用考察,新闻采访与写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新闻采访,旨在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主要是了解情况、弄清真相、收集素材,为新闻的传播打下坚实的事实基础;而新闻写作则是旨在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主要是根据采访得来的事实材料,经过分析、取舍和组织,采用恰当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使客观存在的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作品。

新闻采访与写作,彼此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制约、相辅相成的,但两者的地位又不是对等的。

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记者想要写一篇报道,首先要受到新闻事实是否发生的制约,好的新闻报道的前提是必须先有一个好的新闻事实。采访作为认识事实的手段,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与新闻事实直接接触的唯一接点,只有清楚认识事实,才可能准确地反映事实,采访中对事实是怎样认识的,往往决定写作时对事实怎样反映。如果没有采访到足够的事实材料,笔下工夫再好也无能为力,毕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硬要写,往往是“米不够,水来凑”,甚至于胡编乱造,许多假新闻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同时,采访的深度和广度也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要想通过新闻写作深刻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必须先作深入而广泛的采访。所谓的“深入成就深度”正是对采访与写作关系的最好注脚。

如《南方周末》的记者戴敦峰采访房地产界的知名人物任志强的经过就可见一二。记者从2005年11月就开始准备采访任志强,但一开始就颇费周折,直到2006年2月都没有见到任志强本人,只是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如一些房地产媒体的记者,听他们从侧面谈论和评价了任志强。经过不懈的努力,记者终于和任志强见了面,然而他给记者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并且一开始,任志强的状态是不配合采访。“他双眉紧锁,既不站起相迎,也不握手致意,而是一边在纸上写字,一边歪着头去看电脑”,记者建议他写完东西后再采访,但他坚持说“我一边写你一边问”。面对采访对象的这种封闭状态,记者开始找任志强最感兴趣的话题问。果然,一说到房地产理论,任志强话就多了,但说话时目光仍然不与记者交流。于是记者尝试和他谈过去的事,是记者事先了解到的他早年在延安插队的经历。结果,一谈起这段生活,“他的表情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像是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完全陷入了对往事的沉思中”。这以后,记者与他的谈话才进行了全面开放阶段,所有想问的问题,都得到了他的正面回答。而这一天的采访,从最初约定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延伸到实际的三个小时,采访效果比想象的要好。记者采访后写作非常顺利,很快就完成了。记者总结这次采访,认为“与写作相比,采访的过程更加重要”[9]

采访对写作的决定作用还体现在内容决定形式上,用什么体裁写作、如何表达为好等,都要看采访所获得的事实内容来定。如果采访缺乏必要的情节与细节,就很难写成通讯或深度报道;相反如果采访非常充分,内容也比较重要,写成消息则浪费了新闻资源。

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反映规律,也是成功的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经验之谈。新闻界的经验是“七分采,三分写”,建议记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采访上,采访成功了,可以说新闻事实已经到手了,写作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新闻写作对采访的能动作用

强调采访并不是说写作就无足轻重,事实上写作对采访有能动作用。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样的体裁,往往不是动笔时才开始考虑,而是在采访过程中就要酝酿,根据写作的要求来进行采访。写作时,如果发现事实不够充分,还会有补充采访的必要。

这一点,在广播电视采访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广播电视新闻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地展示在报道当中,而且新闻事件过程及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因此,采访捕捉到的音像素材将以其不可改变的形式直接构成报道作品的一部分,后期的再创作只能决定对素材的选择与作用,而很难对素材本身进行改变(通过物质手段有可能对画面和声音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强调或遮盖,但不能改变画面和声音的根本性质)。换句话说,作为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采访已经构成了新闻作品制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即采访方式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前期采访与后期写作、制作的环节必须紧密衔接。

因此,记者在进行广播电视采访前,就应预见到即将采访的新闻会采用什么样的报道形式,是音响报道还是无音响报道?是现场报道还是无现场报道?不能等到采访结束时甚至到写作时才做决定。这种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的做法,将给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能提高采访与写作的效率。

新闻写作对于采访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有了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写作形式与技巧来表现。同样的材料,写作水平的高下决定了报道质量的高下。就像有了活鱼鲜肉,还需要精心烹调,才能做出可口的佳肴一样,写作不当,则会让采访的内容得不到展现。

总之,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两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看,是采访决定写作。

练习

1.读一期报纸,分析这期报纸中所报道的新闻分别具有哪些新闻价值元素?并思考报纸对于比较重要的新闻是如何处理的?

2.调查一下你周围的朋友以及长辈的媒体接触行为,看他们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接触什么样的媒体?他们的媒体接触有什么异同点?

3.找出一篇你喜欢的报道,分析你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是在于采访还是写作?记者在写这篇报道时大概怀有什么样的目的?这篇报道的普遍意义何在?

【注释】

[1]ビデォリサーチ社·MCR2003

[2]谁将成为新的网络赢家2007三大预测趋势预测,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7/0110/A20070110385902.shtml

[3]〔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4]转引自黄升民:《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年第2期。

[5]转引自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6]〔美〕卡罗尔·里奇著,钟新主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7]张英:《濮存昕现象的悲哀,〈南方周末:后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8]张英:《濮存昕现象的悲哀,〈南方周末:后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9]戴敦峰:《和任志强过招,〈南方周末:后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