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调查统计,“三北”三期工程期间,实际完成人工造林10 800.0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62%,相当于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2 160.0公顷。同时,全面推进林业的分类经营,构筑隆德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林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使林业的三大效益得到全面发挥。随着林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还加强了全县林业机构建设。

第一章 “三北”三期工程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1996~2000年)

(一)人工造林规划及完成情况

根据三期工程5年规划,在“三北”三期工程期间,规划人工造林6 666.7公顷。其中,防护林(水保林及地埂林)3 000.0公顷,占规划面积的45%;六盘山外围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3 333.3公顷,占规划面积的50%;经济林333.3公顷,占规划面积的5%。

根据调查统计,“三北”三期工程期间,实际完成人工造林10 800.0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62%,相当于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2 160.0公顷。

(二)种苗规划及完成情况

为了满足三期工程期间人工造林、义务植树和四旁造林对各种苗木的需求,规划每年完成育苗40.0公顷,5年规划育苗200.0公顷,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实际每年完成育苗53.3公顷,5年共完成育苗266.7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33.3%。在苗木生产安排上,国有苗圃主要培育技术难度大,育苗成本高的苗木;技术难度小,成本低的苗木培育由育苗专业户以及群众性社会育苗来承担。

(三)森林经营规划及完成情况

为了加快成林速度,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在三期工程期间,森林经营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完成情况如下:

1.规划中、幼林抚育11 666.7公顷,实际完成11 666.7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00%;

2.规划低产林分改造1 333.3公顷,实际完成2 000.0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50%;

3.规划林木病虫鼠害防治8 000.0公顷,实际完成8 000.0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00%。

(四)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及完成情况

在三期工程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及完成情况为:

1.渝河流域综合治理

规划完成水源涵养林、水保林、农田防护林(地埂林及条田林网)建设2 467公顷,实际完成4 333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75.6%。

2.六盘山外围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

规划营造水源涵养林2 133公顷,实际完成4 800公顷,占规划任务的225.0%

二、三期工程建设特点

经过“三北”一、二期工程18年(1978~1995年)来的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如何避免在林业建设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在三期工程期间,我们突出了以下“五个注重”即:

(一)注重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

林业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进行林业生产安排的首要环节,它是建立在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林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各级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在三期工程期间,注重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林业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其次是在年度安排上依照总体规划进行安排,杜绝和防止随意性;第三是根据年度实施方案搞好作业设计,保证工程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

(二)注重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

在三期工程建设的安排上,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工程建设和治理重点上,首先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加大六盘山外围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基地建设力度,涵养水源,保证县域中下游水源供给,维持水分动态平衡;二是大力进行黄土丘陵区的农田防护林(地埂林)建设,给农业生产提供有力屏障减少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在河谷川道区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小片经济林和庭院经济林的发展,以杨沟为中心,奠安温堡为依托,大搞核桃经济林建设,以渝河流域的沙塘、联财、神林为中心,辐射凤岭、张程等乡,大力发展“两杏”,即积极实施“两杏一果”扶贫工程,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搞好绿色通道工程,大力进行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的绿化工作,搞好村屯绿化。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带、网、片相配套,从而达到布局合理。

(三)注重林种结构的调整和树种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在隆德县的林业生产中,由于树种单一(一、二期工程造林树种基本上是以“杨家将”为主),造成林种单一,结构简单,经济林比重偏少。在三期工程中,积极培育大量本地优势树种,如山杏、山毛桃、刺槐、沙棘、臭椿、落叶松云杉油松等,同时,因地制宜,引进适生树种,如美国黑核桃、接杏、仁用杏、杞柳、大果沙棘等,树种上的多样化,有利于林种结构的调整,使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全面发挥,林种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实现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以及林业的分类经营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种苗基础设施建设

种苗生产是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在三期工程期间,随着造林任务的逐年增加,工程建设对种子、苗木质量、规格及标准要求愈来愈高,为了适应林业生产新形势需要,我们狠抓了种苗生产,加大对国有苗圃育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力度,对苗圃地进行垫土改造,增加土壤肥力,购置喷灌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培育绿化大苗,引进新的苗木品种,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骨干带动作用。作为对国有苗圃主渠道的补充,广泛动员,进行群众性社会育苗。同时,积极争取采种基地建设和标准化骨干苗圃建设项目,引进和推广容器育苗技术,开展花卉苗木的培育。苗木数量上的增加,品种规格等质量上的提高,为三期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注重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造林保存率和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在三期工程期间,下大力气,狠抓林木管护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护林点,逐年加大和提高护林员报酬,积极开展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尤其是抓好落叶松叶蜂和鼢鼠的防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及时查处各种毁林案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使林业的管护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分造、九分管”。同时,全面推进林业的分类经营,构筑隆德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林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使林业的三大效益得到全面发挥。

