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修加固圈舍6.05万间,拆除重建19.48万间。加紧城市规划修编,发挥城市规划在恢复重建中的引领作用。围绕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恢复重建,加快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恢复重建,保证恢复重建服从规划、恢复重建依据规划进行。实施武都南北两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市区城防工程和白龙江干流武都城区段河堤工程,根除内外洪水隐患,确保市区安全。
主要任务_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五、主要任务

(一)农村建设

农村居民住房。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根据受损情况,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对一般受损的房屋,国家给每户补助3000元,进行维修加固;对倒塌和严重受损农宅,按每户先建3间砖混结构的标准进行规划,预留扩建余地,采取国家补助l万元,省上补助l万元,银行贷款3万元(省财政贴息三年,三年后农户还本)等筹资办法进行拆除重建。对16128户房屋倒塌、损坏的五保户、“三孤”人员,采取分散和集中供养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全额出资,户均重建2~3间住房或维修受损房屋。同时对恢复重建的农村特困、低保、二女、独生子女领证、单亲母亲特困户等“五户”(共涉及维修21936户,重建44812户)实行倾斜补助。全市按设防等级规划维修加固农村居民住房18.65万户、面积1118.75万平方米(户均维修加固3间住房);新建农村居民住房23.39万户,建筑面积1403.5万平方米(户均重建3间住房)。解决好农村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户的过渡安置。

农村居民点。在居民点布局上,重点将自然条件严酷、不适合人居的高半山农户搬迁到“三江一水”流域川坝地区,使该区域成为陇南农村人口主要的聚居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243个行政村异地迁建,新建居民点334个,规划占用土地793.13公顷(耕地)。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居民点住宅建设规模上,整村就地重建和异地迁建共涉及551个行政村、55512户,按每户应急先建3问砖混结构平房,共需投资27.76亿元。其中整村就地重建共308个行政村、35834户,需投资17.92亿元;整村异地迁建共243个行政村、19678户,需投资9.84亿元。

农业生产设施。在开展各类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加快水保、农牧、林业生产设施以及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及检测体系、良种种苗繁育体系、国有林场等建设。完成维修梯田面积12576公顷,维修重建水窖500眼,谷坊784道,蓄水池540个,沉沙池180个,排洪渠55公里,拦沙坝28座。栽植水保林3540公顷,经果林4666.6公顷。维修加固日光温室172座,拆除重建575座。维修加固圈舍6.05万间,拆除重建19.48万间。建设沼气池10万口,发展太阳灶30万台。基本实现一户一口沼气池、喂养两头猪。修复重建市级站所试验、培育、检测、储备等业务用房14284平方米。围绕恢复重建,着眼于生态修复和抗灾防灾,重点在“三江一水”流域,结合土地整理,大规模开展农田水保设施、设施农业、农村能源建设,实行整流域综合开发,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实施5万亩万元田及15万亩双千田工程、15万亩蔬菜拱棚(温室)工程等重点项目。

农村建设规划项目(不含农业基础设施项目)1053项,估算投资140.49亿元,其中:农村住房投资124.57亿元,农业生产设施15.92亿元。

(二)城镇建设

城镇规划。加紧城市规划修编,发挥城市规划在恢复重建中的引领作用。围绕市域中心(市区)、市域次中心(成县县城)、县域中心(各县县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科学合理构建市域城镇体系。围绕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恢复重建,加快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恢复重建,保证恢复重建服从规划、恢复重建依据规划进行。在认真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把规划重点放在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上,为城镇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力争一年内市区实现详规满覆盖,两年内县城和中心镇实现详规满覆盖,三年内国道、省道和主要县际公路沿线乡镇实现详规满覆盖。同时争取完成一批建制镇、集镇建设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指导作用。

城镇居民住房。城镇居民住宅的恢复重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实施。维修加固城镇居民住房28749户、面积261.13万平方米,规划拆除重建城镇居民住房13515户、面积156.85万平方米。同时,政府投资建设一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用于城镇倒塌户和严重受损户的安置。

