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谐音物化式祝咒的表现

谐音物化式祝咒的表现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谐音物化式祝咒的表现,可以从谐音物化口彩和谐音物化避忌两方面来考察。这些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特征与其所表达的对象毫不相干,只是由于语音的联系而成为祝咒的媒介物。人们常把数的谐音笼统地称为“数字谐音”。不过,“数字谐音”的说法并不确切,是将数、数词、数字这三个处于不同层面的事物混为一谈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东话的影响,这种“8”字热竟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谐音物化式祝咒的表现,可以从谐音物化口彩和谐音物化避忌两方面来考察。

1)谐音物化口彩

谐音物化口彩就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关系,赋予某些事物以吉祥义,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这些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特征与其所表达的对象毫不相干,只是由于语音的联系而成为祝咒的媒介物。因此,这些事物常常是“莫名其妙”地受到顶礼膜拜,从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如果说,吉利话只是“口惠而实不至”,那么谐音物化口彩则是“确有其实”了。

(1)数谐音口彩

某些数可以因谐音关系而成为祝咒媒介物。人们常把数的谐音笼统地称为“数字谐音”。不过,“数字谐音”的说法并不确切,是将数、数词、数字这三个处于不同层面的事物混为一谈的结果。“数”是客观世界的一种现象。例如,当人们面对两棵树,能够判断出来这是两棵而不是一棵或三棵,并形成“二”的概念,这就是“数”。因此,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而不是“数字”。当人们进一步用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数,就产生了“数词”。掌握文字以后,又可以把这个数词写下来,就成了“数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特别热衷于数谐音口彩。例如,由于广东话中数词“八/8”与“发”同音,所以在粤港澳地区,凡是跟“8”有关的日期、号码,便有了“发”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东话的影响,这种“8”字热竟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每逢结婚典礼,商家开张,过去的人们习惯于查阅老皇历,或者请教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如今,带有“8”字的日期自然成为首选。1月8日为“要发”(“1”可读作“yao”,谐音“要”yao),2月8日为“来发”(2在音乐简谱中读作[re],近似“来”lái),3月8日为“再发”(上海话“3”发[sε]音,近似“再”[tsε]),4月8日为“死发”(广东话“死”意为“绝对”),5月8日为“我发”(“5”谐音“我”)……最好的可能是8月8日(发发)、8月18日(发一发)、8月28日(发二发)等。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个聚集了四个“8”的时间的选择,据官方的解释是与“发”无关,但民间则宁可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时刻。

车牌号、电话号中也是8字越多越好,以至于所谓的“吉祥号码”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出门坐车,当然也是首选车牌尾数为“8”字的,最好是“8888”(发发发发)、“1688”(一路发发)、“2288”(你来发发)等等。

在一些消费场所,常见以“8”结尾的价格,如“168元”“198元”“998元”等等,也是为了讨“8”字的口彩。有时这也成了某些无良店家的一种宰客术。例如,当客人结账时,店家故意把收费提高到以“8”结尾的数字,还不忘恭维道:“刚好168元,先生真是‘一路发’啦!”使不明就里的客人高高兴兴地挨宰。

除了“八”以外,“六”谐音“禄”,“九”谐音“久”,所以也是吉利数字。

例如,据报道[1],2008年10月,上海实行自选车牌政策。最先被挑走的是“8888”“9999”“6666”等四连号”,最先被用完的是“6”“8”“9”等数字,但传统意义上讨口彩的“18”“58”“516”“518”等组合并不多。从统计数据来看,上海人最喜欢的还是“6”和“9”,代表“六六大顺”和“长长久久”,而广东人则特别喜欢“3”,老板尤其是饭店老板则格外偏爱“7”,等等。其中,“3”谐音“生”,“7”则因“七上八下”而象征“上”。

在一些地方,高考考生所坐车的车牌号也以“6”为首选。例如,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为考生送考的大巴车牌号为“皖n91666”,谐音“就要溜溜溜”,“溜”表示“顺溜、顺利”。同时,开车司机必须姓马,以示“马到成功”(属于姓氏谐音口彩)[2]

