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全员自育文化_自主成长与人文情

营造全员自育文化_自主成长与人文情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造全员自育文化_自主成长与人文情第十四篇 营造全员自育文化 培养科技创新英才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省级实践创新基地,以“为精英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大师”为建设理念,致力于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中心、国内国际重大学科竞赛的培训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

营造全员自育文化_自主成长与人文

第十四篇 营造全员自育文化 培养科技创新英才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

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一个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省级实践创新基地,以“为精英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大师”为建设理念,致力于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中心、国内国际重大学科竞赛的培训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

创新基地建立了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了全开放的基地文化。创新基地利用本科生四年的课余时间,利用双休日、暑假,组织和指导他们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基地的师生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努力工作;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仍然努力工作”。创新基地既要求学生“能做事”,更注重引导学生做到“眼里有活”,主动管事,立志做大事,进而增强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基地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管理,组建了实践创新委员会,由学生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基地的日常管理,基地招新,基地网络管理,基地宣传,创新项目的申报,科技竞赛的组织,等等,教师只是担当“服务员”角色,为学生参赛提供技术与物质保障。

创新基地努力营造全员自育文化,培养科技创新英才,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1年成立以来,创新基地的学生共获国际竞赛奖4项、国家特等奖3项、国家一等奖57项、国家二等奖42项、国家三等奖44项和其他多种奖项,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www.guayunfan.com)

2006年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自主创新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所谓自主创新,包括以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技术发明为标志的原始性创新,对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的集成创新,以及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毫无疑问,自主创新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则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造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条件,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大学生是未来国家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看,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基地)自成立以来,以工程实训与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建设自主创新的基地文化和建构自主创新的多维平台,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自育的创新能力,实现了全员自育,从而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基地的全员自育途径

创新基地是以大学生的个人志趣为工作导向,以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利用课余及节假日时间,通过系统培训、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教育活动中心。在学校各级领导、各部处、院系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基地以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平台,以自主、创新、实践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工程实训与学科竞赛为载体,围绕创新基地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进行了连续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建设自主创新的基地文化

只有具备自主实践创新的文化,才能自发地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勇于创新,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基地可持续发展。目前,创新基地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载体,通过实践技能技术培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途径,已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实践创新为灵魂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文化,即自主实践创新文化。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独立自主的生存之道

只有独立自主,创新基地才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区分开来,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基地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确定自主敢为的育才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担当的价值观、营造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生存之道。

(1)自主敢为育才目标的确立。创新基地初创期间确定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工程能力和最新的设计理念,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和谐互助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这种育人目标指引下,学生易陷入“技术唯一”的窠臼:进入职场后很难处理好个人兴趣与公司发展或社会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过于沉浸于技术钻研之中,缺乏对其他能力的锻炼;技术一流,但表达、交际、领导等能力欠缺,很难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中占据行业领先位置。为此,创新基地适时调整育人目标,要求新目标既要保持“能做事”的传统,更要引导学生主动管事,立志做大事,继而增强其自我综合能力培养的意识。鉴于此,创新基地于2009年将育才目标确定为“能做事”、“要管事”、“做大事”。“能做事”是创新基地人的基本功,指学生利用创新基地的培训平台掌握研究与操作的技能及知识;“要管事”是创新基地人的自我锻炼,指学生在校工作期间能主动找事做,并承担相应的领导工作;“做大事”则是创新基地人的最高目标,它要求创新基地学生在校期间以“做大事”的标准要求自己,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做事”、“要管事”、“做大事”三者层层递进,只有自己能做事,才能带领大家做事;只有积累了带领小团队做事的经验,才能管理好大团队,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主动担当价值观的培养。创新基地初创期间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团结、勤奋、实践、创新”。由于其特色不突出,加之创新基地对其自身认识的模糊和疏于经营,创新基地并未对此价值观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所以,课题组常常自问,创新基地的核心价值观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还是努力拼搏、具备国际视野?抑或是主动担当、敢作敢为?等等。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然而,通过对创新基地职能的了解和对创新基地人工作状态的观察,创新基地人找到了答案。创新基地是利用本科生四年的课余时间、双休日、暑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创新基地学生在上课时间必须努力完成课内学业以便挤出时间参加创新基地培训,在休息时间则要到创新基地参加各项实践创新活动;创新基地教师在上班时间要承担相关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在休息时间则要到创新基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创新活动。自2001年创新基地成立以来,创新基地师生的工作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努力工作;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仍然努力工作。”经过长期思考,课题组终于明白,创新基地师生们外显的努力勤奋实际上根源于他们内心那颗敢想敢做、担当敢为的心,根源于他们胸怀远大志向,拥有改变和影响世界的热情、勇气和使命感。所以,他们能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工作激情。另外,创新基地师生不仅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且敢于吃苦,勇于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敢于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而且还在团队、家庭、公司、社会、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一种“敢想敢做,勇于担当”的价值追求

