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4.2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上册里说:“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地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唯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唯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

4.4.2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上册里说:“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地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唯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唯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王力,1942:197)所谓“以达意为主”,就是把意思相关的词语凑一块儿,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当中不用任何联络成分。这些小句凑起来是不合情理的,因而没有连贯性。汉语里词语硬凑成句子,当中很少用连接成分。只要语义上允许搭配,合乎事理,合乎事实,合乎结构的要求,句子的意思可以意会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法。意合法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陈建民认为,汉语的“意合法”的特点反映了汉人下列的一些现实的意识:1)汉人说话只要对方听明白就行,并不要求各种语法成分一齐出现,不受语法形式的制约,主要取决于语义条件。一句话,只要有几个起“意义支点”作用的词语支撑,靠着一定的语境条件,好多无关紧要的话就可以不说出来,即“辞达而已矣”。因此,汉语常常以浓缩的表层形式包含丰富的深层意义,负载着最大的信息量,有很强的表现力。语境(包括说话的背景知识)对汉人的言语理解是相当重要的,有人说汉语是高语境依赖的语言,是有道理的。2)汉人有一种相关和相对的思维习惯,相关的思想在造词造句中常常有所表现。人们从这一点联想到相关的另一点,从这一头想到另一头,因而一个概念常常出现好几个叫名。汉人有讲“偶”讲“对”的传统。《文心雕龙·丽辞篇》说:“偶语易安,奇字难适。”汉人无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是讲偶讲对,讲究和谐的。现代汉语双音节是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四音节大量存在,这是“偶语易安”的缘故,也是汉人喜欢成双成对的表现。汉语语法结构正是体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的(陈建民,1989:193)。那么,“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模式”。而且在彼此的关系上,后者受制于前者。他说:“语言大大地制约着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一切思考。我们之所以看,所以听,或甚至所以经验记忆,正如我们之所以做这个或那个一样,都是因为我们社会的语言习惯预先安排好了一定解释的选择。”

汉语注重语义优先的特征在古汉语中最为明显,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其中只有一个“而”字可算是形合词,但也完全可以不要,而说成“知己不知彼”。但如果尽量用形合法表达,恐怕会说成:“(若)知彼(而又)知己,(则)百战(而)不殆;(若)不知彼而知己,(则)一胜(和)一负;(若)不知彼(而又)不知己,(则将)每战必殆。”意合的言简意赅与形合的逻辑外显在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