(2)食物谐音口彩

在许多地方的旧俗婚礼中,要吃“喜物”,或者叫“喜食”,通过这些食品名称的谐音来讨口彩。例如,因“枣”谐音“早”,“栗子”谐音“立子”,所以要吃红枣、栗子,意为“早立子”,而且口中还要念念有词:“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还要吃花生,意为“(男孩女孩)花搭着生”;吃桂圆,意为“高贵圆满”;吃百合,意为“百年好合”;吃榛子,意为“增子”。在有的地方,新郎和新娘要共吃用黑枣、花生、桂圆、莲子合炖的甜羹,象征“早生贵子”。有的地方要在婚床上放四只柚子,谐音“有子”。

因“生涩”的“生”谐音“生育”的“生”,所以婚礼中要让新郎吃生面条或生饺子,意为“能生育”;旁边还专门安排人问道:“生不生?”新郎答道:“生!”有的地方要让新郎吃西瓜,旁边人问道:“有籽没有啊?”新人答道:“有!”旁边人还要追问一句:“多不多?”新郎答道:“多!”这是以“籽多”象征“子多”。

因“鱼”谐音“余”,所以年夜饭上,一定要有一条鱼,而且必须留到新年,意为“年年有余”或“连年有余”。而且每个人都要吃一点鱼头和鱼尾,意为“从头到尾都有余”。因“糕”谐音“高”,所以很多地方过年时要吃年糕,乔迁时要吃定胜糕,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意为“年年高”“步步高”。因“豆腐”谐音“都福”,所以北方有些地方在吃年夜饭时一定要有一盘豆腐,象征“都有福气”。南方过年,有的地方要吃汤圆(或汤团),取意“团团圆圆”;吃橘子,取意“万事大吉”。在浙江临安,要“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百事大吉’”[3]。江苏启东、海门一带,过年要吃赤豆,因当地方言“赤豆”谐音“出头”。在广东话地区,新年期间要吃蚝豉(即蚝干)、猪手(即猪蹄)、横脷(猪舌),因广东话“蚝豉”谐音“好市”或“好事”,“猪手”谐音“就手”,“横脷”谐音“横利”(即横财)。在闽南话中,称“萝卜”为“菜头”,谐音“彩头”,所以年夜饭中一定要包含萝卜。

鲍鱼是名贵的海鲜,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爱吃,不仅由于其美味和营养,还有好口彩:“鲍鱼”谐音“包余”,象征“包内有余钱”。

又如,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中,流行着男家向女家送“兔子礼”的习俗,因为“兔子”谐音“吐子”(生子)。这种假“兔子”是将猪肚翻个面,里面塞入米糠,再做上耳朵、眼睛而制成。送礼时,男家向女家赠送一对公母“兔子”,女家将公的留下,将母的返还男家。俗语云:“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据有关资料介绍[4],若干年以前,福建外贸部门向海外出口茉莉花茶,一直没在海外华人中打开销路,原因便是“茉莉”谐音“没利”。后来福建龙岩地区有一位青年建议,将“茉莉花茶”改名为“莱莉花茶”,“莱莉”谐音“来利”,仅一字之差,生意立即兴旺起来。为此,外贸部门奖励这位青年几千元人民币,诚可谓“一字千金”。其实,消费者喝了“莱莉”未必“来利”,真正“来利”的还是茶叶商。

这种习俗古已有之。据明冯梦龙《古今谈概·俗谶》载:“南郡乡试前一日,居停主人必煮蹄为饷,盖取‘熟题’之意。又无锡呼‘中’字如‘粽’音。凡大试,亲友则赠笔及定胜糕米粽各一盒,祝曰‘笔定糕粽’。”这是以“熟蹄”象征“熟题”。碰到“熟题”,当然容易考中。笔、定胜糕、米粽,则可连说成“笔定糕粽”,谐音“必定高中”。唐代还有给赶考人送猪蹄的习俗,以“猪蹄”谐音“朱题”,象征“朱笔题名”[5]

旧时代有些庸医会借助药名和病名的谐音联系来进行“谐音物化口彩式疗法”。例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父亲的病》,记录了当地一位名叫陈莲河的名医为他父亲治水肿病的情景:

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 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鲁迅的父亲得了鼓胀病(肝腹水),这位陈名医用“败鼓皮”(打破的旧鼓皮)制成的丸来医治,以“败鼓”(破败的鼓)表示“败鼓”(打败鼓胀病),两者之间只有语音的联系,并无任何药理依据,自然不会有疗效,以至于病人最后连汤药也灌不进。所以鲁迅认为它与清朝“虎神营”的得名由来如出一辙,纯属巫术

食品口彩一般都可以人为地刺激相关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但有时却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浩劫。发菜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事例[6]

发菜本来只是一种黑绿色或黑色的、形如乱头发的野生藻类植物,盛产于我国西北地区,以宁夏的产量最多,质量也最好,可供食用和药用,其味道不见得多好,营养价值也不是太高。然而由于“发菜”与“发财”音近,它便成为广东人以及港澳台人士和海外侨胞情有独钟的菜肴,不惜以重金购买馈赠亲朋或制作佳肴,因而刺激了消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量“淘金”人群涌入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搂发菜。搂发菜对环境的破坏极大,经计算,产生1.5—2.5两发菜,需要搂10亩草场,而收入仅为40—50元,却破坏了10亩草场,导致草场10年没有效益。加上人群涌入草原后,吃住烧占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达到近百亿元,而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搂发菜使草原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加速了草原沙化和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而且严重破坏和干扰了农牧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了阻止这一场由谐音物化口彩引起的环境浩劫和社会动乱的蔓延,国务院于1999年批准将发菜从原来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升格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又于2000年下达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菜先因“吉利”而身价倍增,随后又因“吉利”而面临绝迹,而且连累了草原环境和社会稳定,可谓“爱之适以害之”,“成也口彩,败也口彩”。

(3)物品谐音口彩

除了食物以外,不少其他物品也可以成为谐音口彩的媒介物。例如,北方有的地区在婚礼中,要把铜碗和鞋子放在新娘床上,或者把铜镜和鞋子作为贺礼,表示“同偕”。送礼还可以送筷子,表示“快生子”;送扇子,表示“善于生子”。新娘进门时,要在门槛上放一只马鞍,让她跨上去骑一下,表示会给这家人带来“平安”。辽北地区的迎亲习俗中,要在喜车内放置斧头一把,表示“福”。上海人在接新娘放鞭炮时,要把鞭炮绑在一杆秤上,以示“称心”。有的地方,乡间女人出嫁穿的绣花鞋,鞋面要用绸子,因为“绸”谐音“稠”,意寓着“稠子多孙”。有的地方订婚时,要送银一锭、金如意一只,以示“一定如意”[7]

近年来有的地方流行一种“辟邪结”,即把中国结制成鞋子形状,挂在墙壁上,以“壁鞋”象征“辟邪”。

许多地方还有对“灯”与“钉”的崇拜。“丁”(即男子)对于家族的强盛与延续至关重要,人们企求人丁兴旺。因“灯”与“丁”音近,灯火本身又可暗示“火种留传”,所以人们热衷于举办灯节、灯会,进行观灯、赛灯等活动,以寄托“添丁”的愿望。又由于“钉”与“丁”同音,而且钉子的形状也可暗示男根,所以旧时有妇女到城门口摸钉的习俗,据说摸到了大门钉,就一定会受孕生子。

在河南的不少地方,做床必须长7尺7,宽3尺7,高1尺7,因为7谐音“妻”,希望能顺利娶妻。

据明冯梦龙《古今谈概·俗谶》载:“宗师岁考前一日,祷于关圣者,必置笔与锭及戥子于神前,取‘必定一等’之意。”笔、锭和一只戥子可以连说成“笔锭一戥”,象征“必定一等”。

在有的地方,清明节时,青年男女要头戴柳冠或柳环,因“柳”谐音“留”,以象征“留住青春”。民谣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8]

旧时北京戏班的后台除了布伞以外不能带入别的伞,因为“伞”谐音“散”,象征“散伙”,而“布伞”则谐音“不散”,是口彩。

在杭州一带,还有贴“无字对联”的习惯。所谓无字对联,即一个字也不写的空白对联。因“无字”在杭州话中谐音“无事”,所以象征“平安无事”。

近一些年来,在每年高考期间,以考生父母送考时的服饰来讨口彩的现象也在一些地方流行起来。若是母亲送考,要穿旗袍,以“旗袍”之“旗”象征“旗开得胜”;若是父亲送考,则要穿马褂,以“马褂”之“马”象征“马到成功”。