(3)自主管理文化的孕育。创新基地是传统“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心”在新时期的替代物,它天然地带有学生社团的特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社团,它有场地、设备,有专职教师,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由于创新基地专职教师少,培训学生多,所以,要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的育人作用,必须利用其学生社团的特性,激发和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发挥实验室作为实践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及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创新基地自主管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创新基地的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培训方法、日常管理以及对外交流具有自主性。创新基地在遵守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不干涉基地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尊重与支持基地各项活动的开展。第二层是创新基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学生自愿申请加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拟创新项目、自愿组队参赛、自主实践、自主管理。创新基地是学生实践创新的自由之家,学生是创新基地的主人,创新基地教师只是学生管理的引导者、咨询者、监督者。目前,创新基地办学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可自主确定招生政策、自拟培养方案、自主安排培训内容及进程,自主确定相关利益的分配,全职、全责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新基地秉持“凡是学生能做(管)的事,都交给学生去做(管)”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组建基地实践创新委员会,负责创新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创新基地的招新、基地网络的管理及宣传、校内“炬力杯”竞赛的组织、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管理、知名企业冠名竞赛的组织等。此外,创新基地学生个人及团队的管理也遵循自主管理模式,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项目的提出、团队的组成、申报书的撰写皆由学生自行负责,教师只是担当“服务员”角色,为学生参赛提供技术与物质保障。

2.实践先行的发展之理

创新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储备,而且也要参与广泛的实践活动,具体实践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角度看,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有益于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大量的实践活动也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也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把大学生从书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搜集、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创新基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学生。初创期间的建设理念是“为人才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人才”。2008年,创新基地将其建设理念调整为“为精英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大师”。总之,创新基地的主要职责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创新机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①创造自主学习机会。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基地提倡“学”和“做”并重,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此创新基地面向全校招生,制定设备、元件、书籍管理制度,购置先进的门禁系统,将创新基地所有的资源向培训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自由、独立自主或协助互助的研究提供实践机会。②建立实验室协作网络。创新基地与校内电工实习、金工实习、电子线路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等实验室建立协作网络,架起学生与校内各实验室的桥梁,担当学生创新活动的“介绍人”,为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提供多种测试环境和技术支持。③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微软全球嵌入式大学生挑战赛等学科竞赛,为不同个性学生提供发展舞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④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双赢。创新基地与美国德州仪器、德国英飞凌、美国ADI、炬力集成等校外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借助社会力量为学生尽早接触新技术、新知识提供实践机会。

