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传媒的共生

体育与传媒的共生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体育与传媒的共生一、体育和传媒本身的特点使体育与传媒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体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爱和投入,它自身所包含的三个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散发持久魅力的法宝: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运动,运动中体现出的真实的人类情感和体育中蕴含的深厚的体育文化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灵魂。产业化的体育和传媒,就这样被“影响力”经济撮合在一起,共生共荣。

第四节 体育与传媒的共生

一、体育和传媒本身的特点使体育与传媒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体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爱和投入,它自身所包含的三个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散发持久魅力的法宝: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运动,运动中体现出的真实的人类情感和体育中蕴含的深厚的体育文化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灵魂。

竞技运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挺进,运动员们飒爽英姿的外在形象,意志的坚强、体能的超常、动作的敏捷、反应的神速,都是给人们强烈冲击的巨大力量。比赛的胜利和失败,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在一场体育比赛中最大限度地真实流露。此外,体育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蕴含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不断带给人们精神的陶冶。所有的这一切都展示着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发展成就,折射出人类向极限迈进的光辉,使人获得了极大的美感,而这种美只有通过传媒才能传播得更广、更久。

传媒本身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传媒对体育的报道快速而及时,同时,形成了多角度、大视角、综合性特点。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化和整合,现代传媒也由内容广泛,无所不包的辐射性传播模式走向了放射性的“受众细分化”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具体体现为各种专业台,专业报纸及专栏文章,专门频道的出现。传媒这种变化,为体育宣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借助传媒,体育的魅力获得尽情展示,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听众。

大众的需要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渴望通过观看比赛,了解体育知识,掌握锻炼的方法,提高运动水平;其次,在社交活动中,体育已成为一个共同的高雅话题,成为一个人品位的象征,同时,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工作,使个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个体需要宣泄,运动员在场上的发挥,无疑具有“替代”作用,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在现场观看比赛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大众只有借助传媒,才能更方便地领略体育的魅力。

二、零距离的天作之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更新,人类社会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传播阶段。大众传媒,系指现代常用的一些宣传手段,比如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网络等。这是推广和普及体育运动,扩大体育的影响,吸引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传媒,体育运动通过传媒的种种渠道,被输送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大众传媒又借助于体育运动的魅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世纪之交,人类的生活、思想和观念都在经历着大嬗变,体育作为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受欢迎的内容,自然而然成为现代媒体不可缺少的传播源,现代传媒通过体育报道,使体育的影响得到极大地扩张,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同时,体育的魅力也促进了传媒事业的发展,体育与现代传媒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正在形成一种休戚相关的共生效应。”[25]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传媒与体育堪称天作之合。它们已经超出简单的报道与被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体育和传媒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古希腊人菲利比斯从马拉松这个小镇长途奔跑到雅典宣告和平的信息时,就意味着体育与信息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当新闻传播进入大众媒介阶段以后,体育新闻更是各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100年前,美国报人普利策就把体育作为传媒吸引受众接触的三大法宝之一。而现在的情况更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体育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最常见活动,必然会引起广泛关注,于是传媒对体育青睐有加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传媒如此重视体育,除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因以外,还和体育报道自身的特点分不开。

