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特点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发展漫长历史进程中,人类先有形象思维后有抽象思维,然而对思维的研究,抽象思维研究得最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进行形象思维时,是用形象材料、典型(表象)来思维,头脑中不断涌现着形象(表象),一刻也离不开形象,整个形象思维过程是形象性的。形象思维主要用视觉表象来思维。

第三节 思维的特点

从上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我们清楚地看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为了研究发展思维的教学原则、教学媒体的作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需要研究两种思维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的特点

抽象思维在其活动中表现出多种特点,其中主要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和语言性,分述如下。

1.抽象性和概括性

客观世界复杂纷繁,事物间联系盘根错节,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要通过抽象的方法,剥去那些偶然的、表面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那些普遍的、必然的、本质的属性和带规律性联系的东西。“抽象”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抽取”或“抽象”。抽象是和概括联系着的,那些通过抽象分离出来的本质属性,经过概括把对象作为整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的抽象是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着自然。”(《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

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结果,即思维的结果,人们用概念、范畴和规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细胞,是头脑中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产物。它是人们头脑中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制作,抽象出贯串于其中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因此,概念是人类认识(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标志。科学理论.就是以概念为基本元素,经过科学的抽象,通过一系列判断、推理建立起来的。

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从抽象思维来说,就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随着抽象的不断深入,反映抽象结果的概念是有层次的,概念一般可分一般概念、基本概念和最基本的概念。

一般概念,是对事物表面特征的抽象,是对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或相似特征的概括。如我们把千千万万种动物,按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概括,予以一定的名称,就是一般概念。

基本概念、范畴、规律,是对事物深层次的抽象。抽象的结果形成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规律等。而哲学的范畴和规律则是最高级概括,它反映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与此相适应.学生的学习也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不断地深入的过程。学生掌握概念,由一般概念入手,进而掌握基本概念。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迁移,都是同知识的概括分不开的。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知识的迁移则越广。

概念的概括性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学生概念的形成是思维不断地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逻辑性

在人类发展漫长历史进程中,人类先有形象思维后有抽象思维,然而对思维的研究,抽象思维研究得最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逻辑学就是研究抽象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逻辑学分为形式逻辑(初级形式)和辩证逻辑(高级形式)。形式逻辑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有三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规律告诉人们进行思维时,如何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使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贯性和论证性,才不至引起思维的混乱和错误。这些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联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逻辑性是抽象思维一个重要特点,说明人们运用抽象思维时,必须遵循这些逻辑的形式和规律。

思维逻辑性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严密性

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中心环节。人们用三段论这个典型逻辑形式推理时。可以把进行思维活动所运用的有关概念、判断加以对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个思维活动环节,在对比中逐一地加以论证。所以推理是严密的,每一个思维过程的真实性、正确性是有充足理由的。

(2)条理性、系统性

思维表达的条理性、系统性是逻辑性的重要内涵。判断是对现实诸事物间或其属性间联系的反映,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人们的语言表达既符合语言自身的规则,又遵循逻辑的规律,其思路是清晰的、合理的。语言是连贯的。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多层次的思维的过程及其结果,思维的逻辑性保证了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3)线性

推理是抽象思维(概念、判断)间的联系,是从一个或若干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三段论就是这种典型的推理形式,从两个前提.即大前提和小前提推理而得出结果。实质上,通常论证过程,如代数、几何的论证,就是建立在一连串的三段论上。因此,逻辑的另一个特征,思维活动是线性的,它按照一定程序和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既不重复,也不跳跃,这也是逻辑思维严密性、连贯性的表现。

3.语言性

人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简单说来就是:外部世界的信息及知识输入人的大脑,形成它的表征物,即概念(语言)或表象。人脑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对概念或表象的加工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语言、概念是外部事物在头脑中的表征。抽象思维以概念(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通常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指抽象思维说的。抽象思维的语言性,除了语言是思维的材料外,还有以下内涵。