2001年,创新基地提供的实践机会主要围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及参赛展开,培训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2003年,随着创新基地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实践的内容及形式提出了不同要求,为满足喜爱编程学生的需求,创新基地组织开展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培训;为紧跟EDA技术的发展,创新基地陆续开展了FPGA/SOPC设计与实验、ARM嵌入式技术基础、嵌入式Linux软件设计;为弥补创新基地教学资源多样性的不足,创新基地与校内相关教学单位协调,并委托他们为创新基地学生开设了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现代机械工具的使用及创新制作、科技创业——概论、科技创业——商业计划培训等课程;为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及成果引入创新基地,创新基地与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基地协议,与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签署共建联合培训实验室协议,与ADI公司签署共建DSP实验室;为满足基地学生对学科竞赛多样性的需求,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全球学生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CCTV杯”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Altera Nios II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大赛、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等竞赛项目。只要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只要有条件,创新基地都勇于去尝试,努力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让他们走得更稳、飞得更高。截至2010年初,创新基地在“为精英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大师”建设理念指引下,为创新基地学生开设培训课程共14门,提供3类创新项目供学生申报,提供34项学科竞赛供学生选择参赛,与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3个。除此之外,创新基地还大力加强实践创新的硬件环境建设。

3.创新不止的生命之魂

只有创新不止,创新基地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实践教育的长效目标,它是保证创新基地发展的无限活力。创新基地通过更新学生创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塑造了创新基地创新不止的生命之魂。

(1)更新创新观念。正确的观念对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消极的禁锢作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得到了更新,学校才能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广大师生才能正确看待创新精神的价值,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创新基地重视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竞争意识和独立品格,即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担当的价值观来塑造学生胸怀大志、勇于改变的观念意识;通过自主敢为的育才目标的确立,培养学生敢想敢为、敢于打破条条框框谋求新路的探索意识;通过完全自主管理文化的孕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不盲目从众的个性品格。

(2)营造创造氛围。杰出人才往往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人文修养,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不仅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灵感,还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科技伦理。在深知人文环境对个人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后,创新基地力图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来熏陶这些正在成长的学子们,并用学长的成果和身边的榜样来激励他们。为此,创新基地制作了滚动显示名人名篇的电子显示屏、优秀科技成果的宣传栏、优秀作品的展示柜、记录人生感悟的公告栏、展现人生哲理的网站滚动栏,以及制作精美的毕业纪念册等。硕大的电子屏,闪亮的晶格点阵,拼出“大学之道”,启迪学生“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富含哲理的名言,每天都会映入创新基地学生的眼中,让学生在进进出出创新基地之时都能领悟先贤的谆谆教导。高墙长幅,红底白字,醒目的名言警句充盈着学生的视觉空间,提醒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的成长环境。

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杨叔子院士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创新基地以“人文支撑科技”为理念,将道德教育融入创新教育之中,将人文精神的培育嵌入科技素养的培养之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绘出灿烂的篇章。

(二)建构自主创新的多维平台

创新基地创办人深知传统“第二课堂”的种种弊端,力求在创新基地成立伊始就着手构建创新基地的自主创新平台。经过连续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基地以工程实训为基础,以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为手段,搭建了涵盖管理平台、基础平台、教学平台、科研平台、资源平台、检测平台、交流平台等在内的多维式平台。

1.组建独立的工程创新教育单位,构建创新基地的管理平台

200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发文成立“电气与电子科技创新基地”;200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发文成立“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200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决定将上述两个基地合并新成立“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并将其纳入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予以建设与管理。创新基地是独立的教学单位,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院系领导组成创新基地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聘请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组成创新基地专家指导组,负责创新基地辅导工作;学校为创新基地安排专用实验室,按年下拨建设经费,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创新活动。

2.建立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构筑创新基地的实践平台

为了创造全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创新基地通过制定招生制度、学员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入驻基地纪律文明公约,并利用电子身份识别和监控系统等手段,用制度和技术保障了创新基地的所有资源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其具体表现在:创新基地购置常用实验仪器和少量的专用测试仪器,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用;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取用常用器材,对贵重或专用元器件,则由学生登记领用,用毕后归还;缺少器材时,学生可随时登记,由创新基地统一购买;创新基地订阅报刊、购买书籍,设置阅览室,建立中心局域网,使学生不出实验室即可查阅相关资料(见图1)。

