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由于其特殊性,使其质量管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并不完全按照PDCA循环模式。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如下:1.广播电视节目分类管理目前各地电台、电视台实行的频率、频道专业化实际上就是广播电视节目分类管理的表现。

三、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方法

在管理活动中,普遍应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是由美国戴明博士首创的PDCA循环模式,也称戴明环。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首位字母的联写,他们是Plan、Do、Check、Action。广播电视产业实体进行质量管理、处理问题的一般程序也可以表述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要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质量工作计划措施。实施阶段(D),即认真按计划去实施并记录执行结果。检查阶段(C),将执行结果同计划进行对比检查,发现问题。处理阶段(A),即认真按计划去实施并记录执行结果。检查阶段,将执行结果同计划进行对比检查,发现问题。处理阶段首先是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作为标准处理,以巩固取得的成果,防止错误再次发生。其次是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继续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由于其特殊性,使其质量管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并不完全按照PDCA循环模式。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如下:

1.广播电视节目分类管理

目前各地电台、电视台实行的频率、频道专业化实际上就是广播电视节目分类管理的表现。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实行频率、频道专业化管理推进了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各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对象化特色,使整体节目质量明显提高。在整合中,要着力在“专”、“深”、“精”、“新”、“特”五个方面下功夫。

“专”就是要坚定落实频率、频道专业化原则。只有这样,各频率、频道才有可能避免在节目设置上雷同、重叠的现象,专业频率、频道的面貌和特色才能凸显出来,形成固定观众收视群。

“深”就是各频率、频道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向纵深挖掘。各频率、频道节目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做专、做深、做透,抢占各自领域的制高点,形成权威性。这样才能强化功能,显示特色,形成专业领域的品牌,吸引更多的目标观众。

“精”就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按照“导向正确,内涵深邃,特色浓郁、策划精细,制作精致”的标准,通过精办、精选节目,摒弃格调平庸、内容空洞、粗制滥造的节目,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包装,形成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并以此累积为频率、频道的品牌。

“新”就是要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节目创新。观念创新是前提,体制创新是基础,节目创新是根本。要在体制上、制度上为节目创新创造条件,给节目创新以政策倾斜,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要使每个栏目在节目定位、策划、选题、内容、表现手法、形式以及频率、频道包装、自我宣传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使整个频率、频道新意盎然,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特”就是要有特色。每个频率、频道都要有自己的频率、频道特色。频率、频道特色首先是专业特色,频率、频道包装,节目编排、节目内容和形式都要体现频率、频道专业化色彩,形成与频率、频道专业和谐共通的特色和风格。其次,每个节目、栏目也都要有特色,使人们感觉到栏目不是克隆别人的。

2.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定位管理

现在许多专家把广播电视节目分为精英文化类节目和大众文化类节目,“精英文化”指知识分子文化或少数“优选者”才能解读的符号系统,它是某种意义上的“贵族文化”。这里所说的“精英文化”主要是从审美学角度来说的。而“大众文化”的关键是文化的大众性,它的特点是普及性、通俗性、易解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只有特点的不同,而无高下、优劣之分。电台、电视台对不同专业频率、频道的节目分别进行详细定位,提出质量要求。政治性新闻类节目突出政治性、导向性、监督性,注重风格的稳健、视觉敏锐和点评的理性化,同时注意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题材的追踪报道;百姓新闻类节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抓住热点、难点、焦点做文章,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新闻题材上要有突破和深化;文艺类节目也都比较注重突出艺术性、参与性、趣味性,努力开发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组织观众参与,增强文化氛围。

3.广播电视节目审查管理

广播电视播出者必须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严格把关。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摄、录、播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申报、审批、审查制度,电台、电视台应将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问题消除在播出之前,特别是新闻节目,更要一丝不苟。

4.广播电视节目监评制度管理

监评制就是有组织地对各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自制节目进行监听、监视和评议的制度。监评是对节目质量的多维“透视”。监评制是提高节目质量的有效措施,监评的组织形式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节目质量。