市政设施。市区建设按照“南北贯通、东西畅通”战略,通过土地置换,为旧城区卸载减负和扩容增能留出足够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应急避险场所和疏散通道。实施武都南北两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市区城防工程和白龙江干流武都城区段河堤工程,根除内外洪水隐患,确保市区安全。实施南北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在西起两水、东至栈道湾的范围内,架设两水拱坝、渭子沟、麻池白龙江大桥以及滨河路北峪河口、北峪河大桥、武都东江水沟拱桥等10座大桥,实施市区长江大道湿地公园(应急避险场所)工程、长江大道东江新区段河堤工程,着力打造白龙江沿岸风情线,彰显陇上江南名城特色,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成县县城按照徽成盆地区域中心的定位,立足铅锌资源丰富和自然人文景观环城分布、生态文化旅游特征突出的优势进行规划恢复重建,重点实施城防工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其余七县县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各显特色,提升档次,重点实施城防、城区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道路桥梁、集中供热等工程。小城镇建设遵循有选择、有重点的原则,建设一批工矿依托型、商贸带动型、交通枢纽型、生态旅游型、农业产业型的现代化特色小城镇。

城镇建设规划项目500项,估算投资68.26亿元,其中:城镇居民住房投资36.32亿元,市政设施31.94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以国省干线公路、重要的县乡公路以及通往重灾村的公路桥梁为重点,以提高公路通行和抗灾能力为目标,重点实施维修改建国省县乡村公路1236条9034公里、维修加固重建桥梁488座17205米、涵洞9636道69834米,全面恢复通往全市受损的74个乡镇1343个行政村公路;打通县际及乡间断头公路49条2l00公里,增加县际通道迂回公路,进一步扩大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优化路面结构,铺筑沥青(水泥)路3900公里,提高公路通行和抗灾能力;完善公路应急救灾机制,增强交通应急抢险救灾能力。在搞好恢复重建的同时,结合“十一五”路网规划建设项目,建成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及武礼扶贫公路,开工建设兰渝铁路、天水至武都铁路、陇南机场、平凉至武都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等一批有利于推动全市发展提高的重大项目,着力打造陇南四通八达、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体系。

水利。全面完成水利设施恢复重建和巩固提高,增强水库、河堤等水利设施的防灾抗险能力。重点整治黄江水库等15座高危和次高危险情水库。抓紧对淤堵河道、防汛安全进行应急处理,逐步完成受损的203处225公里河道整治和堤防的全面修复。尽快解决饮水困难和受到严重影响地区的57.97万人的应急供水,结合农村人饮安全规划逐步完成75.54万人受损供水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快完成水文设施的应急修复和重建任务。重建灌溉设施707处,新增有效保灌面积26.53万亩。围绕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加快“三江一水”沿线县城、乡镇堤防工程和文县中寨、洋汤河万亩灌区、礼县红河、苗河水库灌区和成县抛沙镇灌区灌溉工程建设。

电力。抓好成县330千伏、碧口早阳、成县220千伏和文县何家湾等4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变电站受损的输电线路的恢复重建,全面恢复城乡生活用电、厂矿企业供电。结合“十一五”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110千化及以下输变网络,新增110千伏线路480公里,35千化线路288.2公里,10千化及以下线路建设1930公里,建设武都、西和、苗家坝330千化输变电工程,建设330千伏线路48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249万千伏安,保证兰渝铁路电力供应,解决南部电能送出问题,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通信。全面恢复建设89个严重受损的邮政局(所),提高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能力。全面修复通讯网络倒塌基站房、受损基站房、办公、营业生产用房,恢复重建小灵通基站150座,重建和新建移动、联通基站510个,恢复重建通信光缆1764公里、电缆通信线路434公里,新建移动联通传输线路2550公里、延伸农村通信网络覆盖面,提高通信保障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不含市政项目)1000项,估算投资177.04亿元,其中:交通132.88亿元,水利19.08亿元,电力19.85亿元,通信5.23亿元。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教育。教育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坚持“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设防标准、增加避险功能”的原则,重点抓好城乡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等教学机构的恢复建设,扩大初高中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县城重点建设寄宿制高中,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寄宿制初中,并开展寄宿制小学建设试点。陇南师专、陇南农校、成县职业中专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完善专业功能,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对陇南一中进行异地选址新建,办成面向全市招生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改善武都区城关中学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文县中庙初中、范坝小学、武都鱼龙初中、马街小学等一批区域示范性寄宿制学校。改造和扩建文县铁楼乡小学等一批民族集居区学校。全市震后校舍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学校2413所,新建学校建筑面积260.77万平方米。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项目学校2332所,高中阶段项目学校34所,职教学校和高等教育等项目学校47所。力争新建校舍的质量和配套设备的水平均比灾前有较大提高。

