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的一种思维。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品质发展还不成熟,在对待不同观点时容易产生片面性和极端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时易钻牛角尖,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问题等。中学生的思维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上有积极的特点,也有消极的特点,从积极方面看,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独创性品质等,在消极方面,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表面性、片面性、极端性、自我中心性等。

(一)积极的思维品质

1.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的一种思维。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核心,它依赖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因而中学生随着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其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他们在思维过程中逐步学会进行逻辑的概括和综合,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把教材内容分析出若干要点,又将各个部分综合成完整的系统,理解一般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事实和概念进行正确的分类;能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反映。

2.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独立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及正确性的特点。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在初二以后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解释,而要自己寻根问底;喜欢怀疑、争论、辩驳,不轻信家长和教师的话或权威的意见;喜欢独立地寻求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常会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能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过程,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和检查自己的思想。

3.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生成社会产品的思维品质。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了较多的积累,较多的知识经验为他们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使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都比小学生发展得好,而与中老年人相比,他们的思维又没有那么保守,显示出了较好的独创性。

以上品质尤其是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都是极其可贵的、值得发扬的心理品质,教师和家长应当正确对待,绝不能因为他们经常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就认为他们是故意对抗而斥责和压制他们。

(二)消极的思维品质

1.表面性和片面性

尽管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思维还存在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还常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经常表现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易受表面特征的影响,也有时候会表现出毫无根据地争论。

2.极端性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品质发展还不成熟,在对待不同观点时容易产生片面性和极端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时易钻牛角尖,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问题等。

3.自我中心性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时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中学生的思维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此时,初中生已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够分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能了解和考虑别人的思想,但他们不能明确地区分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的不同之处。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假想观众,这使他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判断和推论时,常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因而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高中阶段以后,这种自我倾向逐渐减弱,逐渐能了解并区分自己和他人在思想上不同的关注点,认识到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间的差异,掌握和分析事物更具客观性,因而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它反映了思维的概括化、内化和简化的程度。思维敏捷性的培养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培养学生讲求效率的竞争意识。中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在各种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加强速度比赛的训练,讲求“又快又对”。二是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高速度的要领和方法。例如,数学教学中运用速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通过具体化达到熟能生巧,一旦生巧,既能丰富教学知识,又能锻炼思维品质。

2.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有以下几种表现:思维方向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思维过程灵活,能自觉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等;思维内容灵活,能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思维有直接关系,因而应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提高其思维灵活性。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语文教学的一字多词,多角度作文等都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学生从各种解法中找出规律,能举一反三,比盲目多做习题效果要好。因此,教师应精选例题,按其类型、深度选编适量的习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进而发展其思维灵活性。

3.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中就是善于概括归纳、逻辑抽象性强、能抓住事物本质、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有的学生具有解答各种问题的现成知识经验,但不能独立分析面临的新问题,也就是缺乏深刻抽象的思维,因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用不上。所以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类能力,这种归纳概括能力通常是在学习概念、原理和其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科学的概念是抽象思维的产物,为中学生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将会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逻辑思维逐步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二,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教师应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中,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在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有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产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织成某种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温故知新】

(1)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个体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条途径来实现和外界环境的平衡,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个体认知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2)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把儿童独立地完成某种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在他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称最近发展区。

(3)信息加工理论把人脑比作一个输入、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计算机系统,认知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加工系统的自我适应来实现的。

(4)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越来越明确、观察的精确性逐渐提高、观察更具持久性、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等发展特点。

(5)中学生的记忆具有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成为记忆主要方法、抽象记忆成为优势记忆方式等特点。

(6)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监控思维快速发展等特点,在思维品质上具有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积极思维品质;同时也具有表面性、片面性、极端性、自我中心性等消极思维品质。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图式 同化 顺应 最近发展区

(2)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的主要观点及这一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3)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的主要观点。

(4)中学生记忆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记忆力?

(5)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6)分析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