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说过:“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归宿。”[2]采访与写作的合理关系应该是:(一)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从新闻报道的来源和形成来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认识水平是决定表达水平高低的必要条件。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

三、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说过:“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归宿。”[2]采访与写作的合理关系应该是:

(一)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新闻报道的来源和形成来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新闻源于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记者对事实的意识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而采访则是联系二者的桥梁,所以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记者采集到了新闻素材,才能着手写出新闻报道。

老报人、前《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林放)在阐述二者关系时说:“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点体会:如果采访的时间是一,而写作的时间是十,就颠倒了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常规,应该是采访的时间是十,写作的时间是一,在写作之前,必须深入采访,下大工夫。”[3]

(二)在分工上,采访解决“原料”问题,写作解决工艺问题

采访不到家,纵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老新闻工作者陈克寒就在《献给敌后青年记者》一文中说过:“几年以来,大家都在怨恨一件事,便是我们新闻通讯的一般化,并在写作上挖尽心机来加以补救,这种努力是真诚的、可敬的。然而这真的仅仅是写作上的问题吗?从一般原理说来是内容决定形式,那么从新闻观点上出发,便应该是采访决定写作。”[4]

许多新入行的新闻记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靠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就可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新闻工作,有时会到得一点投机取巧的成绩,但时间长了,结果自然是处处碰壁,不可不引以为戒。

(三)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

成功的新闻作品后面一定有细致深入的采访。用唯物论的观点看,先有第一性的事实,然后才能有对这种事实的认识进而才有对这种认识的表达。认识水平是决定表达水平高低的必要条件。只有正确认识了实际,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只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深刻的文章。能够保证正确、深刻认识实际的,只有踏踏实实和扎扎实实的采访。

许多新闻稿件写得“浅”、“平”、“一般化”,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只有事情没有细节,是因为采访毛糙;经历同样的事情,有的记者能有独到的发现,“见人之所未见”,有的记者却认为“没新闻”,就是因为在采访中没有新的发现,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没有采访到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平淡无奇的事实中是否隐藏着未被人知的光芒,司空见惯的常态能否显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纷繁复杂看似不相关的现象中是否有独特的关联,它们是被忽略还是被关注,是被遗忘还是进入“话语”,都有赖于采访工作。采访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采访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这是为无数记者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