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整合构成成功传媒并购的重大成本

人力资源整合构成成功传媒并购的重大成本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人力资源整合构成成功传媒并购的重大成本一、人力资源是传媒企业核心资源的创造者传媒业的营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5]。这句话对于并购后的传媒业尤其适用。人才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于并购的企业来说,并购发生法律效力后,该项并购活动即告一段落。由文化整合而导致的人员整合的困难,使得传媒企业在并购中要付出比一般工商企业并购更多的成本。

第三节 人力资源整合构成成功传媒并购的重大成本

一、人力资源是传媒企业核心资源的创造者

传媒业的营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5]

img47外部营销,即公司为顾客准备的服务、定价、分销和促销等常规工作。

img48内部营销,即指雇佣、培训和激励员工很好地为顾客服务,使员工在内部营销的激励下,主动地在服务的第一线作出合理的决定,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img49交互营销,也就是雇员直接面对服务客户时的现场营销技能。因为客户评价服务质量,不仅依据技术质量,比如演出是否是高水准的,而且依据职能质量,比如演员对观众的态度等。

img50

图7.1 传媒企业的三种营销和它们各自的对象

可以看出,传媒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非常重要。因为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传媒企业创造价值,甚至随着公司的发展,员工的个人商誉可以转化为公司商誉。基于这个特点,在传媒企业的常规经营中,针对企业员工的内部营销对于传媒企业的运营非常关键,而当传媒企业发生并购的时候,如何使并购双方员工适应整合后的企业文化,就是并购后的传媒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的内部营销问题了。

管理专家戴维·A·利克斯(David A.Lics)认为:“凡是跨国企业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这句话对于并购后的传媒业尤其适用。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合并为例,AOL是网络媒体的代表,时代华纳则是传统媒体的典范。新老合并本想强上加强,可合并之后,操作起来却事与愿违。两套管理班子理念不同,经营方式有异,许多方面不时发生冲突和矛盾[26]。AOL与时代华纳合并后不久,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就显现出来。AOL人急于改变时代华纳的风格,而这种急切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为了刻意表现出与举止随意、沉溺于技术的AOL人的不同,时代华纳人故意系上领结或领带以显示身份,时代华纳和AOL的同事之间互相无法融合[27]

二、传媒并购后人才流失较传统工商并购更严重

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完全出于市场行为,并购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财富与价值的增加。人才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于并购的企业来说,并购发生法律效力后,该项并购活动即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保证并购企业必然产生协同效应,企业只有在并购后加强资源整合,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才有可能成功[28]

《财富》(Fortune)杂志对世界500强所做的一项经典的调查研究显示,在200个收购交易中,公司60%的关键经理人员在兼并完成后的5年内离开了公司。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人员担心新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以向外流动来躲避因两个企业在整合时产生的摩擦而引起的对抗。经营不善的被并购企业在控制权转移后,可能使其部分员工产生消极的或不正确的心理预期,被并购企业的管理者担心收购后公司的补偿会减少、权力会丧失等。这些忧虑与担心必然会引起人才大量流失,而人才的大量流失等于宣告并购的破产[29],因为并购的一个动因就是获得核心资产和核心生产力。

对于传媒并购来说,由于传媒企业的企业文化如同精神图腾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企业的每个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中,改变或者说整合一种企业文化,原比将办公场所、生产设备以及购买和销售渠道的合并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因此,在传媒并购之后,参与并购双方的企业,常常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例如,AOL与时代华纳合并之后,2002年5月,AOL-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李文(Gerald Levin)因与董事长斯蒂芬·凯斯(Stephen Case)意见不合而去职。同年7月18日,AOL-时代华纳首席运营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辞职。由文化整合而导致的人员整合的困难,使得传媒企业在并购中要付出比一般工商企业并购更多的成本。

【注释】

[1]参见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参见企业并购的相关知识。

[3]参见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全球传媒、新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载尹鸿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参见李良荣:《西方新闻媒体变革20年》,载《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

[5]同注①。

[6]恶意收购是指在目标公司不愿意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强烈的对抗性为其基本特征。

[7]参见张小争:《21世纪传媒十二大态势》,博客中国。

[8]参见吴予敏:《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载《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

[9]乔治·格伯纳,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著名传播理论家。

[10]George Gerbner,Mass Media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1967.

[11]同注②。

[12]参见陈龙:《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13]Bill Mc Kibben,The Age of Missing In formation,Plume Books,1993.

[14]参见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载《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15]参见陆晔:《出售听众——美国商业音乐电台对流行文化的控制》,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

[16]参见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7]参见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载《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18]参见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载《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19]参见吕岩梅:《从默多克数字天空的扩张看西方商业电视的冲击力》,紫金网。

[20]同注②。

[21]参见吕岩梅:《从默多克数字天空的扩张看西方商业电视的冲击力》,紫金网。

[22]参见李良荣:《当今世界的三大电视体系》,载《新闻大学》2000年夏季号。

[23]参见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全球传媒、新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载尹鸿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参见吴予敏:《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载《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

[25]参见企业营销的相关知识。

[26]参见周禄:《AOL时代华纳联姻出“恶果”》,载《通信信息报》2003年2月27日。

[27]参见许知远:《隐藏在利润下的分裂:正式合并后的AOL时代华纳》,载《经济观察报》2001年5月30日。

[28]参见吴召军:《解决“在桌子上打架”的整合难题》,载《人力资源》2005年第1期。

[29]同注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