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的思维特点

孩子的思维特点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经过无数次的举例,孩子才能跳出形象思维的束缚,理解“1+1=2”的真实含义。可见,孩子只有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有很大差异。也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孩子思维训练的关键期。好奇心是推动孩子思维前进的心理动力。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思维力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思维特点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总是非常热衷于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却往往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殊不知,只有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其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才越强;同时,孩子的思维越深刻,其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变得越深刻、思路越敏捷、应变能力能力也越强。

可思维是什么?事实上,思维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手段。整个的思维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可以说,思维就是思考的升华。

1.孩子的思维特点

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维特点:

(1)模仿思维。模仿是孩子最惯用的伎俩。比如,他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炒菜,也会学着爸爸的样子说话——千万不可小觑孩子的模仿。在生命的最初,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的。也是在这些生活的细节中,孩子懂得生活、学会交际。

当然,孩子的模仿也经常会以恶作剧式的方式出现。

比如,幼儿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孩子说要上厕所,其他孩子就会接二连三地也说要去。其实,他们并非真的想上厕所,但盲目地模仿,是他们生活的主要“乐趣”。

可见,这个时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判断能力,单纯地模仿成为了他们活动的主要方式。

(2)单向思维。因为思维能力的限制,孩子想问题,只能凭借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

比如,如果你告诉孩子“1+1=2”,孩子可以很快地记住;但你千万别指望他们能够懂得“2-1=1”——孩子的思维是不可逆的。

可见,这个时期的孩子即使有简单的思考,也都是不着边际的想象。至于家长那些知识的灌输,孩子也只会单纯地接受,并不会进行深刻地分析。

(3)形象思维。同样是“1+1=2”:家长向孩子演示,吃了一颗葡萄,又吃了一颗葡萄,这时孩子会明白“1+1=2”的原理,即一共吃了两颗葡萄;同样,告诉孩子伸出一个手指,再伸出一个手指,孩子也会知道“1+1=2”的算法。但如果不用这些实物当教具呢?也许孩子能说出“1+1= 2”,但那绝不是思考得来的,这只能说是一种记忆。要经过无数次的举例,孩子才能跳出形象思维的束缚,理解“1+1=2”的真实含义。

可见,孩子只有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可见,孩子对直观的东西更为敏感。

(4)主次不分。对于孩子,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你不能指望他们和你一样,知道什么是轻重缓急。

比如,早上家长要很早起来给孩子做早饭,然后送孩子上幼儿园,自己上班——这是一个非常匆忙的过程。可孩子呢?慢慢悠悠地起床、慢慢悠悠地穿衣服。家长本来已经很着急了,他还在那里指着衣服上的小鸭子让你看。接下来还要边洗脸边玩水、边吃饭边讲故事……

我想,每个家长可能都会遇到过这种让人崩溃的场面。对于孩子的“主次不分”,家长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耐心。不过,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给你捣乱,他只是不明白什么更重要!

(5)单维型思维。孩子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事情,但这时的孩子还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也就是说,孩子想事情不会想得太多,对于后果之类的,更无从谈起。

有一则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妈妈告诉儿子:“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儿子连忙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孩子错了吗?他的确是按妈妈的意思做的——把贵重的东西锁在了箱子里。可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可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可见,孩子的思维缺乏预见性,他们也只会按照家长给予的“概念”进行思考,而不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有很大差异。不过,掌握了孩子思维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因地制宜”。

2.培养2~6岁孩子思维发展的原则

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很快。但因为思维框架还没有定型,所以可塑性很大。再加上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求知欲很强、接受东西快等特点,在这一时期加强孩子的思维训练大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也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孩子思维训练的关键期。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等到以后再来补这一课,恐怕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因此家长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思维训练。这对孩子今后智力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1)要按照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行事。人类的思维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就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来说,幼儿阶段主要是具体思维占优势。

3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在感觉动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属于感觉动作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

3~5岁的孩子主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实物形象去启发孩子思考,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5岁以后,孩子已经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认数与计算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大多数的孩子己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要适时地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不要违背这一规律来对孩子进行提高思维能力的教育,千万不能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

(2)让孩子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动孩子思维前进的心理动力。这一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很大,也很容易满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好奇心会逐渐减退。家长可以经常用发生在周围的事情,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且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去参观、旅游,让他们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交新朋友。孩子接触外部世界的内容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大,兴趣也就会越浓,他们注意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更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3)全面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品质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思维力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内容,这是一个有密切关系的过程,因此,一定要综合开发培养,不能搞单方面的突破。

(4)活跃孩子的思维。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实际上孩子的问题正是他们用脑去思维和分析感知世界。尽管有的时候他们提的问题很简单,可能还很幼稚,但做家长的一定要认真回答,因势利导,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千万不要拒绝回答,更不能斥责孩子。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孩子经常用脑会伤害脑筋,损害身体健康,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大脑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越用越灵活的。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孩子的这种特点,一方面引导他们养成好奇好问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要多创设一些问题向孩子们提问,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在给孩子提问时,一定要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所提的问题应该比较明确,既要让孩子容易理解,又要富于启发性。这些问题最好是孩子亲身经历过,或者是容易看到、听到、摸到的,并且是容易找到答案的事物和现象。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要通过引导使孩子答对的机会多一些,促使他努力思考多种多样的答案,调动孩子动脑的积极性。

(5)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感性知识越丰富,思维就会越深刻。有意识地丰富孩子感性知识及其表象,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家长要利用周围事物充分发挥孩子的各种感官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他们感知各种事物,扩大知识范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过程及其变化,观察大自然中水的冻结、雪的融化。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给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知识。节假日或是平常有时间的话带孩子去公园逛逛,看看公园里的花草,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这样也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还要尽可能地创造丰富的环境,给孩子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常和孩子搭积木,拆装玩具,饲养一些小动物,种植一些生长期短但是变化比较明显的植物。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给父母的贴心提示:

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有的孩子思维习惯不好,比如爱钻牛角尖,思维呆板、不敏捷,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的本能,正像人需要运动一样,人脑也需要思维。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孩子思维训练的关键期,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为孩子思维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