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对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以徐盛桓的《语用推理的新发展》《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三篇论文的发表为标志。而中国学者徐盛桓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构建了一个语用推理机制,使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国内对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以徐盛桓的《语用推理的新发展》《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三篇论文的发表为标志。其后,钱冠连、钟百超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新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与古典理论相比无疑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因而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也表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缺乏语用推理机制就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而中国学者徐盛桓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构建了一个语用推理机制,使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钱冠连教授也在论文《论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出发点——新格赖斯理论评论》中指出了构建语用推理模式的必要性,也指出了列文森三原则指导下的推理有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徐盛桓语用推理模式解决了列文森三原则推导过程中的缺陷,但是实用性不够。此外,他还指出了语用推导模式应该考虑的出发点:简单、自然、同步符号束、语境干涉、智力干涉。钟百超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在我国的进展》的论文,在文章中他指出“新理论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语用学领域里,而且将会渗透到跨文化交际、人工智能研究等方面”[4],他的这一观点也为我们研究及使用新格赖斯理论开拓了新的思路。

在以上学者的研究中,以徐盛桓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徐盛桓构建的语用推理机制包括两个部分:即推导过程和实施规则。我们介绍如下:

1.推导过程

整个推导过程从“标记性”开始,分别进行了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推导。推导过程先纵后横,通过箭头表示的方向进行推导,直到纵行的终端,做出推导的选择。具体如下图所示:[5]

推导过程示意图

2.实施规则

第一,方式原则推导的实施规则。

一个带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可能得出会话含义集{I1; I2;…In},如果从语境效果来看,I1 > I2 > … > In,则I1为最有可能成为所期待的含义。

话语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将方式原则的运用同语境联系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人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因素进行话语表达方式的选择。在方式原则看来,话语表达的方式有两种,即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选择有标记的话语方式或是选择没有标记的话语方式,都是为了话语能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与此同时,听话人也需考虑,只有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才能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

(31а)甲:你假期要去旅行吗?

乙:我不是不想去。

在例(31а)中,乙在回答中运用了双重否定形式“不是不”,是冗长且违反常规的表达,因而是有标记成分。“不是不”的含义相当于肯定,却比一般的肯定要勉强一些,表现出说话人对去旅行有一定的顾虑。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一系列的可能的含义。如:

(31b)乙:我不是不想去,而是由于:

I1 .手头上没钱

I2 .要进行培训

I3 .身体情况不允许

I4 .家里孩子没人带

I5 .家里老人生病了要人照顾

……

In

听话人可以根据实际语境对以上这些假设进行排除,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我不是不想去”这句话真实的会话含义。

第二,量原则推导的实施规则。

列文森在量原则中听话人推论的第(i)(ii)点里,已经对推导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说明。徐盛桓则建立了六条实施规则将列文森量原则的两条准则加以具体化,特别是在“上下义关系词”“总分整体关系词”方面,创造性地对量原则进行了补充。

量原则的推导是建立在“荷恩等级关系”之上的。该关系是一组词的“语义—信息”强度的先强后弱的顺序关系,而且这组词的“语义—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列文森指出:首先,词汇性质要相同(如词性相同或用法相同);其次,要有共同语义场关系(有相同义素存在);最后,词的“语义—信息”强弱程度要有差异。例如,<所有,大部分〉。“所有运动员都检录完毕了”蕴涵“大部分运动员检录完毕了”;实际上当说话人说“所有运动员都检录完毕了”蕴涵“大部分运动员检录完毕了”时,还可以补充为“其实不仅如此,其余的运动员也都检录完毕了”,因为“所有”等于“大部分”加上“其余”。只要话语中的语词构成“荷恩等级关系”,都可以用相关的实施规则来进行推导。

规则1 A(S)├A(W):从S推导W

(32)甲:想学游泳吗?

   乙:尝试过好几次了,下周还要再去。

<尝试,想>构成“荷恩等级关系”:A(尝试)├A(想)。乙的话语表明他是想学游泳的,尽管没有用“想”字。

规则2 A(W)├~A(S):从W推导S的情况

(33)爸爸:寒假作业做完了吗?

   小明:语文作业做完了。

寒假作业包括语文寒假作业、数学寒假作业、英语寒假作业等等。当这些作业都做完了,才算做完了所有的寒假作业。<所有,一科>构成“荷恩等级关系”。小明的回答仅仅包含了语文寒假作业(一科),因此,不能推出他做完了所有的寒假作业。

规则3 A(W)├~A(X):从W看X的情况

(34)甲:王勇和张丽相亲后发展得怎么样了?

