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例证翻译的特点

例证翻译的特点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3 例证翻译的特点本章前文(4.2)提到例证的翻译是对言语的翻译。(四)翻译指称的区别例证翻译要体现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译义的覆盖面要能覆盖源语的整个义位。

4.2.3 例证翻译的特点

本章前文(4.2)提到例证的翻译是对言语(parole)的翻译。这个论点有何依据呢?索绪尔认为,必须区分某一社群的语言和个别说话者的用法。人们把这种“个别说话者的用法”称作语言实践,即言语。也就是说,索绪尔的“语言”(langue)实际上是指“语言结构”,“言语”(parole)实际上是“语言用法”,指语言的实在的使用。而词典的例证恰好为词目的一般概念提供了具体的使用情景。如果说词目及其释文是词典的核心,那么例证就是词典的辅助成分,进一步解释和证明某个词目的意义和用法。例证为词目提供真实的上下文,是词目在动态中的使用实例。我们在翻译例证时应侧重它的言语意义,即具体的“情景意义”(situational meaning)。如果说词目的翻译是在静态中进行的,那么,例证的翻译就是在动态中进行的;词目的翻译着力展示词目词的共性的、概括性的意义,而例证中词目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因具体情景而不同,体现了个性的、具体的意义。

陆国强先生在《朗文双解》(1998:F6)的序言中指出该词典翻译词目词和例证所遵循的翻译原则:

对单词的翻译一般都是给出等同词。对例句的翻译本辞典着重于语义结构的对比而不拘泥于逐字对应翻译,即从篇章语义学(text semantics)角度,善于掌握行文的语义趋向(semantic trend)和抓住篇章的全局性指称意义(glob-al reference),以求得译文的正确和通顺。例如,Jim had such a high opinion of his own abilities that he hardly blinked at winning f irst prize.人们很容易将此句译成“吉姆认为自己很有能力,所以对赢得头奖连眼睛都没眨一眨。”显然,此种一般的译法未能摆脱逐字对应翻译法的影响而对这一篇章结构缺乏全局性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这一句宜译成:“吉姆(对自己的能力)自视颇高,甚至赢了头奖也不动声色。……”

陆先生提出的“全局性理解”所指应该就是译者对“情景意义”的理解。对例证的翻译不宜逐字硬译,应先分析特殊情景下的语义趋向和全局性指称意义,根据具体上下文来进行文字的转换和思想内容和传递,译文以达到正确和通顺为准绳。译文中“自视颇高”、“不动声色”都是仔细揣摩源语情景含义之后转换出来的,译得非常成功。例证翻译的一般操作规律由此可见一斑。

4.2.3.1 例证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比较

与普通翻译相比,双语词典例证的翻译要求更为严格,否则它提供的对等语就无法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所学语言,更有甚者可能会误导读者。例证翻译与普通翻译之间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为了有的放矢,本节以例证翻译与文学翻译间的比较为例来管中窥豹,论述例证翻译的特殊性。

我们知道,言语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书面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是言语(parole)。那么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应当是对言语的翻译。既然如此,那么,例证的翻译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何关系呢?它们是否要遵循相同的原则呢?

黄建华认为,“例证的翻译类似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所谓再创造,就是要在忠实的基础上用流畅的文字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2001:125)然而应该看到,词典的例证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差异。

一方面,例证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存在共性:无论词典例证还是文学作品都涉及词组、句的转换;都要求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源语的信息内容,并且都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

另一方面,不同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目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缺乏上下文的关联;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篇章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更具有临时依附性。(姜秋霞,2001:60)词典中例证起到了进一步补充说明词目语义及用法的作用,例证的选取不是任意的,需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一定的涵盖面,可以丰富词目概括性的释义;文学作品中的词、短语、句受特定语境的限制,独特性强。词典的例句是以词目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的词、短语、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存在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由于词典例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词典例证的翻译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表现出了各种区别特征。

章宜华(2003:124)把例证翻译与文学作品翻译的区别特征归结为七个方面,现概括如下。

(一)翻译背景的区别

例证翻译以词目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子为独立处理单位;而文学翻译则以篇章语意为核心,以篇章为独立的处理单位。

(二)翻译单位的区别

例证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而文学翻译中,词的意义取决于句,句的意义取决于语段,语段的意义取决于篇章。

(三)翻译语用的区别

在特定语境中,语词的概念意义往往会发生偏移,构成现实语用意义。有些偏移的语用意义作词典例证就意义不大,选例和翻译要谨慎。

(四)翻译指称的区别

例证翻译要体现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译义的覆盖面要能覆盖源语的整个义位。文学作品中具体词的翻译受特定语境限制,要反映作者的特定创作要求和独特的修辞手法,词义会具体化。

