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网友概念的理解

对网友概念的理解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友概念从语用的角度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从技术角度说,网友往往是被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记录标记为“好友”的网络交流对象。在QQ软件中则被标识为“QQ好友”。然而,网络中却呈现出一边倒的交往态势。而在网友关系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反过来,网友之间亲密关系的程度有时候又超出了现实朋友关系。

网友概念从语用的角度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广义上说泛指网民,这是一种对网民亲切称呼,是网络上的常用称谓语。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志”这个称谓一样。从狭义上说指通过网络交流结识的朋友。从技术角度说,网友往往是被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记录标记为“好友”的网络交流对象。在QQ软件中则被标识为“QQ好友”。这样标注的好处在于,只要两人都在网上,双方就可以很方便地联系。网友并不仅限于网上,通过网络结识,也有可能发展到网下联系。现在的网络通讯工具很发达,都支持网上和网下的联通技术,比如说QQ软件就可以绑定手机,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给手机发短信。所以说,网友的相互联系可以是随时的,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一样,但网友和日常生活的朋友又有许多不同。

一、网友是匿名的

在网络上结识朋友,对方都是以网名出现的,即便从网上发展为网下的朋友,也可能只知道对方的网名。相比于现实中交往的朋友,匿名性带来一定的神秘感。姓名不但是一个人的代号,更是一个人的社会名片,是被人认识的最初凭借。对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我们会有一种陌生感觉。网友以网名的称谓存在,并且这种存在方式为网络所普遍接受,这其中已经暗含了网络和现实相比相对虚幻的性质。另一方面交流又是客观存在的行为,这种虚幻与客观的有趣融合折射出网民一种普遍的心态——在充分自我保护的基础上自由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隐含的交流矛盾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即网友的交流并不强调了解对方的社会属性。而没有了这些社会属性的客观体现,双方的了解必然要更多的依靠主观判断,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彼此误读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好的实施条件。

二、相比于现实环境,网友之间的异性交流比例较高

在网络上随机征询交往对象性别这个问题,你经常会得到的答案是,异性交流比例更多,甚至很多人的网友全部为异性。尤其在交流相对深入,交往较亲密的关系中,异性交流所占比例非常高。在现实环境中,一般人的朋友圈应该是男女比例都有的。考虑到我们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因素,在交往亲密的朋友中,可能异性比例还要低一些。然而,网络中却呈现出一边倒的交往态势。很有趣的是,在聊天室中也会有类似的话题出现,即“你想和异性聊天还是想和同性聊天”,从“公屏”上发言的情况看,绝大部分人表示要和异性聊天,有的男性网友更直言不讳地说“和一个大老爷们聊天有什么意思”。

同性交流与异性交流是有区别的。同性之间由于性别相同,某些思维方式、认识方式、知识面、兴趣等等就可能更接近一些,双方彼此熟悉的方面更多。从这角度说,交流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些。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同性交流其他的特点,同样由于双方共同点相对多些,熟悉可能会带来好奇心缺乏和神秘感不足。这可能导致交流动力不强,套用网络上的常用语就是“不好玩了”。接着我们对异性交流做深入探讨。关于两性的研究有多种角度,文学的、哲学的、科学的不一而足。大体说男性思维认识方式偏理性一些,而女性偏感性一些。当然这是泛说,大致的一种描述。但起码在思维方式上异性之间的沟通更容易相处和互补。除此之外知识面和情感上的互补更加重要。研究表明:“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共情和情绪反应,用更多关系性的词汇描述自己。男女两性似乎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支配性,攻击性和性特征。”[1]这些区别的互补作用使得异性间的沟通交流似乎更容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尤其在一般性的聊天中,话题更多地涉及生活、工作、情感,而且往往可能更多是对这些方面困难问题的交流,双方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角色不同,旁观者清,可以更好地参考意见。同时由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不会形成攀比和造成潜在敌视,更容易相互理解。

最后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这就是性的吸引力。这里的性是广泛意义上性的概念,泛指由于性别不同造成的彼此吸引。在现实环境中,这一点由于观念的作用而被有意忽视了,起码不能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网络中恰恰可以充分表现性的吸引力。关于这一点在后文中还有具体分析。

三、网友之间亲疏关系跨度更大

网友虽然是网络中的朋友关系,但相比于现实中的朋友,亲疏关系的跨度要大得多。现实中的朋友虽然同样亲疏有别,但最起码你不会对你的朋友一无所知。而在网友关系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虽然两个人在网络上交流好久了,但也许对对方情况一概不知,甚至包括对方的性别。(这不是玩笑,谎称女性身份在网络上诈骗的案例并不稀奇)。反过来,网友之间亲密关系的程度有时候又超出了现实朋友关系。在现实环境中,成年人有无话不谈的朋友是比较难得的。难得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我防范心理作怪;其二是客观上我们的朋友大都是身边的人,可能在同一工作生活环境中,担心自己隐秘的事情会辗转传到其他人耳中。

