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灾区通讯与网络系统的恢复及重建

灾区通讯与网络系统的恢复及重建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加强网络安全系统设计与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全面恢复并提升信息通信服务水平,满足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需要,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灾后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灾区农村通信网络恢复重建工作。针对汶川地震应急通信的经验和问题,结合国家应急通信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应急通信

第四节 灾区通讯与网络系统的恢复及重建

一、通讯和网络系统恢复重建的政策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努力,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完成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通信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并正式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四川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该规划涵盖四川10个极重灾县(市)和29个重灾县(市、区),包括一个总册和9个分册,规划期为2008—2010年,规划总投资为181.4亿元。四川灾区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将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保障安全的原则,重建规划突出了三大亮点:

一是网络的先进安全可靠性。通过强化系统设计,采取“有线无线相结合,固定机动相结合,空中地面相结合,建设运行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二是强大的应急通信能力。重建规划中专项制定了应急通信规划分册,充分考虑平战结合,加快应急通信发展,在国家应急通信整体框架下,构建跨部门、跨运营商、跨行业的统一应急通信系统和应急保障体系。

三是资源共享。对各运营企业通信网络建设进行统筹协调,以管道、杆路、线缆基站、局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切实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切实有效地减少重复建设。

按照“一年重建、两年变样、三年跨越”的重建思路,《规划》明确提出了灾后通信网重建总体目标:在国家确定的灾区城镇重建布局、人口分布和产业重建规划的基础上,加快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全面恢复并提升通信能力,确保灾区过渡安置的通信需求,确保灾区通信服务全面超过灾前水平。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规划》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恢复灾区通信服务的正常化;二是建设先进实用、覆盖完善、高效高质的公众通信网;三是系统设计、全面提升公众通信网的安全可靠性;四是构建平战结合、天地一体、高效协同协调的应急通信体系;五是助力灾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灾区恢复重建的迫切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天地一体的通信基础设施,提升通信服务水平、灾备应急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紧密围绕灾区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恢复重建通信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灾区信息化,支撑灾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以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统筹协调通信网络建设,切实推进设施共建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有效减少重复建设。

——远近结合、协调发展。坚持重建通信网络与服务临时安置相结合,在满足灾区过渡安置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通信资源的再利用,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网络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网络重建既要经济实用,迅速满足近期需求,又要符合技术趋势和国家政策,利于未来长期演进。

——系统设计、保障安全。在加快设施重建的同时,要注重不同通信手段的综合利用,加强设施建设与网络运行的协调,全面提高公众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坚持“平战结合”、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统筹资源,加快完善应急通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能力。

(二)重建目标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加强网络安全系统设计与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全面恢复并提升信息通信服务水平,满足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需要,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镇通信网络做到覆盖无盲点、服务无盲区,农村地区做到乡乡能上网,通电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灾区通信服务全面超过灾前水平。

——异地重建区域建成通信设施与市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综合示范区。

——基本形成平战结合、天地一体、高效协同的应急通信体系。

(三)主要任务

1.加快实现灾区通信服务的正常化

加快灾区通信恢复保障工作,大力推进临时恢复向永久保障转变、基本通信能力覆盖向全面通信服务转变。

——加快灾区安置点公众通信设施建设,实现所有活动板房区、帐篷集中区等受灾群众居民安置点的通信覆盖。加快灾区公众通信临时性通信手段的更替,提升通信能力,实现固定、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全业务覆盖与服务。加快恢复农村正常通信能力,对于暂时未恢复通电通路、人口相对稀少的乡镇,继续确保应急通信手段,持续提供通信服务。

——加快灾区通信生产组织的正常化,重新组建受毁灭性损失的县城及基层通信的生产体系,加快恢复通信营业服务网点和服务队伍。

2.高起点重建公众通信网

以需求为导向,恢复重建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先进实用、覆盖完善、高效高质公众通信网。

——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建设宽带化、IP化、智能化固定通信网络。加快向下一代网的演进。推进“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提升宽带网络性能,打造精品互联网。实现城区光纤到楼,乡镇光纤到乡,条件具备的地区光纤到村。

