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面临着品种体系不完善,托市收购政策致使粮食和部分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量骤降和市场主体退出,期货市场与农民的对接机制未能建立起来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期货市场的避险和价格发现功能必将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面临着品种体系不完善,托市收购政策致使粮食和部分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量骤降和市场主体退出,期货市场与农民的对接机制未能建立起来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上市品种体系不完善,关键产品缺失。目前,我国共有45个期货交易品种,其中农产品期货21个,占整个期货市场上市品种的近一半。但从农业发展角度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品种体系尚存在明显缺陷失。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的大宗农产品,商品化、规模化程度更高的畜产品、水产品、蔬果类产品缺失明显。以畜产品为例,我国目前仅上市了鸡蛋期货,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更大影响的生猪、活牛、肉鸡等品种未能上市。恰恰这些产品由于商品率高而且政策干预力度弱,市场风险较大,急需避险工具。农产品期权缺失。从风险管理角度看,由于风险和收益的非线性特征以及交易相对简便,期权更加适合农民和中小企业使用。我国目前还没有上市期权品种,极大限制了生产经营者和投资者的选择空间,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缺乏规避自然风险的品种。期货市场通过上市天气衍生品如温度、降雨量、风速、霜冻等,在规避农业自然风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天气衍生品上市在我国还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

粮食和部分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量急剧下降,市场主体大量退出。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量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从2004—2010年交易量一直稳步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交易量大幅下降,此后稳步回升。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但我国粮食和部分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受托市收购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由于国家连年提高托市价格,而顺价销售又起着“封顶”作用,市场价格波动范围明显收窄,价格风险降低,生产经营者的避险需求随之降低。由于价格波动幅度有限,投机者的获利空间受到了挤压,其进入期货市场的动力明显不足。

期货市场与农民的连接机制未能建立起来。自诞生之日起,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就存在先天不足,即套期保值者不足,尤其是生产者缺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期货交易的规模化、标准化特点与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存在矛盾。为此,理论界与实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诸多模式,如“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期望通过企业、合作社等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期货市场。但实践中由于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合作社的实力弱小、运作不规范等限制,我国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比例十分低下,几乎没有农民直接利用期货市场,间接利用的比例也不足1%,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80%以上的农民直接或间接利用期货市场相比差距较大。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与期货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未能建立起来,农民基本无法通过期货市场实现避险。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日趋加快,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继涌现,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等。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41万户,合作社129万个,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

一般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大于普通农户,但由于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农户,其生产经营风险的集中化程度也要高得多,难以像普通农户那样,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有效分散风险,迫切希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2014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推动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期货交易,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随着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长期困扰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套期保值者不足尤其生产者缺位的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为市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启动,有利于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托市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政策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随着其弊端的日益显现,在实践中再也难以维持下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目标价格改革。从2014年开始,我国率先对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新疆的棉花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所谓目标价格是指政府从扶持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出发,根据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收益水平以及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所确定的价格目标线,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将二者的差价直接补给农民,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政府不予补贴,由农民在市场中自行买卖。

在目标价格政策下,政府不再进入市场收购,从而避免了对市场的干预,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则由市场主体独立承担。因此,期货市场的避险和价格发现功能必将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去政策化”的改革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自2014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启动以来,期货交易量明显回升,市场主体开始重新关注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第三,农业结构调整为期货品种创新提供广阔空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迅速转变。我国农产品消费结构“粮经饲”目前呈现3∶4∶3并向2∶4∶4的消费结构转型并趋于稳定。随着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农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向以果菜和种养结合的养殖业的转变。由此而来的是养殖业及蔬菜水果的快速增长,如菜果的种植面积、肉类的产量产值快速增加,目前养殖业和蔬菜水果的产值之和占大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这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根本性变化。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为期货市场的品种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目前看,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林业、渔业等行业基本处于产业发展的初中期阶段,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主体避险需求强烈,基本具备了推出期货交易的条件。

第四,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提出了适度进口,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明确提出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应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

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最大的创新在于“适度进口”。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为了确保粮食安全,适度进口已不可避免。由于我国不掌握定价权,因此在粮食进口中常遭受巨额损失,近年来的大豆进口即为典型案例。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能够在国际范围内争夺定价的话语权,在粮食进口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如果我国掌握了定价权,在粮食进口中就有了主动权。这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