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元代初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加上蒙古统治者不重视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原膏腴之地,不耕者十三四”的残败景象,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忽必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除此之外,忽必烈还下令修建水利工程、设置用于备荒的义仓等,这些措施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也促使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因地、因时制宜的理念进一步推广。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元代初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加上蒙古统治者不重视农业,因此出现了“中原膏腴之地,不耕者十三四”的残败景象,农业生产大受影响。但是农业文明的先进很快引起了忽必烈为首的元代统治者的关注,他们逐渐认识到掳掠财物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懂得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道理,开始逐渐转变了对农业的态度。

忽必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首先他设立了专门的“劝农”机构,任命专人去“劝课农桑”,并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对官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他又下令召集那些流亡的农民,给他们以支持和帮助,让他们重新回到土地上,开垦荒芜了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使元代出现了“所耕田数日复兼备”的盛况。除此之外,忽必烈还下令修建水利工程、设置用于备荒的义仓等,这些措施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王祯及其《农书》

王祯字伯善,东平(今属山东)人。《农书》成于仁宗皇庆二年(1313),有三大特点:一是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二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较详;三是介绍各种农器,并附图308幅,注文说明。此书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书。

由于重农举措比较得力,所以元代初期农业很快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来荒芜的大片土地被重新开垦出来,成为了良田。边疆地区的土地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农作物的品种有所增加,水稻的面积增大了,棉花、桑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也基本恢复并比前代有了发展,尤其是世祖、成宗两朝,水利工程更是大显成效。

鲁明善及其《农桑衣食撮要》

元代畏兀儿族人鲁明善所著《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类农书,它按1年12月,分别简明列举每月的农事,以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也促使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因地、因时制宜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学术上出现了一大批农书,其中主要的农书有官修的《农桑辑要》、《农桑杂令》等,私人撰写的农书也有十几种之多,尤其是王桢的《农书》,更是对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总结,对后世农业生产很有指导意义。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也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农书作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研究,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元代早期农业的成就。

《农桑辑要》

由元代初年的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因系官书,不署撰者姓名,据《元史》记载,参与编写的有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全书分7卷,计6万余字,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桑并重,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农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