(4)图案谐音口彩

在民间年画或剪纸图案中,人们常画两只蝙蝠,寓意“双福”;画孩子逮住五只蝙蝠,表示“五福天降”;画五只蝙蝠围绕“寿”字,表示“五福同寿”;画蝙蝠背着铜钱,表示“福在眼前”;画蝙蝠在大官头顶飞翔,表示“天官赐福”;画一只大蝙蝠缀在戟和磬的下方,象征“吉庆有福”。人们也常画佛手。把佛手与桃子、石榴画在一起,表示“多福多寿多男子”;把佛手与瓶、马鞍画在一起,表示“福寿平安”。

其实,蝙蝠本来只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长相丑陋;佛手也只是一种小乔木,其果实形状象半握着的手,它们跟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并无半点因果关系,而只是因为“蝠”与“福”同音,“佛”与“福”近音,便首先“幸福”地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此外,用来表示吉祥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用品的图案主题还有:“喜鹊登梅”表示“喜上眉梢”,“獾与喜鹊”表示“欢天喜地”,“喜鹊铜钱”表示“喜在眼前”,“爆竹花瓶”表示“祝报平安”,“毛笔穿轮”表示“必定高中”,“蝴蝶与猫”表示“耄耋高寿”,“鲤鱼莲花”表示“连年有鱼”,“九鹌菊花”表示“九世安居”,“枣与樟树”表示“早日弄璋”,“大官与鹿”表示“加官受禄”,“鹰立岩石”表示“英雄独立”,“象背如意”表示“吉祥如意”,“金鱼荷花”表示“金玉同贺”,“戟插花瓶”表示“吉祥平安”,“鹭与莲花”表示“前路连连”,“猴骑马上”表示“马上封侯”,“枫猴挂印”表示“封侯挂印”,“母猴背子”表示“辈辈封侯”,“花豹喜鹊”表示“向您报喜”,“柿饼柏橘”表示“百事大吉”,“花瓶马鞍”表示“平平安安”,“童子吹笙”表示“连生贵子”,“玉磬鲤鱼”表示“吉庆有余”,“童子骑麟持莲花”表示“连生贵子”,“钟馗持剑伴蝙蝠”表示“只见福来”等等。有的地方过春节时,要在窗户上画两只大公鸡或者贴两张大公鸡的剪纸,表示“新春大吉”。

(5)植物谐音口彩

有些植物也因其谐音口彩而受到人们的追捧。据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就在其居宅中植了两棵柿树和一棵苹果树,以“柿”“柿”“苹”表示“事事平安”[9]

古人在送朋友远行时,除了照例要说一些“依依惜别”的话,也要“折柳相送”。这是因为“柳”谐音“留”,表示“挽留”。

(6)行为谐音口彩

逢年过节,人们喜欢把“福”字倒着贴,通过“倒”与“到”的谐音联系,把“福倒了”曲解为“福到了”,使之成为“福”的行为口彩。同样,“财”字倒贴,表示“财到了”,“春”字倒贴,表示“春到了”。在一些地方,办喜事时可以把“囍”字倒着贴,表示“囍到了”。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寻人启事中。有人把“寻人启事”的“人”字倒着写,用“人倒了”来祈求“人到了”。

许多地方的民间有在大年初一举行“添柴”活动的风俗,表示“添财”。据记载[10],有的地方专门有人“于元旦担水抱柴,扣门户而问之。答曰‘送’则入,而置其水其柴灶中,大喊‘添柴’‘添柴’,家家如是”。

在婚礼方面,民间还有“传袋”仪式。据清王棠《知新录》载:“今人娶新妇,入门不令足履地,以袋递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袋’,‘代’‘袋’同音也。”这就是说,新娘子进门,必须在地上铺两只麻袋,令其踩在麻袋上,“一袋一袋”交替地往前移动,称为“传袋”,表示“传代”。在古代徽州的婚礼中,采用的是青布袋,当新娘踩上身前那只青布袋时,身后那只青布袋即由两位傧相举起,并从新娘头顶翻到前面,口中高喊“一袋传一袋,一袋高一袋”[11],谐音“一代传一代,一代高一代”。