卫生。结合灾后重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市县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和社区医疗服务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武都中医院、礼县第一医院、西和县医院等5所医院建设成为病床设置在1000张以上的综合性医院。规划恢复重建医疗卫生机构项目462项3145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9个、县(区)级51个、乡镇卫生院210个、村卫生室2875个,规划加固维修医疗卫生用房16.95万平方米、拆除重建87.98万平方米,购置设备1925台(套),着力改善全市医疗卫生的设施条件。加快形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完善医疗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计划生育。立足恢复重建,全面加强全市的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基层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规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72个,维修加固业务用房2.2万平方米,拆除重建16.37万平方米。按照国家、省上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县、乡服务站(所)和村服务室,改善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为人口计生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化。以基础文化设施重建和损毁文物修复为重点,结合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要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实施因地震受损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物库房)、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和农村文化服务设施的恢复建设,切实解决群众读书看报难的问题。规划项目135个,恢复重建面积11.15万平方米,规划投资1.42亿元。通过灾后重建和发展提高,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科技。以恢复重建受损科技设施为重点,按照提高市一级、加强县一级、完善村一级的思路,实施市科技馆、科技大厦和市县区科技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乡村科技服务组织和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成10个特色产业、30户企业与国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在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提高全市的技术研发实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体育。以城市体育设施的修复新建为重点,增强体育设施的灾害庇护功能,加快建设市县体育场、体育馆、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及其他场馆。全市共规划体育设施建设项目30个,维修加固3.2万平方米,拆除重建37.58万平方米,并配置相应的体育器材,估算投资5.57亿元,力争三年内建成适应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求,能够为重大灾难发生时疏散群众、避难减灾提供安全的公共场所,并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

广播电视。恢复重建着力抓好广电光缆传输线路和有线网络的修复工作,加快武都区南山、五凤山和成县苏家坪、鸡山转播台恢复重建,做好电视台、有线台、微波台损毁设备的修复和购置。抓好受损村村通站室的恢复重建、市县广播电视大厦工程建设和广播影视采、编、播及传输设备建设,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水平。

民政福利和社会保障。完善灾区社会福利设施,切实解决孤残人群和社会养老人群的基本社会福利,建成市精神病康复医院、市儿童福利院、5个救助站、41个社区居委会、600所农村五保家园和9所农村中心敬老院工程。残疾人服务项目10个,重建面积1.82万平方米,恢复购置设备175台(套)。结合灾后重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

基层政权建设。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全面恢复重建损坏的政权用房设施,保障各级政权正常、有序用转。维修加固62.6万平方米,拆除重建71.2万平方米。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项目4518个,估算投资105.53亿元,其中:教育52.1亿元,卫生21.58亿元,文化1.42亿元,计划生育4.03亿元,广播电视1.95亿元,体育5.57亿元,民政福利及社会保障5.18亿元,基层政权13.71亿元。