图1 创新基地开放资源的实物图片及说明

在华中科技大学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基地现有专职管理指导教师3人,兼职指导教师4人,研究生助教10人,学术专家组成员30余人,面向全校每年招收大一学生300余人,年培训学生600余人,专用实验室面积512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100万元,拥有70套电子线路实验所需要的实验设备,以及部分专用高档测试设备,并建立了中心局域网及网站。

3.开设信息类工程实践选修课,构筑创新基地的培训平台

创新基地在长期实践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培训资源。首先,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创新基地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形成“电工电子工程基础Ⅰ~Ⅸ”系列课程,并以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面向中心学生开课。此外,创新基地还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开设“机械制造工程基础Ⅰ~Ⅱ”选修课,委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开设“科技创业——概论”,“科技创业——商业计划”选修课,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开设电工电子类专题选修课程。截至目前,创新基地已开设的培训课程有10多门(详见表1)。

表1 创新基地培训课程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创新基地系列培训课程自2003年开课至今已累计开设160个课堂,共计5 120学时,11 615名学生选修。目前,创新基地已出版4本培训教材——《电子线路综合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VerilogHDL与数字ASIC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制作基础》,编写相关培训讲义4本。这种将课外培训纳入正规教学体系的方式,不但使分散、无序的课外培训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同时也解决了多年来阻碍课外活动开展的诸多问题,如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计算、酬金的发放,以及培训场所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

4.组建学生团队、申报创新项目,构建创新基地的科研平台

(1)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构建科研团队培养平台。大学生科研团队是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创新基地在开设“电工电子工程基础Ⅰ~Ⅸ”系列选修课的基础上,以历届竞赛中获奖项目或核心技术为依托,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兴趣组建或参与学生科研团队。

(2)申报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构建项目资金平台。申报和实施各类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设备处设立了“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2004年,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设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创新基金项目,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

5.多渠道筹措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创新基地的资源平台

(1)构建创新实验室协作网络,共享协作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资源。所谓实验室协作网络就是协作实验室提供场地、设备,创新基地负责教学,或创新基地委托协作实验室实行订单教学的实验室协作网络。创新基地依托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以电工实习、电路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电子线路综合实验室、EDA实验室、金工实习、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实验室(或实训基地)为主的实验室协作网络,共享华中科技大学各类实验室的教学资源。

(2)构建培训利益共同体,培训对象自主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基地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努力营造“创新基地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人翁意识。换言之,培训对象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创新基地的发展与进步,培训对象的资源就是创新基地的资源,培训对象与创新基地是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基地要求新招收的学生自购烙铁、剥线钳等工具,大学一年级培训学生在电子小制作选做单元自购元件,大学二年级培训学生自购自装单片机开发板、自购FPGA开发板,大学三年级培训学生自购ARM开发板,此外,创新基地还鼓励学生自带计算机进驻实验室。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分享企业的研究成果。企业的“大学计划”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实际上也成了高校、创新基地可以获取的教学资源。创新基地通过与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培训,共同举办竞赛等形式从企业获取经费、器件、设备、技术培训以及竞赛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创新基地自成立以来获得企业现金和设备资助累计折合人民币100余万元。创新基地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为学生尽早接触新技术、新知识提供了实践机会,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为创新基地获取实践教学资源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市场。

(4)积极参加企业主办或协办的学科竞赛,从竞赛中获取实践教学资源。主办或协办各类学科竞赛是各企业大学计划推广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这些竞赛通常都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主办或协办的学科竞赛,是创新基地获取最新技术和开发平台等教学资源的最佳途径。创新基地通过参加企业主办或协办的学科竞赛而获取的教学资源累计折合人民币150余万元。

