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信息反馈_鉴往思来_研究生

注重信息反馈_鉴往思来_研究生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重信息反馈_鉴往思来_研究生第二节 注重信息反馈 不断调整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一、注重调研 明确任务 加强培养复旦大学历年来重视调查了解研究生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的问题,广泛收集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以改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复旦大学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当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生203人,1981年起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共22人。

注重信息反馈_鉴往思来_研究生

第二节 注重信息反馈 不断调整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注重调研 明确任务 加强培养

复旦大学历年来重视调查了解研究生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的问题,广泛收集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以改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早在1983年和1985年的下半年,曾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毕业生情况调查活动。最近,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学校又组织了有关人员进行第三次毕业生调查。在数次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料、意见和建议。

复旦大学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当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生203人,1981年起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共22人。从1980年开始就陆续有研究生毕业。截止到1987年底,已有毕业研究生1 496人,包括博士生49人,硕士生1 181人,研究生班毕业生266人;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1 166人,其中博士学位49人,硕士学位1 117人。从统计的数字看,8届研究生的分配去向主要是高等院校和部分科研单位。这两项合计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2%,到其他单位和部门占17.8%,其中到工矿企业单位占总人数的3.5%。这种流向比例符合过去几年我国高校师资和科研单位人员紧缺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分配是必然的、合理的。

对于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情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评价:第一,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自我感受和评定,多数同志认为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且有部分同志还有余力。分配到工科院校的同志谈到,虽然工作内容与原在校专业所学东西不完全对口,但经过短时期的努力,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变化。这与在学校学习的基础较扎实有关;第二,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复旦大学研究生基础理论较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外语水平较高,个别同志表现突出。还有不少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后劲较足。这些情况说明,复旦大学前几届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能发挥其所长,基本上都能胜任工作。但从反馈信息中发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几年来分配去向的单一性,毕业分配工作存在不少矛盾。目前,我国部分文化科技较发达的地区和几个大城市的高校师资队伍和科研机构已趋向满员,传统学科人员比较拥挤,今后分配到这些单位的人数势必逐渐减少。虽然国家需要部分人员搞基础理论和高、精、尖技术工作的研究,但根据现阶段的实际状况看,搞基础理论科学的人员毕竟有限,而应用技术学科则必须大力加强,实际生产部门也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今后研究生分配的主要去向应面向技术应用部门和企业。(www.guayunfan.com)

面临这一新的形势,学校研究生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又如何发挥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和科研条件较好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研究生,是摆在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当前要贯彻的按需培养,实际上就是按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人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多听取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尤其是与学校培养工作密切相关的用人部门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注意制定好培养目标,改进培养的模式、方式、方法。拓宽各专业的覆盖面,逐步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社会实践,提高社会活动能力,扩大学生业务工作的适应面,把研究生教育从单方位向多方位扩展。为此,当前培养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应社会需要,修订培养目标

学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不断地修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首先要改变过去“因人设庙招和尚”的招生办法,努力配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研究,按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逐步扩大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入学的比例,重视从实际部门和人才奇缺的边远省区中招收学生;其次要打破纯搞理论的框框,提高应用学科的学术水平、地位。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开发型人才。在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基础,拓宽知识面,学位课程设置应考虑横向宽、纵向深,按二级学科的要求统一设置,减少必修课和总学分,增加选修课、专题讲座和文献的阅读、综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自学时间,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多学科大学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二)改进培养方法,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在调查中有的同志反映,近几年的毕业生中,有少数学生基本技能、实验动手能力差,应变能力弱,在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学校要把基本技能的培养、业务素质的提高列入重要日程。一个毕业生水平的高低,往往不光看其学过多少门课,得到多少个高分,而更重要的是看其掌握新知识、研究新科学领域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还有的同志反映,学校缺乏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愿做小事,不愿做具体工作,眼高手低,以老大自居,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不能适应社会,社会也很难接纳他们,这是与培养过程中不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关。在实际工作中,有成就的人心理素质都非常好,凡事从小、从我做起。建议学校要努力做好优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往,请导师给学生谈自学经历,谈工作体会,谈怎样搞科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探索热情。学校可考虑开设“教育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要让学生多接触、了解社会实际,提高心理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应该注重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倡交叉学科,文、理、工渗透。处理好研究生课程既不统得过死,又不要使课程内容重复。当然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应当精选,应能反映专业特色和本学科前沿。应大刀阔斧地砍掉重复的课程内容。注意增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举办高质量的专题讲座,多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否则,不分轻重、不讲层次结构,学生盲目选学,应付考试,既费时,效果又差。要加强教学实践和调查(实习)环节,制定出具体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办法。课程学习方式,特别是专业课程不应单纯地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消极地作笔记,而主张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例如,采用讨论班的形式,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对某个学科前沿的几个专题进行综述和评论,组织师生讨论,由学生轮流上讲台(包括用外文宣讲)。这种学习方式,在学校不少学科已推行多年,收效很大,给毕业生留下深刻印象。虽然这种做法,学生有压力,但组织能力、开课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加上专题讨论的内容都是涉及较新的学科前沿问题,效果颇佳,很值得提倡。