(五)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按照“把陇南建成有色冶金工业的大市、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和陇上江南旅游文化的名市”的目标,实施“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战略,坚持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特色农业。按照“一个基地、一县(或两县)为主,跨县辐射、做大做强”的思路,走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移民搬迁、科技扶贫五条路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突出四大支柱产业和十二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加强“三江一水”流域及徽成盆地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文、武、康三县(区)交界处的乡镇和高寒阴湿山区实行退耕种茶、退耕种药、退耕还牧;边远穷困地方和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退出小农生产,发展劳务经济,进入二、三产业。在“三江一水”及徽成盆地的9县区1 21个乡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康县、成县及徽县的25个乡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在武都区、文县和康县交界的3县区16个乡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在9县区155个适宜区乡镇发展中药材产业。在礼县、西和两县的23个乡镇发展苹果产业。在全市9县区适宜区乡镇发展核桃产业。在全市9县区99个适宜区乡镇发展花椒产业。在两江一水沿岸及区内部分适宜区的6县区12个乡镇发展油橄榄产业。在徽县、两当县的18个乡镇发展银杏产业。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恢复生产,实施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5万亩无性系生态茶园、陇南优质核桃基地、50万亩花椒产业化基地、5万亩桑园基地及配套设施、宕昌县2万亩油橄榄基地、徽县5.7万亩银杏,10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55个牛羊养殖小区和武都黄家坝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等59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8.52亿元。

工业。坚持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有机结合,发挥比较优势,扩大改革开放,依托四大资源,构筑八大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集中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工业集聚区。率先把西成经济开发区建成全省工业经济的示范区,逐步把白龙江、白水江流域建成陇东南能源基地,把临江建成硅铁工业集中区。加快九县区工业区建设步伐,形成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旅游工艺品四个产业集群,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有色冶金工业重点抓好成州公司、宝徽公司等骨干企业的恢复生产,结合灾后重建实施文县2500吨多晶硅、20万吨硅铁、阳山金矿、徽县l0万吨铅冶炼、5万吨钛锌、宝徽集团公司11万吨锌冶炼等52个重点项目;水电能源工业抓紧恢复碧口电厂、汉坪咀电站等骨干企业生产,建设文县苗家坝水电站、麒麟寺水电站、柳园水电站、武都包家坝水电站、宕昌县沙湾水电站等63个重点项目;绿色食品加工抓紧恢复金徽酒业公司、成县红川酒业公司、文县御泽春茶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生产,实施徽县雅龙公司银杏系列产品开发、陇南宏达面粉公司扩建、徽县佛灵农产品加工、康县核桃系列产品加工等69个重点项目;建筑建材业以加快水泥、砖、瓦企业的恢复重建、技改扩建为重点,抓好武都区、文县100万吨、成县12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及砖瓦厂等21个项目建设,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的建筑材料;医药化学工业抓紧恢复武都佛仁制药公司、宝徽集团植物生化公司、武都明月中药材饮片厂等骨干企业生产,实施独一味宫瘤宁胶囊生产线、礼县金华公司、宕昌强华化工公司、文县宁氏钡盐化工厂等24个重点项目;制造业实施成县荣鑫机械厂、万方机械公司等6个重点项目;加工业实施康县阳坝铜业公司,木制家具厂、武都区祥宇油橄榄化妆品生产线、甘肃鑫虹丝绸公司等16个重点项目;旅游工艺品实施文县白龙玉业公司、徽县鸿远公司黄金饰品及旅游纪念品加工等重点项目。

特色旅游。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三大资源优势,把陇南旅游业纳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范围,开发与九寨沟互补的旅游线路,打造推出十个名牌景区,包装推出十个重点景点,联合开发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拓展陇南旅游的合作范围和发展空间。重点实施以武都万象洞、姚寨沟,成县西狭、鸡峰山,宕昌官鹅沟、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康县阳坝风景区,文县天池,礼县先秦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徽县三滩和两当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西和县云华山风景区、仇池国遗址等66个景区项目的恢复建设。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项目378项,估算投资177.24亿元。其中:特色产业18.52亿元,工业企业138.91亿元,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19.81亿元。

(六)市场服务体系

商贸。加快商贸设施恢复重建,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业态结构合理的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城镇商业集聚区。发展具有陇南风情的特色城镇和街区,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功能,提升服务等级。重点建设任务是:一是恢复重建71个市场,重点抓好10个大型专业市场的灾后恢复重建,同时抓好39处退市还路工程,建好新市场,规范市场经营。二是恢复重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套的农村超市、便民店等网点的服务设施。三是恢复重建县区生猪屠宰场生产设施,保障城乡居民肉食安全供应。

