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剧目移植鉴往

戏曲剧目移植鉴往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篇说戏曲演莎士比亚,如果用一个戏曲界过去常用的一个名词,也许可以叫它做剧目移植。不过所谓剧目移植,指的是中国各戏曲剧种之间。戏曲演莎戏,则是向外国搬剧目了。因此沪剧移植评剧《小二黑结婚》,也能成功。举此为例,意在说明剧目移植是有局限的。即使有一些剧目,为各剧种所共有,其表现之法亦有不同。最为人知的是川剧《秋江》和《谭记儿》之移植于京剧。

前篇说戏曲演莎士比亚,如果用一个戏曲界过去常用的一个名词,也许可以叫它做剧目移植。不过所谓剧目移植,指的是中国各戏曲剧种之间。戏曲演莎戏,则是向外国搬剧目了。这种事也并非没有先例,沪剧就曾演过《魂断蓝桥》,那是根据美国电影而稍作改动的。此事并未见有人反对,何以故?沪剧是新兴剧种,原称申曲,又叫上海滩簧,只是一种说唱,逐渐发展起来,毕竟没有根底,缺少成法,引入洋的电影戏也好,引入中国的话剧也好(沪剧有《雷雨》一剧),说不上和传统融和与否(沪剧本没有较深的传统),其自由度就比较大,大家也就不太注意移植之后是否还是沪剧的问题。因此沪剧移植评剧《小二黑结婚》,也能成功。举此为例,意在说明剧目移植是有局限的。如果不信,想想看,京戏演《魂断蓝桥》、《雷雨》会是什么结果。周信芳倒是移植过《雷雨》的,但他是只此一遭,下不为例,老先生此后还是专演真正京戏,并只限于麒派之戏。这正是他的聪明处。

六十年代之初,许多老剧种以剧目窄少为患,一时之间,盛行移植之法,就是从其他剧种去搬来该剧种叫座的戏,改编为本剧种演出。这样做的结果,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原因只有一个,移过来的结果,原剧目的特色没有了,本剧种(移者)的特色也没有了。我当时写过一篇短文,叫它为“移而不植”,实际是移而不能植。

中国的戏曲,剧种众多,所以能各自发展,百花齐放,根据在各有特点,各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概括说,是写意,是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但在各个剧种,并不尽同。即使有一些剧目,为各剧种所共有,其表现之法亦有不同。如曹操戏,许多老剧种都有,川昆(川戏有高腔、胡琴、昆曲、梆子即弹戏、灯戏五种之别)《议剑,献剑》中的曹操扮小花脸,和京戏的大白脸曹操大异,其表现方法也迥异。表现杨家将的戏,山西梆子的《雁门关》以萧太后为主,其气魄,其场面,在京剧中绝无。山西梆子的《打金枝》,从少年夫妻之情中,表现的是宫廷与重臣的政治,越剧《打金枝》怎么也学不来的。秦腔的《李慧娘》极具特色,川剧则一般只演《放裴》一折,亦为秦腔所不能替代。

大搞剧目移植之时,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哄而上,看见哪个剧种哪个戏演红了,抓过来就演,全不顾本剧种和该剧种的特点,乃成了四不像。最为人知的是川剧《秋江》和《谭记儿》之移植于京剧。《秋江》全根据川江水急设计行船的舞蹈动作,照搬进京剧,全不对头;而四川话的俏皮,亦全易为京白,听之不懂。京剧名丑名旦张春华、童芷苓演《秋江》,苦了京戏观众,也苦了演员。张君秋演根据川剧《谭记儿》改编的《望江亭》,原剧妙处全失,只剩下了张君秋的嗓子。至于那位丑角,就更苦了。去掉特点,硬搬不行,硬学不会,以善演脂粉气的越剧,硬去学川剧的书卷气,岂不苦哉!国内各剧种之间尚如此,越洋请莎翁,就怪之又怪了。

(原载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六日《香港商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