(五)翻译表达形式的区别

例证翻译一般不随便改变源语句子成分的功能和搭配关系,强调在语义对等基础上的形式对等,以保证最大限度传递例证的词典功能。而文学翻译可以根据表意的需要,比较随意地改变源语的句子结构或搭配关系。

(六)翻译表述内容的区别

例证翻译以词目词为中心来理解全句,强调词义等;而文学作品中的话语是以故事情节为中心来组织的,翻译强调篇章内的语义对等,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传递作者的意图。

(七)翻译美学原则的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是原作者审美观与译者审美观碰撞的过程。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或故事情节之中,超出了语词和句子本身的语义概念;而词典翻译的美学特征则体现在字词本身。

由于例证翻译和文学文本翻译存在各种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就致使两者在翻译转换的实际操作中各有不同的取向。比如“My son’s a rickshaw-boy.That’s what he is.”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可以在句法上比较自由,为了体现说话人无可奈何的口气,可以将两句译为一句“我儿子也就是个拉洋车的。”但是在双语词典中,如果这句话放在“that”词目下作例证,就要考虑词目词的语义和用法是否得到体现,须译成“我儿子是个黄包车车夫,他就是干这个的。”又如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第一章,班纳特夫人和丈夫讨论新搬来的富邻时说“She told me all about it”,著名翻译家王科一先生将其译成“她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我”,生动地再现了班纳特夫人爱嚼舌的性格,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如果以这句话作英汉词典中“tell”的例证,翻译时就必须紧扣语义,而译作“她把这件事都跟我说过了。”再如,《红楼梦》里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译作“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就比“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更合适。但是对于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汉英词典来说,恐怕就是提供后者更恰当了。

4.2.3.2 例证的配设与翻译的关系

为什么讨论例证翻译要结合例证配设的问题呢?事实上我们发现,除双解词典外,一般双语词典的作者既是翻译者,同时也是词典编者,负责收词、分义项、释义、设例证、辨析词义、提供词源信息,等等。由于例证的翻译与例证配设的具体意图有关,因而要讨论例证的翻译就必须结合例证的配设。

虽然词目及释义是词典的核心成分,是词典的灵魂,但是例证的配设并非多余。第一,例证最显著的作用是说明词目在实际言语行为中是如何使用的,翻译中要努力呈现出真实使用中词目词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语境中的语义。如上文举过的例子“何啻”,由于缺少对等语,《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翻译词目时使用了解释性翻译。但是仅凭解释性翻译“used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for emphasis”根本无法让读者真正了解“何啻”的真实含义和用法,如同隔靴搔痒。为了说明“何啻”如何使用,词典最好的做法是给出例证,让使用者通过实例来获得更感性、更直接的信息,比如:

何啻 〈书面〉used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for emphasis:~万千more than tens of thousands;virtually myriads/~天壤之别no less th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world of difference/该国的贫民窟~人间地狱。The slums in that country are literally a living hell.

以上三个例证从几个角度提供了“何啻”的用法。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体现出释义中提到的强调用法和句式,重点放在“何啻”的翻译转换上。

第二,例证可以提供典型搭配,翻译时要把重点放在典型二字上,译文要鲜活而实用,努力接近源语例证的典型特点。每一个例证都应有它存在的价值,每一个例证都要体现词目真实使用的一个侧面。重复的、无甚意义的例证要敢于放弃,例证中喧宾夺主的信息要删去。文学作品可以挥墨如泼,但词典设例证却必须惜墨如金。

有人提出给词目“桌子”设“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的例证,笔者认为这则设例极为不妥。这个例证首先意义不大,删去也不足惜;退一步说,就算出于搭配考虑一定要保留,也必须经过提炼,只保留“趴在桌子上”即可。翻译时要着重体现典型搭配、典型句型,便于读者的使用。如下例所示:

市价 market price:~平稳。Market prices remain sta-ble./~暴涨。Market prices skyrocketed(or shot up)./~暴跌。Market prices skyrocketed(or shot up)./~回升。Market prices are picking up(or rising again).

以上四个例证都是和“市价”搭配的典型例证,也是读者最可能查阅的内容,因而例证的配设就非常有益。尽管例证的翻译中“Market prices”必须重复多次,但是它的搭配(如:~平稳/暴涨/暴跌/回升)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因而在翻译时词典编者可以提供一种以上的对应译法,给出多种选择译法供读者参考。

leave n.1.许可,准许:He asked~of the landlord to use his telephone.他请求房东允许他使用电话。/I beg~to go.我请求离去。/You have my~to stay away from the office tomorrow.我允许你明天不来上班。2.……

——《英汉大词典》(1993:1011)

这里词典编者提供了三种典型搭配:“ask leave of”,“beg leave to go”和“have sb’s leave”,翻译时编者也应尽可能根据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体现出搭配语的固定性。