——建设广覆盖、高质量宽带移动通信网。全面恢复重建损毁的移动基站和移动通信网络,提升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结合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整体部署,构建高速移动通信网络环境。

——建设大容量、高可靠传输网。采用密集波分和大容量SDH设备,适时应用ASON等新技术,提高网络通道调度灵活性和保护能力。加大微波、卫星等传输手段在部分山区的建设力度。

——结合市政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建设通信业务用房、通信管道以及无线通信基站,统筹市电引入、发电机组、蓄电池配备等电源建设。

——根据灾后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灾区农村通信网络恢复重建工作。深入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完成行政村通电话目标的同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继续推进宽带互联网向乡镇的拓展,加快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3.全面提升公众通信网的安全可靠性

继续贯彻实施和强化原有行之有效的安全可靠性措施,结合网络技术进步和地震灾害暴露出的新问题,全面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强化系统设计,在网络建设与配置上实现多节点、多平面、多路由和多手段,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加大设备容灾和网络容灾新技术应用,适度提升通信设备和网络整体的配置冗余度,根据国家调整的灾区地震区划,按有关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提高网络容灾等级和抗灾能力。

——建设适量高山移动通信基站和面向特殊需求的高可靠移动基站,提高机房和供电配备标准,配置有线、无线或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保障紧急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扩容无线网、交换机、传输设备、宽带接入等通信设备,提升话务负荷能力。强化网络话务疏通控制能力,建立和完善紧急情况下应对海量话务的全网协同机制与实施操作流程,保障通信业务的有效疏通。

4.强化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针对汶川地震应急通信的经验和问题,结合国家应急通信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努力构建天地一体、高效协同的应急通信体系,保障紧急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指挥调度。

——加快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工程的实施,组建灾区省级通信应急指挥调度平台,配置通信机动指挥调度装备,形成具有指挥、调度、管理、监测采集等多项功能的通信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充分发挥卫星等无线通信手段受地形、灾害影响小的优势,加快卫星应急通信和短波应急通信能力建设,适度加强受灾省的卫星和短波设备配置。

——完善应急通信物资配置,结合实际增加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大型设备集中配置,小型化、便携化无线通信终端设备视情况配置到地(市)、县、乡。灾害易发地区重要接入节点配置油机设备、太阳能蓄电设备和备用电池等应急电源储备。

——加强应急通信系统和装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及时投入使用。积极探索应急通信“平战结合”的有效管理模式。加强应急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和新设备的培训,提高应急通信管理人员和保障队伍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

5.助力灾区信息化建设

打造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助力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利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政府、企业和人民生活,提升重建效率与质量。

——综合利用信息通信网络的多种手段,助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支撑灾区政府社会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

——发展面向生产的网络信息服务,助力企业与行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信息综合服务和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移动信息化和移动电子商务,为灾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面向旅游、物流、商贸流通、金融等灾区重点行业,发展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发挥成都区域通信枢纽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对外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等产业发展。

——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助力灾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恢复灾区社会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灾区教育打造质优价廉宽带网络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参与灾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与系统建设,推进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推动灾区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

——联合各涉农部门,整合信息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化平台,大力开发低成本、灵活便捷信息通信服务产品,采用信息包月、资费优惠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丰富及时的灾区重建和生产生活信息。

——加快实施“网络牵手、信息助残”行动,推进人文关怀。为残疾人开发和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医疗、娱乐、生活、精神关怀等网络信息服务,推进无障碍服务。

6.推进设施共建共享

统筹灾区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切实有效减少重复建设。

——加强灾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通信管道、杆路、线缆、局房、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纳入灾区城乡建设规划。

——综合考虑网络安全可靠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在通信恢复重建中,重点在无线通信基站、远距离传输光缆和杆路、城市内通信管道等方面开展工作,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不同网络资源,以及不同企业的网络资源共建共享。

——注重协调企业间关系,探索建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中成本分担、有偿使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有效机制,确保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

