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科技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关系

浅析科技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关系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科技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关系杨帆,女,1980年11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新闻系,现任教于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传媒系,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科技进步在影响新闻传播业的各个因素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科技与新闻传播业的关系也受到了空前重视。

浅析科技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关系

img143

杨帆,女,1980年11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新闻系,现任教于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传媒系,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摘 要:从第一张报纸的诞生到眼下盛行的手机媒体、草根博客,新闻传播的发展始终绑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绑定最初相对松散,直至后来变得愈来愈紧密。纵观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和近代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科技进步所经历的时间从慢到快,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也在以几何级数递增。新能源革命和绿色经济革命即将孕育出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而这次新的科技浪潮必将为新闻传播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 新闻传播 影响

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因素的制约。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也在经历巨大变革,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直到今日的3G手机。科技进步在影响新闻传播业的各个因素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科技与新闻传播业的关系也受到了空前重视。

人类近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完成了机械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三次演进,同时也引发了传播技术的变革。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强调了“重要的不在于信息内容本身,而在于传播方式”的观点,由此看来,科技革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并不只是提供技术进步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介,而是日益成为制约新闻传播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印刷术的发明与报纸的诞生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这个发明本来适应宗教传播和德国宗教改革酝酿时期的需要,又恰好与世界地理大发现衔接,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

当代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认为,一切现代事物的许多特征都可以追溯到千百年之前,信息泛滥的源头也可以回溯千百年。有人说计算机技术开创了信息时代……(但)早在16世纪初,印刷机就开创了信息时代。这个观点,主要立足的事实基础是:印刷机的出现使得信息标准化了,而且可以复制,因此不仅是神学典籍,而且法律、政治、农业、冶金植物学等书籍里的信息都不再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了。

15世纪初,古登堡印刷术由欧洲活字印刷改进而来,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催生近代报业的使命,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便捷地复制信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只有贵族、僧侣和少数有钱人才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的情形被打破,新思想、新信息从简易的印刷机吞吐出来,最终形成了一股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

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后迅速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英国等欧洲大部地区,此后,西欧的出版业蓬勃发展,图书大量出版,报纸、期刊也在印刷术的催化下顺理成章地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刊名和定期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荷兰、英国、法国在17世纪初也相继出现了定期刊物。

印刷术产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报纸和期刊没有明显的界限。17世纪中后期,以报道新闻为主的刊物向报纸方向发展,出版周期逐渐由周刊改为周三刊,最终出现了日报。从1457年纽伦堡第一张印刷新闻纸到1615年法兰克福第一张定期出版、每张纸上有若干条新闻的“真正的报纸”共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新闻传播业迅速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机械的改进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为标志,“首先于18世纪60年代发生在英国……其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英国产业革命的技术和经验,进展迅速。”第一次科技革命其作用在于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使机械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把社会物质生产力推进到了机器时代。

蒸汽机的出现无疑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格局,最初在纺织、采矿业中广泛应用,后来陆续被推广到交通运输、冶金、制造等一系列工业部门。1807年由富尔顿设计制造的第一艘蒸汽机船试航成功,以及随后蒸汽船的迅速应用,使英国的海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814年英国发明家斯蒂文逊设计制造了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车并在基林沃斯煤矿上运煤”。

英国海运业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商业的发达导致新闻越来越被需要;蒸汽船和蒸汽机车的普及则为新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由于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得造纸、印刷等成本较低,为廉价报刊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由此,科技进步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也明显提速。

19世纪初,伦敦《泰晤士报》首先于公元1814年开始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印报,使得知识与资讯得以迅速普及,这项进展显然相当重要。1833年,第一张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的诞生标志着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滚筒印刷机,每小时印报4000份,为大量发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迈入了新的阶段。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传统传媒业的成熟

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电报、电话、电视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进一步为新闻传播的成熟提供了条件。

19世纪20世纪初,在技术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新,各地报业集团纷纷建立,基本形成报业垄断化局面,这些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变革也为黄色新闻思潮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美国人莫尔斯发明通讯电码,有线电报曾经红极一时,电报的发明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成就。随后,新闻通讯社遍地开花,并且立即采用了这一最新技术来提高新闻传播的速度。但由于当时广播和电视都还没有出现,电报稿仍然需要转换成文字才能完成信息传播全部过程,所以电报的使用虽然缩短了新闻发生和发布的时间,但新闻传播仍旧存在明显的时空限制。

1870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人类在通讯技术的革新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此技术为基础发明的民用无线电开始迅速普及。与此同时,电影工业在欧美正逐渐成为另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众传媒。20世纪20~30年代,广播和电视相继诞生。广播和电视作为两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传播范围真正扩展到了全世界,而且也大幅度缩短了新闻发生和发布的时间差。20世纪70年代ENG电子采录设备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的直播成为现实,新闻发生和发布的时间差终于消失殆尽。