现在有部分研究生的知识面受专业的研究方向牵制太大,研究生一进校就盯住某一方向的一个小题目做文章,不重视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接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知识面也越来越专。走上工作岗位后,即使在同一专业中搞另一研究方向的工作,也说专业不对口,也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这反映出业务素质问题。因此,研究生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自己的框框,除导师本人具体指导外,各教研室应加强管理,成立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联合指导,弥补新学科知识的空缺,避免单一性,使学生能适应跨度较大的学科领域。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

调查中不少的同志认为,要实现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业务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单靠学校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的相互交流,改变封闭式教育。一方面学校应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校讲课,把社会的最新信息带进学校。请著名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工作者(包括本校毕业生)来校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与学校协作承担科研项目,与学校联合指导研究生;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科研单位、生产部门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做实地调查,寻找研究课题。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积极引导树立这种观念。

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了解社会,让社会了解学生。学校加强对实际生产部门的理论指导,实际生产部门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课题。密切双方的横向合作、联系,对培养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合格专门人才是非常有利的。

二、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 提高质量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1999年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同时配合学校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强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又于2000年1月4日至20日对全校各学院、系(所)共计4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实体)进行了调研。内容包括:如何加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研究生重点课程项目建设的现状、打算及落实步骤;如何组织进行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如何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的质量和简化评审程序;对优秀学位论文苗子如何进行扶持,需要哪些政策倾斜等。

围绕这些调研内容,研究生院事先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调查的预通知”和调查提纲,并在聆听学校正在组织进行的学科建设论证会和查阅有关材料的基础上,与各院系所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同志、一线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及部分研究生工作秘书座谈、访问,收集了一些资料,也获取了许多新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这对进一步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几年发展目标和方向,改进工作、加强建设、深化改革、保证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工作进展与现状评述

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自1977年重新恢复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改革,获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全校拥有42个实体单位,包括7个学院、34个系、8个研究所和跨系科或多学科的研究中心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任务。截止到1999年底,共招收培养了研究生14 359人,其中博士生3 445人、硕士生10 435人、研究生班研究生479人。已授予博士学位1 272人,硕士学位7 480人。在校研究生数达4 400多人。尤其经过国家7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已经形成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学位授权体系。在25个一级学科中,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MBA和JM 2个硕士专业学位、全国重点学科1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 000余人,(其中260多名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11人。这些都为学校今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近几年来,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仅以1999年实际招收内地研究生1 621名(其中硕士生1 188名、博士生433名)为例,与1995实际招收数相比,硕士生增加87%,博士生增加66.5%。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今后3年内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到5 000人,其中博士生力争达1 500人。这样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将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做到既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实施新的学科目录为契机,围绕提高培养质量这个核心,认真地修订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在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变化和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又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感到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从这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全校办研究生院的思想认识还比较模糊。全教会和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均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军事力量、民族素质的提高,都与研究生教育培养非常密切。但是,从目前高校对研究生教育思想、办学方式看,以及从研究生院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看,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培养研究生的组织与体制都是属于附属的,完全依附在大学本科教育之上,它既无独立的经费预算、使用权,也无独立的人事使用权。教学设施、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费用和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参考书出版等优先考虑本科教育。而且,从研究生教育状况看,这些现象恐怕在国内高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专家尖锐地提出: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实验室建设费用从没拨过专门经费;也没有专用的研究生教室和实验室,教师上本科生课有课时津贴,而上研究生课则没有;上研究生课和指导学位论文的工作量的计算偏低,也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此,全校上下在思想和观念上要有大的转变和更深的认识。

2.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需要高质量的生源作原材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生源水平和质量呈下降趋势,优秀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和历届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不多,且报考的学科专业情况极不平衡,招生学科专业之间的录取人数比例严重失调。从招生计划与报名人数看,热门专业最高达1∶30多,而相当多的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力学等)的个别专业则连续二三年无人报考。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生招生情况更令人担忧,招生计划数与报考数呈倒挂现象。录取人数每况愈下,逐年减少,这怎么不影响培养质量呢?