——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推动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公共设施中管道、杆路等通信资源的建设,提升社会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政策和保障措施

1.建立规划落实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政府共同负责相关省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实施的领导工作,电信运营企业集团公司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分析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其他中央部委的政策协调,强化通信与交通、铁路、电力、广电等部门的相互协作。

2.督促重建规划落实

电信运营企业依据本规划,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重建关键目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协调本省通信运营企业的恢复重建和督促检查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灾区省政府共同部署对重建规划的中期评估,针对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重建规划。

3.完善应急通信体系

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加强系统调整,细化各级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强化指挥调度流程,建立畅通高效的跨部门协调、企业间联动配合机制。加强应急通信管理和培训、演练机制,充实和强化应急通信保障管理和专业队伍。

4.加快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适度调整和落实《全国应急通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应急通信重点建设项目,提升交通、电力中断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大对卫星通信网络的扶持,研究论证低成本、广覆盖、安全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建立应急通信多元化投资渠道,中央、地方与企业投资相结合,共同推动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5.加强资源共享协调

探索建立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制定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标准体系,以及监督、检查、考核的管理办法;联合地方政府出台鼓励资源共享的优惠政策。

加强重建规划实施过程中资源共享的指导。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成立由省政府、省通信管理局和企业参加的共建协调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共建共享具体协调工作。统筹协调灾区各运营企业通信网络建设,以异地重建区域为重点,加大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推进力度,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示范区。已经达成共建、共享协议的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督促落实。

6.切实保障重建资金

充分发挥通信行业“全程全网、全国一盘棋”的优势,由通信运营企业集团总部建立政策倾斜机制,通过资金、物资、人力和制度倾斜,集中力量加大对本企业受灾严重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鼓励灾区受灾企业发挥恢复重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当利用信贷资金等渠道筹措恢复重建资金。积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应急通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需求参与规划、适当投入。

通信基础设施地震灾后重建工程总投资为194.9亿元,其中,公用通信网重建投资189.9亿元,应急通信投资5亿元。

二、地震灾区通讯与网络系统重建恢复概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5月10日发布消息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后通信恢复重建工作已累计完成投资188.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3%,提前完成了重建任务。新建移动通信基站2.24万个,所有县城实现了3G覆盖,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乡镇乡乡通宽带。

1.恢复重建速度快,灾区通信能力大大增强

累计完成通信恢复重建投资188.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3%,大力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灾区通信一步跃入现代化。新建移动通信基站2.24万个,达到3.35万个,为震前的3倍;新建传输光缆4.28万皮长公里,总数达到10.8万皮长公里,为震前的1.66倍。新建成固定交换机容量110万线,移动交换机核心网容量1353万户,业务用房18万平方米。灾区宽带接入能力大大提高,城市基本具备户均8M以上接入能力,超过80%的农村地区具备户均4M以上接入能力,北川新县城已具备户均2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所有县城实现了3G覆盖,通电话的行政村、自然村比震前分别增加289个、1840个,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乡镇乡乡通宽带。

2.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截至2011年4月底,灾区电话用户总数从震前的2147万户增加到3213万户,增幅50%;宽带用户比震前增加109万户,达239万户,增幅84%。电信服务网点比震前更完善,电信服务产品和内容更丰富,基本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个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积极开展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应用,灾区群众与全国同步享受到3G业务和三网融合业务。同时,专门为灾区设计了“援建卡”“感恩卡”等价格优惠产品,灾区电信资费水平较震前下降了20%,灾区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3.网络安全性大幅提升

重建传输网络采用“双节点、双平面、多路由”的架构,重灾6市州均具备两条以上的市-省出口光缆路由,重灾县均具备两条以上出口路由,县一级网络形成“双平面、多环路”结构,全省传输的成环率比地震前提高了25%以上。光缆敷设主要采用直埋和管道方式,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大幅提高通信线缆、铁塔、基站等抗灾等级标准,在地震重灾区及龙门山地震带建设了59个抗震型超级移动基站,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时通信畅通。采用了先进交换技术,提升网络处理能力,提高公网冗余度,有效解决高话务冲击影响,并可在紧急情况下开辟专用通道,保障有关部门通信畅通,增强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4.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全面增强

