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起步较晚,许多民族档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应把民族口述档案纳入民族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尽快开展对民族口述档案制作、管理、利用的研究,以指导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趋向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族档案学是我国档案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起步较晚,许多民族档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拟对这门学科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分析和展望,以期推动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民族档案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民族古籍的档案界定问题

以水书为例,2002年3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将水书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表明国家档案部门已将水书视为一种档案。但时至今日,关于水书是何物的争议仍然不断。有的认为是档案,有的认为是古籍,有的认为是文物,这也造成了水书的多头分散管理。档案部门认为水书是档案,依据档案法应由档案部门管理;民宗部门认为水书是古籍,应由民宗局收藏;而文化部门则认为它是文物,应由文管所保管,这样一来,谁都有权对水书进行征集、保存;在民间,一些研究水书的学者个人私藏的水书估计有上千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专家认为,流失在社会上的民间档案,有多重属性,比如水书,可以认为是档案、文物、古籍,这些都是其应有的属性。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档案法》来保护水书,难度确实很大。另外,判定民间买卖水书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也比较困难。〔278〕

(二)民族口述档案的建立和研究问题

我国有36个无文字民族的历史长期以来只能靠口语传记的方式世代流传;20个有文字民族的历史也大多没有形成正式的记载。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形态的侵蚀,少数民族特别是无文字民族的口承文化受到空前强大的冲击,正在迅速消亡。若不及时补救,建立口述档案,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但口述档案的搜集与抢救,仅关注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口承文化是活形态的文化,它离不开艺人、听众,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并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审美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口承文化生存与发展在民族的生态环境之中。我们应采用现代化手段与数字化技术,借鉴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尽可能科学地、全方位地将口传记忆文化记录下来。另外,应把民族口述档案纳入民族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尽快开展对民族口述档案制作、管理、利用的研究,以指导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民族档案保护技术问题

我国档案保护、修复技术的基础实验和研究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民族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如西藏历史档案为什么就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年代又那么久远?这里边一定有科学道理,但过去没有很好地总结。藏族历史上没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档案,只有一些传统的手段和管理方法,究竟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藏纸的制作已有1300年的历史,它的主要原料狼毒草就生长在西藏,由于气候、地理等条件特殊,这种植物不同于普通造纸所用的植物,因而用它生产的藏纸必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目前手工生产的藏纸日渐稀少的情况下,受损的大量藏纸档案应使用哪种材料修复还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又如贵州的“水书”文献,是用墨笔或竹签蘸墨手写在土制的厚白皮纸上,这种厚白皮纸是用何种原料制成?又具有哪些特性等,目前还知之甚少。只有了解了载体的性能,才能找出最佳保护条件及应采用的保养性修复材料和方法。〔279〕

(四)民族文字档案的数字化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汉文档案的数字化技术已比较成熟,民族文字档案数字化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汉字相关技术可以平移到民族文字中,但由于民族文字独特的书写方式和版式规范,很多技术需要重新研发。目前可进行计算机文字处理并能与汉文、英文等文字实现兼容的少数民族文字并不多,在统筹上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我国民族文字档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分散在各地,仅靠档案部门的力量来完成民族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是不现实的,需要多方合作。但现在缺少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来统一指导和协调,出现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少有问津的状况,甚至有些单位和部门仅考虑自身利益,拒绝资源共享,致使一些数据库涵盖的档案信息极为有限,远未能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检索。人才和资金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档案专业人员不太了解电子信息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人员又缺乏档案专业知识,民族文字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太单薄,缺乏复合型高级人才。此外,民族文字数字档案馆的建立需要强大资金的支持,汉字数字图书馆靠产业化能够发展起来,而民族文字数字档案馆则无法实现产业化。

(五)利用国外文献收藏和研究成果的问题

近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流入欧、美、日等国家。20世纪,经过各国几代文献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努力,已将这些文献中的相当一部分编纂成各种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但却长期不为中国民族研究学者所知,原始文献的利用更是无望。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研究极为重视,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能利用到这些国外的文献收藏和研究成果,那对我国民族档案学的研究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二、民族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趋向

(一)学科体系的建构将成为民族档案学的首要任务

民族档案学是一门年轻的、正在成长中的学科,这门学科的边缘性、交叉性等特征还非常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档案学还是一个学科“拼盘”,是其他学科方法和技术的“杂陈”,这对于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有效汲取其他学科研究成就的障碍。所以,民族档案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自身的整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框架。其方法论还有待探索和创新

(二)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成为民族档案学的中心课题

民族档案的价值蕴藏于民族档案信息之中,通过对信息的开发利用,其潜在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效用,产生效益。民族档案信息的深层开发利用与社会服务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为制定、实施民族政策、法规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为稳定边疆、搞好边防和外事工作以及处理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团结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为民族问题研究和编史修志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该课题将以信息挖掘和信息管理为主导,对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模式、机制、方法、技术等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性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民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三)对少数民族口传记忆遗产的收集、征集与整理将日趋加强,人们将日益重视

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如云南省古籍办经过历时5年的编纂(2002—2007年),通过走访调查民间艺人和听众,成功抢救记录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云南26个民族无文字的口承文化,并陆续整理成册。这套超过1000万字的鸿篇巨著名为《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被誉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神话传说卷》《民间故事卷》《史诗歌谣卷》三部六册,共收录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万余种。如此完整地收录云南民族通过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传说、神话等“无字文化”,在全国尚属首创,其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80〕

(四)民族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必将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今后,少数民族重点、濒危档案的抢救与保护作为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珍贵少数民族档案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如东巴经的抢救与保护已初见成效,其重要方法之一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该项研究提出了东巴经数字化保护技术方案中的技术保障策略和技术规范,分析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以确保东巴经典籍文献数字化的质量和要求,更好地保留源远流长的纳西东巴文化。〔281〕

(五)民族档案的数字化技术将成为民族档案学的重要课题

目前,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柯尔克孜文、傣文、纳西文等民族文字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2006年民族文化宫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开发的科技部项目“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保护系统粗具规模。该项目的任务是:通过信息处理手段,研究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技术,搭建数据库,建立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技术网络平台,使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宝藏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282〕

(六)民族档案研究的条件将大有改善

随着档案的开放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尘封多年的民族文字档案、古籍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将不再静静地躺在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里,影印、翻译出版的高质量民族档案编研成果不断问世,采用高科技手段数字化,可在网上查阅、利用的有价值、有特色的民族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不断增多,这些对于现在和将来的民族档案学研究而言,都是极为有利的条件。

(原文载《兰台世界》2008年第12期)

【注释】

〔278〕李寅.立法,能否破解水书保护的尴尬?[N].中国民族报,2007.5.8.06.

〔279〕郭莉珠.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基本对策[J].档案学通讯,2006(3).

〔280〕刘娟.云南编撰少数民族“四库全书”[N].中国民族报,2007.6.15.11.

〔281〕张美芳,秦佳心.纳西东巴经数字化抢救过程中的技术保障措施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5).

〔282〕李寅,孙文振.民族古籍数字化:研究起步,成熟尚难[N].中国民族报,2007.4.13.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