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市生活对农村人的改变

都市生活对农村人的改变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市生活对农村人的改变打工不仅仅让农民挣到了钱,而且从观念和能力方面,对农民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体验了现代文明的生活,农村原有的生活标准不再令他们满足,他们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家乡的生活环境。胡珍教授的调查还显示,随着青年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受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早婚早育”、“传宗接代”的传统婚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旅游结婚成为约三成青年农民工的婚礼形式。
都市生活对农村人的改变_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丛书:认识篇

都市生活对农村人的改变

打工不仅仅让农民挣到了钱,而且从观念和能力方面,对农民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农村中早几年走出去的人,不管他们以前是“庄稼娃”还是“乡里棒”,但不出几年,都能让人刮目相看。他们的见识、能力、自信,他们的穿着打扮,对家里的贡献,都与还在家乡务农的人有很大不同。

外出打工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打工的经历在打工者身上日积月累,无疑会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观念上的变化和通过打工积攒的能力又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改变现实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一)打工改变人的思想

走出相对落后、封闭的农村外出打工,首先是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这让很多打工者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经济意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和带动了家乡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

1.生活观念变化

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人普遍存在的自我满足的心态和缓慢的生活节奏。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日益增加,这种生活状态渐渐被打破。

经过打工生活的磨炼,打工者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时间观念增强;更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知识修养。体验了现代文明的生活,农村原有的生活标准不再令他们满足,他们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家乡的生活环境。比如,现在已经是北京一家杂志社编辑的吴志勋,当年他从湖南老家到广东东莞打工时,最先是一家工厂的流水线工人。站稳脚跟后,他利用攒下的钱在自己家门前修了一条路,并接通了自来水管。

小富即安的心理也难以再让打工者接受,他们的打工愿望从最初的只为补贴家用变成更大的追求,从普通打工者做起,他们逐步想当主管、经理,有的甚至发出自己当老板的强烈愿望,并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2.婚姻观念改变

过去,农村人的通婚通常局限在同村同乡之间,方式一般也是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家长认可后相见相识而成婚。现在则不然,年轻的打工者择偶大多不再需要媒人的介绍,选择范围也更宽,可以是同乡同学,也可以是同在外面务工的志同道合者,不管语言和生活习惯如何、家境如何,即使是跨县跨省,只要互相中意,就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现在这种婚姻形式在打工者中很普遍。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胡珍教授主持了一项对年龄在18~35岁的在成都餐饮、娱乐、商业、洗浴等服务行业就业的农村青年婚恋状况的调查。在被调查对象里有一个在城北某理发店打工的小钟,刚与老家的男友结束了恋情,转而选择了有理发技术的同事为男友。而在一家中餐馆当厨师的小赵正和在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师的女友商量着春节带她回自己的老家过年。

胡珍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青年农民工择偶观已和城里人基本一致,34.5%的男性青年农民工把女方的“人格气质”列为择偶首要标准,而女性青年农民工则更看重男方的技能和修养。有二成以上的青年农民工花掉收入的一半,用来谈恋爱制造浪漫,有近四成青年农民工舍得花钱培养感情。在被调查者小李的一个账本上有这样的记录:“吃饭140元,买花10元,看电影30元……”这是他2008年12月份的恋爱花费。小李的女朋友是广元人,年龄相仿,都在保洁公司上班,两人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在2000元左右。小李说他的工资除了一部分寄回老家外,其余都用在日常花销上了。休息时就和女朋友去逛逛街,偶尔看看电影,但高档电影院他们消费不起,一般就看10元左右的电影。2008年圣诞节,小李还给女朋友送了1朵玫瑰花,让女朋友感动不已。

胡珍教授的调查还显示,随着青年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受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早婚早育”、“传宗接代”的传统婚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1/5强的青年农民工在婚后不想要孩子,悄然加入了城里人时兴的“丁克族”。以肖军兄弟俩为例,哥哥肖军来成都打工近10年了,目前在一家纯净水公司做送水工。两年前他把孩子从老家接到成都,“娃娃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但每个月要花掉400元,占我月工资的一半”,肖军说。肖军的弟弟去年也从老家来到成都打工,看到哥哥为了孩子活得那么辛苦,就和女朋友商量决定结婚后暂时不生孩子。旅游结婚成为约三成青年农民工的婚礼形式。

