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电视舞蹈及其创作特性

论电视舞蹈及其创作特性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电视舞蹈及其创作特性谢 慧舞蹈艺术作为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信息载体,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了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媒介的变化和电视特性的渗透使舞蹈由小众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

论电视舞蹈及其创作特性

谢 慧

舞蹈艺术作为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信息载体,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了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和传播。电视这个大众媒体的出现,使舞蹈艺术的传播有了跨时代的进步。“舞蹈瞬即消失的本质,使每种记录舞蹈现象的方法,成了最珍贵的工具。文字、符号、电影,是记录舞蹈动作的主要方法;绘画、雕像、摄影,是记录静止动作的主要方法。”(1)电视介入舞蹈艺术之后,记录和保存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电视可以快捷地将舞蹈的动作以及音乐及时完整地记录下来。“所以我们说,电视不仅解决了舞蹈记录和保存的问题,也为舞蹈广泛的传播开辟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新天地,同时也解决了舞蹈场记等一些出版物无法表现的舞蹈风格、韵律和表情问题。”(2)电视舞蹈使舞蹈这一高雅艺术大众化、市场化。媒介的变化和电视特性的渗透使舞蹈由小众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电视舞蹈是舞蹈与电视的结合,它是以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表达的影像语言,综合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加以创作的电视文艺节目形态。舞蹈艺术与电视的结合,一方面使电视节目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舞蹈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生命,产生了电视舞蹈这一新的艺术形态与存在样式。舞蹈艺术在与电视传媒的整合中,开拓了新的天地,新的视野。

一、电视舞蹈的发展状况

舞蹈艺术从电视诞生之日起就与之结缘。在世界电视诞生日——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中便包含了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在中国,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的第一天,就在大演播室直播了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四个小天鹅》、《牧童与村姑》、《春江花月夜》等节目,从此开始了中国电视之路。

中国电视早期的自办文艺节目还不多见,荧屏上多是转播舞台实况表演。由出身于舞蹈演员的邓在军导演执导的舞蹈作品转播,在场面调度、节奏转换、镜头组合、乐感与舞蹈演员动作的处理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非常高的水准,令其执导的舞蹈作品转播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位被评论界誉为“英国电视之父”的英国专家曾经赞扬邓在军导演转播的舞剧《吉赛尔》如同摄制的影片一般美妙。这些都代表了我国电视与舞蹈艺术结合的早期成就。

到20世纪70年代末,电视观众日渐增多,电视对舞台艺术的经济影响日渐加大。于是,文化管理部门开始对电视台录制舞台节目加以种种限制,使电视文艺节目来源发生了一定的困难,迫使电视台发出“走自己的路”的响亮口号。电视文艺自身的特点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独立出来,涌现出了各种电视艺术形态:音乐电视、电视戏曲、电视文学等,其中也包括电视舞蹈。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电视舞蹈开始较快发展。中央电视台三套专门开设了一档45分钟的栏目《舞蹈世界》,促进了电视舞蹈的拍摄与制作。此外,电视舞蹈还散落在《旋转舞台》、《中国文艺》、《周末大回旋》、《国际艺苑》、《艺术之窗》等综合性文艺栏目当中。除了中央电视台,各地方台也开始了电视舞蹈的播出进程,如黑龙江电视台的《当代舞台》、天津电视台的《TV大舞台》、浙江电视台的《文化时空》等都深受观众的好评,为我国电视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2000年和2002年,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了两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一个并非崭新却涉世未深,连通中国电视和舞蹈疆域的艺术比赛形态,透过荧屏确立了自身的地位,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据。电视舞蹈大赛为舞者与电视观众架设了一道彩桥,不仅让电视观众足不出户,几天时间内就几乎能够观赏遍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舞蹈艺术表演,更让每个舞蹈演员直接接受亿万观众的检验,成为舞者自身发掘未来的窗口。在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机遇的大门永远为有备而来的人敞开。同时这也是舞蹈艺术在现实环境中的一次生存挑战,所幸的是,舞蹈赢得了“经营自己”的胜利,舞者们也赢得了一份上佳的生机。

此外,通过这两次大赛,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以及一些音像出版单位也都陆续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舞蹈电视作品,如《扇舞丹青》、《伞》、《也许要飞翔》、《流云飞袖》等,提高了舞蹈电视的艺术创作水平。特别是作品《扇舞丹青》,它标志着电视舞蹈已经脱离了“影像记录”观念的影响,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电视化的综合艺术形式。

