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时期(~年

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时期(~年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件包括卫生部党组给党中央写的报告和中共中央转发这个报告的批语。1983年宁夏卫生学校开设针灸专业班,招收学生40名。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全区中医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这批人员现在已成为自治区各级中医医院的骨干力量。
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时期(~年_宁夏卫生和计划生育改革与发展史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部门是一个重灾区,中医工作又是卫生部门里的重灾区,十年动乱中“残酷迫害中医药人员,拆散中医药机构,摧残中医药事业,造成了中医药事业日趋没落,中医药队伍后继乏人的严重状况”(引自1978年11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加快发展中医中药事业》)。改革开放初期,全区中医药事业面临着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也面临着兴废继绝的艰巨任务。截至1978年,全区仍然只有银川市中医院1所中医院,医院只有132张病床、中医药技术人员192人。按照1978年全区356万人计算,每千人拥有中医病床0.037张,拥有中医药技术人员0.059人,中医药资源十分有限。

1.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发展壮大中医药技术人员队伍

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中发〔1978〕56号),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为文件作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文件包括卫生部党组给党中央写的报告和中共中央转发这个报告的批语。中央在批语中对卫生部的意见予以肯定,并对如何贯彻做出了重要指示,“在发展西医队伍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快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卫生部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主要针对当时中医药事业关键问题:后继乏人、乏有术之人,提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解决了当时中医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文件提出:对“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中医药人员平反收回;由国家计委拨出1万名全民劳动指标,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民间考核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师充实到全民所有制中医医、教、研单位。各地党委和政府纷纷响应,很快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专家和骨干人员重返中医药岗位,并给当地中医增拨录用指标。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存在的以中西医结合来代替中医自身发展,中医院普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文件第一次提出“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的特点,从门诊到病房都要体现以中医药为主”。

《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是我国中医事业在经历“文化大革命”10年摧残破坏后拨乱反正、走向恢复发展的起点与标志。文件下发后,1979年宁夏卫生局、劳动局联合印发《关于吸收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80名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机构问题的通知》,经考试选拔,80名中医药人员被正式吸收为国家中医药人员,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全区中医药人才匮乏的局面。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学习文件精神,采取措施,努力改善“乏人”这一突出矛盾,把着眼点放在对中医人员培训工作上,1980年和1981年宁夏卫校招收了两届中医大专班83名学生,1983年又招收3年制针灸中专班43名学生,同年,还举办中医在职进修班两期,学员80名。1980~1986年有539名中医、中药学生毕业。1982年起,委托上海中医学院代培了119名中医药本科生,1983年,根据宁卫政字〔1983〕76号转发《关于进一步解决深造出师的中医药人员和“西学中”人员称职问题的通知》精神,自治区先后为3名老中医分配了8名徒弟,1986年,有的正式学成,独立工作,有的转入高考。1983年宁夏卫生学校开设针灸专业班,招收学生40名。1984年,在宁夏医学院创办了中医系,1987年开始招生,改变了全区不能自己培养中医本科生的历史。1985年起,委托安徽中医学院代培了在职3年制中医专科生70人,在银川设立陕西中医学院函授站,招收学员64人。1985年起与陕西西安市中医医院签订了10年临床进修协议,从1986年起,每年选派10名骨干医生赴西安市中医医院进修。自治区卫生厅于1986年收集了时逸人、朱汝藩、董平、雷声远、胡树安、赵贵春、李雪岩等宁夏名中医经验、医案、医话等,编写成《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出版发行,保留了老中医珍贵经验和遗产。1991年,宁夏卫生学校开办了面向农村的中医医士专业,5年共毕业中医中药专业中专生201人。1992~1994年,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为宁夏代培6名(内、外、妇、儿、针灸、中药各1名,每年2名)研究生,为自治区培养了高层次中医药研究人员,提升了科研能力。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自治区卫生厅与人事厅联合在自治区中医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平罗县中医医院开展了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1998年,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13”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制定《宁夏专科专病培训实施细则》,在全区县级中医医院遴选了20名专科人才作为培训对象,分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培训基地学习。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全区中医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这批人员现在已成为自治区各级中医医院的骨干力量。