无论是在什么阶段,提高节目质量都是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核心话题,而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系统的职能作用永远是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节目监评通过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奖罚办法,奖优罚劣,形成节目优胜劣汰的新机制,从而激励、鼓舞、督促节目生产者创作广播电视精品。建立科学公正的节目评价体系,开展公平、合理的节目评价工作成为国内广播电视媒介关注的热门工作。

(1)我国的节目评价体系于2000年9月出台。节目质量评价模式由“收听、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议和节目的投资收益比”四个指标构成,但在模式的运用上有着相当的灵活性,各广播电视产业实体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各个指标的运用,最终确立适合本实体情况的评价体系,原则就是做到公开、公正、有权威性,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用这四个指标构建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衡量节目质量的问题。对播后节目质量的评价取决于三方面:收听、收视质量,收听、收视数量,经营质量。这样才能全面体现节目的价值。节目收听、收视质量是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后的综合心理反映,是主观的因素。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节目本身的制作质量和综合吸引力。评价节目收听、收视质量有两个指标:一是专家评议,即专家评议指标;二是受众评定,即满意度指标。

收听、收视率指标是对节目收听、收视数量的反映,市场经济体系下一个好的节目应该实现双赢,兼顾两个效益。因此,衡量节目经济效益的指标确定为投资收益比。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让更多更准确的因素进入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日臻完善和公正。

受众满意度指标反映了广播电视节目在受众心目中的质量和特点,用于评价栏目本身的质量,它可以比较不同频率、频道、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栏目受众的满意程度,是来自看过某栏目的受众的评价,已成为评价体系的新宠。该指标的调查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随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开展此项调查,只是提法不一,主要有欣赏指数、享受指数、兴趣指数等。1991年,香港地区启动欣赏指数调查;1998年,我国开始了广播电视受众满意度调查。我国的这项工作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全年连续进行,对频率、频道的满意度,人气指数等指标以及节目的制作质量、可听性、可视性、权威性、编排的合理性等进行量化评估,因此,这个指标更能反映节目成功的程度。

专家评议指标能较好地反映节目的政治性、艺术性和制作技术等方面的质量状态,使评价系统较好地体现对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导向性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节目的投资效益比是反映节目在制作上成本投入与收益情况的指标。该项指标的运用尚处于摸索阶段。

对以上四个指标的运用,全国各广播电视产业实体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标选择上的差异,只有中央电视台和极少数地方台全部采用了四个指标,大多数电视台都只运用了收视率、满意度和专家评议三个指标或者是其中某个指标。二是指标权重划分上的差异,基本上是一个台一个方法,全凭经验。中央电视台四个指标权重的分配为收视率50%、满意度30%、专家评议20%、投资收益10%。

(2)随着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竞争态势的演变革新,也应确立更高层次的节目评价方法,使指标更丰富、评价更公正。明确的评价体系的基础对象是栏目,这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在栏目竞争阶段的评价方法。既然频率、频道已成为一个竞争元素,那么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也应随之转变为频率、频道评价体系。频率、频道评价体系旨在了解频率、频道分工有无市场,频率、频道特色是否鲜明,栏目设置是否合理,节目编排是否科学,频率、频道经营是否有方,受众评价是否满意,是否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整体频率、频道的传播效应而实施频率、频道专业化……

频率、频道的综合评价采取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频率、频道评价体系的指标应包括对频率、频道质量的评价,节目编排的评价和营销质量的评价有以下三个方面:①频率、频道质量指标是对频率、频道的现状和发展状态进行评价。央视咨询中心的满意度调查可以为我们提供频率、频道的满意度、受众规模、入户率、人气指数、栏目竞争力、忠诚度等11个指标的分值,在此可选择满意度、人气指数、忠诚度参与频率、频道质量的评价。另外,在频率、频道的收听、收视数量数据方面,应选择每个频率、频道的晚间黄金时档的平均收听、收视率参与评价,因为这个时段的收听、收视率最能反映一个频率、频道的竞争力。②节目编排质量指标是决定频率、频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基于对受众收听、收视需求了解情况下的受众评价。实施节目编排的评价必须先作一个受众生活形态调查,以完全了解频率、频道受众的收听、收视需求和行为,再以此为基准考察频率、频道。③频率、频道的投资收益指标是一个衡量频率、频道经营状态、生存能力的指标。如果一个频率、频道的投资少于收益,表明这个频率、频道有市场,频率、频道经营者应在维持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在节目设置、编排和购买上认真找新市场,以便扩大频率、频道市场。频率、频道投资收益指标事关频率、频道的生存,频率、频道经营者应认真研究受众需求和广告经营良策,以便寻求更快地发展。