另外,在安徽合肥的婚礼中,新娘入洞房时必须换上新郎的鞋子,以夫妇“同穿一双鞋”,表示“同偕”,即“同心偕老”。

有的地方在婚礼中,要让新郎给在场的小孩儿分发硬币,以“发”(分发)财表示“发”(多得)财。

据报道,2017年6月高考期间,河南郑州某公交公司开展“爱心助考”活动,特意将985路和211路公交车停放在考点门口,作为考生和送考家长的休息站,让他们“(登)上985/211”休息,寓意“(考)上985/211(高校)”。车身上还挂出标语:“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以示祝福[12]。在台湾,每当考季来临,一些学校要为学生举行包粽子仪式,以“包粽”象征“包中”,即一定考中。包好的粽子还要高高地挂起来,以“高粽”表示“高中”。

北京旧俗中还有在孩子出生时用葱打的习惯,还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一打伶俐。”[13]这是因为“葱”谐音“聪”,而“打”是教育的意思,那么“打葱”孩子,就是“打聪”孩子,表示把孩子教育得聪明伶俐。

旧时上海理发行业有一个规矩[14],理发师在应丧家要求为死者遗体剃头时,只能剃颅前发,不能剃颅后发,同时口称“留后发,留给后人发”。因为“发”(“头发”)谐音“发”(“发财”)。丧家闻听,觉得讨了口彩,就会赶紧奉上红包。

(7)现象谐音口彩

传统文化中有“圆话”的习惯,就是在出现意外时,为了避免尴尬,通过谐音口彩的方法来加以化解。例如,吃饭的时候,如有人不小心把筷子掉落在地上,旁边的人会说:“快乐,快乐!”因为“落”在许多方言中与“乐”同音,所以“筷落”可表示“快乐”。于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顷刻间竟变成了一件好事。

吉庆佳日,如有人打碎杯盘碗盏,当然是不吉利之事。然而人们照样有办法加以化解,只要说一句“岁岁平安”(“碎”谐音“岁”)就可以逢凶化吉了。

据说,在某地的一次婚礼中,新娘刚下轿,附近有一枚爆竹意外爆炸,烧坏了新娘礼服的裙边。这时,一位老人走上前来说:“恭喜你们幸福无边。”[15]这是因为“新服”谐音“幸福”,“无边”(没有裙边)谐音“无边”(没有边际)。

对一些自然现象,人们也会利用来讨口彩。例如,举行婚礼时,如遇下雨天,有点煞风景,却又无法避免,但上海人有办法使之成为“好日子”,称之为“有财有势”,因上海话“水”谐音“势”。

2)谐音避忌

谐音避忌就是通过语言的谐音关系,赋予某些事物以不吉利的含义,从而尽量予以回避。

“谐音避忌”与“谐音口彩”相反,但又紧密相关。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避忌的事物实际上常常无法避免,所以有时就相应地改为“谐音口彩”。因此,“谐音避忌”常常与“谐音口彩”相辅相成,成为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

(1)数谐音避忌

在汉语中,“4”因与“死”音近,所以在很多地方成为避忌的对象。而且这一习俗还随着汉语词传到了日本,成为日语中唯一的数谐音避忌。

与“8”的受宠相反,尾数为“4”的日期、号码等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如“14”意即“要死”“914”意即“就要死”等等。

在上海话中,“4”与“输”音近,所以表示“输”“失败”。例如,据报道,1999年7月高考期间,有一考生为赴考预约了一辆出租汽车;当汽车按时到达考生家门口时,考生家长一眼瞥见车牌号码尾数是“44”,便甩下一句“阿拉勿要了”(我们不要了)后拉上女儿扭头就走。同时,那些车号尾数为6的汽车也普遍不受考生们的欢迎,因为上海话中“6”谐音“落”,象征“落榜”[16]

在房产买卖中,由于带“4”的楼层不吉利,所以这些楼层往往只能降价销售。而一些新开发的楼盘在给楼层编号时,只得回避“4”层、“14”层,改为“3A”“13A”等,甚至干脆取消“4”层、“14”层,造成实际楼层与编号楼层不相符的情况。