也许是在现实中隐藏了太多不便对人说的事情吧,网络中的这种倾诉比现实生活多很多。(笔者在做本文的个案深度访谈中,了解的大都是访谈对象隐秘的事情,而笔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从身边所有朋友口中获得对等信息的)原因也可以总结为两点:其一是网络中的客观空间隔断和匿名性的特征,降低了自我防范的心理;其二是彼此不同的生存环境消除了“怕身边人知道自己的情况”的顾虑。现代社会确实给人带来较大的压力,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和由于竞争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无不为率真自然的人际交流带来障碍。各种各样的顾忌阻碍着现代人的人际往来,社会功利性的交往模式越来越压迫着单纯的情感交流模式。[2]网络无疑为这种压迫打开一个缺口,使很多人得以在网络环境中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

四、赋予网络虚拟即时交流更多的非社会功利色彩,更倾向于满足情感寄托

社会功利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由现代社会性质决定的。经济结构上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政治体制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法制社会、社会文化上崇尚个人竞争的价值观念,这些无不导致功利化的思维模式。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已经非常习惯了以“是否有用”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虽然主流社会舆论同样也宣扬非功利的价值标准,比如说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但毋庸置疑的是功利性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普遍被功利思想包裹是伴随着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共生的。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更多是被某些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左右着行为。这些道德标准有些是世俗性的有些是宗教性的。功利性的思维方式被排在这些道德标准后面。这些道德标准包括像“天地君亲师”这样所谓的天道人伦、“三纲五常”这样的道德律令、“君权神授”这样的思想以及“无条件敬奉上帝”这样的观念。人类就是在这样的道德标准中缓慢地行走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标准对人类而言具有形而上意味和至高无上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限定了人性的自然发展和形而下的丰富。这些标准无疑大大阻碍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所以在人类的自我选择中,才会有西方“文艺复兴”高举起人性的旗帜,强调人的价值。此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出现了“工业革命”这样改变人类社会结构的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由此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快速发展阶段。人的价值以生产力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一切的前提是充分尊重人自身的价值,打破超验观念和绝对真理的束缚。人作为自身存在空前活跃起来。然而在人性能量充分释放,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发现人性的弱点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伴随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是对社会财富的无尽的占有欲望。如何能够更多地占有社会财富变成最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所谓“利益最大化”。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还曾经拥有韦伯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话,[3]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大量获得,物欲本身的本我能量已经越来越控制了人性,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普世价值”早已沦为话语强权者的御用工具,为他们的商业、文化、武力的侵略开路。[4]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不断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人不停地为社会财富焦虑。就一个个体而言,他所面临的是工作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社会竞争、如何应对社会压力。非功利的想法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同时,社会主流舆论也越来越排斥非功利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出于兴趣来做某事,而不想将之和实现某种价值联系起来的话,这种行为往往被斥责成玩物丧志或不求上进。尤其当商业社会来临,商品观念大肆流行的时候,功利性更简单的被等同于物欲的攫取。“钱”这个最能象征人类物欲的“人造物”成为人类唯一的“上帝”。人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5]“物欲横流”成了描述现代社会最常用词之一,这同样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写照。人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一方面不得不以功利的方式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为其所累不堪重负。久而久之,非功利的、幻想的、单纯情感式的生存方式也逐渐被淹没在巨大的社会洪流中。

然而,人需要多方位的存在方式,既要有功利式的存在方式,也需要非功利式的存在方式。这就像我们吃饭要有合理的营养搭配一样,否则就会营养不良。但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迫使人们远离非功利的生存方式。在这种状态下,许多人越来越不胜其烦。工作生活渐渐变成了很大的负担,许多人因此产生对工作生活的逃避心理,却又苦于无处遁形。网络适时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逃避空间。

网络空间某种层面上具有“反社会”的意味。这不但指网络中很多与现实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流行,还指网络所提供的反社会常态的生存方式。不断遭受现实工作压力和人际纷扰的人们进入这个空间,感到特别的放松。因为这里可以摆脱现实无休止的功利性的生存方式,暂时不用去考虑明天的工作、感情破裂的婚姻、套住的股票、同事的闲言碎语,不用去考虑“房子、位子、票子、车子”。或者在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用调侃来化解压力。在网络中聊天,摆脱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相对刻板严肃的说话语气,在措辞用语上也更加放松随意,追求一种近乎放肆的表达方式。在现实环境中,这种近乎放肆的表达方式只能在极小范围内体现,网络是将这种压抑释放的理想途径。正像有些网友直言不讳所讲的“到这里就是为了发泄”。相对于现实环境中大部分时间较理性的交流,网络为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提供了更多机会。这种非功利的以情感体验为主的交流方式无疑是对现实环境起到一种很好的调节平衡作用。