采用领先的应急通信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专用超短波应急通信网;由卫星应急车、超级基站、IDR应急站、便携式卫星站组成的应急装备系统已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所有县、大部分乡镇和主要交通干线。增配了精良的应急通信设备和物资,全省已拥有应急通信车100余台、带充电油机卫星电话500余部、应急基站200余个、抢险车辆2000余台,能够保证在基础通信、电力中断的情况下,快速恢复通信。同时,建设了全省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和应急资源数据库。建成专业化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成立了四川省应急通信保障基地和四川民兵应急通信保障大队,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演练强化应急队伍能力,可在30分钟内实现应急人员的集结待命,5分钟内实现对全省移动网络的有效管控。

5.四川通信发展迈上新台阶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大力推进3G、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发展,促进三网融合,积极建设“无线城市”基础设施,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不仅使灾区通信面貌焕然一新,也使四川通信发展得到“提档升级”。成功实现了成都、眉山、资阳本地电话网并网。绵阳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成都成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城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集团公司分别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了为期五年,投入1000亿元支持四川灾后重建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累计完成54%的项目投入,大批重点项目纷纷建成投产。西部信息中心暨成都数据灾备中心成为西部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多媒体呼叫中心支撑了成都打造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使四川成为全国“数字音乐第一省”;中国移动一类IDC落户四川,成为“中国西部移动互联网示范基地”。

6.电信设施共建共享水平高

对北川县、青川县、绵竹汉旺镇、汶川映秀镇四个重点重建城镇,专门制订了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全面推广实施通信管道、铁塔、移动基站等设施的共建共享。灾区重建的10条长途传输光缆和移动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设施普遍采用共建共享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基站林立、管线纵横的状况。同时,积极推进通信管道与市政管道联合共建、通信光缆与公路同步建设,与广电系统共建共享铁塔和传输光缆,与成都军区共建都江堰至马尔康长途传输光缆。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共建共享,不仅大大加快了重建进度,减少重复建设,还节省了1亿元建设资金,节约了50%以上的土地占用和大量能源、原材料消耗,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

2011年一季度,四川省通信业务收入达110.2亿元,同比增长10.1%。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828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3156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569万户,3G电话用户达291万户。经过灾后重建,四川通信发展实现了量和质的飞跃,为“十二五”期间通信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5]

三、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具体恢复重建情况

(一)中国移动提前完成汶川地震灾区通信重建目标

1.灾后恢复重建系统工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移动大力开展抗震救灾,推进灾后重建,已提前完成汶川地震灾区通信重建目标。目前,通信网络技术水平、安全性均超过震前水平,为四川灾区基础设施重建恢复、打造西部经济高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年来,中国移动累计承担了四川省的超过400个项目,出动超过100万人次的人力参与重建,在建设高峰时期,每天都有超过2万人参与管理、设计、监理与施工。

2011年四川全省基站总数较2008年翻了一番,载频数是三年前的两倍,传输光缆增长30%以上,TD网络覆盖四川省21个地市和县级市主要城区以及全部县城的中心热点区域。此外,中国移动还建立起了一套“平战结合、天地一体、高效协同”的通信综合应急体系。在39个严重受灾县及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以上的县市区建设抗震型超级基站59个,大力推行“双节点、双平面、多路由”传输网架构,大大提升了通信网络的抗风险能力。

在服务体系重建方面,中国移动三年来在四川新建7295个服务网点,总规模较震前提升83%。专门为灾区设计了门槛低、质量好的话费产品,仅“援建卡”“长话卡”“感恩卡”等就累计为灾区节约近7亿元的话费。针对道路不通、交通条件异常艰难的边远灾区,搭建自有物流配送体系,将手机、充值卡送进山区,并通过“空中充值”“电话营业厅”等手段服务客户。在汛期,采用马拉、徒步等方式运送物资,千方百计确保客户的通信畅通。