(3)中央电视台曾对节目评价体系作出较大的改进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新的栏(节)目评价系统。新系统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辅以定性说明。新评价系统对一个质量好的栏目界定为:在节目播出时段能够将尽可能多的、愿意收看该类节目的观众吸引到自己屏幕前,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和品质,观众满意度较高,能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系指标的构成是由综合趋势指标、忠实观众比例、节目的吸引力指标和广告运作指标四个新指标构成。其中的综合趋势指标是将原来的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议和投资收益比四个指标按原来的评价方法计算之后得出的一个综合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其他三个新指标,最终反映出节目的质量状况和实力。

综合趋势指标反映节目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忠实观众比例是指某一栏目不同期节目观众重叠的情况,能反映出栏目拥有的核心观众数量;该指标的高低反映了观众对节目的认同和依赖程度,体现了节目存在的价值。节目的吸引力指标是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提供infosys软件中“观众的流动分析”模块计算出来的,反映栏目内容选择及编排对观众产生的吸引力变化。广告运作指标是考察栏目广告运作绩效的一个指标,它采用广告满档率来评价栏目广告运作业绩;采用每收视点成本评价栏目广告优势,如果栏目的收视点成本在评价中不占优势,而其广告满档率高说明栏目广告运作成功,反之广告运作则是失败的。以上四个新指标构成了一个对栏目进行多侧面、多角度评价的新体系,它不仅可以提供原体系排位的结果,还能为节目部门提供栏目运作和广告运作的现状分析,使节目质量管理更加公正、权威、有说服力。

下面以R市广播电视机构(以下简称R)为例介绍节目监评制度。

R广播电视机构从1996年6月起,对直属各电台、电视台节目的监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逐步建立起了监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三个结合”,实施多维“透视”,有效地促进了节目质量的提高。一是受众监评与监评员监评相结合。社会上的每个广播电视受众都是节目的监评员,组织受众监评是通过广播电视和广播电视报向社会公布监评规范和栏目,让受众重点监评。R第一次向社会推出八个栏目,历时两个月,收到评议信1600多封,根据评议,评出了优秀、较好、差三个等级;监评员是从社会各界关心新闻宣传、有一定监评能力的人员中,聘任了35名人员作为节目监评员,让他们在收听(视)节目时,同时担负起节目的监评责任,评议节目的优缺点,对存在的问题可随时反映,也可在定期召开的监评员会议上提出。在每次的监评员会议上,就节目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改进建议就能提出几十条,对各台、各个栏目质量的优劣评得一清二楚。二是R内正常监评与抽评相结合。正常监评是把节目监评作为R宣传例会组成人员的一项任务,在每半月召开的例会上对半月来播出节目的质量进行评议,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质量好的节目提出表扬;抽评也是一种正常的审评活动,审评的节目由审评小组按一定的方法确定,按标准评出优秀、较好、差三个等级,同时分析一个时期宣传工作的基本特点。三是节目相关单位监评与随时评议相结合。播出节目的内容涉及哪个单位,哪个单位的干部群众就非常关注,对节目的创制也就有一番评议,若质量上存在问题,会马上反馈到广播电视部门,有的会直接向R的领导反映。凡社会上反映的节目质量问题,R领导认为应引起重视或带有普遍性的,就会马上调来节目带,组织节目创制人、各台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审听(看)评议。找出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研讨改进措施。经R的领导审议后,再由节目创制台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

上述做法,对播出的自制节目的质量就有了一个立体评价,对节目创制人员的业务工作也就有了一个客观的衡量尺度,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创制高质量节目的积极性。

