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类的不确定性是非范畴化的前提

词类的不确定性是非范畴化的前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1 词类的不确定性是非范畴化的前提语言的科学研究是对语言加以总结和归类,找出各类别的功能以及互相之间作用的规则。以经典理论来考察汉语的词类,不难发现,汉语的词类不属于经典范畴,因为它不符合经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汉语词类的种种事实表明,词类范畴不可能是经典的。由此看来,汉语的词类划分确实是很难的。

9.1 词类的不确定性是非范畴化的前提

语言的科学研究是对语言加以总结(generalisation)和归类(classification),找出各类别的功能以及互相之间作用的规则。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一直运用古典逻辑学和形式框架理论,在自然语言的各领域里,划分出明确的分类,但结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他们认识到:对自然语言属性的定义无论如何详尽无遗或作多次修改,也无法达到完全准确,仍存在某些模糊性。在句法学和语义学的许多领域里,要划分出明显、独立的类别是不可能的,类别模式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连续统一体,其中间是相对不确定的。

纵观汉语语法学史,对“汉语的实词能否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论,至今也无法达成共识。词类范畴的性质是什么?是经典理论所假定的那样,还是原型理论所假定的那样?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到词类的划分。以经典理论来考察汉语的词类,不难发现,汉语的词类不属于经典范畴,因为它不符合经典理论的基本假设。例如,汉语中的名词大多数可以和数量短语结合,但专有名词一般不能,可是所有讲语法的著作都把专有名词看作名词,如果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框定名词范畴,那么专有名词必定被排除出去。就范畴之间的界限而言,汉语中名词和动词、区别词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瓜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汉语词类的种种事实表明,词类范畴不可能是经典的。因此,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刻意寻求词类的充分必要特征是行不通的。

词类属不属于原型范畴呢?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原型范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加以范畴化的,而这些属性经常是连续的标度;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任何一个属性是必要的;范畴内部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的与其他的成员之间表现出较多的共性,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类成员是原型成员,反之则是非原型成员。人们对原型成员的认定比较一致,对非原型成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其范畴的归属也可能不一致。根据以上特点又可以推断出:范畴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汉语的词类范畴究竟有哪些特点?例如,汉语中的名词大多数可以和数量短语结合,有一小部分虽然不具备这一特点,但人们还是把它们看作是名词,如“张三”、“体育”等,可见,能和数量短语结合并不是某词成为名词的必要条件。同样,动词也不是非带宾语不可。词类与词类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名词与区别词,动词和介词之间就是如此。

既然词类属于原型范畴,那么在划分词类时就不得不考虑原型范畴的特点,否则就会有圆凿方枘之感。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只有那些效率高的标记才应该被认为在确定范畴成员时有重要性。所谓“效率高”就是指某个特征被见过的次数多,一个特征被见过的次数越多,就被认为效度越高。假如大多数的凳子有四条腿,那么四条腿就会是一种计数高的特征。同样地,如果凳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颜色,那么任何一种颜色特征计数就低。这种效度高的特征表现在词类上就是某形态在某词类范畴内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词类的划分必须从形态出发,也即从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能力出发,这是肯定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操作?不同类别的词在形态上的表现不是单一的,如名词一般受数量短语修饰,不受副词“很、不”之类修饰,后面能加表示方位的词语,等等。但是同类词里的各个个体在形态上的表现不尽一致,不同类的词之间又有一定的语法共性。因此,划分汉语词类时,如果采取单项的形态标记,往往无济于事;如果同时采取多项形态标准,而每一项又是必要条件的话,往往让人尴尬,因为很多情况下,某词只符合其中的一部分形态标准,例如,专有名词就不能被数量短语修饰。在此种情况下,专有名词算不算名词?可能的答案是算名词,但它的次范畴与一般的名词不同。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当初专有名词就不具备名词的所有形态标准,又是如何被纳入名词这一类的?既然不能确定是不是名词,又怎么能谈范畴的形态差异?由此看来,汉语的词类划分确实是很难的。

英语词类也不确定,英语词类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词类意义的模糊性、词类功能的重叠性和词类的可变换性三个方面。不同的语法对词类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含糊不清。E.Kruising在其A Handbook of Present-day English(1932年出版)中,对形容词作了这样的定义:“形容词的最重要功能是充当它后面名词的定语修饰语。”按照该定义,凡是具有这一功能的修饰语都可以划归为形容词。Eskersley父子编写的A Comprehensive English Grammar(1961年出版)引用形容词的传统定义:形容词是“用来描写一个名词或提供关于名词的更多信息,”或更为完整地说,“是修饰一个名词,给它增添意义,但是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的一个词”。该定义中的“描写”和“提供更多的信息”是模糊的概念。“agood friend”中“good”是不是“描写”和“提供更多的信息”呢?如果是,“agirl friend”中的“girl”是不是“描写”了“friend”,提供了更多信息,也算是形容词呢?Quik et al的《当代英语语法》(1973年出版)在第五章引言中提醒读者注意英语形容词和副词的词类区分并不是很明显,但它们又并非是同一类别的词。后来,学者们多引用传统观点对形容词进行界定,这充分显示了英语词类的不确定性。