五、寻求一种类“家庭氛围”式的亲近随意状态

网友交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别于现实交流状态。上文主要针对交流内容部分,这里重点讨论的聊天方式。在现实环境中,朋友间的聊天有比较明确的时间空间范围,往往身处在同一时空下。另外聊天本身大都被当事人看作一个当时当下的具体事务,多少带有些排他性的特点。以同一时空的交流为例,双方或者几人之间身体距离较近;交流内容除了话语信息还包括肢体语言;交流中最好是当事人都采取专注的态度,表现出乐于倾听和喜欢参与表达;交流话题可能会随时变化,但就具体某一时间段而言,谈话内容是明确和唯一的。这样聊天可以很顺畅地进行下去,如果当事人在内容方面有很强的共识,则都会产生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忌讳的是进程中断,中断往往表现为当事人的某一方出现了突发性的其他事务。这种情况下要么是礼貌性地等待聊天接续起来,要么是终止聊天进程。如果谈兴正浓时出现中断或者终止,当事人往往会感到扫兴。在这个过程中聊天进程有比较明显的起迄时段,也有比较明显的开始和结束标志。而这一切在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中似乎都可以被打破了。

首先网络虚拟即时交流行为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异空间交流,受到视频的限制,肢体语言交流微乎其微。这些还仅限于技术性区别。更为重要的是,交流过程中当事人不一定非要采取专注的态度,而这种表现也不一定带来对方的反感。至于聊天过程中被中断更是网络交流中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双方身处异地,各自的环境差异很大。这是一种网络交流状态和现实环境微妙融合的结果。从虚拟空间角度,聊天当事人在共同完成一个事务,但对于各自的现实空间,双方又都受到各自现实环境的制约,同时要完成现实环境带给个体的随机行为指令。个体实际要把两种时空并行不悖地协调起来,任何协调不利都会给交流进程带来影响。因此,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中中断现象几乎随时发生,相比于现实环境更具有不可预见性。开个玩笑说,停电或者电脑死机同样会带来交流终止。因此网友对于交流中断会自然形成一种更加宽容理解的心态,视之为很正常的现象而减少心理不舒服的感觉。

另外,网络虚拟即时交流和现实交流不同还体现在交流对象的开放性。在现实环境中,大部分的人际交流环境是相对封闭的,仅限于当事人。这种封闭性更表现为对当事人的限制上。如果当事人想要和其他不在场的对象发生交流,往往意味着要退出当下的交流环境。就像我们在这种环境中经常说的“我有事,先走了”。网络却可以无视这种封闭性实现开放的多方位交流。你和网友A交流的同时基本不影响你和网友B的交流,同时不影响你在完成其他的个人事务。这种行为发生在现实环境中往往被看作是对其他当事人的不尊重,在网络中却很正常很自然。现实环境中同一时空的交流状态,不单单是一种物理和地理属性,也潜在地隐含着当事人彼此的权利和义务,隐含着承诺和履行承诺的契约关系,“现在我们在一起聊天,不要干别的”。这是一种社会文化习俗的约定俗成。网络空间中随着同一时空限制的打破,同时打破的是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约性质。从现实人际传播的角度讲,也存在异地人际交流,所以在网络虚拟交流中这种约定俗成被打破不仅是时空的改变,其深层的原因是上文所提到的个体身处虚拟——现实两个空间的交叉,这意味着个体要对两个空间的规定负责,同时要完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指令。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两个空间的行为承担能力都降低了。而虚拟空间自身相对开放宽容的特点决定了现实空间比它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因此,在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中无视现实约定俗成的人际交流规范,其深层含义意味着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妥协。

这种妥协并没有被迫的意味,相反的是带给网民更多的随意自由的心理感受。因此网友的网络虚拟交流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彼此不用处在时时交流模式中;各自都可以同时处理个人事务和进行与其他网友的交流;不需要太多迁就式的回应;交流的起止更灵活机动;尽管在某些时段内双方并没有交流行为,但对方的在线就意味着一种陪伴,意味着你可以随时和对方交流;这种交流状态受时间限制要大大少于现实状况,只要双方在线就表示这种交流状况的存在。从这些总结中我们发现,网络虚拟即时交流状态比之现实人际交流,表现出更多随意自然生活态的特征,宛如一种“家庭氛围”,这是网络中虽没有刻意培养却自然而然形成的。这既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状态。正如有些网友所描述的:“上了一天班了,晚上回到家中,在网上和朋友们聊聊天,或者在聊天室中转悠转悠,这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网络提供给很多网友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用来区别于现实环境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以及生活机械所带来的麻木感。这种类似“家庭氛围”的陪伴感觉又不同于现实的家庭生活,在常态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由于太长的接触更趋琐碎化,更多的是忙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务中,而对于抛开日常事务单纯的闲聊缺乏激情,同时太过于熟悉也丧失了神秘感,热情互动的动力不足。网络所提供的这种类“家庭氛围”既能保持新鲜感又不失随意自然,同时抛开了家庭中许多必须考虑到的现实问题,使交流添加了很多情趣。这也是网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极其亲密关系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