(1)思维与语言是同步的

语言分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当我们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时,是用内部语言,它是不出声的。而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时,是用外部语言,即出声的口头语言和可视的文字语言。不论是思维活动或思维表达。抽象思维与语言是同步的。思维与语言的同步性在教育上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也是对思维的训练。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思维不用语言来思维,而是用表象来思维,虽然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形象思维(不是全部),但不能用语言训练来代替形象思维训练。

(2)语言的丰富性

语言文字由于可分离性和可组织性,能按照语言规律组成无比丰富的语言单位。用语言来思维可以深入到认识的各个领域。这就说明,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语言,丰富词汇积累,是思维的重要基础。

(3)语言的视听功能

语言可以口说,也可以书写,具有视、听两种功能,是传播人的思维的很好的媒介.所以语言文字成为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交际的最重要工具。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

我们在《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中,阐述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主要有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跳跃性、直觉性、非语言性和富有情绪色彩。这里我们做些修改、补充。

1.形象性

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进行形象思维时,是用形象材料、典型(表象)来思维,头脑中不断涌现着形象(表象),一刻也离不开形象,整个形象思维过程是形象性的。表象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其中视觉表象是大量的、最为丰富的。形象思维主要用视觉表象来思维。其他几种表象也是思维的材料。我们听音乐、读谱时,是以音乐的运动形式进行思维的。它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指挥家在读谱的时候,他在大脑中已经听到了音乐里所表现的全部细节。我们读文学作品时。大脑常常浮现生动形象的画面,其中既有视觉的,也有其他表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人人能诵的诗,描绘的春雨景色,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景的美丽图画。体操、舞蹈等活动中,运动员、舞蹈家是用视觉、动觉(触觉)来思维的,如游泳运动员的水感等。科学技术也常用形象材料、模型、典型进行思维,建筑师用他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一张张独具匠心的宏伟蓝图。在1945年的著作中,爱因斯坦回答法国数学家J·阿马达关于数学研究领域通常用的思维的心理类型时说:“是视觉的和动觉的。”

形象可以说涵盖着世界上的一切,表象的丰富性为形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2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人对物体的识别主要根据它的形状特征。

形象思维是把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的。在文艺作品中,每个人物、每个自然景物、每个场面都是一个形象,艺术家是把这些形象作为一个单位来思维的。在生活中我们能在一群人中一眼认出自己熟悉的人,能一眼读出潦草、字体不一的字,虽然一个人或一个字有许多特征,但形象思维是把人、字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的。而抽象思维则通过逐个分析、比较人的面部(或字)的特征才能识别。

由于形象思维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思维,所以它具有对形象或背景已经有了改变的事物的再认能力。如一个三角形缺了一个角,一头猪少了尾巴,右脑(形象思维)能很好地识别,而左脑则不能把握信息不完整的事物。

表象的整体性是相对的。一棵大树是一个整体,一个树根以至一片树叶,也是一个整体。“珠算式心算”运算过程中,算盘的表象是一个整体.某一珠算活动——盘式图——是一个整体,算珠也是一个整体。当学生看到一个整数如658734时,脑子里浮现的是这六位数构成的盘式图像。表象整体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这种大大小小表象的可组性,使人类的智力活动(思维)可以从宏观到微观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3.概括性

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次的对表象的比较(类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这就是形象思维的概括性。

文学艺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抓住了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它能使人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事物外在特征的具体生动的有情感色彩的表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反映当时农村妇女的苦难的本质,就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将当时贫穷妇女的种种苦难.概括综合在祥林嫂一个人身上。各种科学技术的模型、图像、图表、几何图形、工程蓝图,都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概括,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日常生活也经常运用形象思维的概括性来处理问题。

思维的概括性。既是人们有意识的产物,如前面讲的文学艺术的典型.科学技术的模型、图像。也有许多是自动完成的,如我们认识一个人,经过几次接触,没有有意识的努力,就把他面部的特征抓住了;听一个人讲话,听过多次就能把他说话的特点(语音、语调、声调等)掌握了。

