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区域主义理论

新区域主义理论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区域主义关注“区域内部力量”以及区域竞争优势的培育,更强调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和区域化特征。按照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区域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的多重价值目标,因此,新区域主义发展观与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观相一致。
新区域主义理论_宁夏回族聚居限制开发生态区区域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

新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相对于区域主义提出的。区域主义由于缺乏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行政制度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使得其作用较为有限。与凯恩斯主义及自由市场主义原理相比,新区域主义虽然不完全否定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适度作用,但对这两类政策能否促进“劣势区域”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却持强烈的怀疑态度。新区域主义关注“区域内部力量”以及区域竞争优势的培育,更强调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和区域化特征。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体现了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与社会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紧密结合。新区域主义关于区域的研究中,虽然其经济目标非常明确——提高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动态竞争力,但其理论和政策视野已远远超出了纯经济的范畴。新区域主义对制度、文化的力量给予了特别关注,通过制度、文化的地理集聚性和区域特定性、路径依赖性的分析,寻求区域发展路径,尝试突破“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两难选择,强调组织动员区域内部力量和培育竞争优势。在政策实践上,新区域主义为劣势区域的经济复兴提出了超越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条道路,其对区域的理解完全不同于自然地理特质的空间概念,而是“不同尺度的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空间”。新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目标,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3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的方式,强调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实行梯度开发发展战略;90年代以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一五”至今,调整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按照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区域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的多重价值目标,因此,新区域主义发展观与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观相一致。限制开发生态区以“牺牲”发展机会而保障了全国或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被“剥夺”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需要国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补偿,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