3.社交观念变化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原本都是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作为日常交往对象。打工初期,打工者也仍是依赖原来的这种关系来维持初来乍到的城市生活,他们遵循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古训,靠那些与自己同样进城的亲戚朋友解决出现的生存问题。随着打工生活的持续,打工者积累了城市生活经验,他们的生活圈子、社交范围开始扩大,而且他们更渴望结交更多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以获得广泛的信息,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原来的社交圈逐渐被新的、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所代替。

29岁的孙志成7年前从安徽农村来到北京闯世界,先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后又到一个报亭帮人卖报纸、杂志。在卖报纸、杂志过程中,他经常给一家杂志提销售方面的意见。后来这家杂志看中他肯钻研、有头脑,就聘他到杂志社做些搬运杂志等粗活。可是,他工作热情高,很快就与各地发行商建立了联系。正好这家杂志社缺发行人员,于是又聘他做发行经理。他认为机遇来了,利用各种机会广泛结交业务伙伴,经常参加他们的聚会,还和业界的一些朋友建立起了QQ群。现在,他的社交圈子里既有老乡,又有业界同行,还有生活中的朋友。

4.教育观念改变

“没有文化照样种田”,这种想法在过去的农村非常普遍。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没有文化走向社会会吃亏”早成为打工者的共识。许多年轻的打工者打工挣钱后,利用业余时间去补习文化课或学习职业技能,已婚者也都在为子女教育攒钱。

甘肃天水礼县的刘家有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她有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开始她出来给人当保姆只为接济家用,在打工中她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别而导致的收入不同。现在她打工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打工挣钱供孩子上学。她说:“只要孩子考得上,读高中、读大学我都要供,再苦再累也值得。”

38岁的向陆珍是贵州人,因为家里穷,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打工中结识了扬州籍的丈夫。现在夫妇俩都在北京的一个洗浴中心做搓澡工。来京工作9年,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用在了儿女的教育上。为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她每月花1000元把儿子寄养在北京的一对老年夫妇人家,让他们帮助每天接送儿子上学,晚上辅导功课;花高价让女儿在扬州读重点学校。2008年女儿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动画设计专业。她说:“不图别的,我们都吃了没文化的亏,不能让他们再像我们一样。”

农村进城打工者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对我国特别是农村思想文化观念的变迁,影响是深远的。

(二)打工提升人的素质

26岁的川妹子刘香,17岁就外出打工。这些年,她不仅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婚姻大事,还常常主理家庭的重要事务,父母、兄弟姐妹的大事都愿意听她的意见。她之所以能够在家里说话算数,是因为她承担起了男性的传统的养家责任。她将钱寄回家供弟弟上学,还为家里盖新房子出了一半的费用。打工不仅让她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还历练了她的能力,她在处理家里问题的意见往往令家人信服。这在过去,对一个农村女孩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像刘香这样的在打工者中很常见。外出打工带来的不仅是脱贫致富,打工生活的磨炼还让自身素质不断获得提升。

倪月梅是温州农村人,现在在北京秀水街做生意。她说:“村里人都知道小学毕业的我现在专门和外国人打交道,会说俄语和英语。从他们语气里的那份儿羡慕,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是很成功的。”

倪月梅家世代务农,由于家里穷,刚上完小学就辍学回家。15岁那年,她开始了打工生涯,先在温州的一家水产公司当工人,每天要杀几千条鲜鱼。后来她听从别人的建议,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到杭州做服装生意。在杭州,她一天工作10个小时,掌握了如何做服装生意的一套进货、卖货程序和如何与人打交道,怎么应付顾客的杀价等经验,但没赚到钱,连创业时借的钱都没还上。

1992年,倪月梅听人说北京生意好做,便和丈夫一起到了北京。一次,在和客户聊天中她得知北京有一个秀水街,做外国人的生意,同样一双鞋,在她的店里只卖几十元钱,可秀水街的商户一张口就向外国人要一两百块。于是,她决定进驻秀水街。做外贸生意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可小学毕业的她对外语一窍不通,干着急,无法与客户沟通。为此,她开始疯狂地学俄语。她把每个俄语单词注上中文意思,然后死记硬背。用这种方法,她学会了俄语,又学会了英语。做外贸一个订单就有好几十万元,倪月梅从外国人手里赚到了钱,她在北京买了房子、买了车。在乡亲们眼里,她很风光。

许多打工者通过进城打工,做了他们过去想做不能做,甚至想都没想过的事情,让他们成为了一个有作为的人。在城市里,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活跃在各个领域,有的已成为高级技工、企业管理者、成功的商人,甚至打工文学的作家等。因为在外打过工的人有能力,有见识,许多地方政府还选拔返乡农民工当村干部,让他们带动乡亲们致富发展。