2.积极建设“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助力四川通信事业“提档升级”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中国移动积极建设“无线城市”基础设施,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助力四川通信事业“提档升级”。2011年4月,中国移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四川省无线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无线城市群建设。双方预计在2011年建成无线城市省级门户平台,2012年在全省形成“无线城市群”,2015年建成覆盖全川的无线城市网络。

此外,灾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专用超短波应急通信网,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通信保障基地和民兵应急通信保障大队纷纷建立起来,能够保证在基础通信、电力中断的情况下快速恢复通信。

(二)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灾后重建情况

1.灾后不同阶段的恢复情况

在灾后重建工作安排方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遵循“全面重建、适度超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编制,多种手段、先进可靠,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结合地方政府重建规划,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组织开展灾区通信网络重建工作。前三年,以恢复重建为主;后五年,以发展提高为主。

在灾后重建的具体工作中,针对灾区不同地理区域,中国电信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平原丘陵地区,采用软交换、光进铜退、无线宽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率先恢复重建通信网络,实现城区光纤到楼,农村地区光纤到村,提供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对龙门山脉的高山地区,采用无线有线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语音及数据通信服务,推进旅游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采用光缆多路由、微波、卫星等多种方式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实现城区光纤到楼,农村地区光纤到乡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重点发展无线通信。与此同时,适当采用一些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重建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承载能力,力求做到既服务好灾区人们又降低企业自身的成本。

2008年6月底前,已恢复99%以上的乡镇及所有县城的基本通信;为100%的新建安置点提供基本通信,具备条件的提供互联网接入;恢复50%的灾前通信已达、灾后具备通路通电条件、仍有一定数量人员居住的行政村的通信,灾区语音通信能力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并完成灾后重建通信网络规划。

2008年年底,四川电信完成了320个受损局点的恢复重建。并通过采用“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策略,完成了496个临时安置点和重建指挥部、援建单位、施工现场等区域的网络覆盖。

2009年8月底前,县以上光缆线路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信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对政府、安置点等特殊地区提供优质服务;完成90%乡镇以上受损局房的维修和加固;对鉴定为危房的局房及接入网点,完成设备搬迁或室外机柜建设。

2009年年底,灾区城镇和大部分农村的通信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完成100%的乡镇以上局房的维修和加固;跟进政府的临时安置和迁建工作,提供通信和信息化服务保障。

2010年,完成受灾地区主要县间的光缆环网建设,提供全面的通信和信息化服务;四川全省通信基础设施恢复到灾前水平;完成迁建城镇的通信网络建设;恢复所有行政村的通信能力;扩大高速无线数据业务覆盖面,提高通信网络的整体安全性,灾区通信水平好于灾前水平。2010年9月全面完成医院、学校等援建公共设施区域和永久性灾民安置点覆盖,资金投入额和项目完工进度均超过90%。

预计到2015年,全面提升全业务网络支撑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质量水平,在应急通信和网络安全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三周年之际其恢复重建情况

2010年12月,重建工作基本结束,累计投入重建资金83.02亿元,完成规划资金的100.17%;实施重建项目5000余个,完工4900余个。

为快速提升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四川电信大力推广EPON等先进技术,按照“光进铜退”的思路,采用光缆接入方式进行接入网重建。光缆在接入线缆中所占的比例超过90%,北川、映秀等4个重点城镇采用全光网络方式进行重建,网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重灾六市州宽带网接入能力和信息化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城市地区基本具备8M以上接入能力,农村地区具备4M以上接入能力区域超过80%。

至2011年,四川电信共计恢复重建固网接入设备178.8万线,移动通信基站3239个,通信光缆2.54万皮长公里,业务用房15.87万平方米。网络覆盖至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宽带、无线用户规模较灾前均有大幅提升。中国电信在灾区通信网络整体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超过灾前并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完全满足灾区远期重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面实现了“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进度目标。

截至2011年4月底,灾区电话用户总数从震前的2147万户增加到3213万户,增幅达50%。电信服务网点比震前更完善,电信服务产品和内容更丰富,基本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个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中国联通灾区恢复重建情况