电视舞蹈大赛,不仅提高了舞蹈在整体文化态势中的身价和份额,而且堂而皇之地占据了观众的心灵,特别是通过央视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舞蹈,喜欢上了舞蹈。大赛既向全国观众普及了舞蹈知识,也是一次舞蹈艺术与电视传播的大融合,无论在舞蹈史上还是在电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电视舞蹈的创作特性

电视舞蹈的创作者在创作时首先要确定受众人群,电视舞蹈的观众一般是知音型观众,受众面相对较小。电视舞蹈的创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电视手段,把电视和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一个跨门类的、更加广阔的电视舞蹈艺术空间,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应该对舞蹈的时空性、动作造型性等特性有着深入的认识,懂得运用各种电视手段去增强电视舞蹈的画面效果和感染力,制作出真正“电视化”的电视舞蹈节目。

(一)电视舞蹈语言

1.长镜头舞蹈语言

长镜头舞蹈语言是一种非舞台化的电视舞蹈语言。又由于摄像机并不是固定在一个静止不变的位置上,镜头的视点和视角可以不断变化,从而造成镜头内部空间的运动感,以适应舞蹈语言的流动性

(1)镜头外部运动

镜头外部运动包括推、拉、摇、跟等镜头运动。摇镜头是指摄像机对舞蹈表演进行上下左右或旋转的摇拍,使观看者产生环视的视觉效果,从而扩大了视觉范围,强化了表演氛围。此镜头常常运用于规模较大的群舞之中,以展现舞蹈的全景与气势。跟镜头也称“跟拍”,是电视舞蹈中最常用到的镜头语言。摄像机跟随舞蹈动作对象(常常跟随领舞),连续拍摄其运动过程和周围的环境。一般来说,采用跟镜头拍摄的画面,其舞蹈动作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不变,但其背景却可能不断变换。跟拍可以清楚地交代舞蹈的运动方向、速度等,从而使舞蹈动作保持连贯和完整,并产生视觉上的追随审美效果。推拉镜头是指在不改变焦距、视角的情况下,依靠机位的改变(前推或后拉)而造成屏幕画面景别的变化。运用在电视舞蹈中,推拉镜头能加深人体运动的纵向动态感。推拉镜头主要改变了观赏者的视觉审美空间,如从全景推到领舞的表演,或者从领舞动作拉到群舞的整体场面上等。这种变换景别的方式,给观众带来连续不间断的审美,只有电视舞蹈语言才能做到。

(2)镜头内部运动

在机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来达到景别的连续变化,从而加深观众对舞蹈主体的注意集中度,突出动作造型在屏幕画面中的视觉重点,并刻意营造出某种寓意。如在电视舞蹈《雀之灵》中,镜头由杨丽萍的影子全景慢慢变焦到中景再到特写,其美好的身材曲线、灵活的胳膊和手部特写凸显在电视荧屏上,用形体和镜头语言共同表现了孔雀的飞翔、舒羽、戏水,这种极富变化与象征性的镜头带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镜头变焦改变了观赏者的景深视觉习惯,在短焦变长焦的过程中,景深变小,局部凸显,让观众注重细节的表现;反之,景深变大,大场面的舞蹈动作尽收眼底,带给观众一种整体的享受。

显然,镜头的各种运动在电视舞蹈的构成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比如,当舞蹈演员穿过画面时,可以使用低角度拍摄,而当演员朝向或者背离画面运动时,可以使用高角度拍摄;可以使用广角镜头来夸张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展现舞台全貌,使用狭角镜头重叠空间和运动,还可以插入特写镜头来表现舞蹈动作的细节……以上种种镜头都会使电视舞蹈锦上添花,增强其可看性。

另外要指出的是,在电视舞蹈中,任何镜头只要是随身体随音乐而舞动,就包含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会调动观众的情感随之律动。

2.蒙太奇舞蹈语言

通过蒙太奇舞蹈语言,电视舞蹈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再创造。蒙太奇舞蹈语言以舞蹈动作和程式化的表情动作为依据,结合音乐旋律、节奏、乐段、乐句、节拍以及情绪剪辑点进行处理,不仅能把同一时空的动作进行分割与组合,还能将不同时空的动作组接到一起,形成新的形象及寓意。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电视舞蹈创作实践证明,叙述式蒙太奇和表现式蒙太奇是最常用也是最具有特色的蒙太奇手法和技巧。