金融。恢复重建金融服务体系,对149个营业网点,2008年底前进行加固和维修,使之全面恢复营业,对严重受损的118个网点按计划分年度进行拆除重建。鼓励在灾区成立分支机构,新设网点,做好灾区金融保障工作。

农村流通。恢复重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全市供销系统110个基层社改造项目,恢复重建以县城为主体、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120个农村新型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争取到2010年每村建成一个小超市。改造重组18个县级龙头企业和农资配货中心、乡镇级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直营经销连锁店、加盟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00个,建设农村专业市场8个,恢复重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00个。

粮食储备。恢复重建粮食服务体系,重点对成县、徽县等6个储备库进行维修加固,对市粮食储备库、市东江粮库、文县储备库等6个储备库和2个粮食加工企业拆除重建,全面恢复全市粮食储备能力,增强应急保障功能。

石油供应。坚持服务于灾后恢复重建,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石油系统办公和营业设施,重点抓好60座加油站、3个油库的恢复重建,保障石油畅通供应。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项目329个,估算投资14.64亿元,其中:商贸7.18亿元,金融4.22亿元,农村流通2.22亿元,粮食储备0.64.亿元,石油供应0.38亿元。

(七)防灾减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全面恢复气象基础设施,重建武都国家气象观测台,新建武都城市气象观测站,提高气象监测和天气预报预警水平,提升气象情报、科技信息服务和网络通信保障功能。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地震监测体系和灾情速报通讯网络,建立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全面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预评价工作,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全社会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开展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对8县l区县域隐患点进行排查和详细调查;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对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建立20个专业监测点,建设武都北峪河和文县关家沟2个专业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覆盖8县l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恢复重建隐患群测群防网络2745处;对险情大、危害大、不易治理、治理费用投入又很大的隐患点采取避让措施,对436个自然村进行重新选址搬迁;对189处威胁人口密集村庄的滑坡、泥石流等进行工程治理,对396处严重威胁生命线工程和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保障31.56万受威胁群众安全,同时对4处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进行保护治理;实施8县l区城乡水源地调查,在河谷地带通过地质找水建设地下水应急水源,结合搬迁工程解决山区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对26个重点矿区的地质环境开展恢复治理。市区南北两山实施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重点在北山40公里范围内实施以植树种草为主的生物措施和以上水、蓄水、沟壑筑坝拦洪、蓄水、淤积泥沙为主的工程措施。实施市区和八县城区洪水、泥石流、滑坡综合治理工程,保障9县区城区40.03万居住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规划项目373项,估算投资70.31亿元。其中:气象设施0.39亿元,地震监测预报1.32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68.6亿元。

(八)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

以生态系统提升和完善为目标,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为重点,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双管齐下,完善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完善林地、水保系统和生态系统,全面修复被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重点实施林地造林工程、种苗基地建设、封山育林、工程围栏、水保设施建设。完成以恢复重建为主的各类造林工程100万亩,恢复种苗基地2900亩,封山育林30万亩。加强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监测系统。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大生态移民力度。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灾后重建用地,优先对城市郊区及以外地方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重建提供用地服务。三年共规划安排各类建设用地7.93万亩,其中占用耕地6.6万亩(其中:武都水泥厂等42个重大项目2.6039万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8845.387亩;恢复生产的城镇和工矿3.25万亩;243个行政村异地重建农村居民点用地1.1897万亩)。科学预测规划期内各类用地变化情况和耕地保有量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数量,在保障重建用地的同时,做好土地恢复整理、基本农田划补等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三年共规划整理土地88.81万亩,恢复地震损毁耕地21.5万亩。至规划期末,耕地面积达到813.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数量保持在640.95万亩。

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规划项目58项,估算投资49.65亿元。其中:林业7.22亿元,土地开发整理36.17亿元,损毁耕地恢复6.26亿元。以上三年共规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8209项,估算总投资803.16亿元,其中:拟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541.17亿元,市县财政自有19.49亿元,争取各类银行贷款167.93亿元,企业、单位、群众自筹55.14亿元,社会捐助及其他19.43亿元。(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