中国联通透露,截至2009年4月20日,其灾后恢复重建共完成投资257928万元,完成整个灾后恢复重建投资的79%。同时,中国联通在四川灾区的规划中已提出,重建网络要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又利于未来长期演进。

1.灾后重建投资33亿元

据透露,四川联通在地震期间收入减少11191万元,新增用户收入减少4153万元,减免话费、赠送话费、坏账提取共计30835万元,以上业务损失共计46179万元。“5·12”地震发生当日,全省共有1825个G网基站掉站,掉站率为21.73%,342个G网基站受损或损坏,经济损失达到21500万元。

四川联通统一规划全省通信网灾后重建工作,重点对51个重灾县2008年至2010年的GSM网建设进行规划,预计投资33亿元。

2.重灾区域网络覆盖水平超过灾前水平

根据四川联通的规划,灾区网络重建目标要满足成都、绵阳、阿坝、德阳、广元、雅安、南充和遂宁八地市中38个重灾县灾民安置点、规划新城区的覆盖需求,对市区县城等现有覆盖区域进一步保证容量和完善覆盖,城区室外覆盖水平超过震前覆盖率,保障重要交通干线、旅游景点、开发区、居民小区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覆盖。

无线网方面,重灾区域网络覆盖水平超过灾前水平,有效人口覆盖率达到95%,提升灾区现有信息服务水平,支撑灾区长远发展;重点保证重灾区38个受灾最为严重的县彻底恢复通信,其中安县、江油市、绵竹市、什邡市四个县覆盖目标基本达到“村村通”。

数据网络在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优先考虑灾民安置点和重建安置小区等区域的专线接入和用户覆盖。在不断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服务能力每年的增长速度不低于30%。到2010年底,四川联通在灾区38县的宽带设备端口达到20万,城镇网络覆盖率达到10%,农村网络覆盖率达到5%。

3.要利于长远规划

四川联通的规划中还包括,要优化建设,节约开支;同时,重建网络要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又利于未来长期演进。

具体来说,在灾区共建共享方面,要协调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建设和资源共享,切实减少重复建设。灾区共建共享铁塔60座,节约投资1800余万元,共建共享基站2900个,节约投资70000万元;共建共享线路7190公里,节约投资15000万元。

在灾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在灾后重建中,无线分组数据GPRS与语音成比例覆盖,保证无线上网需求,数据接入点优于灾前,保证居民上网需求,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2%,超过灾前水平,其中联通承担的安县、江油市、绵竹市、什邡市等4个县(市)的行政村的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联通还提出要在重建中提高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在重建过程中,实现灾区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实现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统筹协调。重建网络要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利于未来长期演进;又要经济实用可靠,符合灾区实情,能迅速满足近期通信保障需求。

【注释】

[1]刘兴宇、王彤:《政府网站综合评价方法》,《情报科学》,2004年第1期。

[2]杨琴:《政府网站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效应分析》,《图书与情报》,2010年第3期。

[3]陈凯、徐涛:《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新闻战线》,2008年第3期。

[4]《我们共建一个家》:http://blog.sina.com.cn/lm/zt/zaihouchongjian/index.html。

[5]《当汶川的孤儿初到你家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254c2001009jcm.html。

[6]杨先顺:《试论新闻写作的叙事角度》,《新闻大学》,2001年第2期。

[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

[8]陈淑伟:《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功能》,《青年记者》,2007年第1期。

[9]《地震良知:我捐款了 谁贪污谁遭天谴》,http://bbs.srzc.com/viewthread.php?tid=72909。

[10]《全城捉鬼行动,缉拿挪用救灾帐篷者(全城征集线索中)》,http://dzh.mop.com/topic/readSub_8386494_-2_0.html。

[1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1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乐安国:《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蒋晓丽:《传媒宣导抚慰功能——兼论在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14]卢曦:《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新闻实践》,2008年第3期。

[15]吉利:《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全面完成 3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通讯产业报》,2011年5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