6.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培训,构建创新基地的检测平台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基地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通过竞赛来检验创新基地的培训效果,继而形成“以竞赛带培训、以竞赛促培训”的培训模式以完成创新基地检测平台的构建。截至2009年12月止,创新基地共组织学生参加了4项国际竞赛、8项国家竞赛、2项省级竞赛、企业和其他类型竞赛10项(见表2),累计参赛达77次,参赛学生共获国际竞赛奖6项、国家特等奖2项、国家一等奖52项、国家二等奖33项、国家三等奖33项,创新基地学生获各级奖励累计达270余项,其中有19名学生走出国门与全球学子同台竞技。

表2 创新基地参赛项目(统计截止时间为2009年12月)

续表

7.提供多元化信息渠道,构建创新基地立体式交流平台

创新基地面向全校招收培训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利用双休日、暑期进行集中培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电脑搬到创新基地,这些措施为创新基地学生面对面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保障,为小组内、小组间,不同系别、不同年级的创新基地成员之间构建了交流互动的基础平台,为学生组队培训和参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奠定了基础,为多学科交叉及融合提供了平台。

成立交流小组,构建横向交流渠道。创新基地多数培训活动和竞赛皆以小组形式开展,创新基地要求各小组根据项目的不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各自近期学习心得,汇报项目进展及后期任务。对于任务相同的项目组,创新基地安排专人召开小组间的交流大会;对于近期培训或项目实施中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大讨论,增进各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分享优秀学生的培训收获。

定期召开例会,构建纵向交流渠道。创新基地定期召开教师、组长或团队联系例会,公布创新基地近期管理与培训信息,听取学生对创新基地近期工作的意见,了解各小组培训或团队项目实施进程,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构建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建立网站,构建网络交流渠道。创新基地利用校园网建立基地网站,将各小组书写的文档、下载的各种资料、经验总结、培训信息等统一上传到创新基地网站的信息下载中心;设立ACM、电子设计制作、嵌入系统设计等论坛来构建网上交流、网上答疑的交流平台,实现智力资源网上共享。

创新基地通过构建立体式的交流平台,不仅为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学术交流提供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学术争论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论辩,对学习的困惑,对生活的感悟,对就业、考研的取舍,对工作的向往或恐惧,以及对创业的憧憬等问题的交流,而这种开放式交流必然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间接地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创新基地的全员自育成效

1.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2001年3月至2009年12月,创新基地累计招收并培训了9届共计2 042名学生。其中,225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完成项目共计66项;2 649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累计参赛77次;在2005年至2009年的5年期间,有54人被评为科技创新活动标兵,362人被评为科技创新活动优秀个人,458人被评为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分子。创新基地学生通过参加培训、申报创新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途径逐渐成长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厚的高素质人才。以2004级毕业生为例,2004年创新基地面向全校招收学生221人,2008年毕业学生共计113人,其中6人留学(5.3%),76人读研(67.3%),31人工作(27.4%)。创新基地学生在基地的成长历程必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必将使创新之魂永植其身。

2.大学生科研成果

创新基地自成立以来,学生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7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申报发明专利5项,获批实用型专利5项,申报和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4项、“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36项、“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6项。培训学生科研能力突出,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好评。许多学生因其在创新基地的科研经历而使创业信心倍增,并由此走上自主创业之路。2008年,“首届武汉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决赛6支队伍中,创新基地毕业学生参与的两个团队分别获得决赛第四名和第五名。

3.大学生学科竞赛成果

创新基地积极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各类重大学科竞赛,屡创佳绩。创新基地学生在2007年国际未来能源挑战赛中,获美国电源制造商协会最佳创新奖和奖金5 000美元(中国唯一获奖学校);在2007年第二届全球年轻工程师工程创意竞赛中,获荣誉奖和奖金5 000欧元(中国仅两所学校获奖);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索尼杯”特等奖(见图2);在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在2008年第33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预赛中,获金奖两项;在2006、2007年连续两届入围微软全球学生大赛嵌入式开发竞赛决赛和第六、第七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一等奖获奖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一。自成立以来,创新基地学生共获国际杰出创新奖1项,国际优胜奖3项;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39项、国家二等奖23项、国家三等奖22项、优胜奖7项、省特等奖3项、省一等奖45项、省二等奖66项、省三等奖5项(部分获奖证书见图3)。

