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用语不同语体风格的表现及原因

电视新闻用语不同语体风格的表现及原因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新闻用语不同语体风格的表现及原因我们以北京话儿化词在北京地区几档主要电视新闻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为基础,描写其使用现状及语体风格的表现特点。先来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余下不到50%的社会新闻,又有不少是本市党政职能部门的动态反映。而“特别关注”的304条新闻中,时政新闻只有15条,仅占4. 9%,其他大量的是关乎现实社会问题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众化题材。

二、电视新闻用语不同语体风格的表现及原因

我们以北京话儿化词在北京地区几档主要电视新闻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为基础,描写其使用现状及语体风格的表现特点。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本次调查对象为2003年8月1日至31日一个月的时间里,出现在北京地区播放的6档主要新闻栏目的文本语言中的儿化词。这些栏目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30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报道”和北京电视台一套的“特别关注”、“北京新闻”、“晚间新闻报道”。另有一部分其他新闻及准新闻的节目内容:中央一套的“午夜新闻”、“本周”,北京七套的“第七日”。共得到约124万字的有声语言材料,其中特别是对相同新闻事件在不同节目中的不同报道,更能说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和特色,具有较高的比较价值。

2.调查步骤及结果:在全程音像记录的同时,摘记其中出现的儿化词,不避重复;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统计整理,特别是对儿化词的出现环境、下位类别、分布差异等的归纳分析;在中央台的三档新闻节目中,儿化词共出现152个/411个次,其中“新闻联播”61个/202次,“新闻30分”59个/ 112次,“晚间新闻报道”32个/97次;儿化词在北京台的三套节目中的出现频率,总体上要比中央台的高得多——718个/1741次,其数字分别是:“北京新闻”128个/351次,“特别关注”339个/933次,“晚间新闻报道”251个/457次。

调查得到的其他信息如表3-3至表3-5。

表3-3 各档新闻节目条数及儿化词频数

img10

img11

表3-4 各档新闻节目儿化词使用者的性别分布

img12

表3-5 各档新闻节目出现频数在前3位的儿化词

img13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

从调查材料中我们看到,儿化词的分布规律,尽管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来的,而且,这种分布规律与一些专家(陈章太2002)曾指出的广播电视语言分类是相吻合的。作为群体言语特征的变异现象,它在特定的语言运用领域——广播电视语言使用中的“变脸”,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新闻的层次定位,即,不同新闻栏目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各自不同的定位与任务必然带来不同的观察视角和题材内容,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语言运用的各个方面。

先来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新闻联播”视野涵盖全国乃至全世界,集中了24小时内的国内外时政要闻,定位集权威性、时效性、广泛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政治性和宣传性特点,其语言运用特点是简明扼要,逻辑严密,属典型的精致语码,语体风格必然是庄重、严肃、正式的,语言形式上的模式化、公式化比较明显,极少出现激越、活泼、随意等风格样式。相对来说,“新闻30分”的社会事件新闻占到了一定比例,但由于国际新闻比例较大(38. 9%),国内部分的社会新闻容量较为有限,在用语的总体选择上受到一定影响。中央一套的“晚间新闻报道”实际是国内、国际、体育“三一三十一”式的综合性新闻栏目,重复性强,国内部分,特别是国内的社会新闻比例相对较小,虽然部分内容略有展开,报道也更侧重过程的描述,但总的来说,语言风格和用语特色与“新闻联播”接近。

相比之下,北京电视台各档新闻的定位对立性强,距离拉开较大。“北京新闻”是北京市党政机关的主要宣传喉舌,在BTV充当“新闻联播”的角色,是北京地方性新闻中最规范、最正式的一档新闻节目。其内容以报道本市乃至全国的时政新闻为主,一般社会事件、百姓生活问题的涉及则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特别关注”,顾名思义,则以报道老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及生活事件为主,与一般电视新闻有所不同,“特别关注”侧重关注事件本身,除现场采访外,更有形式多样的深层报道。北京台的“晚间新闻报道”也并不重复“北京新闻”的内容,即使新闻焦点相同或相近,也往往另辟蹊径,注重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视角找新闻、做新闻及新闻反馈。

定位上的差异并不一定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但无可置疑地造成了角度上的差异。“北京新闻”是代表政府“发布”,而“特别关注”则多为百姓“代言”。角度不同,口吻必定不一样,这是左右语言使用的重要外力。且不说新闻题材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一线的编、导、播人员也会因某种有形或无形的传播意图,在用语方面有意无意地进行调整,语体风格表现出差异就不足为奇了。8月5日的BTV“特别关注”和“北京新闻”分别播出了一条题材相同、文字稿也基本一样的消息,只是稍晚播出的“北京新闻”删去了“特别关注”播出稿中的16个字,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在“特别关注”播出稿里的5个/10次儿化词,到了“北京新闻”只剩下了1个/1 次,其他9个次词干未变,但儿尾都消失了。

2.不同的新闻内容。在此,“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仍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方便说明问题的,是北京台三档新闻栏目中的情况。“北京新闻”全部575条新闻中,事关全国时政的消息就有228条,占到39. 6%;一般性内容的“简讯”共104 条,占18%。余下不到50%的社会新闻,又有不少是本市党政职能部门的动态反映。而“特别关注”的304条新闻中,时政新闻只有15条,仅占4. 9%,其他大量的是关乎现实社会问题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众化题材。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特别关注”的语言贴近百姓,口语化程度大大提高,风格轻松、自然,像和受众话家常;在表达方式上,不断调整角度,充分调动各种表述方式、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儿化词的出现居三档节目之首。“晚间新闻报道”也主要从百姓视角找新闻、上新闻,真正意义的时政要闻仅占全部的6. 4%。因其时间短(20分钟),容量小,儿化词出现的绝对数量不如“特别关注”。

当然,这并不排除百姓眼里的新鲜事儿同样是国家级新闻,国政大事也常常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 2008奥运会会徽向全球公布、北京东直门医院为三腿女婴手术并取得成功等新闻事实,就被所有七档新闻栏目采访报道。而正是这种对相同题材的新闻事实的不同方式、不同表达的报道,让我们更好地体味到不同层级的新闻栏目背后的定位因素,以及由此而诱发的不同的语言运用倾向。笔者全文录制了“三腿女婴手术成功”的七档新闻文本,转写成文本后,隐去题目及其他标记,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的人群中进行分辨试验,结果是90%以上的受试者能够根据它们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及其由此形成的总体风格基调正确辨别,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以上的观点。

综上所述,各档新闻的不同定位以及各不相同的题材内容,使其语言使用呈现出用语特征阶梯式渐变,形成一个特殊语体范畴用语风格的连续统:越是新闻性强、地域范围广的,用语越是庄重、严肃,用词书面化,表达概括、严密、客观、明确,语音表现上无装饰音,全部用正规普通话,结构上完整句多,带修饰限定的长句多,但干净利索,清晰易懂;随新闻性的逐渐减弱,地域特点逐步明显,语言的使用逐渐显示出轻松、随意的倾向。最极端的可以北京电视台七套的“第七日”为例,“七日七频道”以百姓身边新鲜有趣的小事为主打,实际多为新闻小故事,在表达上不避铺陈,多用修饰音,语言上有意突出地域性特征,大量运用北京地区的通俗用语,带有轻声、儿化等北京话特征的词语使用频繁,据统计,短短20分钟的节目,儿化词平均出现40个次,高于北京地区任何一档新闻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