3.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和科研经费太少,生活待遇偏低,是这次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大家普遍反映,现阶段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博士生每人11 000元/年,硕士生每人9 000元/年。而实际下达到基层单位(实际培养的系、所)只有国家拨款的五分之一左右。由于培养经费缺口很大,就影响文科研究生开展较深入的调研与社会实践,也影响理科研究生进行较深入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费用偏低问题,也需要加以调整。

4.二级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始终得不到落实,阻碍了推行二级管理体制的进程。随着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工作头绪和工作量日益增多,在现行的研究生管理体制下,有限的工作人员整天埋在事务堆里难于应付。较好的改革办法是,下放权力,执行二级管理,将该由各系所一级管理的业务范围一律下放。但是,目前院系一级无专职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无法实施二级管理体制和下放自主权,已经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工作的开展,如中文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单位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超过了本科生的招生数。因此,抓紧做好二级管理的组织和人员编制的落实,也是这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难点之一。

5.从现有研究生宿舍的内部设施来看,已相当陈旧,与大学本科生公寓之间比较,反差极大,亟待修缮并增添必要的设备和室内用具。

6.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在培养过程中,如何提高大家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督意识,建立和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7.在落实新修订培养方案和规范化管理方面,有些还是停留在理念上,或者说只是写在纸面上的东西,要想真正化为实际,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特别在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对如何建设具有复旦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体系等工作,需要抓紧探索与完善。

(三)对今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意见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全校上下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在当前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保证质量”的24字方针的过程中,全校各级领导和各基层系所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2.注重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良好氛围。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更应将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注意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招生过程中,要注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吸引和招收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生入学;在培养过程中,为研究生创造有利于学习、研究的环境与条件;在进行科研和学位论文时,要鼓励研究生创新冒尖。对基础学科研究生要加强科研实验训练,对文科研究生应重视社会实践与调查,对理科研究生应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注意在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具体指导及答辩评审等环节中,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创新性工作。一旦发现好的优秀学位论文苗子,给予扶持和鼓励,使其学位论文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总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的通力协作配合,同时更应注意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3.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加快规范化管理进程。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发展壮大,实行二级管理,加强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在体制改革中,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各院、系(所)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的设置和人员定编,做好组织和人员队伍的落实。研究生院将在此基础上,简政放权,强化各学院(或系、所)的管理职能。在培养管理过程中,加快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的步伐,尽早建立研究生院的局域网络,并与各学院系所和上级主管部门连通,尽量减少纸面表格和文件,减少各基层(系、所)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4.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与规律,逐步建立和形成适合本校教学实际和要求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尤其是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的建设,对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有关精神和落实新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除了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有层次性(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外,应尽早启动100门重点课程项目建设,每年拨专款先重点支持30~40门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特别是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建设,包括教材的出版。经过几年的建设,达到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水平的目标;其次,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教育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博士生应更多地参与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同时,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用书建设,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出版研究生教学用书,包括一批优秀的硕士生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推荐教学用书。争取经过若干年努力和建设,逐步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5.修订和完善各种培养管理规章。加强和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理顺并加以完善,是建立和维护好课程教学秩序,促进教学水平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应遵守的依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一些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的管理文件应继续贯彻落实,而对一些过时的管理文件应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修订和补充,理清各种规章和条例及工作流程图,并汇总装订成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6.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前在个别学科专业中,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严重。通过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各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的导师队伍建设,注意选拔和培养,充实年龄在30~40岁以下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使培养人才的教学和学术梯队更加趋向合理。对新上岗的博士生导师应实行岗位培训制度,督促研究生导师履行导师工作条例,明确职责,以完善导师遴选和激励制度。

同时加强对研究生考核,实行淘汰制。在调研中,有同志提出,要保证质量,必须加强考核(包括现行的中期考核制度)和分流,执行真正的淘汰制。也有建议试行“宽进严出”的办法培养研究生,但对此也有持反对意见者。理由是与现行的政策和体制有关系,现在要淘汰或分流1名不合格(不理想)的研究生,阻力和困难重重,需要上下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因此,要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和风气,还须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实践。

7.努力改善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生活的条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与发展,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在校研究生的生活待遇,除了增设各类奖学金品种外,对学习和科研工作条件的改善(含住宿条件)应给予高度重视,包括与提高质量有关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学校能单独建设一幢研究生教学大楼,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研究环境和条件。设立专款尽快实施“三助”制度,确实解决研究生待遇过低的问题。

8.加强招生宣传和加大设立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专项奖学金的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来校深造、攻读高一级学位。与兄弟院校合作办学与交流等形式,建立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博士生生源基地。在部分有条件的基础学科(包括哲学、历史学、中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等)中,实行六年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机制,并扩大免试直升的名额,继续在部分学科中实行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培养办法。

9.为活跃研究生的学术气氛,增加组织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讲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各类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组织更多的校内学术沙龙、讨论会,促进对学科前沿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扩大在校研究生的知识面。

10.逐步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本校的实际,对课程、学位论文、教学工作等环节开展经常性的自我检查和评估活动,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有关的自我评估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建立起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