5.建立和完善节目质量的控制体系管理

所谓节目质量控制体系就是与节目质量有关的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系统对提高节目质量的核心作用。通过控制、调整人的心理来激发记者、编辑自身的潜能,以达到提高节目质量的目的,这是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按照系统理论,世界是由系统构成的,处在系统中的人要适应所处系统的功能的需要就要加以调整和控制,而人的活动是由心理活动支配的,所以要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人的潜在能动性,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人的心理活动受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控制人的心理也是可能的。人的心理是一个自组织、自控制系统,一个人既是控制者,也是受控制者,人能控制自己的心理,也能控制他人的心理,并进而控制他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建立节目质量控制体系就是充分尊重人的愿望,调动工作人员的自觉性,更好地协调工作人员的各项创作活动。

(二)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效果

全国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以来,节目质量水平都有所提高,节目特色和频率、频道特色日益凸显,荧屏形象焕然一新、五彩缤纷,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态,同时节目的文化内涵,主持人的思想深度和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满足了广大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同时,各电台、电视台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从广播和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出,中央、省、市、县各级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特色和频率、频道特色日益凸显,出现了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地域和国籍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而且,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还在继续细化,比如广播产业的各系列台的出现和电视产业的音乐电视、电视散文、手语新闻、方言电视剧等也陆续出现在屏幕上。在节目质量可靠的基础上,许多电台、电视台为了夺取或巩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已经着手对所拥有的频率、频道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专业分工。由于节目质量的提高,电台、电视台更好地发挥了“舆论喉舌”的作用,节目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节目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也更为生动、灵活,受众更乐于接受。

(三)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各城市台对节目质量的管理多是实行栏目负责人制,有的也叫制片人(实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电台、电视台对每档栏目的定位、长度、播出时间、对其他电台、电视台发稿数、创收额度都制定了目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必要的量化考核。但平时对涉及每期节目质量的各要素大多没有具体的考核措施。这种对各栏目组节目质量的管理仍是宏观的粗放式的,因而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1.出现奖罚与节目质量脱节的现象

有些电台、电视台对栏目组的目标考核,只注重其定位,准时播出,而不注重对平时与每期节目质量相关因素的考核。电台、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奖金只同经济创收挂钩,而不同节目质量挂钩,这样就把人们的精力从办节目引导到搞创收上了,人为地把经营收入与提高节目质量对立起来。这种奖罚与节目质量脱钩的管理,导致播出的节目质量平平。一般来说,精品是在众多优等节目中产生的,优等节目少了,则精品和获奖节目就会更少,这样对获奖节目的奖励也就成了空对空。

2.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电台、电视台对节目组在宏观上实行目标管理,而栏目组则给记者定任务下指标,每月根据制作节目量进行打分,以分计奖,记者为了完成并超额完成任务,把发稿数量放在首位,采访围绕分数转,有时一个选题明明可以更精深一点,但由于赶时间、抢速度,只好就此作罢,转入下一个目标,这样可以多出稿件,多得奖金,于是优质的稿件、有分量有特色的报道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不痛不痒的小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表皮稿,甚至还有许多合理虚构的水分稿。

3.出现选题凑合应付现象

一个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一半,可见选题的重要。然而找一个好的选题,往往在创作上要劳神费力。而找一个只要能播出,容易创作的选题,记者会省心省力,在没有严格的质量考核的情况下记者往往选择后者。有时记者和节目组还将一些似乎合理的“关系选题”、“人情选题”也上了栏目。有时还出现个别记者对监制提出的修改意见嫌“麻烦”,奉行只要没有导向问题就可以播出。究其原因,除对节目质量没有制定科学权威的评估标准外,主要还是因为节目质量与奖罚挂钩不紧,利用经济手段施加的外诱引力没有定位在“讲质量”上。

以上问题在许多城市电台、电视台都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起科学的节目质量控制体系,对自制的每个节目给出一个权威的“质”的评价,然后按这个评价进行经济奖罚,促使记者编辑在节目质量上由“让我抓”变为“我要抓”。