(1)叙述式蒙太奇

叙述式蒙太奇是指不同时空的镜头间隔地交替出现,平行发展,以达到叙事或表情的作用。如在独舞《秋叶》中,近的空间——手部的特写与远的空间——整体的人的造型不停剪接甚至重叠,让人产生强烈的审美心理。舞蹈艺术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将练功房中的杨丽萍和舞台上表演各种舞蹈的杨丽萍相互交叉组接,从练功房中杨丽萍对着镜子琢磨手的舞姿的镜头,化出了《雀之灵》开场时象征孔雀头的手的舞姿造型;从舞蹈《雨丝》中手的舞动变化为坐在梳妆台前化妆的手的叠影……这种平行式的蒙太奇技巧,从一个动作转到另一个动作,从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既省去了不必要的铺垫,又强化了舞蹈动作本身,增强了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心理感染力。

叙述式蒙太奇剪接时要按照镜头画面的运动、景别与角度的多变、画面方向的统一,并结合主体动作、时空关系来组接镜头画面。比如上面说到的舞者的“手接手”,或者不同时空的旋转、跳跃相组接。由于舞蹈是一种不地在运动着的艺术,因此,“动接动”是其常用的剪辑方式。如果要“动接静”或者“静接动”,一般需要一个过渡镜头,如舞台背景等。总体来说,进行蒙太奇舞蹈语言剪辑时,要抓住动作、造型、时空三大因素来组接镜头,达到外部结构的“相似性”和内部结构的“联系性”。

(2)表现式蒙太奇

表现式蒙太奇在电视舞蹈中可以表现为“象征蒙太奇”或者“比喻蒙太奇”。其特点是通过两个表面上互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而构成“隐喻”、“象征”、“比拟”等审美效果。它重视镜头的内在联系,基于整个舞蹈所传达的感情、精神,通过对舞者动作、形象、造型和别的景物或者事物对比剪辑,造成某种寓意,使观众从联想中“悟”出舞蹈精神层面的东西,以及创作者所寄寓的“情”和“理”。比如独舞《海浪》,舞者在舞台上模拟海燕,与真的大海以及海燕相交叉剪辑,达成一种比拟的关系,表现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再如舞蹈《黄河魂》,随着开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屏幕上叠入黄河波涛翻滚的画面,进而出现舞台上黄河纤夫的舞蹈形象,增强了舞蹈的动态和层次变化,营造出黄河后浪推前浪的恢宏气势。

电视舞蹈的蒙太奇语言就是再创造了舞台上不能见到的人体动作的运动和外在内部联系。不仅如此,蒙太奇还通过将不同长度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创造出舞蹈的画面节奏和观众的心理节奏。

(二)创造完美的舞蹈意境

创造完美的舞蹈意境是电视舞蹈的目标所在。为情创舞,无情不舞,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造型、呼吸、神情甚至音乐,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展开的,运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反映生活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而对于电视舞蹈来说,除了人体动作以外,电视化的“造景”也就成了意境创造的重要元素之一。“电视艺术的创作,要重视意境的创造和开拓。屏幕上的意境,主要通过景与情的相互交融,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来实现。”(3)

摄像能创造出最直观的意境。不同的角度、景别、机位、色调、长焦、虚焦、构图、推拉摇移等都能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从电视上看舞蹈,画面是由摄像师来选择决定的。如果摄像师对舞蹈语汇很熟悉,就能带领观众更好地欣赏舞蹈,如什么时候镜头移到足尖,什么时候出小道具的特写,什么时候镜头出现中景,什么时候让观众看演员的脸部表情等,这些都有赖于摄像师对舞蹈语言的熟悉。”(4)对于群舞来说,俯拍有利于展示大场面,而仰拍则有利于保全舞蹈动作;而对于独舞来说,不同角度的拍摄能带给观众不同的造型美感,仰拍容易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或者表现舞者的英武坚定,俯拍主要表现一些特别的技巧、动作(如旋转、俯卧);用虚焦拍摄则可以表现某个舞蹈动作的速度感,不规则构图可以表现舞蹈中特定的情感,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电视舞蹈“最强有力的性格化手段”。比如舞蹈《伞》(刘春导演,吴珍艳表演)属于现代舞,与我们提到过的《扇舞丹青》风格迥异。吴珍艳的表演刚柔相济,充满生命的律动,舞蹈动作在电视编导的剪辑中完全被打碎后重组,同时表演者的空间也从演播室扩展到练功房、空屋、城市与荒野等场所,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打碎并混合过去与现代的各种事件与经验,拆开人物内心活动的自发性,然后表现出各种事物在我们的记忆和无意识中流动的互换性。同时此片拍摄以大量的不规则构图为主,景别变化大,剪辑节奏快,使整个电视舞蹈语言具有跳跃、快速、充满生命力的现代特点。观看这部作品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从生命的最深处咏唱的歌谣,深深被它所创造的生命活力所震撼。