图2 “索尼杯”特等奖获奖者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现场合影

图3 创新基地学生的部分获奖证书

4.校企合作成果

创新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成效显著。创新基地与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德州仪器半导体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合作与共建协议,除获取技术支持外,创新基地累计获得企业现金和设备资助折合人民币250余万元。

5.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

创新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研究,教学改革成绩斐然。自2001年创建以来,创新基地教师已累计申报和实施了4项省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教学研究项目(见表3),发表了19篇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论文,开设了“电工电子工程基础Ⅰ~Ⅸ”系列培训课程,出版了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系列教材3本,编写了相关培训讲义4本。

表3 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历年教学研究项目一览表(截至2008年)

6.综合效应

(1)创新基地校内科技创新示范作用显著。创新基地是学校最早有组织、有场地、有设备、有专职教师、有系列培训课程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也是规模最大、创新成果最为突出的创新基地之一。创新基地连续4次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开始评选)。在创新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学校已陆续建立了2个各类创新基地。

(2)创新基地校际交流卓有成效。尹仕老师获邀于2008年1月在“全国高校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上作“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的论文宣讲;于2007年11月10日在“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作“借鉴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探索高校课外创新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论文宣讲;于2007年8月18日在“Altera2007全国大学教师会议”上作“创新实验室与电子设计大赛”的论文宣讲。创新基地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接待150余所院校参访。形式多样的校际交流促进了创新基地的发展建设,为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3)社会反响显著。创新基地建设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高教司、湖北省教委高教处领导多次到创新基地指导工作,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创新基地进行了采访报道(见图4)。

图4 创新基地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

三、创新基地的全员自育内涵与远景

(一)主要内涵

通过10余年的实践探索,创新基地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自主、创新、实践为特色的基地文化

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载体,通过实践技能技术培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途径,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实践创新为灵魂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文化。其精髓包括:主动担当的核心价值观——敢想敢做,勇于担当;自主敢为的育才目标——能做事,要管事,做大事;注重服务的建设理念——为精英提供机会,让机会造就大师;自主信任的管理文化——凡是学生能做(管)的事,都交给学生去做(管)。

2.以自由、开放为特色的育人文化

在创新基地,所有教学资源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自愿申请加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拟创新项目、自愿组队参赛、自我管理、自主实践、自主提升;学生刷卡进出,器件、设备按需取用,每人分配一个实验位置,自带计算机、自购开发工具,可随意取阅期刊,困了累了可适时休息,碰到了难题可以请教老师、学长、同伴,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获得必要的支持。开放而规范的实践环境使得好学的学生废寝忘食,创新基地已成为他们实践创新之家。

3.构建了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培养体系

创新基地依托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工程实训为基础,以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为手段,以“基础培训—综合实践—自主创新”为递进式培养结构,以建设涵盖管理平台、基础平台、教学平台、科研平台、资源平台、检测平台、交流平台等各类平台在内的多维式创新教育平台为核心,完整地构建了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培养体系。多维式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平台,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所指出的:“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多种素质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取得创新成果的概率。”因而,可以说,院系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毛坯”,使受教育者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自主创新培养的新模式则很好地克服了工程教育的“创新性缺失”和“实践薄弱”等问题,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项目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4.构建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创新基地管理机制

创新基地是专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机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责(全职、全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权(自主确定培养方案及形式)、利(自主支配相关利益)三统一,实现了管理(上级领导的宏观指导和执行机构的专职管理相结合)、师资(专家的学术指导和专兼职教师的基础培训相结合)、资源(校内资源的利用和社会资源的引进相结合)三结合的创新基地管理机制。