美的传媒产业化实际上几乎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因为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里,传媒首先是作为一个商业企业而存在的,获取利润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而产业化的发展无疑是他们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传媒也早已成为市场规模巨大,利润回报丰厚的产业部门之一。传媒,不仅意味着舆论导向、社会责任、影响、声望、文化、权威,还意味着巨额财富。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美国500家大企业中,仅传媒业中的报业公司就一直占据着20多个份额。《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美国前十名巨富,报业老板就占了两名:纽豪斯兄弟和考克斯姊妹,他们的名字和沃尔特、盖茨、巴菲特杜邦、洛克菲勒排在一起。英国著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1997年编印的《最富100人》统计出全英国最富有的100人当中,传媒业的老板竟占了84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的发展,当然要以利益为首位。体育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得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样以经济效益为宗旨的传媒,其新闻报道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他们经营的媒介产品。这种媒介的产品经营,实际上就是报纸将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这里出售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产业化的体育和传媒,就这样被“影响力”经济撮合在一起,共生共荣。体育作为传媒重要内容的来源,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支撑。反过来说,体育本身需要聚敛人气,需要黏合度,也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非常懂得聚敛人气的专门的技巧和能力的产业,使它得以产生影响力,那么这个产业就是传媒产业。“因此,传媒产业和体育本身的合作,是一种天然的,符合逻辑的,珠联璧合的双赢的合作。”[26]这种“注意力经济”使得体育和传媒摒弃了以前单纯的报道与被报道关系,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大众媒介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多、传播质量好等优势在信息市场上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凸显的现代社会里,大众媒介与体育传播的互相选择与天然合作,无疑成为大众文化传播领域中极具感召力的重要成员。大众传媒变革创新的速度是令人吃惊的,而大众传媒的体育传播也为我国体育发展留下了一段清晰可辨的历史痕迹。将传播学原理有效地运用于大众体育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密切关注当前大众体育传播的动态,这与现代体育以及体育传播快速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也为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的展现推波助澜。

思考题:

1.在信息社会中,如何理解“传播中的体育”这一概念?

2.大众媒介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3.传媒在推动体育发展壮大的同时,又对体育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4.试结合奥运会转播实例,说明专业体育传媒对奥运会的传播功能。

5.大众传媒如何促进体育社会化?

6.谈谈你对“体育现代化”的理解,并联系2008北京奥运会,构想“现代化传播的北京奥运”。

7.体育对传媒产生哪些影响?如何理解和把握体育传播的“形”“神”“场”三原色?

论述题:

谈谈你对体育与传媒共生共荣的理解。

【注释】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28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2]王大中、陈鹏:《传播的体育 体育的传播——大众传播与体育发展互动研究论纲》,《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

[3]王大中、陈鹏:《传播的体育 体育的传播——大众传播与体育发展互动研究论纲》,《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

[4]吴斌海:《奥运会上的“全球记者大赛”》,《中国记者》2004年第7期。

[5]王大中、陈鹏:《传播的体育、体育的传播——大众传播与体育发展互动研究论纲》,《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

[6]杨杨:《运动·情感·文化——浅析奥运会电视转播报道中的三原色》,《传播者2004硕士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7]徐利刚:《体育与传媒的天作之合》,《新闻记者》2004年第6期。

[8]邓兴军:《世界上最大的生意是体育》,《大经贸》2004年第9期。

[9]刘莉、马彦学:《体育竞技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同一性浅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10]林如鹏:《什么是体育报道的真正竞争力》,http://203.192.6.68/2004/5/5—8.htm。

[11]同上。

[12]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3]葛耀君、陆遵义:《论大众传媒在体育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14]陈剑:《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5]张兵:《大众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力》,《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月。

[16]曲毅、孙世明:《体育运动的全球化》,《体育学刊》2002年第6期。

[17]肖焕禹、方立:《体育人口的国际比较研究》,《体育科研》2004年第3期。

[18]曲毅、孙世明:《体育运动的全球化》,《体育学刊》2002年第6期。

[19]杨杨:《运动·情感·文化——浅析奥运会电视转播报道中的三原色》,《传播者2004硕士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0]杨杨:《运动·情感·文化——浅析奥运会电视转播报道中的三原色》,《传播者2004硕士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1]杨杨:《运动·情感·文化——浅析奥运会电视转播报道中的三原色》,《传播者2004硕士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2]徐利刚:《体育与传媒的天作之合》,《新闻记者》2004年第6期。

[2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31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24]徐利刚:《体育与传媒的天作之合》,《新闻记者》2004年第6期。

[25]谭政典、肖谋:《论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9月。

[26]徐利刚:《体育与传媒的天作之合》,《新闻记者》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