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生学与社会共生论

共生学与社会共生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从系统论出发,借用生物共生学的相关概念,对社会共生现象进行全面剖析,以期建立一种社会共生哲学。共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能使社会各个系统、功能和结构同建构、共运转,使人类社会发展朝向一个合理而均衡的方向进发。
共生学与社会共生论_共生翻译学建构

1.3.2.1 共生理念的社会学维度考察

胡守钧教授的专著《社会共生论》在2006年初版以来,已多次印刷,社会影响广泛,是探讨社会共生理念较早的著作。它从系统论出发,借用生物共生学的相关概念,对社会共生现象进行全面剖析,以期建立一种社会共生哲学。胡教授对共生概念界定为“不同的个人密切地生活在一起”,认为社会共生论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存在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共生现象这类存在的学说”[18]。胡教授视野开阔、概括精准、阐述深透,使社会共生论的结构、内涵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明晰化。他的社会共生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进步就在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这部专著从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社会共生关系的形成、维持、演化、要素、结构、分类、系统等36个层面进行了论证,为提倡社会共生理念做了道德、法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区域与区域、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思维坐标。

胡守钧教授对共生理念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他在《走向共生》(2002)著述中对社会系统、计划社会、经济与权力交织、劳资共生、企业发展、社会转型、科学人文交融、《周易》哲理、异端与科学、儒家文化与西方文明等层面进行横向交错透视,以求从多角度思考社会的大问题。

1.3.2.2 共生理念的社会学启示

生物共生法则同样适合于人类社会。社会共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强大的社会性使得任何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互为依存关系源于人的生物性本质,这就注定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遵循“共生”这个不二法则。

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总会有力地推进人文领域的变革。当下,生物共生学说正以燎原之势波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它的确立对人类的生存哲学、社会学的研究已经产生了急速而震撼的效应。这缘于共生理念与现实世界产生了极强的同构度,或者说,共生理念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极强的解释力。当自然界被无情地破坏和宰割,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命时,意识形态上的变革就成了人类理性的选择。现如今,我们对共生的诉求无处不在,甚至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用共生来依偎。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搅扰、困惑与纠结,甚至是痛苦、愤怒与绝望,共生的具象的社会实践意义与抽象的哲学启示意义已经凸显。正如李燕博士所指出的,“共生由生物世界向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延伸,即标志着人类对共生的认识已经从事实的层面进入价值的层面(由科学而人文),而这一点对人类个体而言,更加突出了人的共生性。不仅如此,纷繁复杂的共生内容也标志着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已经由生物层面、心理层面过渡到精神(审美、伦理与哲学)层面,并且这三个层面的和谐统一才是人的整全的生命观,从而人类生存境界得以提升与高贵”[19]

胡守钧教授的《社会共生论》适时而生,他把共生理念提到了社会分析的工具性、人生发展的理论性、社会改造的哲学性这样一个高度,不仅分析社会共生的原因,还探索社会共生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优化共生关系,因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优化各种社会共生关系。

共生理念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它能指导我们改善社会各个领域不平衡、不合理的共生状态,使我们能动地规避和纠正不理性的对抗与不规范的竞争,在自由而有限度的规则内分享权利与共担义务。共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能使社会各个系统、功能和结构同建构、共运转,使人类社会发展朝向一个合理而均衡的方向进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