(三)打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让打工者精神面貌非同一般的,还因为打工如人生的阶梯,它帮助打工者一步步地成才,向成功者迈进。那份儿在晋升中获得的成就感,比挣钱更令打工者自信和自豪。

陈子良原是广东山区的农民,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当年他上学时曾为了1.8元的学费而发愁。为获得一技之长,他把自家建房子的树木卖光,用这些钱考了个B级驾驶证。最开始他在深圳南油集团远东工具有限公司当司机,后做业务员。在带客户吃饭的过程中,他发现客家菜馆的生意很好,于是用自己打工的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筹集的4.5万元,开了家客家菜馆,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借了35万元,连带押上用房产借的高利贷凑足了100万元,成立了一家电子来料加工厂。现在,这个最初的打工仔已是有着800多名员工的深圳市众鑫科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的电子产品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和美国、荷兰、法国、俄罗斯等地。一个只念过几年书的年轻人,是在打工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创造了从每月挣420元工资到每年创6000多万元利润的奇迹。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打工者除了挣到钱外,还经历了过去不曾经历过的事,结识了过去不曾认识的人,接受到了过去没有获得过的知识,发现和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对这一点,牡丹江宁安市某村党支部书记刘香珍最为清楚不过。

刘香珍有3个孩子,大女儿出嫁后,家里4口人全都是劳动力。她家既有农田作物,又有果树,还有温室大棚,在大忙季节还得雇人,但她还是鼓励子女走出家门,到外面去打工。她说,我宁肯花钱雇人干活,也不能将孩子拴在农村,因为我不能因眼前利益而让孩子失去机遇。她说,城市比农村更能改造人、锻炼人。特别是年轻人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可以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会有所作为。现在党和国家这样重视和关心农民,又提供劳动力转移这样好的机会,我为什么不鼓励和支持孩子到外边去闯一闯呢?她女儿开始在牡丹江市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因工作不太适应,想打退堂鼓,她说服女儿打消回村的念头。后来女儿到一家规模较大的物流中心配货站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努力,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成了单位的骨干,21岁时就由一名业务员晋升为分站的经理。儿子毕业后她又让儿子到城里的一家饭店去打工。刘香珍有这样的打算,如果条件具备的话,自己和丈夫也要迈出农家院到外面去务工,亲身去体会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她说,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塑造自己,努力改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农村妇女也是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外出打工的认识。中国有句老话,叫“树挪死,人挪活”,虽然背井离乡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人总会充满对故土的留恋和未知的茫然,但无论如何流动的结果都是使人们获得了新的生存、发展机会,向文明和进步迈进。

(四)打工实现创业理想

有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多年打工,积攒了经济实力,熟悉了某行业的业务,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走上了自己当老板的创业之路。当今许多知名的浙商都是打工者出身,他们有的做过鞋匠,有的做过木匠,有的干过推销员等,在走南闯北中,一步步发展起来。

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人喜爱城市,有人则深深眷恋故土。家乡虽然贫穷,但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有了钱、有了能力后去改变家乡面貌。打工架起了这些农村年轻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圆了他们的梦想。

近些年,有不少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学会了管理和技术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办企业,不仅自己当上了老板,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吸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40岁的甘肃天水人高红红,1987年到西安给做服装生意的个体户打工,打工期间学到了做生意的经验。3年后她回到老家,先在街边开店自己当老板,后扩大经营把生意做到当地最大的百货大楼。1998年,高红红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中看到了希望,她放弃了原来的生意,回乡投入了40万元承包了1000亩土地,开始荒山造林,现在已经是全国绿化十大女状元。

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黑背村28岁的贾友玲高中毕业,家庭条件让她不必非得外出打工挣钱,但这位80后的姑娘有思想、有抱负,决定走出去,通过打工学习经验,为将来回乡创业打基础。1999年8月,贾友玲进了大连一家涂料厂,被分配到营销部门工作。她平时努力工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每年回家探亲都要考察家乡的市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她发现林口县高档环保涂料市场存在空白,于是向厂里提出了回乡投资办厂的请求。2006年5月,贾友玲在家乡建起了年产80吨新型环保涂料的林口县分厂,自己当上了老板。

中国现在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农村的80后打工者普遍都接受了很好的基础教育,其中不乏高中毕业生。他们以一种与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的新姿态站到了城市打工的舞台上,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通过打工,通过城市生活的历练,学到更多、更先进的经验,将来的农村——这个正待开发的广阔天地,就是他们一展身手的大好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