4.节目质量与制作成本的问题

广播电视产业是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大型的广播电视节目,投入是十分巨大的。电台、电视台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赢得广播电视受众,提高收听、收视率,以获取广告收入和节目经营收入。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商品属性,它是一种文化商品。既然如此,广播电视产业实体在进行节目的生产时和电台、电视台播出节目时一定要考虑成本,特别要考虑节目的制作成本。生产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意味着电台、电视台的投入将更巨大。但是,在面对节目质量与制作成本的问题时,应当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节目的高质量来实现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等栏目有力地证明了质量出效益。一部精品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几十部甚至上百部平庸之作所难以比拟的,生产一部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投入是要更大一些,但是它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和将要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会更大,因为在节目的交易过程中,买方只获得使用权,生产者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多次交易,获得无限多次价值回报。而且,随着卖主的增加和播出范围的不断扩大,节目的价值会不断增加,使用效用也会不断延长。那么,一部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源源不断地带来利润。可以说,生产具有生命力的高质量作品,绝对是“有利可图”的。当然广播电视产业经营讲究双效原则,既重视社会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应放在第一位。有时一部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作品,即使在短时间内没有经济效益,甚至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广播电视节目的经营者也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完成它。因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滞后的,而且又往往受社会效益的制约。一般说来,一部社会效益比较好的广播电视节目肯定会有高经济效益同它相匹配;否则,就完全是管理的原因,并非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身的原因。此外,高投入并不一定能够生产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要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如果没有成熟完美的构思、卓越的创作人才、精良的技术设备,再大的投入恐怕也难以产生精品。因此,制作广播电视作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慎重考虑。因为只有兼顾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并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得到高回报率。但是,一定要尽力生产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不能让节目因为经费问题降格以求,达不到它本身可以达到的质量高度。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步提高节目整体质量,生产出日趋完美的广播电视作品。

5.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与收听、收视率的问题

收听、收视率并不能完全说明节目质量的高低,是因为受众有雅有俗,欣赏角度不一,认同的程度千差万别。喜欢看并不代表节目质量高,不爱看也未必就是节目质量低,同一个节目受众的评价可能会不同,专家和群众的看法有时可能会差别很大。

无论广播电视媒介产业是否情愿,收听、收视率对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对收听、收视率可以说“爱也是它恨也是它”,是十分无奈的。收听、收视率可以起到扶植媒介产业、促进媒介产业发展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削弱媒介产业的影响力、降低其知名度的作用。收听、收视率高,媒介产业可以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收听、收视率低,媒介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降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收听、收视率就是反映广播电视媒介产业优劣的惟一标准。比如,电台、电视台进行节目质量管理,千方百计提高节目质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节目收听、收视率,更好地实现节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是,在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中,高质量、高品位的广播电视节目被受众冷落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不仅使电台、电视台的高额投入无法顺利回收,而且挫伤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创作热情。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往往存在一种“宁俗毋雅”的倾向。不少广播电视工作者认为,广播电视节目是一种大众文化,理当随俗、大众化。但是,应当看到受众在不断成熟,文化也是一种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逐步发展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收听、收视率的高低来判断广播电视作品的优劣。如果没有高雅文化的发展,就永远没有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应该鼓励和支持具有思维个性和艺术个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尽管这些节目可能暂时还缺乏大众性和通俗性,但它们却可能因为其思想上的独立性和前卫性促进广播电视文化的发展。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应当有意识地、逐步地分别用高于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去引导、影响处在不同层次的受众,使受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起到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作用。然而,很多电台、电视台考虑到节目的社会影响和广告效益,都十分看重收听、收视率。收听、收视率作为衡量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当然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在重视收听、收视率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度,收听、收视率至上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人民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和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因而,受众数量上的多少并不能成为衡量广播电视节目的惟一标准。并且,受众的需求良莠不齐,电台、电视台如果为了追求收听、收视率而对受众的需求不加分析地一味迎合,去展示暴力、色情和血腥场面等,以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也许会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但这种节目往往是应对性的、消极的,不仅损害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败坏自身形象,必将最终失去受众。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应满足人们健康的娱乐需求,这种满足在心理效果上应该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只有重视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才能最终赢得受众。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于我国人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民族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电台、电视台在质量管理中遇到诸如此类的矛盾问题时,千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作出污染人们日常文化环境、有损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短期行为。广播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抵制消极、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对于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题材,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尽可能把它制作成为高质量的广播电视作品,奉献给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在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管理中,要强调质量出效益的观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力争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