   乙:王勇是喜欢张丽的。

<爱,喜欢>构成“荷恩等级关系”。A(喜欢)├~A(对相亲对象的爱恋程度),该推导表示“他们是有可能发展的”。但如果按照规则2进行推导:A(喜欢)├~A(爱),说“王勇不爱张丽”,这一推导就不准确了。

规则4 A(W)├~T(A(S))(T表示“说明”)

A(W)→±A(S)

规则4涉及上下义关系和某种“部分—整体”关系。

从上下义关系来看,下义词除包括了上义词全部义素之外,还具有表示自身特性的义素,因此,其“语义—信息”的强度要大于上义词。例如,<苹果,水果>是一对上下义词,从“妈妈买了苹果”,可以推出“妈妈买了水果”。但反过来,从“妈妈买了水果”一定推出“妈妈买了苹果”或是一定推出“妈妈没有买苹果”,都是不准确的。换句话说,如果句子用了上义词,表明说话人没有说明下义词对还是不对:其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某种类型的“部分—整体”关系中,即不把“整体”看作是由所有的部分不可缺少地构成的全部。此时整体包含了部分,但是部分也可以反过来代表整体。例如,某美国人来过北京,可以代表他来过中国。但是,来过中国,却不一定来过北京。所以:

<S,W>:<北京,中国>

A(北京)├A(中国),但A(中国)├~T(A(北京))

规则5 K(A(W))├K(~A(S))

K(A(W))├~K(A(X))

(35)甲:老张什么时候回来?

   乙:下个月肯定回来了。

甲询问的目的是想知道老张回来的具体日期,例如下个月的××日。<下个月的××日,下个月>:K(A(下个月))├K(~A(下个月的××日))。因此,乙的回答实际上暗含了“我也不知道确切日期”的会话含义。

规则6 本规则的三条次规则都用于这样的句子的推导:句子含有表示感知的动词,并有其宾语从句

①K(P)├P。例如:

(36)我知道张晓虹是老师├张晓虹是老师

②F(P)├~K(P)。

③F(P)→±P。例如:

(37)我相信张晓虹是老师├我不知道张晓虹是不是老师→张晓虹也许是老师也许不是老师

第三,信息原则推导的实施规则。

假设语句所谈论的对象或事件可能形成如下关系:{R1,R2…Rn},如果从贴近实情或者常规的程度来看,R1 > R2 > … > Rn,那么R1优先成为扩展说话人话语信息内容的最贴切的因素,推导出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对于常规关系,可以作这样的规定:对象或事件

①所形成的共轭关系优先于贴近的常规关系;

②所形成的预设关系或蕴涵关系被视为常规关系;

③现实关系的认定优先于常规关系的认定。

从列文森的信息原则来看,在人们的记忆存储中,存在着若干的“不言而喻”的“常规关系”,因此这些常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能被交际双方心领神会,说话人也才能够做到尽量少说,而听话人则以此为依据,来对说话人的话语信息进行扩展。

常规关系可以从句子提及的对象或事件所形成的共轭关系、蕴涵关系、预设关系来判断。

共轭关系用于对象,它们所形成的关系由关系轴连接起来,就像是共处一个轭。例如:上义—下义、整体—部分,都是分别处在关系轴的两端。同样,人与人、人与事物结成的关系,也会分处于某一关系轴的两端,例如父—子、师—生、飞机—飞行员等。例如:

(38)我在钢琴卖场1试钢琴1。在我来之前,钢琴卖场1里早就有一位顾客在试钢琴2。那位顾客感到非常满意,爱不释手,就买下了钢琴2

共轭关系1:我—钢琴卖场1

共轭关系2:我—钢琴1

共轭关系3:顾客—钢琴卖场1

共轭关系4:顾客—钢琴2

由于常规关系可以从句子中对象或事件所形成的共轭关系来判断,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我”和“那位顾客”所在的钢琴卖场是同一个;“我在钢琴卖场试钢琴”中的“钢琴”肯定不是“钢琴卖场里早就有一位顾客在试钢琴”中的“钢琴”;而“就买下了钢琴”中的“钢琴”肯定是那位顾客试的“钢琴”。

除去共轭关系外,常规关系还可以体现为蕴涵关系和预设关系。蕴涵关系和预设关系用于事物。例如,甲事件的存在导致了乙事件的发生,那么甲就蕴涵了乙,或者说乙是甲的蕴涵。丁事件是以丙事件为其预先设定的条件,那么丁是以丙为预设,或者说丙是丁的预设。例如:

(39)甲:陈芳说他男朋友送给她的包是在米兰买的。

   乙:他这次只去了俄罗斯。

在米兰买包├到过米兰├去了意大利,这些都可视为常规。据此,说话人乙就可以省掉这些多余的说法:陈芳的男朋友只去了俄罗斯,而没有去意大利;没有去意大利就不会去到米兰;没去到米兰就不可能在米兰买包。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信息原则推导的实施规则的第三条,现实关系的认定要优先于常规关系的认定。例如:

(40а)她昨天刚买的包,拉链就坏了。

(40b)拉链坏了,她只好再买一个包。

包可以有拉链,二者是“整体—部分”关系,可以成为常规关系。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40а)中的拉链,就是该句前面提到的那个包的拉链,说话人不必啰唆重复叙述。(40b)中同样出现了包和拉链,但我们可以推断出,二者的存在并非“整体—部分”的关系,只能互为“离散”关系,该拉链一定不是该句后面出现的那个包的拉链。此时二者的离散关系是句子表现出来的现实关系。如前所述,现实关系的认定要优先于对常规关系的认定,即如果现实关系表示两者不能当作常规关系来看待,就需优先承认这种现实关系。因此(40b)的推断不能按照常规关系,只能根据语境中的现实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