5.构建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寻找校企共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其主要形式有:共建实验室、创新基地,合作举办大学生竞赛,开展专业联合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了实践机会,为企业推广技术、产品以及文化提供了平台,实现了校企双赢。依托重大比赛和工程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方式。在工程科技领域,工程人才的设计与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其他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设计与实践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为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参加工程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机会。

(二)发展规划

1.巩固创新基地定位,强化创新基地特色

发展应是在保持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实特色,使特色更加鲜明、更具有借鉴意义。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创新基地的定位是正确的,训赛互动、全开放、立体化培训的特色是显著的。因此,创新基地将秉持为学有余力、有实践创新兴趣、有远大志向的学生提供学术服务的定位。创新基地将继续强化其三大特色。第一,训赛互动。创新基地实践创新活动内容坚持走工程实训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道路。第二,全开放性。包括创新基地育人理念全开放——只要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只要有条件,创新基地都要勇于去尝试;创新基地资源全开放——基地所有教学资源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管理全开放——学生自愿申请、自我管理、自主实践、自主提升。第三,培训立体化。创新基地培养方案系统化——从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到综合培训,再到实践创新构建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培养方案;创新基地培养形式多样化——开设系列培训课程、申报和实施创新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形式,并将随时跟进,增添新的培训措施;创新基地育人政策一体化——创新基地自主招生、自主制定培养方案、自主安排培训内容及进程,将学生管理、培训与科研训练融为一体。

2.与时俱进完善创新基地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培训模块的研制,提高培训效率;编写适合信息类实践创新基地使用的培训教材;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增添新的培训内容及形式;在完善现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之上,加大学生参与创新基地管理的力度并使其制度化。

3.扩充校企合作内涵,培养满足国际知名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企业推广其技术及产品的需要建立联合实验室、捐赠教学资源等是较初级的校企合作;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应增加更多的内容和形式,如将企业的入职培训、团队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培训内容及形式纳入到创新基地的培训体系之中,培养学生企业思维、国际视野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并接触国际知名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并引导学生按此要求实现自主培养。

4.彰显创新基地的服务功能,扩大其辐射及引领作用

创新基地资源只对基地学生开放。目前,创新基地只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对大一学生进行选拔,但许多想中途加入创新基地的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则由于创新基地资源有限而无法满足愿望,因此,应争取将创新基地建设成为服务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为全校学生的短期或临时性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并进而将校内创新基地建设成为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科普基地。

5.发挥创新基地“试验田”的作用,推广“试验田”的成果

由于实践先行、制度先行等建设措施的实施,创新基地被誉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创新基地在创新教育的模式、方法、理念等各方面都能够进行自由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创新基地成功的创新教育经验(如全开放的培训模式、优质的培训资源等)正被引入到普通相关专业教学班的实践教学改革之中。应继续发扬创新基地先试先行的特色,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试验田”的作用,协助校内外教学单位推广“试验田”的成果,为全面推动教学改革作出积极的贡献。

2001年以来,创新基地在学校各级领导、各部处、院系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以“工程实践、工程整合、工程创新”为根本内涵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创新基地为研究平台,积极开展与大学生创新基地工程教育有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学科竞赛成果、校企合作成果以及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综合效应。这些成果证明了创新基地的创新教育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力地证明了创新基地“自主、实践、创新”文化的建设是成功的,同时也证明了创新基地各种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2]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3]尹仕,肖看,等.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03-105.

[4]尹仕,马冬卉,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经费筹措策略试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42-144.

[5]尹仕,肖看,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育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28-31.

[6]尹仕,肖看,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8(9):66-69.

[7]尹仕,肖看,等.高校课外创新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63-167.

本课题负责人:尹仕(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电子邮箱:chuangxin@mail.hust.edu.cn)

课题组成员:肖看、王贞炎

执笔人:尹仕、刘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