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话含义的特征

会话含义的特征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格赖斯在提出会话含义的概念之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会话含义的五大特征。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可以说是另外四个特征的前提。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是会话含义五个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特征。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的这种特征就被称为不可分离性,即同义替换是不可能将会话含义从话语中分离出去的。

作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格赖斯在提出会话含义的概念之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会话含义的五大特征。

1.可推导性

前文提到的不遵守合作原则相关准则的第四种情况,也就是会话含义可推导性的具体体现。听话人一方面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并结合语境,推导出相应的会话含义。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可以说是另外四个特征的前提。

言语交际的过程,总是说话人在向听话人传达某些意义,再由听话人进行理解并反馈的过程,而说话人要传达的意义,并不全都是字面意义,因此,听话人在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已知信息进行会话含义的推导。影响到会话含义的产生及推导的信息往往来自于五个方面:第一,所用词的规约意义和可能涉及的指称对象;第二,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第三,语言或非语言语境;第四,其他相关的知识背景;第五,以下事实或假定事实:会话双方都得到前面几条提到的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或假定那是事实。

在听话人掌握了已知信息之后,听话人就可以对会话含义进行推导了,推导模型如下:

①说话人说了话语P;

②没有理由认为说话人不遵守会话准则,或者至少说话人遵守合作原则;

③说话人说了P,同时又遵守会话准则或合作原则,那么,说话人必定想要表达会话含义Q;

④如果说话人是合作的,那么说话人必然知道被假设的会话含义Q是交谈双方的共知;

⑤说话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听话人将P理解为Q;

⑥因此,说话人想要让听话人将P理解为Q,即P的含义是Q。

综上所述,在会话含义的推导过程中,从表面上看,说话人违背了合作原则,但根据听话人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有一种解释正好能够支持听话人前面的假设,那么,听话人就应该认为这种解释正是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7)甲: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

   乙:我这段时间都在忙找工作的事。

在这个对话中,乙的回答看似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因为这句话是针对甲的问题进行的回答,因此,如果甲认为乙是合作的,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因为在忙找工作的事,所以没时间准备考试,考试结果不好”这样的会话含义来。

2.可取消性

影响会话含义产生及推导的相关信息虽然是已知的,但是如果在交谈过程中,其中一项或几项因素发生了改变,那么会话含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原有的会话含义也就相应地具有了被取消的可能性。

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指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因为在原先某一话语上附加某些前提,使得原先的某一种会话含义被取消。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是会话含义五个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特征。

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一般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引起的:

第一,说话人在原先的话语上附加一个分句来表示自己要取消原来话语的会话含义。例如:

(8а)他养了三只猫。

(8b)他只养了三只猫。

(8c)他养了三只猫,但前几天死了一只。

(8d)他养了两只猫。

在上例中,(8а)和(8b)表达的是同样的含义,即“有且仅有三只猫”,但在(8c)中附加了“但前几天死了一只”,就取消了前两句“有且仅有三只”的含义,而是表达了(8d)中“有且仅有两只”的含义。

第二,在特定的语境中取消话语原有的会话含义。例如:

(9)甲:王小明修了多少个学分了?

   乙:他已经修够了100个学分了。

在上例中,甲关心的问题在于王小明是否修够了毕业所需的学分,乙的回答也不是为了回答具体的数目,而是为了告诉甲王小明已经达到毕业标准,在这个语境中,王小明获得的学分可能是100,也可能多于100,也就取消了“不多不少”这个含义。

3.不可分离性

会话含义是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并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因此,它依附于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语境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的这种特征就被称为不可分离性,即同义替换是不可能将会话含义从话语中分离出去的。

如果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某种会话含义,那么,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同义结构对原句的内容进行替换,话语的会话含义都是始终存在,而不会消失的。例如:

(10)甲:今天和丙的约会怎么样?

   乙:餐厅很漂亮,菜的味道也非常好。

在上例中,甲想询问的是乙和丙的约会情况如何,但乙却通过违反关系准则,来回答关于餐厅的评价,其表达的会话含义是“与丙的约会不怎么样,没什么共同话题”。即使将“漂亮”替换成“安静”,“非常好”替换成“很美味”,其会话含义“约会不怎么样”依然不会发生变化。

4.非规约性

会话含义不是字面意义,也不是字面意义的一部分,而是听话人在知道字面意义之后,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含义。因此,会话含义的出现是以字面意义为前提的,字面意义在话语中是不变的,而语用含义却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的这种特征就被称为非规约性,其特征还表现在话语的命题的真假不影响到含义的真假,反之亦然。例如:

(11)今天可真热。

上例的字面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天气的客观反映,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则可以让听话人推导出不同的会话含义。如在室内,说话人的话语可能产生“开窗”或“打开空调”的含义,但如果语境变化成在空旷的野外,则可能产生“想喝水”或“想找个凉快地方休息”的含义。

(12)王小明打了李红。

上例中,如果依据量准则,那么命题表达出“王小明打了李红,但没有打死”的含义。如果王小明打死了李红,说话人仍说“王小明打了李红”,那么就是说话人故意违反量准则,不提供足够信息,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前一种情况表明,“王小明打了李红”的命题是真,其含义也是真;后一种情况表明,“王小明打了李红”的命题是假,但作为“王小明打了李红”的含义仍然是真的,因为其含义是从“王小明打了李红”的字面意义上推导出来的。如果“王小明打了李红”命题是真,而推导出来的含义最后因为李红伤重死亡就会变成假的;如果这时说话人仍说“王小明打了李红”,那他又是故意违反量准则,试图蒙骗说话人,这样,“王小明打了李红”命题是假,而含义也是假的了。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会话含义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随着命题的真假变化而变化。

5.不确定性

具有单一意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在不同场合,因为交际的主体不同,同一句话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通过语境来确定话语具有哪一种含义。例如:

(13а)你比前段时间瘦多了。

(13b)你比前段时间瘦多了。(正在减肥过程中)

(13c)你比前段时间瘦多了。(母亲生病需要照顾)

(13d)你比前段时间瘦多了。(经常出差)

在上述例句中,(13а)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因为缺少具体的语境支持,只能推导出字面意义,而后三句的含义则是确定而清晰的,分别表达了“减肥效果很明显”“照顾母亲很辛苦”和“工作太累”三种不同的含义,而这个确定的过程则是由语境来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