尽管“4”谐音“死”,但是40岁的寿诞还是可以做的。据说是因为做了四十大寿以后,就“破了法”[17],已经越过“死”的鬼门关了,也就不怕死了。

据统计,在上海的自选车牌活动中,上海人比较忌讳“250”“38”及与“七零八落”“不三不四”谐音的“7086”“8384”等组合。同时,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对数字的忌讳也不同。比如,老年人多忌讳“7”与“4”、新婚夫妇忌讳与“散”谐音的“3”等等。其中,“250”意即“二百五”,“38”谐音“三八”,“7”则表示“做七”(人死后的祭奠习俗)[18]

在湖北天沔一带,做菜、送礼不能凑满六个,因为“六”谐音“禄”,东西凑满六个就是“满六”,谐音“满禄”,意即“福寿已满”,等于“死”。

古代有的地方忌讳“十”,因为“十”谐音“失”。例如,贵州黔东南州有一座明代汉人进入黔东南地区实行军屯制而设立的军事城堡——隆里古城,因为避讳“十”字与“失”字的谐音,城内所有大小街道都不以“十”字开通,而以“丁”字相连,以求人丁兴旺[19]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的大楼甚至连“13”层也不设,而改设12A。有的地方还认为“18层”也不祥,因为象征“十八层地狱”。

(2)食物谐音避忌

在吴方言地区,探望病人时,不能送苹果,因为吴语中“苹果”与“病故”同音。上海话把梨叫做“生梨”,谐音“生离”,象征“生离死别”,所以也不能送给病人。据说上海有一对老夫妻,老太太因病住院,老头儿买了梨给她送去。不料老太太勃然大怒,以为老头儿故意咒她快死,好另找老伴。

有些打麻将的人连蔬菜也不吃,因为“蔬”也谐音“输”。

有的地方的农民在每年第一次吃新米时,不能同时吃鸡,因为“鸡”谐音“饥”[20]

旧时上海的婚俗,新娘上门,不能吃瓜,因为“瓜”与“寡”音近。而有的地方,婚礼中不能吃桃,因为担心新娘子“逃之夭夭”[21]

上文所举的茉莉花茶一例,则是因“茉莉”谐音“没利”,而被一些海外华人认为不详。在香港,送人茶叶时不能送茉莉花茶,也是因为“茉莉”与“没利”同音。

对有的人来说,饮料也不能随便送。市场上有一种“七喜”牌汽水,字面上挺吉祥,可是在上海话中却与骂人话“屈死”音近,所以也被一部分人视为不祥。据说有一位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送的礼物中有“七喜”,未来老丈人大怒道:“这不明明是咒我‘屈死’吗?”

(3)物品谐音避忌

打麻将的人,忌讳有人坐在旁边看书,因为“书”谐音“输”,意即“输钱”。

有的地方,乡间女人出嫁穿的绣花鞋,鞋面忌用缎子,因为“缎”谐“断”,缎子做鞋,则意味着断子绝孙。

旧时上海的婚俗,嫁妆中不能有格子被面,因为上海话中“格子”与“格嘴”音同,意即“拌嘴”“吵架”。

(4)姓氏谐音避忌

某些姓氏也会因谐音而被认为不吉利,从而使拥有该姓的人受到歧视。这种情况一般具有个人特点。例如,据《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载:

桑维翰……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

五代时期的这位主考官为了回避“丧”字,连姓桑的人也不予录取。有好心人劝桑维翰别考了,而他却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志气,坚持再考,终于及第。

同样的事情在当代社会中也时有耳闻。例如,长春一位裴姓女子在求职时,接连找了10多家单位均告失败。后来一位女老板道出个中缘由:“你说你姓啥不好,偏姓裴(赔),有哪个商家愿赔钱?”[22]这是仅仅因为老板不喜欢“赔”(赔钱),所以连姓“裴”的人也不要。后来裴女士不得已改为母姓“刘”,终于找到了工作。

(5)属相谐音避忌

旧时上海的婚俗,属鸡的与属狗的不能结为夫妇,因为“鸡”与“狗”在一起,就是“鸡狗鸡狗”,在上海话中谐音“叽诟叽诟”,意即吵嘴、闹矛盾。

(6)地名谐音避忌

有些地方的名字被认为不吉利,所以人们避而远之。例如,苏州市吴中区的西山镇,因“西山”(西洞庭山)谐音“西山”(“日落西山”,指衰败),“一些外地客商看中西山这块风水宝地,都想来干一番事业,可是对于西山这个行政区域名字却有另外一种想法,并表示不解”[23],于是镇政府于2007年正式将它改名为“金庭”,讨了个“好口彩”。

