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趋善现象例证

趋善现象例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生命活动选择性反应的实例,还可见于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在生命活动中,类似乙酰化修饰的现象非常普遍,如磷酸化修饰、甲基化修饰等,它们都是生命体根据功能活动所进行的选择性反应,而这种选择性反应的动力基础即是生命运动的趋善之机。
趋善现象例证_生命文化要义

我们说生命运动是遵循天道自然规律、趋于自我完善而不断接近于洽和谐调、优敏从容极致状态的过程,这种状态和过程本身即是趋善。宇宙自然运行过程中从无生命状态衍化出生命状态,从生命的低级状态进化到生命的高级状态,既是物质运动不断趋善的结果,又是生命物质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趋善的过程。出于揭示生命奥秘的探索激情,人们可以对生命现象、生命状态进行或深刻、或浅薄的认识和探讨,然而不论人们的认识怎样浅薄,也不论人们的探索怎么深刻,自然生命的生物运动总是无限趋向于洽和谐调、优敏从容极致状态的,亦即是说,生命运动的机制肯定是趋善的。

因为生命物质运动的机制本来就是趋善的,故而由此于生命状态、生命过程中表现出的趋善现象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一)生物膜的进化及其作用

在趋善机制的作用下,地球早期的生物大分子聚合而形成多分子体系,并进而形成与外界分隔的生物膜,这种膜状结构的细胞标志着前生命的化学进化向生物学进化的转变。相对于生物大分子与多分子体系而言,细胞在生命的形态学、功能学特征等方面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昭示着原始生命在不断接近于洽和谐调、优敏从容极致状态的征途上完成了第一次重大的品质升华。

(二)适应辐射效应

受趋善机制的驱动,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普遍的适应辐射效应。所谓适应辐射效应,是进化理论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其含义做出了三种界定:其一,适应辐射在地理学中的定义是指一个单源群的趋异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形式和生活方式的种,占据广阔范围的过程;其二,适应辐射在古生物学中的定义是指在较短时期内,单一世系成员的演化趋异和大规模多样化,并因此而占据了一系列不同的生态位或适应带的现象;其三,适应辐射在生态学中的定义是指一定进化时间内,物种因适应不同的生态位而分化出新的物种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然而从一般意义上说,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生物进化从一个线系分枝出许多歧异分类单元的现象即称之为辐射,通常情况下辐射分枝表现为向不同的方向适应进化,故而又称之为适应辐射。不容否定,生物进化中的适应辐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如其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由40亿年前的同一个生命会演化出成亿上兆的生命种类,当然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为鱼类但却会有24000个不同的品种,同样的道理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3000多种蛇,为什么会有300多种蝙蝠,为什么会有2000多种老鼠……?大自然给了各种生命繁衍生息的空间和条件,而各种生命为适应环境、适应自然竞相展现出各自最擅长的生存技能,促进这些技能日益成熟、日益精巧的动力便是生命的趋善机制。

(三)自我调节系统的功能

生命运动受趋善机制的作用,每一种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在运用自我调节系统进行自我调节,一方面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功能,另一方面不断调节与外界环境的适应关系。高等生物的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乃至于整体的调节。如猴子在食物的诱惑刺激作用下,大脑中相关联区域的脑细胞会异常活跃,进而调动眼睛、肢体、唾液腺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而产生出相应的取食动作。可以肯定,如果没有生命运动趋善机制的作用,就不可能表现出猴子面对食物时的自我调节,当然也就不可能完成取食的生命功能。不仅高等生物有源于趋善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即使是低等生物在趋善机制作用下的自我调节也毫不逊色。例如细菌有能力合成许多自身功能所需要的分子,但合成什么分子,以怎样的速度去合成则随自身内部状态与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策略。细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会因过多产生而堆积,又不会因合成不足而匮乏,这种维持生命功能的平衡状态不是靠外力干预而是靠自身调节而实现的,由此通过生命功能的自我调节便足以证明生命运动的趋善作用。