三、三期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林业建设

县委、县政府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当作隆德县的一项重点林业工程来抓,并列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政绩考评内容,做到“为官一任、绿化一方”。二十几年来,不断深入开展《森林法》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宣传教育。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大搞义务植树,从1978年至2000年的23年间,共进行义务植树2 140万株。不但增强了全民绿化意识,也提高了全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随着林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还加强了全县林业机构建设。1980年县上成立了林业局,随后又建立了21个乡镇林业站,国营苗圃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5个,面积由原来的3.3公顷发展到38.4公顷。近年来,又陆续成立了县果树站、检疫站、林业公安派出所和林政站,并充实和加强了林业队伍,林业职工由工程实施前的46人,增加到目前15人,增加了3.4倍。林业机构的健全和职工队伍的扩大,适应了林业建设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对林业工作实行科学管理

工程实施前先进行实地勘查,再搞造林规划和施工设计,保证了造林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造林结束后,又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工作,做到造林面积确实无误,避免了面积上的重报和虚报现象。保证合理使用造林投资。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县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对森林资源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和利用。

(三)加强育苗基地建设,做好造林的基础工作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前,隆德县仅一个国营苗圃,乡、村无育苗基地,群众也不育苗,苗木数量少,品种单一,大都为本地杨树。“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启动实施至三期工程结束,国有苗圃增加到5个,总面积已达38.4公顷,加之集体和个人育苗,每年可提供各种苗木1 000余万株,在数量能基本满足本县造林所需苗木。在品种上,主要培育新疆杨、河北杨、落叶松和油松等用材林苗木,经济树种类有“两杏”、梨、核桃等,灌木类有沙棘、山毛桃、柠条等。品种上的多样化和数量上的自给自足,为隆德县林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加强林业的技术培训

在三期工程建设期间,大力普及和宣传林业科技知识,积极培训各类林业技术人才。5年来,共培训县、乡两级技术人员300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6.万人次。初步已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这些技术人员在三期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同时也使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五)推行各级林业承包责任制

在“三北”工程建设期间,始终坚持实行各级林业承包责任制。搞好林业的双向承包,即各级政府部门包造林任务和育苗任务的完成,技术部门包规划设计、包成活率,相互配合,共同搞好林业生产。同时,还对技术人员按工程项目进行承包,负责规划设计、施工设计,直至工程完工,并根据承包结果的好坏,进行奖罚。

(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业

在以往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都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而忽略了其经济效益。林种和树种的安排上基本上是以乔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和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现阶段林业建设的特点,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挖掘和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在林种的安排上,逐年加大经果林的种植比例。在充分注重林业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兼顾到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的三大效益得到全面发挥,使林业的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

四、三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年来,通过全县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困难仍然很大、问题较多,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低产林分多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尤其是在一、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加之当时造林任务又大,发展速度快,苗木品种单一,只注重了造林任务的完成,在造林上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从而导致了部分林分成林不成材,形成“小老树”,效益低,三期工程期间,尽管对1 333.3公顷低产林分进行了改造,在四期工程实施期间,需更新改造的面积仍达5 000公顷。

(二)林牧发展不同步,毁林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隆德县农业区划要求,到“六五”末应退耕还林还牧6 666.7公顷,但由于全县人多地少,政策不配套,到“九五”末实际退耕还林1 200.0公顷,退耕还牧2 333.3公顷,占应退耕面积的53.0%。由于人工种草跟不上,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的要求,造成林牧争地,放牧毁林,这也是造成全县造林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局部地区病虫鼠害严重

隆德县林木病虫鼠害面积达15 000.0公顷,占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的51.5%。三期工程期间,通过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我们的积极防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防治经费不足,防治力量薄弱,其危害程度仍呈上升之势,影响造林成果的巩固。

(四)林业投资不能及时到位,发展后劲不足

一方面,隆德县是个贫困县,地方财政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群众生活困难,因此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办林业困难较大。另一方面,在“三北三期工程实施期间,国家对林业的投资又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造林工程的进度。因此,资金的短缺和不能及时到位,制约着隆德县林业的发展。

(五)由于干旱引起造林成本的增加

隆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由于年季和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干旱成为影响工程质量和造林成本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在造林中一是要提高整地质量,二是要推广运用抗旱造林综合技术,三是增加了补植次数和苗木数量,引起造林成本的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