英语词类的功能并非都是各不相同的,某些词类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功能,例如: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但是,并非只有形容词修饰名词,名词和副词等也都可以作名词的定语修饰语。可以充当主语的,除了名词以外,还有形容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等。名词、形容词可以作表语,副词、动词和其他一些词类也可以作表语。英语各词类的功能,是相互交错,重叠在一起的,使词类无法完全分割开。

英语词类的可变化性极为突出,其实,汉语词类的可变化性同英语一样。所有形式的词类似乎都能转换,而且能转换成几乎任何形式的词类,特别是“开放型词类”(open form classes),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由于词转换频率和程度不等,其转换后的词类得到不同程度的确定。有的完全得到公认,例如:bottle完全可用作动词“to bottle”,但有的词的词类转换后的归属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争论。因此,某些词的词类划分无法确定。词类不确定性的种类有逐变、歧义和重合三大类。

逐变是指某些词类之间存在着不确定的过渡地带,从一个词类转变为另一个词类时,中间有逐渐变化的痕迹;或者说,某一词类和另一词类之间有一个连续统一体,如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请看“The strong should help the weak.”我们能不能把句中strong与weak划分为名词呢?能和这两个词连用的只有冠词“the”。我们不能说“These strong should help those weak.”也不能说“The two strong should help us.”更不能说“There is a strong.”因为它们同原型名词区别太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仍然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可以用表示程度的副词如very、extremely等连用。例如:“The very strong should help the very weak.”标准的词类转化应该是:如果某个词类转化为另一个词类,这个词类应完全失去原有词类的典型特征。例如:skin转化成动词以后,我们就不能再在skin前面加定冠词“the”,我们不能说“He is going to the skin a rabbit.”某些形容词性过去分词的名词化程度更大,例如:accused和deceased可以是复数,也可以是单数。但是,the strong和the weak只能是复数,表示总体意义。Unemployed也是表示复数,但与strong、weak、poor之类的词不同,可以自由地同数词连用,可以说“There are three thousand unemployed in this small town.”再观察一下married这个词,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完全名词化了。它不但可以表示单数、复数,而且表示复数时,像原型名词一样要加-s,例如:“The young marrieds.”上面提及的这些词应看作形容词还是名词呢?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名词和形容词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即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渡地带。

在英语里,有很大一部分词属于多词类性,它们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属性,如“empty”既可作形容词、动词,也可以作名词:an empty box(形容词),to empty the box(动词),returned empties(名词)。当一个词在一个句子中既可被看作某个词类,又可被看作另一词类时,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现象称为歧义。例如:

(15)The game referee grabbed the blazing wastebasket.

(16)The rattlesnake looked as long as the cobra.

(17)Dr.Johnson looked over Tony’s head.

(18)The organization wants to help beat musicians.

例(15)中game可以作名词,意为“比赛”,也可以作形容词,意为“勇敢的”。由于game词类不同,造成句子的歧义。例(15)既可译为“赛场上的裁判抓住了燃烧着的废纸篓”,也可译为“勇敢的裁判抓住了燃烧着的废纸篓。”例(16)中“long”的词性不确定,在例句中可看作副词或形容词,句意分别为“响尾蛇和眼镜蛇一样久久地凝视着。”和“那条响尾蛇看上去和那条眼镜蛇一样长。”例(17)中“over”可以是介词,或看作副词,这时,“look over”被看作固定词组,意为“查看、检查”。歧义句的意思分别是“约翰逊大夫从托尼的头上面看过去。”和“约翰逊大夫检查托尼的头部。”例(18)中的“beat”可视为动词,句意为:“那个组织想帮助击败音乐家。”;“beat”也可以作形容词,句意为:“那个组织想帮助颓废的音乐家。”

重合是指一个词的两种词性在上下文中同时出现,即两种词类功能在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发挥作用,因此无法确定是属于哪一类别。重合与歧义有相同之处,某词的词类在孤立的句子中无法确定。但是,重合和歧义又有不同之处,歧义可通过上下文加以清除,从两个类别中确定其一。而重合即使在上下文中也无法清除,两种词类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一词两类重叠在一起。例如:

(19)The very wise avoid such temptation.

例(19)中,“wise”是什么词类呢?它和very连用,很显然是形容词,但是它又有一个定冠词“the”,并且作主语,“wise”在句中某些地方具有名词的功能。因此,“wise”既是形容词又是名词。语言中词类的这种不确定性为语言词汇的非范畴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有时词汇的非范畴化是由词类的不确定性引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