2.解决中医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初步建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1982年4月,国家卫生部在衡阳市召开建国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史称“衡阳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整顿和建设的意见》《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试行)》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中医学院》3个文件。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认真加强中医工作,提出了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明确指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3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和机构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必备的物质基础。会议针对当时有些中医医院在办院方向和医院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明确提出中医医院的办院方向是突出中医的特色,中医药人员应占医药人员的多数,医疗工作要以中医辨证论为核心,为中医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衡阳会议的基本精神,符合我国当时中医药事业发展实际,对全面贯彻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是改变中医药从属地位的开始,开启了中医复兴的新征途,成为中国中医药事业迈过“生死存亡”门槛、迎来迅猛发展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衡阳会议后,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中医机构建设和加速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宁夏也迅速跟进,迎来了中医机构建设迅猛发展新阶段。1982年7月,自治区卫生厅召开了全区中医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加强中医医院建设。1984年自治区卫生厅设立了中医处,1986年国家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召开全区中医工作会议,各行署、市、县(区)主管卫生工作的专员、市长、县(区)长和卫生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坚持以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重点,学术提高为领先”的中医机构建设方针,讨论修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年中医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大中医医院建设力度、实现县县有中医医院的建设目标。这两次会议对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至1990年,全区建成中医机构18所(含中医门诊部),除彭阳县、泾源县外,基本实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县县有中医机构的目标。(彭阳县中医医院设立于2005年)

表1 自治区公立中医医院成立时间及床位数、建筑面积

3.开展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加强和规范中医机构内涵建设

1984年,自治区卫生厅为贯彻全国中医医院专科建设座谈会精神,加强中医医院专科建设,明确要求各中医医院切实加强中医外科、妇科、儿科、针灸、骨伤科、推拿按摩等中医专科建设。1985年,自治区卫生厅根据“重庆会议”精神,强调中医医院要加强中医急诊工作,组织银川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卫县医院制剂室、吴忠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等单位成立了中医急诊协作组,引进重点中医研究所的增液汤、养阴汤等中药大输液制剂和各种中药注射剂30余种,配合临床开展中医急诊工作。到1994年全区中医医院普遍开设了急诊科,推广使用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15种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

198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医院分级管理。1993年,自治区卫生厅在灵武市召开中医医院分级管理研讨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制定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地区性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自治区制定并印发了《宁夏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与办法》,作为全区区域性标准实施,开展了全区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试点工作。1995年,国家卫生部发布《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医院等级评审作为一项制度形式实施。宁夏成立了自治区中医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开展了第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至1999年,灵武市、平罗县、吴忠市、中卫县等6所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1990年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建立健全符合中医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规章制度,分别印发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中医护理常规、文件书写规范、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院分组管理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等一系列中医行业标准。1994年,国家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颁布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这些标准和规范相继实施,对提高全区中医医疗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中医医院科学管理水平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自治区卫生厅与人事厅联合在自治区中医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平罗县中医医院开展了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1998年,在全区开展创建“放心药房”工作,各级中医医院从把好药品采购关入手,规范进药行为,完善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促进了中医医院药房建设,提高了药品质量,保障了用药安全。银川市、永宁县、石嘴山市、灵武市、吴忠市、平罗县、中宁县、中卫县等8所中医医院第一批达到“放心药房”建设标准。

经过十余年建设,中医医院功能不断健全,普遍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类各级工作人员职责,医疗条件有了不同程度改善,服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开设了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按摩、骨伤、肛肠、理疗等专科门诊或病房,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烧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是由于中医医院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原县城卫生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步晚、基础条件差,使中医医院发展受到了制约,和全区综合医院相比,在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和专业设备方面有明显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