科技进步在此对新闻传播业表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人类传播格局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时期,有组织的传播机构连续不断地定向地向人数众多、成分繁杂、散布在各处、匿名的受众传播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在此时已不简单作为一两种技术手段影响传播媒介,而是作为一种生产力成就了传播模式的改变。从传者方面而言,正是有了高效能的传播媒介,才使传受双方的身份确定变成可能,同时完成了传播组织的组建。

第二次科技革命还使得资本主义报刊业迅速膨胀并逐步走向垄断,对此马克思曾评价:“集中规律在报业起着比纺织业更快的作用”。1889年,报业集团率先在美国出现,并以报业垄断的面貌不断创建、发展、壮大,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1930年第二次科技革命基本结束时,美国55家报业集团几乎控制了全国43%的报纸发行量。

相对来讲,比起一对一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模式已经可以算做一种较高级的传播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完美。尤其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大众传播模式传播的单向性和信息反馈的不确定性的缺点变得更为突出。

直播设备、国际广播、卫星电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技术层面上完成了新闻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由广播电视所完成的对传播时空限制的超越是外延性的,那么,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则是对传播时空限制的内涵性超越。互联网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大容量、可选性、个人性等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媒介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水平。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传媒业全面创新

通常所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果说在报业的组织方式从自由竞争的企业到垄断报业集团的过程中,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是通过推动经济发展而间接地发生着作用,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新闻传播组织形式的推动则直接得多。

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重新为大众传播打开了新的光明之门。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不再有明确的界限,从技术层面上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或同时成为传者和受者。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多级传播”,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的交互性打破了大众传播模式中固定传授角色定位,而其特殊的信息接收则促使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由大众传播模式下的传者向受众转换。

按照香农-韦弗的噪音干扰传播模式去分析,今天数字模式下的互动双向的传播方式无疑是迄今为止所有大众传播中的媒介中最有效果的一种传播方式。在任何时间,而不是报纸出版、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时间,通过点击海量的信息,而不是在某一时间段有限的报纸版面和有限的频率、频道中被动选择,这种个性化的接收方式已经改变了“大众”的内涵,如果再考虑互联网的信息查询功能,那么“传播——接收”这对信息传播的二元关系其实应该被“补充——使用”来替代。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成果,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以及以卫星技术为核心的国际卫星电视使信息的全球传播拥有了和本地传播一样的速度和精确度。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预言“地球村”时代即将到来,这一观点在当时遭到了不少业界学者的嘲弄和讥讽,但是短短的几十年间,“地球村”概念就变成了现实。

随着上网速度越来越快,宽带越来越宽,未来的网络视频将会像今天的iPod和iTunes模式,用户下载之后可以利用各种方便的设备或者终端来欣赏。被尊称为“互联网之父”的维特·瑟夫预言,即更多的人今后将通过互联网观看视频节目,传统的电视台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的无限扩展使传播真正走向了大众化。网络媒介低廉的成本使博客、播客、维客、掘客等个性化媒体接二连三地出现。同时,风靡全球的3G业务正成为不可阻挡的风潮,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定位人际传播。现在看来,3G技术的应用在人类传播媒介的使用上所带来的变化已经有了直观的体现。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3G移动通信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新闻传播事业与第四次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几乎都与经济危机相伴而来,可以预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也不例外。目前以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不断酝酿中,世界科技处于新旧革命的空白期。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可能是催生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最好的刺激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走向智能化时代,生物环保材料的应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都可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先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可能带来的新闻传播业的重大变化,不但传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将被打破,以往的传播模式将被颠覆,传播内容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切对新闻传播业来说可能不是以往简单的更替,而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面到本质。

六、总结

纵观几百年来人类新闻传播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往往是媒体产生变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印刷术的推广使报纸由少数人独享变成了大众传媒;而电报的出现推动了通讯社的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受众从读新闻转换成了听新闻看新闻,广播和电视也因此独占了一个时代,成为当时最风靡一时的大众传媒;最近20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已经而且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未来即将实现的智能化的科技成果则必将为新闻传播业带来更加深远的变化。

纵观传播技术与国际传播的发展轨迹,国际传播的客观需要不断催促着传播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而传播技术的进步又不断增添或更新着国际传播的样式。新闻事业的变化和发展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新对新闻传播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上,而当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之后,新闻事业的各项发展和变化也和科技革命越来越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玉仓.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3]李谢莉.西方报业集团的演进历史、规律及启示:当代传播,2003-1

[4]郭庆光.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5]程曼丽.论百年新闻传播史上的两次飞跃:国际新闻界,2000-6

[6]张允若.国际新闻传播:跨世纪的飞跃与挑战:国际新闻界,19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