电视舞蹈的意境是舞蹈本身的意境和屏幕意境的完美融合,以电视化的表现手段,以“虚实结合”的视听感受,激发观众的审美同感和想象、联想。

电视舞蹈意境的创造与舞蹈表演者本身的动作、道具、舞台布景、光影效果、颜色色调、音乐音响、镜头的运动、蒙太奇以及电视特技的运用都息息相关。比如道具作为人体运动的延展,不仅能丰富运动人体的动态表现,而且能象征运动人体的心意情态。再如通过营造光影效应,设计不同色调的光色可以增强画面的美感,创造出舞蹈的意境。如女子群舞《心泉》,通过舞台前区用弱光,强化天幕光而将顶罐少女的剪影衬托在天幕上,颇有一番意境。群舞《千手观音》利用金色的背景道具,配合金色的灯光以及蓝色的流动天幕,使整个舞蹈更显得美轮美奂、神圣而庄严。在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24位少女身着轻纱白裙,在黑色星光幕布的衬托下,在袅袅薄雾的环绕中,以“圆场”步表演,随着舞蹈者运动路线的折转弯回,营造出了一种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歌狂欢的水流景观,构成了小溪、江河、大海的整体意象,并通过这一整体意象预示出“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深邃哲理。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舞蹈越来越多地运用后期特技进行处理,如淡入淡出、划变、快慢动作、静帧、色彩改变、明暗对比、叠化等,同时还有三维动画、flash等特效的支持,电视舞蹈被注入了新的色彩以及活力。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视舞蹈《扇舞丹青》(白志群、姚尧编导,王亚彬表演),它利用电脑三维动画造景特技等手段生成舞蹈表演的虚拟时空,将水墨般的舞姿韵律“描绘”于这独具风格的三维动画之中,从而更加巧妙地创造了虚实结合的舞蹈意境,将舞姿韵律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整个画面被点染成为一幅立体的春、夏、秋、冬四时水墨画(《扇舞丹青》的丹青),原有的舞蹈氛围被创造性地营造为一个冲淡、雅致、高远的中国古典意境。舞者不停地由右向左舞动,整个画面也像卷轴一样由右向左展开,真是“人在画中舞”。“空间再造”使舞蹈演员的表演不再孤立,观众因不在现场而失去的“氛围感”经由电视编导的想象在画面中呈现,反而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舞蹈艺术的感染,引起共鸣,创造了一个“人在画中舞”的艺术境界。“《扇舞丹青》可谓小巧玲珑,但是它却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古典文化的精神,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音乐熔为一炉,并利用现代电视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营造了一个冲淡、雅致、高雅的意境。”(5)在舞蹈《扇舞丹青》中,三维动画勾勒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国画,与舞者流畅的舞姿和极富韵律的音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是近年来电视舞蹈中的杰出之作。近年来的电视舞蹈中还出现了一种“书法舞”,即在屏幕上用毛笔书写一个汉字,然后舞者用身体及动作去模仿书法的韵律,来表现飘逸流畅的书法以及其中的境界。

三、电视舞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电视媒体增加了舞蹈观众群,扩大了舞蹈艺术的影响力,它将舞蹈带入了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解了舞蹈,这对于舞蹈艺术的普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电视舞蹈的现状并不是很理想,电视舞蹈的确存在一些遗憾。

遗憾之一是电视舞蹈缺少现场感,舞者与观者的互动减少,缺乏直接的心灵沟通。从观众对舞蹈的欣赏效果来看,欣赏舞台舞蹈的观众会产生一种置身于其中的快感和美感,情绪不断地被调动起来,不断地鼓掌、叫好;舞者受到鼓舞也会亢奋起来,从而促使演出达到一个个高潮。也就是说,舞台舞蹈中,舞蹈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性很强,可以激发双方的灵感和热情。但在电视舞蹈中,舞台所营造的现场感多少会有所缺失,影响受众的共鸣,而舞蹈艺术家也听不见观众的叫好、鼓掌,因此双方无法有效互动。

