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语体的语境

电视新闻语体的语境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电视新闻语体的语境语体是语言运用与语境的选择关系类型化的结果。前者是指使用语言的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特征,后者是指语言的内部体系关系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广播电视的语境研究比较薄弱。本章所论述的主要是哪些语境因素影响、制约着电视新闻语体的形成,属于非语言语境的探讨,至于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章 电视新闻语体的语境

语体是语言运用与语境的选择关系类型化的结果。语境是影响、制约语体的重要外部因素。无论是在语言材料的选用、话语的表达方式,还是在话语的理解方面,语境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语境”这一术语由波兰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Context of situation,称之为“情境语境”。这一学派的两句口号是“行为中的语言”和“使用着的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强调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语境对意义的作用。

弗斯(J. R. Firth)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并提出任何句子的语境都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1.每个音位在音位环境中与前后音位的关系;2.词素之间的关系;3.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4.句群之间的关系;5.句子与情境语境的关系。这五种关系实际上将语境分为两种: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前四种);由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诸因素所构成的情境(第五种)。

韩礼德(Halliday)继弗斯之后,于1964年提出“语域”(register)的概念,认为其由语场(field)、语式(mode)、语旨(tenor)三个因素组成,这三个因素构成了使用语言的环境。

海姆斯(Hymes)认为语境是由形式、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交际工具、风格、相互作用的规范等八个因素组成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交际时,要有在一定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话语的能力,即“交际能力”。

埃利斯(Ellis)的观点认为,语境包括情境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是指使用语言的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特征,后者是指语言的内部体系关系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前苏联科尔尚斯基则把语境分为五类:1.语言语境;2.伴随语境;3.情境语境;4.社会文化语境;5.心理语境。

国内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语境的作用,提出“切合题旨”与“适应情境”的理论,其内涵大致相当于现今所说的“语境”。

在1985年出版的由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将“语义与语言环境”作为一节进行论述。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之后,语境研究的专著大量问世,比较有代表性、反响比较大的有:王建平的《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求实出版社1989年)、王占馥的《语境学导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语境与语言运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王建华等的《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周明强的《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

相对来说,广播电视的语境研究比较薄弱。1989年,林兴仁在《实用广播语体学》中率先将语境引入到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来,并于1995年发表文章《论电视主持人三语境》[1],对电视主持人的语境进行研究与探讨。

张颂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一书中,专设《语境的概念》一节,对广播电视播音创作中的语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并提出了播音创作中的“实境”与“虚境”概念。

吴郁在《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中,对节目主持人的宏观、中观、微观语境进行了考察,认为“节目主持人对于语境的认识和把握,是主持人语言活动的逻辑起点,是主持人语言艺术的根基”。[2]

从总体上来说,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又称狭义语境,是话语的上下文环境,即前言后语。非语言语境又称广义语境,包括各种潜在的对语言理解造成影响的非语言信息。

本章所论述的主要是哪些语境因素影响、制约着电视新闻语体的形成,属于非语言语境的探讨,至于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之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