(四)选择性反应

生命运动受趋善机制的促进和影响,在适应内外环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选择性反应。所谓选择性反应,是指生物有机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体内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选择地表现出的不同功能反应。如细胞膜是防止细胞内外物质自由运动的生物屏障,一方面它必须保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细胞与周围环境发生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以物质交换而言,虽然通常情况下在同一环境中的物质可遵循一般物理规律顺浓度梯度而扩散或渗透,然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却是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以至于正常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外高出10~20倍,而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出约10倍。通俗地说,细胞膜吸收什么、排出什么,都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因为细胞膜本身便是具有选择透性的,这一生物特征无疑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趋善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作为生命活动选择性反应的实例,还可见于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科学家发现,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而细胞主要通过蛋白质去执行复杂的生命功能,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执行不同的生命功能时需结合不同的化学基团,这种结合过程可称为“修饰”。如果根据功能需要,蛋白质与磷酸基团结合就成为磷酸化蛋白质,蛋白质与乙酰基结合就成了乙酰化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被乙酰化的现象即叫做乙酰化修饰。在生命活动中,类似乙酰化修饰的现象非常普遍,如磷酸化修饰、甲基化修饰等,它们都是生命体根据功能活动所进行的选择性反应,而这种选择性反应的动力基础即是生命运动的趋善之机。

(五)能量定律和转化方向

自然界非生物的物质运动无不遵循一条定律,即能量,以及系统的转化方向,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的,而生命运动受趋善机制的驱动,物质运动中的能量,以及系统却总是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的。前面在讨论“生命是熵序与灵性的统一体”中曾经说过,熵本身表示的是混乱与无序。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物质结构序、能量序,以及功能序与非生物物质运动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说确实是生命物质运动趋善之机的伟大功绩。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事实总是说明,非生物物质的运动和能量转化的总趋势总是趋向于自发倾向占优势的方向进行,而生物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总趋势总是趋向于自主可能性大的方向进行。如自然界中非生命状态的水总是趋势而下流,其流动方向总是顺动力差而行;而处于生命状态中的水却并非简单地遵从物理学中的动力趋势,亦即是说生命运动规律事实上可使水逆动力差而运动,因此才有新生儿体液可高达体重的80%,成年人体液可高达体重的60%,新鲜草本植物的含水量可达体重的70%~85%,这些数据肯定远远高于环境中的含水量,然而水分却并未顺浓度差的动力而弥散到周围环境中去。与之相反,水生动物鱼类的含水量为体重的70%~80%,而水浮莲、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含水量为体重的90%~95%,这些数据肯定远远低于环境中的含水量,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几乎百分之百全是水,然而水分却并未顺浓度动力而渗透到水生动物或水生植物的身体中去。这些现象说明,生命物质运动以满足生物体的生命功能为最大前提,其运动过程和运动方向总是趋向于使生命物质和系统尽可能达到洽和谐调与优敏从容极致状态的。

(六)对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

生命运动受趋善机制的影响,各种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总是趋向于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也就是说生命活动在与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身体结构的功能趋向于实现生物学的最优效应。所谓马脊劲而蹄坚,鹰骨轻而翅韧,皆乃结构服从功能所需,类似的例子多如牛毛,不可穷尽,如虎豹爪牙之利便于捕杀,狼犬嗅觉之敏便于追踪,牛骡筋蹄之强便于负重,猫豺视觉之锐便于搜寻……,苍蝇以退化之翅调节躲闪之平衡,蜂鸟以奇长之喙采食蜂蝶难食之花蜜,更有雌雄生殖器之契合,左右肢体组织之协调,小叶榕气生根之密茂,仙人掌茎肉质之肥厚……,全乃生物体对生物功能的适应与支持,自然界中的生命为着进行千奇百异的生命活动,因而便进化出成千上万的功能结构,可以说所有的生物体结构都是为完成相应的功能而经漫长进化而成就的。虽然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不同生物为完成相同或相似的生命功能而可以采取不同的结构策略,但从功能意义方面说,所有的生命结构都是为实现生命功能的最佳状态而形成、而存在的。通过对生物体结构与生命功能总是趋向于最佳适应状态这一普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更能雄辩地说明生命以趋善为其运动机制的本质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