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辩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具挑战性。因而,尽管对学生的合作要求较高,但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态度十分积极。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_聚焦课改 决胜课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 张继军

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现代普通教育中所列的科目,都是养成人的材料”,“不管学生将来入何等职业,先使他成为一个人”,得天独厚的语文学科是“养成灵肉一致的人”的最典型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活动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因此,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理,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一、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解

孔子问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率众弟子向老子问道,请他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老子闭目不语。过了一会儿,老子张开嘴巴问:“我牙齿还有吗?”孔子说:“没有了。”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老子伸出舌头问:“我舌头还在吗?”孔子答:“尚在。”此后,老子打坐冥想,再也没有说半句话。孔子站起身来,深深鞠了一躬,说:“老子今日所教,孔丘终身受用。”然后拱手退了出去。众弟子不解,孔子笑了笑说:“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弱的,牙齿经常会咬到舌头,然而牙齿不见了,舌头仍然存在。这难道不是深刻的道理吗?”(www.guayunfan.com)

其实,这个小故事阐述的是以弱克刚的道理。它对于今天我们的人际交往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哪有多少矛盾是异常尖锐甚至不可调和的呢?其实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站到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为别人着想,像舌头一样柔软地解决问题,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和拥护,营造和谐的氛围。相反,不为别人着想,以硬碰硬,往往会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还会激化矛盾,与解决问题丝毫无益,更与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和相互协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无私帮助。

二、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一)在师生互动中学会尊重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每天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真诚地问候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自己;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倾听,尽可能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适时地把掌声献给学生;对学生回答中的偏差,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决或表示不满,而是及时转移,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传达的信息,极易被学生捕捉。学生在获得被教师尊重的愉悦体验后,也学着为别人的成功高兴,宽容地对待别人的缺点。

抄袭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好评,抄袭他人。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把学生当成作业不认真的典型。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其实学生的习作主要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向我反映他的朋友的周记都是抄袭的。当时,我分析抄袭学生的情况:对文学的兴趣渐浓,而且选择的文章本身就很有价值。于是,我在反映情况的同学的周记上写道:谢谢你向我反映了这一情况。如果一个本来对文学毫无兴趣的人因此爱上了阅读,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一个尝试的机会呢?你是他的朋友,我想你会帮助他的。由学生的朋友代我处理这件事,既教会反映情况的同学保护别人的自尊,又使抄袭作文的同学感受老师对他的人格的尊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必须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潜力的活生生的人的观念,珍惜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帮助学生树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欣然接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实。可以说,学生质疑老师,挑战权威,是学生安全感最极致的表现,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

(二)在与同伴竞争中学会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师生互动为中心、学生互动为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与同伴交往。

小组讨论是学生与同伴交往的最轻松的形式。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相同,但各自达到目标的途径却不同。学生一方面要使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发现同伴观点中的合理性及不足,相互吸收,共同讨论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

辩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具挑战性。就辩论的同一方来说,辩手之间只有抛弃个人的表现欲,相互合作,才能形成集体的力量,取得最佳的辩论效果,满足辩手获得成功的需要。但是,辩论双方的利益是相斥的,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他方需要的满足,于是出现唇枪舌剑的竞争。但是由于这种竞争是团体性质的,对个体的心理压力不是很大。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辩论是为了对有争议的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你输我赢”的淘汰。在一次竞争中失败,完全可能在另一次竞争中成功。辩手们要调整好心态,在合理的竞争中学会相互合作,建立“你行我也行”的共同发展理念。

课堂是学生的,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自主时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更趋丰富多彩。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课本剧编写;轻松中透着智慧的文学沙龙;生动活泼的即兴故事接龙等等。这些活动突破了活动人数的限制,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交往需要,而且,活动内容带有创造性、研讨性。学生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担心。因而,尽管对学生的合作要求较高,但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态度十分积极。

对中学生来说,沙龙似乎有点成人化,然而,正是这种成人化的活动,满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需要。杭州西博会期间,夏衍故居重新开放。为了让学生走近这位文坛前辈,我在班里开了一个“百年夏衍”的文学沙龙。全班同学参观夏衍故居,查找有关资料,阅读夏衍作品,忙得不亦乐乎。虽没有老师介入,可合作气氛融洽,学生互通资料,共同讨论。在沙龙上,学生交流的热情、交流过程的流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尽管有意见分歧,但从别人的观点中吸收营养的合作心理十分真诚。学生普遍有一种畅所欲言的满足感。正是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

(三)在与作品共鸣中学会理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的源头有两个:一是书本,二是生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文学作品,让他们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徜徉、玩味、思索,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从而将课堂学习向生活延伸,学会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以《浙江省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选录的篇目来看,其内容涉及学生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生“学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十分协调:(1)会在家庭中生活——会与家庭成员相处,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为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家庭有利于家庭中的个体的积极发展。如《陈情表》、《项脊轩志》,让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与父母和谐相处。(2)会在班级中生活——会过集体生活,会在集体中学习、劳动、交往等等,在集体中获得成就感。如《兰亭集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竞争中建立深厚的友谊,获得共同提高,并在同学有困难时给予热情的帮助。(3)会在社会中生活——会在成人的社会里生产、创造、享用等。如《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乐观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他人的成功无私奉献。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命运,与作品中人物形成共鸣。然而,由于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自身生活的阅历、贮存的信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会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生活,从而表现出对作品的不理解甚至是指责。如上《骑桶者》时,学生觉得作品主人公“我”骑桶借煤很愚蠢,结果完全是咎由自取,这样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也有学生指责作者卡夫卡构设的故事情节荒诞不经,愚弄读者。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去评价作者和作品,学生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是,很明显,学生缺乏的是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作者构设作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意因素,因势利导,相机点化,让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情意因素相偕而行,使理智与审美形成合力,站在作品中“人”的角度去鉴赏他,理解他。

现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会欣赏。对别人的要求“高”,“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使他们生活在不满和指责中。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积极地帮助他人,十分重要。穷困潦倒的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作品对主人公着墨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但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这种牺牲是何等的震撼人心(《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看这篇课文,交流各自的想法,就能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其中,孩子的理解和感悟是主要的。同样,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要一味要求同伴对自己的“肝胆相照”,学会理解同伴在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允许同伴有自己的隐私,在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中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语文学科承载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我们祖国绵延不绝的文化。语文教师应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作品对话,让学生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感受人情的醇美和人生的丰富,以健康的心态乐观地接受21世纪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