形象思维的概括性既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对某一具体人或事物特征、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浅层次的,而文学艺术的典型、科学上的模型(如原子模型)、图像(如细胞图),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形象思维的概括性,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跳跃性

跳跃性是形象思维的又一个特点。逻辑思维是一步一步地有顺序地推下去的,是线型的,而形象思维没有一定程序,是跳跃的、发散的,是属于平面的、二维的。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天、渔火、钟声、客船等事物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诗人却通过他的情感感受,把它们连在一起。托尔斯泰看到睡衣袖口上的花纹图案,产生一连串的联想,他说:“我坐在书房里,仔细地看着睡衣袖口上那用自丝线镶成的花纹图案,它非常好看。于是,我想,人们怎么会想出这么多花纹、装饰、刺绣;有一个女人们感兴趣的女红、时装、见解的整个世界。这该多么令人神往呵。我明白,女人们喜欢这些东西,才会去做。当然,现在我该想想(即小说的构思)安娜……忽然,这个花纹图案,揭示我写出整整一章。”

人们的创造活动,一般是在问题情境具有不明确性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发现隐蔽关系的结果。牛顿就是通过思维的“跳跃”看至9苹果落地和月球绕地球转动两个不同现象中所隐蔽着的关系——引力。这就是思维跳跃性的意义。

5.直觉性

形象思维的直觉性是指对事物的识别、判断,不是以规定的程序、步骤一步一步地作出,而是瞬间作出的。下面是一个实验:当单词呈现在右视野时,先前所记忆的单词量越大,被试的反应时就越长。这表明,左脑倾向于顺序地将该单词与所记单词逐一进行比较。当单词呈现在左视野时,无论先前记忆多少单词,被试的反应时都保持不变。因此右脑所使用的是平行的加工方式.不需要对每个单词进行逐一检查。

由于形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一的单位来处理,因而它能容纳的实际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同仅靠语言记忆相比,表象记忆在数量上可以高出前者100万倍左右。

因此,直觉思维能同时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作出判断。这就说明为什么一个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能对病症直觉作出诊断;一个有丰富指挥经验的指挥员,能根据地形、形势下定作战决心;一个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能依靠直觉作出决策。

直觉不仅具有敏捷性,还具有跳跃性,它可以突破一般思维的常规,跳过某些阶段,直接识别事物或获得最终结果,使形象思维成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6.非语言性

形象思维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而表象是没有语言的。表象的运动也同样没有语言。形象思维就像看无声电影,虽然没有语言,脑子却能理解一幕幕景象。一个舞蹈演员或一个运动员熟练地进行表演时,是有感觉的,这感觉来自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的思维活动,要是问他刚才怎样舞蹈或运动时他却说不出什么来。“当我们用高度激活的一个半球完成某事而另一半球处于闲散状态时,处于闲散状态的半球是无注意力的。因而一个半球可能学到的东西,另一半球则学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用非语言的方式学会一个右脑任务时,却难以向他人解释如何去做。我们的语言半球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它没有注意到。”

当我们用形象的语言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描绘一个情境时,看起来好像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其实,语言只是间接地表达形象思维的结果,因为我们从小开始学习说话、识字,就把描述性语言和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熟悉的事情、情境,语言的表达已经熟练到可以脱口而出。但是,若要表达一个陌生的情境时,人们头脑中先有画面、情境,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况是十分明显的。

7.富有情绪色彩

情感与认识不同,但两者又密切相关。情感由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它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伴随认识一起出现的,并且和认识交织在一起。通常说触景生情,那么情感的产生和认识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一见到情境就直接产生情绪,或是经过某种中介的作用而产生?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联系着,情感产生的公式是:

情境→评价→情绪

这说明情感不是直接对客观的反映,而是客观经过主体的评价以后,才折射产生情感。根据这个学说,我们认为这种对情境的评价、分析,运用形象思维是瞬间作出的;而用抽象思维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通过认知的“折射”作出的。由于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其所产生情绪的深度也不同。

因此,我们认为富有情绪色彩,是形象思维特别是艺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的情感的丰富性,是和他的形象思维联系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