第三,例证还可以提供编码信息,方便读者在言语活动、特别是翻译活动中遣词造句,例证翻译应当尽可能做到译语有实用价值、语言地道。双语词典也叫做翻译词典,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帮助。我们在翻译中最青睐的工具书恐怕要属那些收词量大且例证丰富的双语词典。因为这些例证可以有效丰富我们翻译的译语,使译文更精确、更精彩。

其实翻译并非只有翻译工作者才从事,人们通常把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本质上,笔译和口译是把源语的实际存在的书面或口头材料翻译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但是,事实上还有一种翻译活动更普遍、却也更潜在——把以一种语言进行思维的概念译为另一种语言。比如,某学生正在写英语作文,想查“卓尔不群”在英文中怎么说,于是就打开汉英词典,不光查到了释义,还发现了有用的例证:“论才识,他在同代人中~。In ability and insight he towers above his contemporaries.or He is gift-ed with talent and insight far beyond his contemporaries.”(《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0:2049)于是他就可以把合适的例证翻译灵活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中,这个不仅是英语编码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一个潜在的翻译过程,即从母语的思想概念翻译为目的语词句的过程。

第四,例证常用来补充说明,弥补释义的不足。词典翻译时也要尽可能丰富译语,提供多种翻译选择。出于语言概括性和提炼性的考虑,词目的释义往往只列出最浓缩、最普遍的含义。众所周知,语义的内涵十分丰富,词目翻译难免会挂一漏万。因此需要配设例证,在同一义项下尽可能展示出语言的多样性。《英汉大词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词典不仅义项划分细致入微,词目翻译精准周密;同时例证翻译也是精彩纷呈,大大地丰富了词目释义,是对词目翻译的有益补充。词典中妙译佳例不胜枚举,现摘录一则如下:

lurid a.1.火红的;耀眼的;绚丽的:a~red血红/The sky was~with the flames of the eruptive volcano.火山喷发的火焰把天空映得通红。/paperbacks with~covers封面俗丽的纸面本书籍2.……

一个表示“火红、绚丽”的概念在编者的笔下转换出了如此丰富生动的译语——从词目到例证翻译我们看到了“火红、耀眼、绚丽、血(红)、通红、俗丽”等多个对应语,堪称佳译,对使用者的理解和应用词目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例证翻译只是词目翻译的简单套用就意义不大。请看下例:

扒窃 pick people’s pockets:他在车上~,当场就被人抓住了。He was caught red-handed when picking someone’s pocket on a bus.

以上这个例证的翻译失之简单重复,它只不过照搬了词目的释义“pick people’s pockets”,因而实用价值不大,反而浪费了篇幅。但是如果将这个例证设在“当场”词目下,用以说明“当场”的一个典型搭配,反而更合适。对于双语词典来说,如果例证的翻译不甚理想的话,例证的存在也会受到质疑。

由此可见,例证的配设和翻译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原则就是:该例证(包括翻译方法)是否需要、是否必要。只有当它同时满足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后,它才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

4.2.3.3 例证翻译的原则

基于以上考虑,鉴于词典自身语言规范、正名辨物的要求,例证翻译的操作实践中应注意:直译为主,适当意译,避免死译或泥译[17]

例证有进一步解释和证明词目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作用,因此对例证的翻译也要以此为前提。例证有自己的具体语义、语法、语用特色,例证翻译也要能够帮助使用者理解语义和语法结构。因此例证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适当意译,既可以过于自由,又不可以过度拘泥于原文。

所谓直译,就是顺着原来的句子结构译。以直译为主,便于读者理解原文结构。比如例句“这个人人都懂”,汉英词典将其译为“All that is foolproof”好、还是“It is known to all”好?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前者可能很有感染力;但是对于词典来说,恐怕还是后者,对于没有语境、没有任何语义色彩暗示的词典例句来说,翻译要做到不偏不倚,适可而止,切不可蔓生枝节。

强调直译为主,并不等于提倡囿于源语语言结构进行“死译”或“泥译”,译语的自然和地道同样非常重要,因此适当的意译也是必要的。意译指改变原文句子结构,使译语通顺达意。比如,“All night it was so cold that I couldn’t sleep at all”一句如果译为“夜里如此之冷以致我根本睡不着”就是“死译”,因为汉语在使用中,这种“如此……以致……”的搭配极为罕见,过于拘泥于原例证的句式,读来不够自然,倒不如译为“夜里冷得我根本睡不着”。

陆谷孙先生举过的《英汉大词典》中的一个例句“His deter-mination to have my company bordered on violence”,原编者译为“他要我陪伴的决心接近于暴力”。陆先生认为此译“甚泥”,因为“‘陪伴’、‘决心’、‘暴力’乃不折不扣的‘能指’,从字面跳出,以‘所指’为依归,改为‘他非要我陪着他,差不多要动武了’,我以为才是对源语的‘征服’”[18]

这一点非常重要,词典的例句翻译侧重的是语言的所指,即概念;而不是能指,或者说是词条中源语言例句的语言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