又如,据报道,江苏新沂市和宿迁市交界的骆马湖,因“骆马”谐音“落马”,被认为不吉利,不能吸引旅游者。为了开发旅游景点,2009年,新沂市境内的骆马湖改称“龙马湖”。2010年,旅游开发商也将宿迁市境内的骆马湖改称“马上湖”,谐音“马上福”,但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24]

(7)植物谐音避忌

河南、山西一些地方,在房子周围栽树时,要求“前不栽桑,后不载柳,当院不载鬼拍手”。因为“桑”谐音“丧”,出门不能遇丧,所以“房前不栽桑”。(“柳”是招魂幡的木料,且要插在坟的背面,所以屋后不能栽;“鬼拍手”指杨树,随风摇曳的声音像鬼拍手。)

有的地方忌讳在庭院里种杏树,因“杏”(杏树)谐音“杏”(“红杏”,指有外遇的妻子),以免“红杏出墙”[25]

在香港,因“梅”与“霉”同音,所以梅花不能送人。看望生病的亲友,不能送剑兰,因为广东话“剑兰”谐音“见难”,意即今后见面难。

(8)行为谐音避忌

自古以来,梨不能分着吃,因为“分梨”可表示“分离”。

船家吃饭时,不能把筷子隔在碗的边沿上,因为“搁”象征“搁浅”。同样,吃鱼时,吃完朝上的一面,不能把鱼翻过来接着吃朝下的一面,因为“翻”鱼象征“翻”船。

在有的地方,过年不能劈柴,因为“破柴”谐音“破财”[26]

在江苏一些地方,旧时求医看病,在拿到医生的处方后,如需要折叠起来,只能正折,禁忌反折。这是因为“反”(反面)谐音“反”(相反),表示“药效相反”[27]

在扬州,妇女有“七不出”[28]的习俗,即逢七日不能出门。这是因为“七出”(逢七日出门)谐音“七出”(传统休妻的“七出之条”)。

清代慵讷居士《咫闻录》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广东为富庶之区,重在洋物,民间凡有喜事,莫不斗丽争华。昔有大宪生辰,官绅士商各献奇珍,迎合趋逢。洋商某,思内地宝物衙中都有,惟以洋货为重。遂出重资巨万,购得西洋自鸣钟,高五尺,机关灵动,八音克协,按时呈牌,不爽毫发。至期呈送,为显者寿。斯时僚宾毕见,和容愉色。忽见家人手持红柬曰:“洋商送钟,请谒拜寿。”大宪失色,勃然大怒,曰:“吾位及人臣,欲享期颐之寿,他物具可送,何独送我以钟?‘钟’与‘终’,字不同而音同,使我心惊肉战,是该商明假此以咒我也。情殊可恨。”即令人将钟携至大堂,用铁杵击碎,将商发县讯问,亦不排宴享客矣。洋商挽人求饶,不准,后情与面具到,乃已。是洋商以钟而见长,今反以钟而买祸。从知话言,因当谨慎,而馈送亦应审音。

大官过生日,洋商送寿礼,本想出奇制胜,反而弄巧成拙。作为计时工具的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品,与表示完结的“终”毫无瓜葛,不少国家的人们(如西洋人、日本人等)也常用来送礼。但在中国,由于“送钟”与“送终”同音,钟便有了“完蛋”的意义,于是在中国人的礼品单上,就没有了钟的地位。在中外交流中,甚至会引发文化冲突。

(9)现象谐音避忌

在古代,吃饭时如果正好有读书人在场,不能让筷子掉落地上。因为“地”与“第”同音,所以“筷落地”谐音“快落第”,意即“马上名落孙山”。万一出现尴尬局面,旁人也可以用“圆话”的方法来化解。例如,可以说“筷及地”,谐音“快及第”,意即“马上考中状元”。其实,“及地”与“落地”意思相同,但是其谐音词语“及第”与“落第”的意义则刚好相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