另一个遗憾是电视“舞伴歌”现象。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音乐电视的发展,舞蹈与音乐电视往往融合成歌舞电视,纯舞蹈作品在一个晚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大多都是“舞伴歌”的艺术形式。从好的方面来说,电视舞蹈的数量的确有所增加;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舞伴歌”的现象,有哗众取宠之嫌,往往是以舞蹈服装上的“奇”、“艳”、“露”、“闪”、“透”、“飘”去招徕观众,使舞蹈艺术成为附属品、点缀品、商品,而无多少艺术内涵可言。也许是舞蹈的舞台传播害怕失去观众而杜绝电视传播的渗入,也许是舞蹈语言不好理解掌握,电视舞蹈不好拍的原因,不管怎样,舞蹈的电视传播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电视传播,这对电视舞蹈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上剧场去看演出的人少了,观众大都坐在电视机前面,而他们眼中的舞蹈却常常是充斥着屏幕的伴舞,在许多人心里,舞蹈已经成了一种附属品,一种亚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应该引起舞界、电视界重视的现象吗?

纯电视化的电视舞蹈越来越少,电视舞蹈作品不受到重视,缺少精品节目和专业成熟的创作队伍。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两方面:一是传统保守的舞者对电视传媒、对市场的不理解,甚至有人抱有抵触心理。他们认为电视人不懂得舞蹈艺术,会肢解或者破坏他们的作品,鲜有舞蹈家愿意与电视人合作。二是优秀的适合当代大众审美口味的电视舞蹈作品的缺乏。

同样的舞台舞蹈,采用的拍摄角度不同、拍摄手法不同,做出的电视舞蹈会有很大差别。一个舞蹈进入电视后,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推拉摇移的拍摄手法,用哪一个或者哪几个?舞蹈肢体语言主要体现为舞者的动作过程,由动机、造型、节奏、力度四个要素组成,应该经过有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发展。剪辑是否会割裂舞蹈要素,从而影响舞蹈的全面表达呢?可以说,剪辑在电视舞蹈中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更好地深化舞蹈的主题,反之则会把电视舞蹈搞得支离破碎、不伦不类。

一般来说,电视工作者并不一定都熟悉舞蹈的规律特性。电视编导在进行电视舞蹈的转播时,首先必须懂得舞蹈的程式化语汇,如舞蹈的动作进行趋势、舞蹈的队列进行方式、舞蹈的技巧难点、舞蹈的高潮所在等。而专业的舞蹈者又不熟悉电视技术。舞蹈的构成不仅是人的表演,还应有时空场景的转换、导演心中对舞蹈的幻化和联想等,经过后期制作的处理,人体能力应得到夸张的表现——慢动作的处理甚至跳跃动作在空中停滞、肢体的细节动作被强调、许多肢体动作形象的叠化,等等。所以“电视化”的舞蹈——为电视创作的、电视上特有的舞蹈形态发展很有限,作品数量及质量都远远不如音乐电视。

舞蹈是一门古老而又高雅的艺术,借助电视传媒这一手段,可以使舞蹈更加大众化、市场化。我国电视舞蹈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环境支持。而电视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把舞蹈艺术和电视技术很好地融合,可以为电视和舞蹈工作者拓展出一个跨门类的、广阔的、全新的艺术创作空间,吸引更多的观众。从受众方面来分析,电视舞蹈的受众往往属于“知音型”受众人群,其观众常常是舞蹈专业人士、舞蹈或者文艺爱好者等,受众人群相对范围小、数量少。因此,加大其受众面是创作者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电视舞蹈不应该仅仅是摄像记录舞台表演式的舞蹈,更多的应该是经过精心制作和“电视化”处理后的舞蹈TV或者舞蹈专题片。这样的电视舞蹈才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赢得更大的受众群。

电视不仅解决了舞蹈艺术的记录和保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舞蹈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新天地。尤其是当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视觉经验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舞蹈的网络化生存就必将依靠电视舞蹈的重构。将来,电视舞蹈除了可以通过电视、家庭DVD等传播和表现外,移动影像(如汽车、飞机、手机……)以及网络舞蹈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出现在舞蹈世界中,舞蹈TV等纯“电视化”的舞蹈节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作为艺术的舞蹈永远不会消亡,并且还将不断获得再生。虽然电视舞蹈有着一些遗憾,但其传播将越来越广,利与弊、得与失会相生相伴,电视舞蹈作为电视影像的精品将长期存在着。以“CCTV电视舞蹈大赛”为契机,当中国的电视人和舞蹈人具有了足够的共识后,随着专业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国的电视舞蹈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

【注释】

(1)〔美〕沃尔特·特里著,田景遥译:《美国的舞蹈》,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1页。

(2)隆荫培、徐尔允:《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4)〔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5)高鑫、王释:《从〈梦〉到〈扇舞丹青〉——略论白志群的电视舞蹈艺术片》,《人民日报》2002年7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